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三千虎骑,复我浩荡中华!饮马恒河畔,剑指天山西;碎叶城揽月,库叶岛赏雪;黑海之滨垂钓,贝加尔湖面张弓;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遥祭华夏列祖。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借我三千虎骑,复我浩荡中华!
饮马恒河畔,剑指天山西;
碎叶城揽月,库叶岛赏雪;
黑海之滨垂钓,贝加尔湖面张弓;
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遥祭华夏列祖。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
——敢犯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32楼
外蒙独立的过程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3 文章录入:chengxin
西元前叁世纪,中国北方活跃着一支游牧民族----匈奴。他们活动量程在大漠南北、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古称北海)等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被称作「胡人」。
秦汉时代,匈奴族一分为二,北匈奴越过阿尔泰山、高加索山脉,进入欧洲(现在的土耳其人)。南匈奴则降汉,西元47年,匈奴正式成为汉朝的属国。
此时,阿尔泰山以东、贝加尔湖以南、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疆域。这--相继出现了很多民族,如高车、鲜卑、柔然、突厥等,这也是蒙古的祖先。但那时,蒙古还没有形成一个民族。
唐代在此区域置府设州,实行有效管辖。十二世纪的宋代,北方一支游牧部落开始兴起,他们被称做蒙古人,其发源地在中国东北地区。
1162年,铁木真出生于一个尚武的蒙古部落。1206年,他平定了大多数蒙古部族,在斡难河畔创建蒙古汗国,成为全蒙古的领袖----成吉思汗。蒙古建国之初,曾向金朝贡,请求金朝承认其汗国地位,金朝拒绝「蒙独」请求,成吉思汗不满,兴兵讨伐金朝。
从那以後的半个多世纪--,蒙古铁骑成为横跨欧亚、天下无敌的一支劲旅,不断南征北战。马蹄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当时的「文明」还没有制约野蛮武力的办法,「文明」的民族反倒显得苍白无力。
从1211年开始,成吉思汗大举南侵西进。先後灭了西辽(今属新疆)、花剌子模(今俄国境内)以及西夏(甘肃等地)。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领军征战,将贝加尔湖的不--牙惕(今俄国布--亚特)和牙忽惕(今俄国牙库特)等纳入蒙古版图。
1227年,成吉思汗死於征战途中,他的儿子们继续南征北战。1234年,蒙军在宋军配合下灭了金,然後向东、西、南叁个方向扩张。1238年破莫斯科,1240年陷波兰,1241年灭高丽,1258年,又破黑衣大食的首都巴格达。
蒙古铁骑所到之处,世界各族无不闻风丧胆。蒙军所到之地,开城请降可免死,若有抵抗,破城後一律屠城。此後,蒙古继续向中亚、西亚及欧洲进军,横扫高加索地区、里海、波罗的海沿岸,占领大片土地(後又向印度、中南半岛、朝鲜半岛、日本进军)。
1271年蒙古创建元朝,1279年打败南宋,经过70多年的南进西征,统一全中国,成为横跨欧亚的超级帝国。
元朝创建後,武力强悍、文明落後的蒙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逐步与内地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
历史的脚步行至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率军将蒙古人逐出中原,但蒙古实力犹在,不断犯边。明成祖朱棣把京城从南京移至北京,不仅因为他是燕王,夺取皇位後要回老家,而且也是巩固北部边防的需要,故明朝重修长城。
明末,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摧毁明朝时,盘踞在东北部的另一少数民族----女真族,早已对中原虎视眈眈,趁农民起义军立足未稳,杀入关内,创建满清。
从清初开始,先是努尔哈赤,後是皇太极,逐渐征服蒙古诸部落,皇太极灭「後元」後,得到「元传玉玺」,并据此立国。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漠南(今内蒙古)、漠北(今蒙古国)、漠西(厄鲁特)叁大部。之所以称漠南、漠北、漠西,是因为在蒙古地区中间,有一条戈壁沙漠,沙漠以北为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以南为内蒙古,以西为厄鲁特(今新疆的一部分)。
