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行业知名企业专家与网友共谈哈尔滨大停水
admin@gps
admin@gps Lv.11
2005年12月06日 16:26:45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专题已经制作完毕,欢迎大家访问 环境污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http://co.163.com/ivp/images/subject/gps/harbin/index.htm   从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到11月27日晚18时停水四天的哈尔滨恢复供水,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在市民家中喝下了供水后的第一口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全市停水事件暂且告一段落。但是这次停水事件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引起了大家很多的思考,在论坛上很积极的进行讨论,在此网站根据广大网友就在讨论中提及的一些问题以及想法就对水行业知名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访谈。

专题已经制作完毕,欢迎大家访问
环境污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http://co.163.com/ivp/images/subject/gps/harbin/index.htm

  从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到11月27日晚18时停水四天的哈尔滨恢复供水,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在市民家中喝下了供水后的第一口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全市停水事件暂且告一段落。但是这次停水事件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引起了大家很多的思考,在论坛上很积极的进行讨论,在此网站根据广大网友就在讨论中提及的一些问题以及想法就对水行业知名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访谈。
其中包括:
欧梅塞尔(北京)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副总裁-仝志明博士
广州水杯子分质供水工程有限公司-罗冬浦总经理
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何金总经理
深圳市深水海纳水务有限公司-曲祥瑞总工程师等

  由小编收集整理各位网友的问题如下,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截止日期12月13日),12月13日网站工作人员将对上述技术专家进行访谈,经过整理后将制作成专题发布在网站上,请大家关注!


问题:
1、这次停水事件产生污染的原因是苯胺车间爆炸消防灭火时大量的灭火废水通过雨水管道流入松花江,那我们以后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应如何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2、有网友提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如能像国外水厂采用RO(反渗透)来处理水源水,那这次就不会全市停水了,你怎么看?
3、有网友提出如果采用分区分质供水会否避免这样大范围停水的发生?这次事件会否推进分质供水的进程?
4、停水事件发生后第一应急措施是打井开采地下水,似乎很方便有效,可是现在华北的地下水位已经严重下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5、有网友提出这次事故目前来看,只能对水厂追加处理工艺,例如活性碳工艺,你觉得是否可行,效果如何,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案?
6、还有网友进一步提出疑问,活性炭的吸附容量约25%,1400吨最多可以吸附350吨苯类污染物,吸附饱和了就要更换。从施工的角度考虑,如何更换?水厂该如何处理?
7、我们知道这次事件对整个松花江流域造成的伤害无法在短时间修复,那应该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
8、有位网友认为目前这次事故暴露出我们只有监测手段而缺少废水处理能力,从而眼睁睁看着被污染的江水往下游流而不能将污染消灭在源头,你怎么看?
9、这次事故地下水有可能被渗透后污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检测出来,容易被忽略,你认为该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10、有网友提出担心,长达80公里的污水团高峰期已经渡过,但可能有部分污染物被冻结在冰里,还有一部分可能会被河床地泥吸附,日后再次释放的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11、这次事件很多网友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治理污染,不应让造成污染的企业只赚钱,而不承担污染治理的费用,你怎么看?
12、有网友问水厂在设计中对这种突发事件是不是不用考虑,而在工厂中考虑所有出厂水均经过净化,配用调节池呢?
13、经过这次事故假设再发生一次类似事故,你觉得最佳的处理流程该如何?


谢谢大家的支持,已经根据部分网友的跟帖将问题进行了部分调整及增加,请大家继续关注!
免费打赏
wang1975
2005年12月12日 11:44:17
43楼
松花江污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 中华工商时报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博士生导师马永胜教授认为,松花江流域的治理绝对不是一省一市能解决的,如果没有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长期规划,如果没有国家的大手笔运筹,松花江将不会得到彻底的治理。

  有关专家感叹:“此次从吉林省滚滚而来的污染团已经通过了哈尔滨市。可是,工业排污、生活排污依然故我,躲过这次水殇之后,松花江下游以及江两岸民众的未来还会遭受怎样的劫难?”

