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调研污泥处理成本问题,参观了意大利米兰的污水处理厂San Rocco,这是一个日处理345600吨污水的厂,服务人口105万,污水进水COD350,出水COD100。这个工程是得利满做总包的,2002年的投标价格是欧元87754299.5,另外还有5年运行费用,价格为48459377.65欧元。按现在的人民币汇率9.25折算,建设投资花了81173万元,5年运行费8965万元(含一些改造完善)。如果分摊到进水水量,吨水处理量投资2349元/吨·日,比国内同等规格的建设费高了近一倍,但包含了污泥处理设施投资。国外物价高,在投资方面贵一些应该可以理解。
最近因调研污泥处理成本问题,参观了意大利米兰的污水处理厂San Rocco,这是一个日处理345600吨污水的厂,服务人口105万,污水进水COD350,出水COD100。
这个工程是得利满做总包的,2002年的投标价格是欧元87754299.5,另外还有5年运行费用,价格为48459377.65欧元。按现在的人民币汇率9.25折算,建设投资花了81173万元,5年运行费8965万元(含一些改造完善)。如果分摊到进水水量,吨水处理量投资2349元/吨·日,比国内同等规格的建设费高了近一倍,但包含了污泥处理设施投资。国外物价高,在投资方面贵一些应该可以理解。
但很难理解的是运行费,折算下来,吨水处理费只有0.711元/吨,包括了污水处理、污泥干化处理、干化污泥外运(付费100欧元/吨)的钱。
污泥采用板框机脱水,干度大约是24%。考虑进水和出水指标,污泥产量应该是165吨/日左右。
干化采用意大利一家公司的设备,干燥到含水率10~12%,然后运到Como附近的水泥厂去处置,每吨给运费和处置费100欧元。
根据当地物价水平(2004~2006),天然气价格(0.34欧元/立方米=3.15人民币)、电费(0.18欧元/千瓦=1.67人民币),则每吨湿泥的干化直接费用相当于人民币43欧元(399人民币),污泥部分的直接处理费用如果折合到水费里是0.189元。也就是说,在7角1分钱里,水费应该在0.522左右。注意,这个项目可是总包带运行的,得利满要赚钱,只能从那5角2分里面想办法。这个项目是政府付费投资的污水厂和污泥处理设施,管网当然也是政府的。
对比一下,国内的天然气和电能都大大低于意大利,国内类似规模、类似指标的污水处理费也就0.35~0.45元/吨,但国内的污水处理费早就已经收到了0.8~1.2元/吨,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还说没钱处理污泥,我们如果对照一下国外这种能够商业化运行的模式,中国的污泥是不是早就能够处理了?
[
本帖最后由 zyz0501 于 2010-10-22 08:13 编辑 ]
2楼
干化采用意大利一家公司的设备,干燥到含水率10~12%,然后运到Como附近的水泥厂去处置,每吨给运费和处置费100欧元
干燥到含水率10~12%的设备俺想当好奇~~~望楼主能补充些资料!
另,污泥中的含氯量有没有测一下?(如果还加了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的话会更多)
氯元素对水泥的质量影响会非常大,而且损坏水泥烧制设备
回复
3楼
干化到含水率85~90%,就是所谓的全干化吧。国外这样的工艺很多,如流化床、涡轮薄层、转鼓、气流干化等。意大利这个污水厂用的是涡轮薄层工艺。
国内新开发的干化设备也都是仿造国外的,比如空心桨叶,就是仿制日本奈良机械的设备,这家日本公司把授权给了美国的KS(Komline Sanderson),覆盖北美市场,在欧洲给了荷兰高达(Gauda),日本有很多公司都有,如三菱重工、日立造船、久保田等。国内原化工部的十几个干燥机械厂都有图纸,是94年对进口设备的测绘结果。
国内在90年代还仿制过Atlas Stord的转碟干燥机,失败了,仿了4台都废了。现在天通集团说是买了日本三菱的授权还是什么的在生产。
还有一种薄膜干燥机,是德国还是瑞士公司生产的,得利满也在卖,但是还加上它自己的带式机。
转碟机和空心桨叶做全干化都比较费劲,薄膜机也只做半干化,因为污泥脱水到40%以下时,换热面传热速率大幅度减少,污泥中的沙子棱角都暴露出来了,磨蚀很厉害。那些纯粹靠传导进行换热的干燥方式都怕磨损,都有磨穿的风险,有的在做全干化时还会爆炸的!
