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求加固改造工程实践总结!
xiangbo08
xiangbo08 Lv.10
2005年09月29日 13:59:06
只看楼主

鉴于很多网友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斑竹又力量有限!论坛的发展要靠大家群策群力!希望各位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实践总结!大家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对于好的帖子,我们会有重奖!

鉴于很多网友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斑竹又力量有限!论坛的发展要靠大家群策群力!
希望各位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实践总结!大家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对于好的帖子,我们会有重奖!
免费打赏
chenl-y
2005年10月23日 13:44:07
32楼
我写的桥梁加固论文,已经发表,之看勿用,谢谢

桥梁上部结构加固及其分析

摘要:介绍了加固和提高桥梁承载力的基本原则和各种方法,并根据桥梁各加固方法的机理和桥梁自身特点,论述了桥梁加固后的结构分析计算。对合理选择桥梁加固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桥梁、加固、分析
引 言
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大幅度提高,行车密度及车辆载重越来越大。现有桥梁中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满足使用上的要求, 特别是建造年代久远、病害严重的在役桥梁,桥梁劣化情况严重,已不能维持正常使用,对有缺陷的桥梁进行安全评估和加固补强,使其恢复正常运行,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课题。对现行桥梁加固后的分析是检验加固效果所必须做的环节,对桥梁加固维修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桥梁加固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1.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在原结构基础上再浇筑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同时可增加配筋,提高配筋率。增大混凝土截面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加厚桥面板,达到增大主梁有效高度和抗压截面强度、提高桥梁整体性;另一种是加大主梁或梁肋等承重构件的高度和宽度,提高梁的高度和抗弯强度。该加固法主要适用于对桥梁空间要求不高的梁桥和拱桥。
1.2 粘贴钢板(碳纤维)加固法
采用粘结剂或铆钉,将钢板(碳纤维)固定在混凝土的受拉边缘共同作用,以钢板(碳纤维)承受需要改善提高的承载力。该加固法不加固法几乎不增加恒载和断面尺寸,不影响结构外观,不减小桥下净空。且施工简便,工期短,无需大型设备,不受空间限制,可以不中断桥面交通。该加固法适用于对桥梁空间要求较高或者交通量较大不宜长期中断的桥梁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1.3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对布置于承载结构主体之外的钢束张拉而产生预应力的后张法。此方法能够抵消部分自重应力,起到卸载的作用,从而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该加固法能够在自重增加很小的情况下,大幅度改善和调整原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承重结构的刚度、抗裂性能;而且对运营影响也较小,可在不限制通行的条件下加固施工。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且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该加固法适用于须大幅度提高承载力的构件。
1.4 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指增设新构件或进行技术改造,使得桥梁的受力体系和受力状况变得更为合理,从而达到改善桥梁性能,提高承载能力。常用的如:在简支梁下增设支架或桥墩,或把简支梁与简支梁纵向连接成整体,结构体系由简支变连续;还有在梁下增设钢加劲梁等,形成新的组合梁;以及铰接变固接等。该方法加固效果好,而且零时构件可以随后拆除,是目前国内外解决零时通行超重车辆的一种常用措施。
1.5 其他加固方法
上承式拱桥的更换拱上填料和斜拉桥的改变配重等。
2 加固后的分析方法
加固结构属二次组合结构,新旧两部分存在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和二次受力问题。因此加固结构受力性能与一般未经加固的普通结构有较大差别,其计算分析较为复杂。
2.1改变自身结构体系
对于改变自身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法,例如简支变连续、铰接变固接以及形成新的组合梁桥,分析时主要考虑新旧体系转变导致的差异。现以简支变连续为例加以阐述:
如图1所示,加固前的内力 如图(1.a)所示,加固后在新增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如图(1.b)所示,梁桥的实际承受荷载内力 为两者之和,将其与结构截面承载力 比较,若 ,可在新设支点处预加支承力P,调整截面内力分配。

图1 单跨简支变连续
,使各截面
图中以简支梁仅承受均布荷载为例,其他结构其他荷载计算原理相似。
2.2不改变自身结构体系
增大截面、粘贴钢板(碳纤维)、体外预应力等加固方法都属于二次超静定受力结构。加固前原结构已经承受荷载(即第一次受力),特别是当承载能力不足时,加固前原结构的截面应力、应变水平一般都很高。新加固部分加固后并不立即承受荷载,而是在新荷载(即二次加载)下才开始受力。从而导致整个加固结构在其后的第二次受力过程中,新加部分的应力、应变始终滞后于原结构的累计应力、应变,这决定了此时混凝土结构加固计算分析不能够完全按普通结构概念进行。
2.2.1 增大截面、粘贴钢板(碳纤维)

2.2.2

3.3 结语
对于不改变自身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法,比如上承式拱桥的更换拱上填料和斜拉桥的改变配重


