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邦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委员.他对于结构概念方面的文章,欢迎更多的人和他一同探讨。今将他写的文章上传,各位网友一起讨论。各位可以写信跟他交流(老先生对电脑不熟悉,最好写信)。1.压型钢板拱壳的最佳受力状态应是无铰拱2.结构创新与概念处置 3.对中国古建力学的思考 4.弧曲钢杆受弯时翼缘面暗载的探讨5.关于在建筑及装饰中融入古建艺术的思考
李豪邦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委员.
他对于结构概念方面的文章,欢迎更多的人和他一同探讨。今将他写的文章上传,各位网友一起讨论。各位可以写信跟他交流(老先生对电脑不熟悉,最好写信)。
1.压型钢板拱壳的最佳受力状态应是无铰拱
2.结构创新与概念处置
3.对中国古建力学的思考
4.弧曲钢杆受弯时翼缘面暗载的探讨
5.关于在建筑及装饰中融入古建艺术的思考
[
本帖最后由 thunder2020 于 2011-1-27 14:45 编辑 ]
2楼
老教授的概念设计还是很好的
回复
3楼
在国家大力倡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下,伴随当前高性能,通用与专用设计软件的加速发展,更结合我国力昌盛承办奥运的大好时机,近年来在国内建筑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国际驰名的高水平建筑结构工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
按所有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成功就伴随着进入历史,后人将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去学习采纳、借鉴改进、发展前进。
单就借鉴而言笔者认为今后对以下几点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概念思考。
回复
4楼
向高手学习一下
回复
5楼
下载下来,好好学习!
回复
6楼
哈哈!
学习!
回复
7楼
这个资料应该不错的!
回复
8楼
应当承认:高性能软件的功能确实是工程师工作中必须依靠的有力工具,它在既定正确的条件下可将结构内力计算的完美无缺,它可以说是工程师计算所需的“法宝”,但它只能是属于手段,工具的层面。在设计创新工作中,必须是在各阶段(确定方案、选型、计算建模、构造处置、确认核实……)全方位投入概念思考、分析、推理、比对、判断、决策。这样创新的成果才能经得起推敲,能承受长久时间的考验。
回复
9楼
这个一定要学习!
回复
10楼
下来看看先。。。。。。。。。。。。。。
回复
11楼
下载了再说,结构这行就是要不断学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