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践行治水新思路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道路上阔步前进——在2006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李国英(2006年1月10日)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时期黄河治理与管理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时期和2006年的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四个问题。一、“十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五”时期,国家对黄河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机制,防洪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迈出新的步伐,治河科技含量与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法治河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河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践行治水新思路
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道路上阔步前进
——在2006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李国英
(2006年1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时期黄河治理与管理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时期和2006年的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国家对黄河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机制,防洪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迈出新的步伐,治河科技含量与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法治河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河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
“十五”时期,中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水利部党组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国家继续加大对黄河的投资力度,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黄河是一条极为复杂难治的河流,随着流域人口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洪水威胁、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黄河又爆发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1990年至1999年黄河下游年年断流,断流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游河道“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发展迅速,主河槽萎缩加剧,过洪能力急剧下降。加之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剧增,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进入“十五”之后,黄河来水持续偏枯,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黄河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严重制约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安危,事关全局。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对黄河的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我们以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为指导,在总结长期治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此为中心构建了“1493”治河体系。
这一新的治河体系,从化解黄河生存危机出发,以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为目标,将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要求不适应作为分析和解决黄河问题的突破口,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支撑,为今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确立了方向和目标。
(二)确保防汛安全,成功开展了黄河调水调沙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黄河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时期,黄河虽然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局部地区暴雨洪水时有发生。2003年发生近20年以来历时最长、洪量最大的秋汛;2003~2004年度凌汛期封河长度达到1545公里,为建国以来最长;2001年、2004年汛期,东平湖水库多次超过警戒水位;2005年渭河、伊洛河再次发生秋汛。面对复杂的防汛形势,我们按照国家防总实现“两个转变”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洪减灾体系,科学调度,实施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四库联合调度运用方式”,大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各级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紧张有序,竭尽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改变下游河槽急剧萎缩、行洪输沙能力锐减的不利形势,我委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并于2005年正式转入生产运用。调水调沙试验分别采用基于小浪底水库单库运行、不同来源区水沙过程对接、干流多库联合调度加人工扰动等不同类型,进行周密部署,科学调度,认真实施,取得了成功。3亿多吨泥沙被送入大海,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冲刷,槽底高程平均下降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实施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
黄河调水调沙,是新时期黄河治理的一项重大实践,也是一代代黄河人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实践证明,通过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可以有效遏制黄河河道持续恶化的趋势,使河道形态最终得以良性维持。
(三)优化配置,科学调度,强化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2001年至2005年,黄河平均天然径流量约428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少三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流主要断面多次跌破预警流量。面对严峻的局面,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管理,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调度。认真落实水量调度责任制,实行订单供水,启动《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高起点推进水量调度现代化建设。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规模,不断深化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同时,制定《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在宁蒙两区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在我委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和流域省区的大力配合下,及时化解了一次次断流危机,保证了沿黄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最大限度满足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
根据国务院部署,在水利部统一组织下,我们四次成功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总计从黄河引水32.9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天津市的用水紧张局面。同时,还实施了引黄入卫、引黄济青等远距离调水。