在体外索有效预加力N作用下,梁结构跨中反拱,加固后主梁截面上的预应力束筋的拉应变与主梁受拉外缘应力不再协调。

由于加固钢板与既有梁底面之间互不作用, 忽略加固钢板与梁底混凝土之间的摩阻力。因此锚栓钢板法加固后梁的整体截面不再符合平截面假设,加固钢板的应力(应变)是由一次超静定结构的赘余力Np确定的,但梁自身截面仍然满足平截面假定。
采用专门的树脂将碳纤维粘贴于混凝土结构受拉表面时碳
回复
nhfx2001
2005年10月23日 22:45:05
33楼
引用:奖励积分60 by xiangbo08 原因:重奖原创作品,尤其是这样的好贴!
我们的也是原创哟,斑竹!
回复
chenl-y
2005年10月25日 21:27:59
34楼
我来发些碳纤维加固桥梁的论文,有些是工程实例简介,都是我自己平时收集认为写的非常好的文章。
回复
chenl-y
2005年10月25日 21:30:12
35楼
我来发些碳纤维加固桥梁的论文,有些是工程实例简介,都是我自己平时收集认为写的非常好的文章。
回复
yqh-123
2005年10月25日 22:35:02
36楼
的确加固是个细活,更是一个体现设计经验的大手笔。加固的方法多种多样,因工程现状、施工手段、现有加固材料等因素。因此,加固建(构)物一定要因地制宜。且不可盲目追风赶潮。
回复
yqh-123
2005年10月25日 22:54:25
37楼
粉喷桩在保护相邻建筑中的应用
回复
tianmu77
2005年11月07日 22:46:00
38楼
加固并不是越高越好,其实一般做加固不能改变原构件的破坏形式(见ACI)!
回复
tianmu77
2005年11月07日 22:53:39
39楼
加固工程我做过几个,但不多,我现在更多的是从构件本身做起,研究其本质问题!
谁有加固项目可以合作!
回复
liujun97031
2005年11月12日 16:51:05
40楼
加固工程我只能谈谈我的一个亲生经历的一点点供大家参考:
1、对于已浇注成型的柱,而留出的钢筋偏移较大,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及设计,处理方法
(1)、先打孔然后用玻璃胶处理插筋的锚固要求,以便上一层柱符合要求
回复
qsriver
2005年11月14日 20:40:45
41楼
这是个好贴,支持一下!
加固工程做了不少,奇奇怪怪的事也遇到不少,加固是一个苦差事,特别是遇到以前的手绘图,没有用平法表示的,有时候,一根梁的信息要从间隔好几十张的图中才能得到信息,用软件算下来基本都是不够,做起来特别的费力;就算是近几年做的工程,由于计算软件版本的升级,规范的更新,好多地方也会算不够的,还好,加固工程会比一般的工程收费都高:)。结合近来做的加固方面的工程,与各位同行分享一下加固设计中的一点点心得:

既然上面的各位都贴出来了这么的理论的东西,我这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首先,拿到一个工程,看看是哪年设计的,熟悉下工程概况(这是废话,但这很重要,对工程有个大概的了解,会让你事半功倍);接下来就较为麻烦些,你需要把整栋楼的荷载好好的整理一遍,这就不是我们平时做新工程那样,随便的100厚板取多少,120取多少的问题,把建筑图拿出来,看看建筑做法,像当年毕业设计一样,一层一层的往下算。梁上荷载,我们在新结构中,一般不考虑门窗,这时候,建议不要偷这个懒了,乖乖的把墙的荷载,仔细的算出来,该多少就是多少。活荷载这块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从规范中搬出来就是了。

这些都做好了,就开始建模了,由于建模都是照着原结构图软件上搬,没有什么好说的;模型建好了,一定要检查,千万仔细,特别是跨数比较多的时候,千万别弄错了,我吃过这亏的(还好发现及时)。对了,参数这块也得说说,平时放大的,比如梁弯矩放大系数,就老老实实取个“1”,周期以前减得太小的,就应该好好考虑实际的情况。板配筋放大系数也不要随意去动它了 :)。

模建好了,别怕可惜你老板的纸张和油墨,如果是私活,也别太心疼,把配筋面积图打得大些,清楚点,开始拿它来和原结构图对照,建议买只红色的笔,醒目些!把不够位置圈出来,写上差多少,供以后写可行性报告,或是做进一步设计用。

下面的一步是,该写可行性报告了,首先要从安全的的角度出发,估计实在不行的,那肯定是要“枪毙”掉的,哪怕是ZH H工程也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其次就是从经济的角度,我曾遇到一个工程,是需要在上面加一层,我建模下来,是一片飘红,有好多的柱子的轴压比都1.1几了,4.2m跨的板都是80厚,长短跨比也就2.0多点,长跨全是φ6@200,(不是说这工程不能用了,80年代的工程大都这样,现在还在正常使用中)可行性报告的时候就直接枪毙了的,说造价太高,但由于是 ZH H 工程,牛X的很,说钱不是问题,叫我们先做,忙了一个月……最后不说大家也知道了。如果遇到我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把合同签下来,不要管他说他多有钱,很多有决心做下去。

如果从刚才说的两个方面不是太大的问题,就开始做设计了。这方面的规范一般很少,反正我是没有,和boss借借,或到CO.163上找找电子版的(哈哈,给网站打广告了,记得给我多加分啊!),就像前面朋友说的,粘碳纤维布不是万能,应该多考虑几种方法,特别是当差得很多的时候,碳纤维最多也就能粘到3层(据说小日本已经粘到4层了),这时候其他办法也得考虑、考虑,比如,加腋、加大截面,包钢等等,理论的东西我都不说了,大家自己在设计中多尝试几次就会深有体会的。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你设计中遇见到有加大梁柱截面的时候,记得先加大截面再计算调试直到满足要求为止,接着把配筋面积图再打一遍(有时候会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加大柱子截面),对原结施图再对一遍,把差多少再写一遍,哈哈,是不是很麻烦啊? 没办法,就得这么做,这样你做出来的设计才是合理的。
好了,谈这些吧,希望这版块能越办越火,大家在上面多多的交流!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