  GDP与灾难孰重孰轻

  针对这次严重污染事件,有专家认为,中石油集团除了深刻检讨外更应该深刻反思。也有业内专家注意到吉林石化的选址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殃及江河污染的企业会建在一条母亲河的上游?

  据介绍,坐落在吉林市松花江北的中吉化,是在“一五”计划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国内第一个特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投产,号称中国化学工业“长子”。在中吉化爆炸事件发生后,当地出现议论:最初,有关方

  面曾想建在松花江下游的佳木斯市,但由于松花江最终出境流入中苏界河的黑龙江,苏联希望将其建在上游的吉林市。这样一来,客观上使工业污染最大限度地在中国境内消化掉。

  “当初苏联援建的时候,我们确实没有考虑到环保问题。”松辽委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李志群向媒体说,“像这样大的化工厂选址应该有两个必须的条件:一是要离开水源区和人口密集地区;二是要能充分实现污染的内部处理。现在看来吉化在松花江上游选址确实有很大疏漏与失误,说到底是环境管理问题。”

  无疑,从中吉化爆炸开始,公众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应对大停水事故,政府间也应该进行及时协调,准确发布有关消息,而由于种种原因,信息被屏蔽,应对时间被严重缩短,导致哈尔滨等地大恐慌。专家建议,应该清理以前经济建设中遗留的问题,是否还有像中吉化这样的“不定时炸弹”。尽管中吉化几十年来创造了巨额GDP,但是和灾难造成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巨额GDP与重大灾难孰重孰轻?相信政府会有新的判断。

  让莱茵河提示松花江

  11月23日,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中吉化11·13事件”给哈尔滨市民带来的饮水安全问题表示慰问和歉意。他称,吉林市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哈尔滨共饮一江水,保护松花江水质、保护水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游造成的水源污染,并且主动向中下游的受害者表达诚恳歉意,这应让人赞许。但是,道歉之后,最应该反思的是如何治理跨省、跨流域、跨地区的河流水源污染问题。这方面,莱茵河的治理给了我们启迪。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这些国家的饮用水水源。然而,莱茵河曾经被称为“欧洲下水道”。那么,莱茵河是怎样旧貌换新颜的?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莱茵河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决定重大问题,各国分工实施,费用各自承担;但是研究落实措施的会议一年要开70多次,基本上是一周一次。每隔两年,保护委员会还将就每个国家实施建议的情况做一个报告,这对成员国是一个无形的压力。莱茵河保护工作效果好,还有赖制度的精心设计和有效,虽然主席轮流转,秘书长却总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是最下游的国家,在河水污染的问题上,荷兰人最有发言权。更重要的是处于最下游的荷兰,受“弄脏河水”之害最大。因此,对于治理污染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
回复
wang1975
2005年12月12日 11:44:59
44楼
松花江污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四 中华工商时报

在松花江污染的治理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利益的驱动下,上游肆意污染,下游无奈受害,成了多年的令人尴尬的现实。莱茵河保护委员会能够保护好流经9个国家的一条大河,而仅仅流经两个省的松花江却重遭污染,这让人们不得不去深思探究其内在原因。尽管和治理长江、黄河、淮河一样,我们并不缺少文件、规定、制度、人力以及资金。

  少些“奴才式的破坏”

  80年前,鲁迅先生由雷峰塔的倒塌,说到“奴才式的破坏”,今日读来,令人仍为之心跳。“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块创伤”,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鲁迅先生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也更加看清了“奴才式的破坏”的危险性,其实这种破坏是在掘毁我们千百年来引以自豪的民族尊严的“柱石”。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这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江河湖泊之存亡,其实不是水域自己的事情,而是陆地的事,而是陆地上的每个“匹夫”的事。海纳百川,川之不“在”,海将焉“存”?