市政污泥中含氯不是很高,有些工业污泥含氯很高,处理起来要小心的。水泥窑确实比较怕氯,因为会降低水泥品质。国外是采用控制干泥添加量来控制氯离子含量的。米兰这个厂干泥每天也就40~45吨,每天运输一卡车,去烧的水泥窑据说是2000吨熟料的窑,这点污泥没什么影响。
[
本帖最后由 tratto_tutto 于 2010-10-22 16:34 编辑 ]
回复
4楼
国外的设备好,基建投资高,但确实耐用,维护的费用要少,这可以理解,反观国内,国产设备距离进口的还有差距,运行的时候问题多,成本也就上来了
回复
5楼
首先说说投资问题,投资折旧当然会影响处置成本。讨论这个话题最好就事论事,拿实例说话。
得利满在重庆唐家陀项目上让重庆水务集团花了将近2亿元做了一个240吨(设计4条线,实际上了3条)的干化项目,日吨湿泥投资80~110万元,高出国内其它类似国际招标项目25~35万水平的2~3倍。
得利满在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上,让园区花了2.16亿做了300吨污泥的干化项目,日吨湿泥投资72万元,仍高出市场价一倍以上。
米兰项目如果仅考虑干化,该部分投资顶多450万欧元,即对于165吨/日污泥来说,吨投资25万元。这也就是说,在国内投标的其它国外厂商(如Andritz的上海石洞口213吨项目、北京清河400吨项目、上海白龙港280吨干化项目、意大利VOMM的北京水泥厂500吨项目、德国Huber的深南电400吨项目、荷兰Gauda的昆明主城区300吨项目)与其在国外的投标价格水平(均在22~35之间)是相同的。由于国内与欧洲物价、工薪的区别,我们相信国外的投资会高一些。但同一个国外公司,如果其在国内的建设投资成本比国外还高一倍以上,这里面的问题就值得推敲了。
解读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这是得利满(苏伊士集团,通过其子公司中法水务)在中国赢取项目的典型操作手法,即利用所谓入股投资合作方式,拿住客户,然后以天价招标,其中标价格一定已将其投资100%覆盖,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中国国有企业掏钱,得利满既卖了设备又获得了资产。这就是得利满排除竞争的赚钱模式。
目前得利满已操作了其在国内的第三个干化项目,即天津滨海新区的200吨污泥干化项目,也是类似的操作手法。这个项目昨天已结束公示,无质疑。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得出结论,除了得利满以外,国外企业的价格与其国外项目的价格类似。
回复
6楼
颇受启发:lol
回复
7楼
【呼应一下tratto_tutto的帖子,把我在另一个帖子下的内容抄到这里来。】
最近水网在上海举办的水业热点论坛上很多人关注的是处置成本,大家都对北京水泥厂项目很感兴趣。该项目上企业从政府收取处置费每吨315元,其中含40元运费。这应该是现在干化和热能处置市场上最透明的一个价格了,其它各个项目包括上海石洞口、北京清河、重庆唐家陀、深南电都还是“黑箱操作”,不对外公开这个数字,或公布的也是假的。一部分人感到兴奋,因为该价格让很多企业看到了希望,处理费有保障了,至少市场上有可参考的同类型案例了;一部分人很嫉妒,如重庆水务问的问题是“企业是否会绑架政府”,王凯军甚至说“干化市场还是暴利阶段”……
针对这个话题,非常需要像tratto_tutto这样的内行人士给个分析,到底是不是这样。如果是,显然市场价格会改变走向,因为政府不会愿意多掏钱;如果不是,那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有大量廉价的处置方案在那里,大家又不能选用?
回复
8楼
我注意到国内的污泥堆肥项目(也叫好氧消化、生物干化)的投资其实也已经大幅度提升。早期的堆肥项目投资都在10~20万元/日吨处理量(如简陋的北京排水大兴摊铺晾晒工程,投资3500万,号称年处理5万吨,也就是每天140吨左右),现在的都已经在25万以上了。比如炒作很热的中科博联秦皇岛污泥堆肥项目,投资4980万,200吨,吨投资25万,不包括后来的对集气系统的改造;中科博联的郑州项目号称投资2.5亿元,500吨,则吨投资50万元,属于天价之类。北京机科算是想坚持低成本的,称将在唐山投资6000万完成一个400吨的项目。其实他们早在唐山做了很多年了,这些投资应该是新增,去完善原来的200多吨的老化项目罢了。
如果确实如这些数据所显示的,较为完善的国内技术的堆肥投资都已到了25万元以上的水平,那么我认为热法如干化、焚烧这些更是硬碰硬靠电气化设备完成的处理处置方法确实也不会便宜下来,除非这些技术、设备都是不完整的。
[
本帖最后由 tratto_tutto 于 2010-10-30 12:17 编辑 ]
回复
9楼
学习了。楼上的数据都是真东西啊!
回复
10楼
楼主应该是踏踏实实做技术的人。先敬仰一下。
其实问题的实质原因应该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在西欧国家小到每一个村镇,当地政府是直接向当地人民负责的,意思是你政府每年花掉的每一份钱都必须向当地人民公布的。所以作为主管的部门及人员如果你有本事中饱私囊那是你个人的能力,但是公家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你多花钱了,不仅是下台的问题,更会有追究法律责任的危险。
顺便说下:在欧洲,监控企业防止垄断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之一。苏利士,微力雅在中国都是白菜卖成肉价钱。我个人觉得没有理由责怪那些公司,因为很简单:你制定游戏规则,我来玩。
我自己不在国内纳税,所以本来也无所谓。但偶尔想起来,所被挥霍掉的正是大家每个人辛苦创造的血汗财富,就这样拱手送给欧洲人(原因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真的让人很痛心疾首。
Sigh!
回复
11楼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目前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没有任何的困难,最起码卖到欧洲的made in China的东西基本都是可以和欧洲产品的质量一较高下的。
国内公司生产质差的产品以及国内公司少作研发的原因,也是外部环境决定。
欧洲公司一样生产便宜东西(外观真的也是烂兮兮),但是质量一定得符合了国家标准,不然不可能进入市场。欧洲公司巨额投入研发,一是尝到新技术的巨大利润,二是如果没新技术结果就是出局。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