【原创】“牛人”造房记[ 本帖最后由 gumingwang 于 2009-7-7 16:33 编辑 ]
【原创】“牛人”造房记
[
本帖最后由 gumingwang 于 2009-7-7 16:33 编辑 ]
22楼
谢谢网友们的关注,对于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在文章中已经有了一些介绍,在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
1、大板房隔音的问题。以前的大板房是光溜溜的墙板、楼板,用预埋铁件连接,在抹灰之前构件之间有很多缝隙,只是靠抹灰来隔音,所以效果不好,现在的方法是四周出钢筋,连接部位是钢筋混凝土柱子,在现场浇注,就像砖混建筑的构造柱一样,你们想想看,隔音还有问题吗?
2、抗震问题。按照钢筋混凝土薄壁框架设计,框架梁和墙整体预制,梁的顶部还有二次叠合的现浇部分(与楼板预留钢筋连接成整体),框架梁的负弯矩钢筋是在现场放进去的,所有梁的箍筋是焊接成封闭箍。
至于是否“强柱弱梁”取决于设计,而不是施工方法。
墙体部分的配筋率较低,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时候墙体是薄弱部分会先破坏吸能。
为了防止墙体与柱子连接过死造成刚度过大,该部分的连接有意做成“胡子筋锚固长度不足”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胡子筋只起拉接和抵抗温度应力的作用。
反过来也可以理解,把这个房子理解为“砖混结构”,用整块的混凝土墙代替了小块砌筑的砖墙,整体性应该更好,后浇的框架柱就相当于“较大截面的构造柱”,拿它和砖混结构房屋比较,你认为哪一个的抗震性能会好?
3、对于房屋个性的问题,应该不是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形成系列的产品,就像买汽车一样不断的发展新产品,只要模具在,重复生产而已,产品丰富了,就不会是“一个模子”了。
当然有人喜欢做成奇形怪状的房子,比如“大裤衩子”,那是由于98年发大水以来,国内的建筑大师们脑子都进水了,毫无美感,只知道追求另类,这样的房子就是现场施工也是一样难度很大,对于预制生产来说还反倒有好处,假设某栋10层高楼有一个异形部位,现场施工要考验10次高难度的支模,工厂预制只要加工一次模具,重复生产就很容易了。
不好意思,本人在汽车行业的经历老让我那汽车生产来打比方,比亚迪刚刚生产的时候只有BYD F3一个车型,难道就没有人买了吗(深圳第一个BYD旗舰4S店就是本人设计,现在听说规模不够了)?可以在配置、颜色上下功夫不久有选择性了吗?房子也是一样,可以在装修风格、房间大小上下功夫,就会满足不同的需求。
还有我要表达一个观点:对于住宅来说,功能就是给人住的,再怎么样还是四方四正的住着舒服
顺便上传一两张构件图给大家参考
回复
23楼
这是一个预制构件
回复
24楼
下图是香港公屋(政府集中建设的廉租房)的一个预制构件,在厂里做好瓷砖才运到现场安装。
回复
25楼
:lol 谢谢斑竹的鼓励,我原来在OKOK,那边破事太多了,几个管理员动不动就封IP,我才想到要搬家,大家来论坛重要的是技术的交流、学习和提高,只要不是灌水为目的,一点小错总是难免的。
我本人是第一批考试通过的一级注册结构师,来专业论坛主要是学习和交流,发帖方面经验不足,今后有违规的地方,请斑竹多指点和提示,实在看不过去的,直接删掉也无所谓,但是希望不要封我的IP啊,在此先谢过了。
我会一直跟进“牛人”的进展,我给他从专业的角度做报道(但他绝不需要炒作),感觉比我天天去河边钓鱼有意义,我跟他都是因为512地震以后才有了很重要的转变,他的思路很值得我们专业的人士学习,我觉得交他这个朋友很值。:victory: :time:
回复
26楼
变相的广告啊,装配式住房在防灾减灾方面用的多
回复
27楼
呵呵,反正我不是做广告(做广告是面向市场拉客户),要知道这种生产方式不是做广告就可以推广的,这一点我早就提醒过黄昆,我国的技术规范、建设行政管理程序没有修改之前,他的这种技术很难形成市场,所以做广告没有用。
我发在这里,是我认为这是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趋势,在目前我们很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这又恰恰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为什么大家不研究和不采用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所以我发贴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既然黄昆有这个决心用这么大的投入来做这件事,即使不成功,也会为我们积累很多有应用价值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我会持续的关注。
你说的没错,他的房屋安全带如果研发成功,那么所有的新建房屋都可以不再受灾。
回复
28楼
顶一下,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回复
29楼
预制结构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回复
30楼
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回复
31楼
如施工(焊接)欠佳,则。。。苏联老大哥的做法而已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