  丧失水功能的水,事实上已经不是“水”了。“从全国环境状况看,无论是近岸海域,还是陆地环境,形势都不容乐观。”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刚刚公布的沉重的话题。

  我们曾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可是我们的行动往往事与愿违:治理淮河污染就是一个例证。我们赋予了“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新含义,可是10年治淮,投入600亿,结果淮河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却攀上了历史最高峰,沿河农民打井上百米深,“出来的水味道还怪怪的”。600亿投入竟无济于事,这确实值得三思和警醒。“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只有水最珍贵。”这是古希腊诗人品达说过的话。然而,相比古希腊时代,今人的爱水意识已经严重衰退。

  古人说“上善若水”,可今人为何总是去干“上恶毁水”之事?哈尔滨仅四天的全市大停水,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么未来呢?源头断绝清泉,虚拟必成现实。恐怖的“未来水世界”正在威胁着人类,从这个层面上透析,松花江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沉重的、永远的。

回复
wang1975
2005年12月12日 12:24:06
45楼
关于用膜来净化水 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关键是投资和运行成本的问题
哈尔滨市45万吨的日供水量 常规工艺的自用水量一般是5%~10%
如果用膜来处理 除了那5%~10% 还要考虑25%左右的浓水排放
什么叫因地制宜 大家该都明白吧

引用膜技术产品资料交流及疑难解答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91_170067_1.htm
中几个网友的论述

以下是引用blueocean2004在2005-08-18 16:26:34.0发表的内容:

现在反渗透膜在做纯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规范的能作到75%的回收率已经很好了,但是遍地的小规模的纯净水厂,基本上都是一芯的那种,回收率运行一段时间后,能达到50%算不错了,25%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一个1000吨的项目就有250吨浪费了,中国现在做纯水的何止百万千万啊,50%更不用说了,中国是个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国家,不知各位大公司的大师们在反渗透浓水的利用方面有什么好建议

以下是引用ge_water在2005-08-18 18:43:21.0发表的内容: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下提几点想法,希望做抛砖引玉之用:
1.将RO浓水部分回流到RO进口,这样可以提高总的回收率;
2.如果提高预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比如采用UF,MF作为预处理,这样可以系统的回收率也可以适当提高,而且不会产生污堵;
3.对于一个系统,如果预处理不错的话(SDI<3),可以考虑采用3段式,系统回收率可以做到80~85%;
4.由于RO的浓水中SS,有机物等已经较低,可以将RO的浓水用于多介质过滤器,或UF的反冲洗;
5.中水回用,废水处理中可以用RO浓水可以回流到生化池回用。
6.提高膜元件的抗污染能力,这样或许可以提高回收率。

以下是引用treasure58在2005-09-30 12:39:18.0发表的内容:

对于您在论坛中的大多数发言本人赞服,但对于大师您以上的说法在下不敢苟同,第一条可行,但倍浓缩会加快RO膜污堵;第二条正确,但不会杜绝RO污堵,MF属微米级过滤、UF属分子级过滤,与RO三者之间只是构成一个梯度,当原水矿化度较高时,UF由于小分子和离子透过率高(双向浓缩),对RO带来的不完全是好处;第三点没错,但三段处理会延长处理流程,后置RO膜组件要比两段式污染严重,且在一般运行时能耗偏高;第四条,RO浓水是不宜作为UF冲洗水的,并且绝不可作为反冲洗水,理由很简单,UF会因此而产生不可逆的性能衰减,甚至出现深层污堵;即便用于多介质的反冲水,也会出现滤料的包裹污染现象,若是对于活性炭,会使其吸附能力过快饱和;第五点,RO浓水的含盐量较高,直接回流到生化池,会影响生化效果,这点已经证实;第六点,膜元件的抗污染能力不是用户可以提高的,而是你厂商的事,故不应在此处列出。
反渗透系统的浓水问题的确值得重视,目前主要存在污染与耗水两方面,但从污染角度来讲,在系统设计之初,最好能因地制宜,了解用户的用水环境,判断是否可以就地消纳,例如:如果系统采用UF作为预处理,可以将UF回流水或排放水与RO浓水混合,降低其含盐量,通过对浓水的处理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水资源消耗方面,并非提高RO系统的回收率就算节水,有些时候,适当降低系统回收率使得浓水可以适宜再利用,同样可以做到节水,因为节水强调的是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率,只要保证浓水有回用途径就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或许有人考虑将的系统回收率会加大能耗的问题,实际上没有必要,若对浓水排放收取排污费,不也是钱吗?再者,降低系统回收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延长膜使用寿命,同样降低了RO运行费用;
RO系统浓水回流目前多采用泵前回流方式,即浓水回流至高压泵之前,更为合理地回流方式是段间内循环,通过段间循环泵将浓水回流至高压泵出口;对于浓水回流的系统配置中,通过对浓水的倍浓缩提高回收率,提高流速降低膜污染,但最好设置倍浓缩调节装置,使其能够在浓缩倍数过高时自动调节;但此举会使得终端排放的浓水更加不易利用……
回复
wang1975
2005年12月12日 12:39:27
46楼


