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了“中华钢结构”未果的话题:图中采用了峰值点弯矩进行设计配筋,肯定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偏离峰值点位置的配筋则明显浪费。若采用“峰值平均”,那么“平均宽度”取值的准则是怎样的呢?如何把握?粗略比较了基于板带配筋结果(单元划分:0.3M),“平均宽度”:约 1M 比较相近,就是没个依据?[ 本帖最后由 marcowoo 于 2010-2-28 10:52 编辑 ]
引用了“中华钢结构”未果的话题:
图中采用了峰值点弯矩进行设计配筋,肯定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偏离峰值点位置的配筋则明显浪费。
若采用“峰值平均”,那么“平均宽度”取值的准则是怎样的呢?如何把握?
粗略比较了基于板带配筋结果(单元划分:0.3M),“平均宽度”:约 1M 比较相近,就是没个依据?
[
本帖最后由 marcowoo 于 2010-2-28 10:52 编辑 ]
2楼
板的配筋不必太过于计较吧.
回复
3楼
所以2005年的问题到现在还是没个准?:lol
当是不方便定义板带的异型无梁楼盖时,可有必要了。
设计与专业素养都是讲求整体平衡的:从环境、建筑、设备乃至室内设计,结构更是如此。看看震害就知道。
若要游刃有余,得刨根究底,别无选择!:lol
午夜时分看完关于密斯的书,鼻子酸酸的、泪珠静静地淌于脸庞,人生观彻底改变了......
跨界的设计:loveliness: :
替建筑设计擦屁股的!:Q
:lol :Oh!Money!
可能是世上擦屁股最开心的。
[
本帖最后由 marcowoo 于 2010-3-1 14:35 编辑 ]
回复
4楼
“连续双向板配筋的有限元分析”一文提出了采用不等距配筋方案,说既可以满足板的强度的要求,又可以达到节约钢筋的效果。
其施工难度如何?实际有这样的施工案例吗?:(
[
本帖最后由 marcowoo 于 2010-3-1 13:17 编辑 ]
回复
5楼
精确只是相对的,与实际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有一定的差距。
就是考虑弹塑性而采用的弯矩调幅法设计的楼盖,其精确度通过震害已可见一斑。:L
三岁孩童的自问自答游戏,不好玩!
[
本帖最后由 marcowoo 于 2010-3-2 11:15 编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