针对黑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委根据国家授权,对黑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度。在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委加强协商协调,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调度方案,准确测报,科学调度,强化监督,连续四年9次调水进入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2004年东居延海形成1958年以来最大水面,2005年首次实现了东居延海全年不干涸。几年来,共向下游地区分水52.86亿立方米,进入额济纳绿洲地区水量26.31亿立方米,下游19条支流总长约1105公里的河道得到浸润,沿河两岸约30万亩濒临枯死的胡杨、柽柳得到抢救性保护,下游濒危的生态系统得到逐步恢复。
“十五”时期,我委突出加强了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了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对全流域水域进行水功能区划和纳污能力核定,对黄河干流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依法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入河污染物总量限制与排放控制。同时,加强水量水质的统一监测和分析评价,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及时应对了甘肃兰州河段、内蒙古包头河段等10余起重大水污染事件。
(四)加强黄河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下游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全面完成
“十五”时期,国家加大了对黄河治理的投入,我们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实施了以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基本建设工程。
下游标准化堤防是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重要防洪工程,一期工程定在黄河南岸,包括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项目。面对战线长、工期紧、迁占赔偿任务重的重重困难,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目标责任制。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加大建设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各施工单位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2005年汛前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共完成工程长度287.16公里,土方1.26亿立方米,石方69.18万立方米,迁安人口2.34万。
这五年,国家对黄河治理共投资12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按不变价格,相当于1950年至2000年五十年投资的总和。五年来,共加高黄河下游堤防566公里,加固堤防381公里,硬化堤顶道路560公里,新(续)建河道整治工程1380道坝垛,总计完成土方5亿立方米,石方500万立方米。黄河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多举措处理黄河粗泥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五”时期,我委提出了构筑三道防线、多举措处理黄河粗泥沙的工作思路。在老一代科学家和治黄工作者对黄河粗泥沙来源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集中资金,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淤地坝作为“亮点工程”,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集中规模治理的转变,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按小流域进行科学配套,形成沟道拦沙工程体系,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据初步统计,五年来,包括国家基建投资、国债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共建成淤地坝1.25万座,其中骨干坝1600多座,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
在小北干流滩区,实施了以“淤粗排细”为目的的放淤试验,为今后大规模实施放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两项措施,加上利用小浪底水库等干流骨干水库“拦粗泄细”,三道防线,相互作用,构成多举措控制黄河粗泥沙的立体防御系统。
2楼
(六)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建设
“十五”时期,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批复的建设规划,我委全面开展了“三条黄河”建设。
以水利部批复的《“数字黄河”工程规划》为指导,先后建设了黄河防汛调度中心、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水土保持监控中心;黄河水情信息查询及会商系统、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和黄河网等一大批应用系统投入使用;黄河下游综合业务通信网、上下联通的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各类治黄信息的网络传输与共享,建成了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黄河下游工情险情数据库等;先后颁布30多项“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出台了20项管理办法,保证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
《“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得到水利部的批复,由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模型、三门峡水库模型、小浪底水库模型等组成的模型试验基地建成投入应用。河口模型前期工作已经完成,黄土高原模型前期工作取得进展。数控制模机、多功能测桥、光栅水位计、在线超声含沙量仪等研制成功,模型量测和制模技术取得新的进步。
在近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中,“三条黄河”实现整体联动,为治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大量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为黄河调水调沙、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等提供了实施方案、技术参数和决策建议,构建了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科学决策场。
“十五”时期,治黄关键技术研究有了新的突破。70项科技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水利部科技创新等计划资助,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82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27项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七)创办黄河国际论坛,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
2003年10月和2005年10月,我委在郑州举办了两届黄河国际论坛。第一届黄河国际论坛的中心议题为“21世纪流域现代化管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代表应邀而至。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中心议题为“维持河流健康生命”,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00多篇,形成了《黄河宣言——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两届论坛以黄河为平台,运用新的机制,创建了一个新的国际水利对话平台,也为治黄开辟了一条吸取国内外先进治河经验和技术的渠道。黄河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提高了黄河的国际影响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委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流域管理机构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黄河防洪工程亚行贷款项目、国际粮食和水挑战计划、中国-加拿大黄河下游洪水遥感监测项目、中国-荷兰黄河流域水监测和河流预报系统项目、中欧水资源管理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