你作技术的都不讲,那些不明白的是不是就一直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啊
冷静的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要把自己当成外国人局外人
关于应急水处理技术方案 我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应该是水处理方面的专家想出来的很好的一个办法 就目前的效果来看 效果没问题
这个事情的关键还是在污染的问题上 流域污染的问题的解决 】
这应该主要涉及到环境管理 而不是水处理技术方面的何种技术先进
没有一个好的环境管理 污染企业会主动买膜来治理污染 鬼才信
回复
sdvegeta
2005年12月12日 14:14:08
47楼
环境管理啊,在我国牵涉的方面复杂了,大家都知道要说到经济利益,都是老板们做决定,污水排放超标送送礼吃吃饭不还是没事,要不就偷偷的换个地方排,做技术的都是帮人打工的,能影响啥?当然我这么讲不是说老板询问意见的时候不说环境管理的重要,只是说归说心里也知道没多少用。

现在有点好转,至少大企业是跑不掉,可是这次事件看出不是中吉化没有做污水处理,而是没有意识到还有机会通过雨水管道排放造成污染,至少这点就应该让我们从专业上重视 ...
回复
huyan0570
2005年12月15日 16:54:59
48楼
我觉得生活用水(特别是居民生活用水)
对于在工业城市下游做取水源的城市来说,
其自来水厂应该有这方面的设想,
即使不是每个水厂,都做防止化学污染水源的考虑,
也至少得有一家做这方面的准备,
其实象这种污染,也不是故意的,是突然的.
所以作为居民生活的命脉-水,需要起码的保障,
建议在一些沿江,沿河城市,
至少每城市得有那么一家自来水厂能够应对这样的局面.
回复
xuyufei2005
2005年12月18日 11:39:04
49楼
为何一直都没见过哈工大那些牛人的建议即使马后炮都好!
哈工大不是在市政给排水方面号称全国数一数二吗?
怎么发生在自家门口的事情居然沉默起来了?
怎么没有学以致用呢?令人费解啊
我感觉也是,怎么就这么奇怪呢!
回复
xuyufei2005
2005年12月18日 11:44:14
50楼
“好像没有转移主要矛盾吧,只是把这次事件中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已。环保问题,我们自己作为专业人员当然明白重要性,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没什么可讨论的啊。这次事故政府的反应大家都看在眼里,评价如何心里都有杆称,在这个技术论坛去讨论不合适而且也没作用,没有对应的人来看啊,而我们专业大家观点都是一致的。
  对于这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难道我们就不去考虑一下应急的技术处理方案么?有位网友在帖子里就说假设这次不是意外而是小rb之类的间谍搞破坏呢?那我们还是抱怨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么?
不希望还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我们讨论的是技术,把这次事件技术相关方面提炼出来做出提高,政府该怎么做该怎么问责还是去政府官方网站批判吧,老实说我是对中国官员处理方式很失望愤概,可以已经麻木了,目前我的位置讨论官员问题有什么用呢?如果讨论过了好像就得到了发泄或许很容易就会忘记这个事情,不如让我憋在心里时刻注意! ”
寒锋——我感觉你懂个狗屁!我们环保人员也是社会公民,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我感觉冰下的火焰的说法是治本的解决办法。


回复
huangfan
2005年12月19日 11:34:26
51楼
污水处理肯定有问题,现在大家都在做应急预案,但有无实用性?都是应付!
回复
xiachaoping2002
2005年12月20日 19:07:09
52楼
控制污染源是關鍵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