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冰蓄冷系统设计教程,里面很详细,有第二章 蓄冰设备 第一节 蓄冷设备的种类 第二节 蓄冷设备的性能第三章 调蓄冷系统 第一节 水蓄冷系统 第二节 冰蓄冷系统第四章 空调蓄冷系统设计 第一节 典型设计日冷负荷 第二节 蓄冷周期逐时负荷分布图 第二节 设备选择 第四节 蓄冷系统的控制 各种设备的厂家都有!!要是想学习学习的话,很值得一下!!!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冰蓄冷系统设计教程,里面很详细,
有第二章 蓄冰设备
第一节 蓄冷设备的种类
第二节 蓄冷设备的性能
第三章 调蓄冷系统
第一节 水蓄冷系统
第二节 冰蓄冷系统
第四章 空调蓄冷系统设计
第一节 典型设计日冷负荷
第二节 蓄冷周期逐时负荷分布图
第二节 设备选择
第四节 蓄冷系统的控制
各种设备的厂家都有!!
要是想学习学习的话,很值得一下!!!
12楼
分量蓄冰系统
主机在高峰以外时段制冰,在空调时段主机持续运转搭配储冰设备以满足设计日空调负荷需要。
分量储存费用较全量储存系统经济,并可获得良好的负荷管理。
冷水机组获得更低的平均负荷
回复
13楼
冰盘管(外部融冰)
定义:
温度较高的空调回水直接送入盘管表面结有冰层的蓄冰槽,使盘管表面的冰层自外向内逐渐融化。
制冰与融冰的工作过程
制冰循环
开始制冰时,冰槽内充满水,低温乙二醇水循环经盘管进口到出口,吸收冰槽水的热量;此时冰水泵不动作,小空气泵在槽内制造气泡造成水流扰动,水接触到盘管逐渐冻结而结成冰。冰的厚度由设计者决定。一般约在“1~1-1/2”。
空调循环
在白天空调循环时,冰水泵运转系统水流,使水在冰槽内接触冰而降温,冰的融化使水的温度由进水温度降到出水温度。
回复
14楼
冰盘管(外部融冰)
优点
空调回水与冰直接接触,换热效果好,取冷快
不需要二次换热装置
缺点
蓄冰槽的蓄冰率低,蓄冰槽容积大
盘管外表面结冰不均匀,易形成水流死角
需要采取搅拌措施,促进冰的均匀融化
回复
15楼
冰盘管(内部融冰)
制冰与融冰的工作过程
制冰循环
开始制冰时卤水(通常为乙二醇溶液)流经储冰槽内使水冻结。
空调循环
在空调循环时,来自用户或二次换热装置的温度较高的载冷剂仍在盘管中循环,通过盘管换热将外表面冰层自内向外逐渐融化进行取冷
回复
16楼
冰盘管(内部融冰)
优点
盘管外表面融冰均匀,不易形成水流死角
不需要采取搅拌措施,以促进冰的均匀融化
缺点
空调回水与冰间有很薄的水层,融冰换热热阻较大
多采用细管、薄冰层蓄冰
回复
17楼
冰球
制冰与融冰的工作过程
制冰过程
密封球体内的结冰过程适是伴随有相变的导热与自然对流的复杂换热过程,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又是许多球体堆集在一个圆柱形蓄冷罐内,载冷剂从球间流过,球体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因此,冰球的蓄冷冷结是很复杂的三维传热问题。
融冰过程
相对冻结过程,冰球的融冰过程更加复杂一些,因为融冰过程球中的冰块是活动的,在发生相变的同时,冰块首府力作用上下浮动,固液相界面条件非常复杂
回复
18楼
冰球蓄冷的特点
在蓄冰槽,因外部形状均匀,水流阻力最小,且均匀吸放热没有热传死角。
球体外部为均匀为圆球体机械,强度最大,适合大型储冰传统使用。尤其不冻结液更换时冰球不因堆集,而挤压破裂或变形。
圆球式设计于储冰槽内存放密度最高,储冰容积最大,相同储存冷量是圆球式所需储冰槽最小。
回复
19楼
其他制冰方式
胶囊式 - 在高密度容器内填充去离子水和帮助冰成核溶液混合液或PCMs(相变物质)物质。外型有矩形(冰砖)等。冰球式也属于胶囊式 。
冰获得储冰式 - 又为动态储冰式或制冰滑落式
冰泥
回复
20楼
融冰-融冰优先方式
储冰槽释放固定等量的冷量作为主要冷源。若大楼的冷量负荷超出储冰槽所供应的冷量,由主机供应,主机仅在设计日尖峰负荷时,才满载运转,主机大部分时间在部分负荷下运行。
回复
21楼
融冰-主机优先方式
在空调循环过程主机为主要冷源,主机供应固定的冷量,不足时,以融冰辅助,主机优先模式下,主机在日间是不停地运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