满清入关前,漠南蒙古已经归属清朝,漠北、漠西蒙古也向清朝称臣纳贡。後来,漠西蒙古分裂为四个部落,即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四部中以准噶尔部最为强大,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汗位後,合并了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并控制了南疆维吾尔族地区,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明末,土尔扈特部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因受到沙俄排挤,1771年由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向漠北蒙古进攻,漠北蒙古几十万人奔向漠南,请求清政府保护。康熙皇帝将漠北蒙古安置在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随後亲自率兵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1696年,在昭莫多一战中击溃噶尔丹主力,不久噶尔丹病死。对噶尔丹反击的胜利,使清朝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清初,沙俄即不断侵扰蒙古地区,在边境制造事端。雍正5年(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由沙宾达巴哈至额尔古纳河为止,以北归俄国,以南归清朝。
虽然《中俄布连斯界约》明确规定了中俄的中段边界,但俄国并未放弃对外蒙古的野心,历届沙皇都极力向外蒙古地区扩张势力,力图使戈壁沙漠成为中俄两国的「天然边界」。20世纪初,沙俄制定了进一步侵略中国北部地方的计划,企图占领长城以北的大片领土,获取在东亚的霸权。
辛亥革命前夕,清朝政府内外交困,摇摇欲坠。俄国乘机策动外蒙古独立,俄国本想直接吞并,但受一战前巴尔干局势的牵制,时机尚不成熟。虽然外蒙古一些亲俄的王公和活佛提出了联俄独立的问题,但遭到许多蒙古王公的反对。
回复
33楼
外蒙独立的过程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3 文章录入:chengxin
西元前叁世纪,中国北方活跃着一支游牧民族----匈奴。他们活动量程在大漠南北、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古称北海)等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被称作「胡人」。
秦汉时代,匈奴族一分为二,北匈奴越过阿尔泰山、高加索山脉,进入欧洲(现在的土耳其人)。南匈奴则降汉,西元47年,匈奴正式成为汉朝的属国。
此时,阿尔泰山以东、贝加尔湖以南、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疆域。这--相继出现了很多民族,如高车、鲜卑、柔然、突厥等,这也是蒙古的祖先。但那时,蒙古还没有形成一个民族。
唐代在此区域置府设州,实行有效管辖。十二世纪的宋代,北方一支游牧部落开始兴起,他们被称做蒙古人,其发源地在中国东北地区。
1162年,铁木真出生于一个尚武的蒙古部落。1206年,他平定了大多数蒙古部族,在斡难河畔创建蒙古汗国,成为全蒙古的领袖----成吉思汗。蒙古建国之初,曾向金朝贡,请求金朝承认其汗国地位,金朝拒绝「蒙独」请求,成吉思汗不满,兴兵讨伐金朝。
从那以後的半个多世纪--,蒙古铁骑成为横跨欧亚、天下无敌的一支劲旅,不断南征北战。马蹄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当时的「文明」还没有制约野蛮武力的办法,「文明」的民族反倒显得苍白无力。
从1211年开始,成吉思汗大举南侵西进。先後灭了西辽(今属新疆)、花剌子模(今俄国境内)以及西夏(甘肃等地)。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领军征战,将贝加尔湖的不--牙惕(今俄国布--亚特)和牙忽惕(今俄国牙库特)等纳入蒙古版图。
1227年,成吉思汗死於征战途中,他的儿子们继续南征北战。1234年,蒙军在宋军配合下灭了金,然後向东、西、南叁个方向扩张。1238年破莫斯科,1240年陷波兰,1241年灭高丽,1258年,又破黑衣大食的首都巴格达。
蒙古铁骑所到之处,世界各族无不闻风丧胆。蒙军所到之地,开城请降可免死,若有抵抗,破城後一律屠城。此後,蒙古继续向中亚、西亚及欧洲进军,横扫高加索地区、里海、波罗的海沿岸,占领大片土地(後又向印度、中南半岛、朝鲜半岛、日本进军)。
1271年蒙古创建元朝,1279年打败南宋,经过70多年的南进西征,统一全中国,成为横跨欧亚的超级帝国。
元朝创建後,武力强悍、文明落後的蒙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逐步与内地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
历史的脚步行至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率军将蒙古人逐出中原,但蒙古实力犹在,不断犯边。明成祖朱棣把京城从南京移至北京,不仅因为他是燕王,夺取皇位後要回老家,而且也是巩固北部边防的需要,故明朝重修长城。
