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底部加强区高度计算起点是从地下室顶板还是室外地坪标高?6、 高规4.3.13.3条所说的顶部设局部温度缝怎么设?7、 楼盖上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层与梁的连接构造是什么?8、 高规7.2.25.3条关于连梁不参与计算,按独立墙肢进行计算,该条如何在模型中实现?9、 不同基础形式可否在JCCAD中实现?实现时要注意什么?10、 混凝土墙仅地下室设置时,可否作为弹性地基梁或筏板的支座?11、 高规5.6中的荷载效应组合,各种组合均要参与还是取其大者即可?、
6、 高规4.3.13.3条所说的顶部设局部温度缝怎么设?
7、 楼盖上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层与梁的连接构造是什么?
8、 高规7.2.25.3条关于连梁不参与计算,按独立墙肢进行计算,该条如何在模型中实现?
9、 不同基础形式可否在JCCAD中实现?实现时要注意什么?
10、 混凝土墙仅地下室设置时,可否作为弹性地基梁或筏板的支座?
11、 高规5.6中的荷载效应组合,各种组合均要参与还是取其大者即可?、
12、 计算桩极限承载力时端阻力可否借用修正后桩端的地基承载力值?对于相同土层不同桩型(如CFG、钻孔灌注桩)的极限侧阻力会否不同,可否相互借用?
13、 关于砖混结构设置少量剪力墙的问题?
14、 注意重力荷载代表值和重力荷载设计值的区别。
17、 程序按混规7.3.11计算柱计算长度时是怎么算的?我复核后对不上,可否复核一例。
18、 程序中设置了墙梁转框梁的控制开关,转后查看平面图均转为连梁了,只是把墙元计算改为梁元计算了。如何解释?
22、 高规6.2中对延性设计做了相应的规定,用KZ的柱端弯矩设计值来说明我的问题。“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我是这么理解的:以60米以下高层建筑为例,取1.3左震时梁弯矩+1.2重力荷载设计值(设两者均为顺时针方向)作为顺时针梁端弯矩,此时可以据此计算出一个柱端弯矩值,再取1.3右震时梁弯矩+1.0重力荷载设计值(此时重力荷载有利,故其分项系数取1.0)作为逆时针梁端弯矩,此时可以算出相应的柱端弯矩。一般重力荷载设计值不利时算出来的值较大。因为柱尽量对称配筋,所以程序统一按大者进行配筋。这么理解正确吗?
23、 全层短柱是否可行?我认为可行,不存在各个击破的危险,与规范精神不矛盾。此时注意控制从下到上刚度均匀变化即可。
24、 规范中对于柱轴压比与墙轴压比计算时采取的荷载设计值是不同的,能否从受力机理上作出解答?
25、 刚性地坪的概念进一步明确。
26、 关于0.2Q的剪力调整,我用程序文本文件中的结果按如下方法复核了一下,如下(以X方向为例):
2 1 X 529.1 6527.0 7.50%
此时,我认为底部总剪力=529.1+6257=6786.1则0.2Q=0.2x6786.1=1357.22
然而程序给出的0.2Q=517.67请问我哪出错了?
另外程序给出的调整系数经复核后最大只是给出了2.0的调整系数,手册上也明确说调整系数最大给到0.2,此时是否需要人为干预?
27、 嵌固端不在地下室顶板时的建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