(八)改革创新,强化管理,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年来,我们在全河大力倡导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在一系列重大治河实践中,渗透了创新思想,建立了激励创新机制,设立了创新奖,两年共评出80项创新成果,出现了《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研究》、《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生产、伦理体系研究》、《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及应用》、振动式测沙仪等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全河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各项改革推进步伐加快。2002年我委的机构改革,通过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实现政、事、企分开,流域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2005年水管体制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顺利完成25个试点单位改革,实现了水管单位、维修养护公司和施工企业的彻底分离。在水管体制试点改革中转制为企业的水管单位所有职工,全部纳入所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管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实行了公务员管理。勘测规划设计公司完成改制、委属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依法治河取得新的突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草案通过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审查。《黄河河口管理办法》、《山东省黄河防汛条例》、《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分别由水利部、山东省人大正式颁布实施。执法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完善了河道管理巡查报告制度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制止和查处了一批在河道内设置行洪障碍、损坏防洪设施等案件。
规划工作和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五年间编制完成16项重大水利规划。《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等先后得到国务院批复。
财务管理、资产监管更加规范,全面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预算管理。审计工作积极开展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非常规专题审计,尝试了集中联合审计的新机制,审计监督职能持续强化。
回复
3楼
(九)全河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时期,全河经济工作围绕治黄主业,依托黄河水土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供水、水电、土地开发、工程施工、设计咨询等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收入比“九五”期末增长10亿元,比“十五”预定目标超出8.31亿元,全河经济实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职工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时期,全河新建职工宿舍楼面积50万平方米。水文基层单位职工吃水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十五”时期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5.7%。
(十)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级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黄河人才战略,干部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建设“职工之家”,表彰了103名治黄劳动模范和45个先进集体。组织评选“三条黄河”建设十大杰出青年。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使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新闻宣传出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实施多种媒体联动,为治黄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注重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了黄河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执法监察和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必须将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新要求与黄河存在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研究探索新的治河理念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形势下,黄河向何处去,用什么样的标准检验和评价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迫切需要作出明确的回答。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要求,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结合黄河的实际,确立治河新理念,以此来指导新时期的治河实践,只有这样,黄委才能当好黄河代言人,进而在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中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2、必须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
在新的形势下,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困难,要使治黄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就必须在注重继承、吸收前人实践经验和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积极推进理论、技术、体制等覆盖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使各项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惟有如此,才能面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倘若患得患失,固步自封,问题不会减少而是增加,治黄事业不会发展而是停滞。
3、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
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得更加明显。五年来的治河实践充分表明,从实现黄河连年不断流,到黄河调水调沙及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从小北干流放淤利用自然力量和科学规律分选泥沙,到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的实践,每一项重大治河成果的取得,无不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上。面对全新的形势、复杂的情况和艰巨的任务,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治河之路。
4、必须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干事业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是引领事业发展进步最有效的“通行证”。五年来,无论是在情况复杂、战线漫长的调水调沙试验战场,还是在迎风斗雪、风餐露宿的标准化堤防建设工地,无论是冲锋在滚滚洪流、测报一线的水文尖兵,还是投身在殚精竭虑、攻关征途中的科研工作者,广大黄河职工正是在“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激励下,为了治黄事业,顽强拼搏,矢志不渝,勇于战胜重重困难,才实现了一次次创新和跨越。
回复
4楼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来,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新的形势下,有些问题和矛盾将表现得更加尖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防洪安全保障措施亟待完善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白鹤至高村299公里游荡性河道,主溜摆动频繁,河势游荡规律还没有得到完全掌握,控导工程尚不完善,河势游荡摆动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常洪水甚至小流量也有可能导致河势突变。
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只进行了一期工程,南岸菏泽到东平湖的100公里和北岸大部分河段尚未建设。一旦洪水上滩,由于“二级悬河”的不利河道形态,极易导致“横河”、“斜河”发生,严重危及大堤安全。
下游滩区和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很不完善。目前下游河道主槽漫滩几率仍然较大,一旦漫滩上水,由于滩区安全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人口众多,迁安救护压力很大。同时,灾后补偿政策的缺位,也增加了滩区群众受灾风险的程度。
