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自己是新手,希望高手指点)
wlwyjz
wlwyjz Lv.4
2010年12月30日 11:02:23
只看楼主

梁刚度放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虑在刚性楼板假定下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刚性楼板假定总是假定楼板平面内无线大,这种情况下楼板的刚度是无法考虑到主题结构中的。因此规范规定通过采用梁刚度放大的方法,来近似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从这一点来讲,梁的刚度放大并非是为了在计算量的内力和配筋时,将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按T型梁设计,以达到降低梁的内力和配筋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近似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比如对于某工程,中梁和边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1.在刚性楼板的假定下,计算出的结构周期比较长,位移比较大,层间位移角不够。为了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影响,将中梁放大系数取为2.0,边梁取为1.5,经过计算结果的周期和位移均有所减少,且其层间位移角满足要求。但梁的内力与乘以放大系数前相比却有多提高,配筋有所增大,有的梁则有可能超筋。这时梁的内力和配筋仍可以采用乘以放大系数前的计算结果,这是因为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挖掘楼板刚度的潜力,使结构的周期和位移更真实一些。而梁的刚度不放大,其本身承载力仍能满足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设计要求,就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梁刚度放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虑在刚性楼板假定下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刚性楼板假定总是假定楼板平面内无线大,这种情况下楼板的刚度是无法考虑到主题结构中的。因此规范规定通过采用梁刚度放大的方法,来近似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从这一点来讲,梁的刚度放大并非是为了在计算量的内力和配筋时,将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按T型梁设计,以达到降低梁的内力和配筋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近似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比如对于某工程,中梁和边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取1.在刚性楼板的假定下,计算出的结构周期比较长,位移比较大,层间位移角不够。为了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影响,将中梁放大系数取为2.0,边梁取为1.5,经过计算结果的周期和位移均有所减少,且其层间位移角满足要求。但梁的内力与乘以放大系数前相比却有多提高,配筋有所增大,有的梁则有可能超筋。这时梁的内力和配筋仍可以采用乘以放大系数前的计算结果,这是因为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挖掘楼板刚度的潜力,使结构的周期和位移更真实一些。而梁的刚度不放大,其本身承载力仍能满足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设计要求,就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只有计算位移时,才考虑刚度放大系数,计算内力时不考虑,是因为梁的刚度放大后,其内力增大,配筋增加,从而使其承载力得到提高。而对于大多数柱子而言,其配筋面积仍为构造配筋,承载力并没有增加,这样就使结构存在由强柱弱梁向强梁弱柱转换的趋势。即便框架柱是计算配筋,但由于梁的刚度增加很多,是内力更多的分配给框架梁,从而造成框架柱内力减小,配筋减小,承载力降低,更有可能由强柱弱梁转化为强梁弱柱,对抗震更加不利。因此针对此参数,建议位移计算和内力计算分别进行。




以上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不知道最后给的意见可行吗?希望大家一起来讨论
免费打赏
q402814022
2010年12月30日 15:04:38
2楼
计算时对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其含义是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忽略了楼面梁的有效翼缘对平面外刚度的贡献,使结构总刚度偏小,周期加长,吸引的地震作用小,不安全。为此,规范规定用梁刚度增大系数来间接的考虑楼板平面外的刚度。于是高规第5.2.2规定在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面和装配式整体楼面的梁刚度采用1.3-2.0增大系数来考虑翼缘的增大作用。
回复
sinoyouth
2010年12月30日 19:28:36
3楼
楼主的文字是摘自pkpm新天地中的一篇文章,我也认同楼主文章中的建议,位移和配筋分开计算,系数按不同取值。
回复
baggio879
2010年12月31日 09:01:42
4楼
个人认为现在中梁放大系数应该下调,因为人为的将中梁刚度放大即人为的使梁分配到的弯距增加,柱的相对减少,造成梁配筋变大,而柱偏小,不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放大系数应该控制在1.0-1.2之间,个人意见希望高人指正
回复
wang_taisong
2010年12月31日 09:44:37
5楼
我们一般取1.3
回复
zjx-928
2010年12月31日 10:39:10
6楼
技术措施上说,边梁和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取不同的值,但是PKPM里只能输入一个值,怎么区分
回复
nvslch
2010年12月31日 10:46:33
7楼

翼缘是客观存在,你把系数改为1.0才是人为调整,至于配筋大小是因为刚度的存在,而不是随软件设置而改变。
这类低层次的讨论都是因为某PKPM的人的一个观点引起的,他只能说对软件运用比较熟悉,不能说他就凭那个烂软件就把“结构真实刚度改变地如他所愿”,换句话说,这家伙是“想当然的闭门造车”的一篇结论。

抛出取1.0这个概念是在PKPM新天地2008年4期,6期又的解释了一下,看看无力的回应你就知道是在强词夺理了,还去信奉错误言论,只能说明某些人太无知!


针对这个破事,我真不想再说了!
看一下第一个链接,这是OKOK上大家对1.0还是2.0的看法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198161&extra=&page=4
第二个链接,是考虑翼缘的梁刚度放大系数取值(未考虑梁跨度和间距)
http://bbs.co188.com/content/0_2992052_1.html

下面我给出这两篇所谓论文让大家看,建议对这种1和2的问题得出个公论,也站战队,别让谬误流传!

[ 本帖最后由 nvslch 于 2010-12-31 10:48 编辑 ]
回复
jbs147
2010年12月31日 10:59:57
8楼
学到东西啦!!!!
回复
klz0718
2010年12月31日 11:06:20
9楼
上次参加新抗规培训时,专家就特别提到过框梁刚度放大系数取的越小越好
回复
klz0718
2010年12月31日 11:11:34
10楼
"至于配筋大小是因为刚度的存在,而不是随软件设置而改变。"
难道板内的钢筋一点作用都不起吗?板内的钢筋也是客观的存在,若将梁的刚度放大,那么相当于将梁和翼缘的钢筋统统配置在矩形梁内了。
回复
nvslch
2010年12月31日 12:05:06
11楼

内力分析和承载力不能混淆,承载力的问题不能靠内力分析解决。
有机会找本国外教材或者规范看看,而且,你根本就没看链接里的观点,看完有针对性在说话吧!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