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做一个小区暖气片供暖设计,有三栋6层(14.0米)多层住宅,1栋27+2层(84.6米)网点高层住宅,1栋25+2层(79米)网点高层住宅,层高都是2.8米,换热站在地下车库一层(-7.0米处),请问老师们,小区怎样划分高低分区,每个区的系统压力是多少。在这里先谢过,希望大家给予支持啊!
现做一个小区暖气片供暖设计,有三栋6层(14.0米)多层住宅,1栋27+2层(84.6米)网点高层住宅,1栋25+2层(79米)网点高层住宅,层高都是2.8米,换热站在地下车库一层(-7.0米处),请问老师们,小区怎样划分高低分区,每个区的系统压力是多少。
在这里先谢过,希望大家给予支持啊!
22楼
高人还没有出现,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来解惑啊
回复
23楼
1.分三个区比较合理,如果按LZ所说13层分一个区的话,下面商业网点的供回水会超压,还得做减压设置,更不经济,还不如在换热站内直接设置三套增压设备。
2.13层分一个区末端温降太明显,导致末端不热就麻烦了
3.13层的水力平衡貌似也很难算吧,这样高层部分在官网上就比较吃亏,多层的会比较有利,管网也不好平衡,导致每个入户的热力入口井都需要做减压设置,更麻烦
综上,还是分成3个区比较合理。
回复
24楼
说两个问题:
1、分区:
三栋6层的就不用分区了。25、27层的,如果一梯3户或更多,建议分成三个区;如果2户分两个区即可
2、层高
如楼主所说,层高2.8米。那么减去楼板200mm,只剩下2.6m。做散热器采暖,采暖管在楼道地板上还要50mm。也就是说,整个净高只剩下2.55米。这样的房子有人买吗?
当然,如果楼主所说层高是净高,那么再减去50mm,也只剩下2.75米。换成是我,我是不会去买这种房子的。
以上仅供参考。
回复
25楼
1、你那预留的5m水头是干什么用的?是水泵汽蚀余量,还是外网阻力?汽蚀余量应该没有这么大,如果是外网阻力还差不多。总体来说计算值还是靠谱的。
2、这0.7MPa是二次侧循环泵出口压力,不是系统工作压力!循环泵出水首先过换热器,就只剩0.6MPa了。再经过外网消耗掉几米水头,到达用户楼门口时已经只剩下0.55~0.58MPa左右了。如果不考虑外网损失,可以认为系统工作压力是0.6MPa。
3、分两个区是可以的。我给你分三个区的建议的时候,已经提过考虑室外管网的要求,三个区不容易实现。这个必须统筹考虑。
回复
26楼
分三个区是正确,地区和多层一样就行了,中区多带些7~17层,剩下的为高区。
回复
27楼
0.8MP绝对大、
工作压力等于静压力+5米
你的工作压力也就是4.5MP左右就够。
回复
28楼
谢谢你提出的建议以及担心的问题。我也担心13层高低区的供热不平衡。但是小区比较小,住宅建筑面积一共37000,分成三个区,管道占用空间大,换热站投资也大。还是有些担心。是否要到换热公司来协商一下呢
回复
29楼
现在又想这样分区:以高层住宅10层为高低分界线,十层(35米)以下为低区,十层以上为高区,高区增设一套立管,保证每套立管带的户数在40户以内。这样低区工作压力0.6MPa,高区工作压力1.2MPa,不知这样划分合理吗?
回复
30楼
有这样的:1-14低区15-25中区25以上高区 采用下分式双立管分户计量系统
回复
31楼
1、以10层为界分两个区与以13层为界分两个区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是低区工作压力稍低一些而已。但是这样做高区的底层工作压力就加大了(120-35-10-5=70m),仍然存在超压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仍然只能是采用高承压散热器。既然如此,以13层为界分区同样没有问题,还不必给高区设2套立管,还有简化系统的优点。
2、27楼的“静压+5m=工作压力”的说法完全是概念性错误。简单地画一下水压图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不同场合强调过很多次,懒得再说了。实际上,我在25楼分析的工作压力计算就是文字版的水压图。
3、规范中50m分区主要考虑的是散热器承压问题,而不是水力平衡问题。实际上,双管下供下回异程式系统在考虑自然循环作用压头的情况下,按25度温差计算出来的自然循环作用压头,只要立管比摩阻保持在40~50Pa/m左右就可以基本平衡掉立管阻力。所以如果控制好立管管径,实际上不论带多少层(只要压力不超)都是没有水力平衡问题的。因此规范并没有提层数高了水利不平衡的说法。说层数多了容易引起水利不平衡,不是没有详细做过水利平衡计算就是压根不知道水利平衡计算是何物。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