小花间2.7万平方公里无工程控制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仍达15700立方米每秒。这一区间紧邻下游滩区,一旦发生暴雨洪水,由于流程短,推进速度快,滩区群众撤退保安措施难以从容实施。这就要求千方百计延长该区间暴雨洪水的预见期,而目前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近年来,宁蒙河段河道淤积也日趋严重,从而造成中小水水位明显抬高,平滩流量下降,排洪能力降低。同时这里也是黄河凌汛极为严重的河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5次凌汛决口。目前冰凌预报和水库调度尚不能满足确保该河段防凌安全的需要。
渭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加剧,主槽持续萎缩,排洪能力持续下降。堤防工程隐患多,防护能力低,仍有溃决的可能。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保安工程薄弱,堤防保护区内排水问题严重。
黄河防汛决策指挥系统还不完善。集合气象水文预报、洪水演进、水库调度、工情险情等防汛业务流程的耦合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适应防汛决策的要求。
由此可见,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非工程措施,距离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要求,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黄河防汛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确保黄河不断流任务艰巨
黄河是一条资源性缺水河流,目前各方面的用水需求已远远超出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而且随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及重化工基地的建设,用水需求越来越大,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确保黄河不断流面临着更大挑战。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水资源浪费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作为黄河的用水大户,农田灌溉2001-2004年平均引水270亿立方米。由于管理粗放、种植结构不合理、灌区工程配套差,灌溉水利用系数仅在0.4左右。大中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40%~60%。
水量调度管理手段薄弱。当前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调度主要依靠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由于法律责任不明确,部分省区仍存在超指标引水现象。同时,由于供水水价严重偏低,经济杠杆调控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规律性研究亟待加强。诸如黄河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规律、支流产水和耗水规律及发展趋势等,研究基础薄弱,无法满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
(三)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其中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产沙十分集中,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1.82亿吨,占中游同期实测输沙量的69.2%。我们近年研究界定的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量4.08亿吨,占多沙粗沙区产沙量的34.5%,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达1.52亿吨,占多沙粗沙区同级粗泥沙的47.6%,是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区。由于土壤侵蚀模数巨大、长期投入不足,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现有沟道坝系工程少,治理标准低,工程不配套,拦沙效果不明显,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非常繁重。
随着煤炭和各种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增加,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较为突出,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基础性研究还很薄弱。覆盖水土流失区的监测网络和体系还未形成。在水土流失规律、土壤侵蚀机理、坝系相对平衡理论等领域的研究,还没有重大突破。特别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方程尚未有效建立。与洪水预报相比,泥沙预报大为滞后,甚至到目前为止仍属空白。
(四)流域水污染趋势加剧,黄河水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近年来,进入黄河的废污水量持续上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1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42亿立方米,加之来水量明显减少,黄河水质呈急剧恶化趋势。据《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类水质河长2115公里,占28.2%;Ⅴ类水质河长690公里,占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公里,占36.1%。黄河水质的急剧恶化,直接威胁着沿河人民的饮水安全,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重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以来黄河流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10余起,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发生频次呈持续增加之势。
水质监测能力仍显落后。目前在黄河干流沿线及众多主要支流入黄口,我委仅有6个水环境监测中心(站)68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任务重,监测站点数量少,许多重要的水功能区没有开展水质监测,很不适应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针对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污染物扩散和输移数学模型尚未研制开发,限制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及早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
(五)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症结,我们提出的解决途径是“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建立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目前,这一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突出地表现在,黄河干流待建骨干工程的前期工作进展速度不快,尤其是立足于全河大系统观点,对骨干工程的联合调度运行机制研究滞后。同时对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在内的重大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新增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不同河段和不同时期的水沙关系调节等若干问题均缺乏相应深度的研究。
(六)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还不适应新时期治黄任务的要求
治黄干部队伍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懂业务、会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短缺,特别是缺乏治河专业领域的领军型人才。适应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尚不配套,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干部作风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有的干部看不见自身存在的缺点,却总是把眼光盯着别人;不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而是作风浮漂,得过且过。个别干部法制意识淡薄,胆大妄为,甚至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
(七)全河经济基础仍显薄弱
