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創新建築設計重建四川
兩週建成耐用舒適環保校舍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摧毀無數四川人的家園,亦揭示了部分建築物缺乏良好的結構設計與施工監管,導致重大傷亡及財物損失。災後的重建工作繁重,由於建造需時,因此臨時建築充斥處處,舒適耐用卻欠奉,拆除後更會造成建築垃圾,浪費資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院朱競翔教授率領的研究小組,研發了一套創新的輕型結構建築系統,在兩週內重建四川災區劍閣縣下寺村新芽小學。該小學在大地震後頓成危樓,學生需步行一小時到較遠的小學上課。在香港龍的文化慈善基金及中大新亞四川重建基金的資助下,新芽小學的重建工程已於今年九月落成竣工,再度啟用,其結構安全耐用,外形美觀,具備良好的熱物理性能,可有效節能,且造價相宜。
朱教授設計了輕鋼框架為校舍主幹,預製牆板與之拉接,形成複合的輕型結構系統,具備高抗震功能,雖然外牆僅十六厘米厚,卻可抵禦強烈地震。輕鋼框架受面材及表面塗層保護,壽命最少可達二十年。另外,建築物具熱物理性能,採用了隔熱及儲熱物料,配合多層構造及恰當的門窗位置與面積比率,確保室內冬暖夏涼;分散式的自然採光與通風系統,也大大減少能源消耗。學校亦實踐先進的環保概念,框架連接多以機械方式裝嵌,減少使用化學膠結劑,避免產生有害物質,並裝置了太陽能淋浴設備及尿糞分離式的廁所以提升衛生情況。另外,框架的裝嵌方法亦比傳統的方法更便於維修、拆卸或移動。
新芽小學的建築素材貫徹了可持續建築的原則。舊校舍的建築材料循環再用,於新校舍作墊層、鋪地以及蓄熱體;部分村莊中的舊石器亦用作庭院裝飾。除了水泥之外,施工時毋須購置其他建材,取而代之是善用民間智慧,運用多款水磨石、水磨磚、水磨瓦以及磚砌地坪,藉以鼓勵當地工匠保留傳統的手工藝,減少對工業化建材的依賴。
學校的全部構件均在深圳及成都的建材工廠預製,現場施工過程極為簡易。在中大建築學院研究人員的指導下,短短兩週內已建成450平方米的永久校舍。校舍共有四棟圍繞中央庭院布局的單層建築,提供四間標準教室及多功能禮堂、教師辦公室及環保廁所等。
朱教授表示:「新芽校舍的建造示範了集成研究對設計的重要性。集成研究提供創新思維及方法,而設計則結合研究的精要,將之轉化為便於應用的產品。新芽校舍的突破性研究解決了長久以來建築速度與質量的矛盾,它的設計整合了不同的製造潛能,而現場的建造活動更成為凝聚社群、傳遞知識的良好契機。」
國內的建築業界及最大的組合屋生產企業對這項目皆表示濃厚興趣,除探索技術合作的可能性外,更在施工期間委派專人到現場學習。國內的建築師亦紛紛邀請朱教授講授研究心得,進一步認識這項嶄新設計及相關的建築技術。
校舍重建計劃邀請了三十名來自香港及內地的大學生,以及身為建築師的志願者參與為期十多天的施工過程,親身體驗創新的建築技術,實踐鄉村都市互哺共生的理念。
朱教授的研究團隊現正著手興建第二所四川新芽小學,並致力進一步發展及推廣高集成度的環保建築產品,重建四川災區以及協助建設國內其他有待發展的地區。
二零零九年十月七日
全部回复(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我们以你为榜样!
顶!!!!!!!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