在黄委所属企业中,只有1家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其余均为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经营范围雷同,重复设立,分散经营,资源未实现有效整合,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少数企业基本上按事业单位的模式进行管理,套用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和分配机制,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竞争力,很难走向市场,自主发展。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要区别不同性质,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回复
5楼
三、“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全面做好“十一五”时期各项治黄工作。
(一)“十一五”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治水新思路,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主线,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努力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1、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基本完成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塑造并稳定中水河槽,过流能力达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基本控制游荡性河道河势,确保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
2、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积极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范行业间水权转换,进一步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使汛期输沙用水和非汛期河道基流基本得到保障,确保黄河不断流。
3、本着“先粗后细”的原则,集中治理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加强监测与监督,有效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力争“十一五”末进入黄河的泥沙在现有水平上再减少2亿吨。
4、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排污入河许可等水资源保护制度,提升对污染物输移扩散的预测预报水平与能力,进一步完善建立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快速反应机制,千方百计遏制黄河水质恶化的趋势。
5、完善“三条黄河”科学决策场。着重对“原型黄河”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分析,“数字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模型黄河”实体模拟技术研制。借助“三条黄河”互动机制,力求在游荡性河床演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以及河口演变规律研究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
6、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建立一种让一切有志于黄河治理事业的人们愿意干事业、顺利干事业并且能够干成事业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搭设舞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治黄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的治黄队伍。
7、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和生产条件。
(三)“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作
1、黄河下游按照“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河道治理方略,推进防洪工程建设。
续建完成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加强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规律的研究,完善陶城铺以上宽河道整治工程,进一步控制河势,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开展滩区综合治理,努力建立政策补偿机制。加大东平湖蓄滞洪区建设力度,力争解决北排不畅,二级湖堤强度不够、高度不足的问题。加大河口综合治理研究力度,编制河口治理规划,并对河口进行治理,减轻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防洪的不利影响。
进行黄河干流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潼关至三门峡等河段治理,积极实施渭河下游治理规划,增强渭河防洪能力。
继续大力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数字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提高对黄河洪水的预报、调度和管理能力。力求在泥沙预报、冰凌预报方面获得突破。
2、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确保黄河不断流。
积极推进《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的出台,强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法律武器。坚持依法治河、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维持正常的水事秩序。完善水权管理制度,开展流域、区域和用水户三个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建立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实施流域与区域相结合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用水管理。逐步形成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水权制度。大力开展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研究工作,继续加强“数字水调”系统建设,不断提高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的科技水平。
积极推进黑河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流域法规制度建设,加快中游河道整治、口门合并改造工作。完善水量统一调度措施,巩固提高黑河水量调度和治理成果,确保黑河水量调度任务完成。
3、继续构筑黄河粗泥沙处理的三道防线。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力量,规模治理,最大限度地拦截粗泥沙。同时,深入开展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建立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土壤侵蚀方程。积极实施小北干流放淤工程,有效拦减进入下游河道的粗泥沙。研究小花间及黄河下游滩区及低洼地实施引洪放淤的可行性。继续进行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努力探索其“拦粗泄细”的运行机制。
4、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古贤水利枢纽、河口村水库等前期工作步伐,积极推进以黄河干流七大控制性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其联合调度运行机制的研究,努力实现其“1+1>2”的运行效果。
5、强力推进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
建设黄河主要断面、取水口、排污口和支流入黄口水质监测网络,继续在省界断面和重点河段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水质和水生态监测体系。完成污染物输移扩散数学模拟系统建设,完善和强化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试点工作。
6、进一步完善“数字黄河”工程建设。
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搭建支持资源共享、应用集成的应用服务平台,建成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防汛业务流程的耦合系统。建成河口模型,加快黄土高原模型等“模型黄河”建设进度。
7、加强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治黄人才战略。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健全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黄河精神。
8、大力发展水电开发、供水、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土地开发等黄河优势经济,逐步建立具有黄河特点的国有水利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改善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治黄队伍提供保障。
回复
7楼
我要打印出来看啊!
大家发表看法啊!
回复
8楼
靠,李是我师兄呀,好崇拜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