明末,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摧毁明朝时,盘踞在东北部的另一少数民族----女真族,早已对中原虎视眈眈,趁农民起义军立足未稳,杀入关内,创建满清。
从清初开始,先是努尔哈赤,後是皇太极,逐渐征服蒙古诸部落,皇太极灭「後元」後,得到「元传玉玺」,并据此立国。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漠南(今内蒙古)、漠北(今蒙古国)、漠西(厄鲁特)叁大部。之所以称漠南、漠北、漠西,是因为在蒙古地区中间,有一条戈壁沙漠,沙漠以北为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以南为内蒙古,以西为厄鲁特(今新疆的一部分)。
满清入关前,漠南蒙古已经归属清朝,漠北、漠西蒙古也向清朝称臣纳贡。後来,漠西蒙古分裂为四个部落,即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四部中以准噶尔部最为强大,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汗位後,合并了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并控制了南疆维吾尔族地区,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明末,土尔扈特部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因受到沙俄排挤,1771年由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向漠北蒙古进攻,漠北蒙古几十万人奔向漠南,请求清政府保护。康熙皇帝将漠北蒙古安置在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随後亲自率兵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1696年,在昭莫多一战中击溃噶尔丹主力,不久噶尔丹病死。对噶尔丹反击的胜利,使清朝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清初,沙俄即不断侵扰蒙古地区,在边境制造事端。雍正5年(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由沙宾达巴哈至额尔古纳河为止,以北归俄国,以南归清朝。
虽然《中俄布连斯界约》明确规定了中俄的中段边界,但俄国并未放弃对外蒙古的野心,历届沙皇都极力向外蒙古地区扩张势力,力图使戈壁沙漠成为中俄两国的「天然边界」。20世纪初,沙俄制定了进一步侵略中国北部地方的计划,企图占领长城以北的大片领土,获取在东亚的霸权。
辛亥革命前夕,清朝政府内外交困,摇摇欲坠。俄国乘机策动外蒙古独立,俄国本想直接吞并,但受一战前巴尔干局势的牵制,时机尚不成熟。虽然外蒙古一些亲俄的王公和活佛提出了联俄独立的问题,但遭到许多蒙古王公的反对。
回复
34楼
外蒙独立的过程 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3 文章录入:力量
辛亥革命爆发後,沙俄直接派军队进入库伦,开始培植亲俄势力,并发放大批武器。1911年11月30日,在俄国的武力支持下,外蒙古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国」,活佛哲布尊丹巴为「大皇帝」,年号「共戴」。接着,俄蒙军队包围了清政府驻库伦的办事大臣衙门,删除了清军的武装,并将办事大臣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
1912年11月3日,俄国与外蒙古当局签订《俄蒙协约》,规定:由俄国扶助外蒙古的「自治」及训练外蒙古军队;外蒙古不得允许中国军队入境,不准华人移居外蒙;外蒙古准许俄人享受本条约广泛的特权(如自由居住来往,经商、开矿、务农,以及开设银行、邮局等)。外蒙古实际上已被俄国控制。
《俄蒙协约》签订的消息传出,举国大哗,从政府到民间群情激愤。内蒙也发表了严正申明,不承认库伦伪政府的一切条约。孙中山通电袁世凯,认为「此事关系民国存亡」,必须坚决否认。1912年11月7日,北京外交总长梁如浩照会沙俄政府,声明:「无论贵国与蒙古订何种条款,中国政府概不承认」。
此时,内外交困的北京政府别无出路,只得与沙俄谈判寻求解决外蒙问题。从1912年11月底起,中俄代表在北京举行谈判,其间因爆发「二次革命」而中断。
1913年11月5日,沙俄当局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签订《中俄声明》。声明虽然也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请求外蒙中止独立。但规定,中国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不驻军,不移民,逼迫中国承认外蒙的「自治权」(即在形式上承认中国对外蒙的所谓「宗主权」,在当时情况下,得此结果已实属不易。)。
根据《中俄声明》,从1914年9月起,中俄蒙叁方在恰克图商讨外蒙古问题。1915年6月7日,沙俄政府、外蒙当局和北洋政府叁方又在外蒙的恰克图签订了《中俄蒙协约》,确认1913年的「中俄声明」,并予以具体化。
据此,1915年6月9日,外蒙宣布中止「独立的大蒙古国」。时任总统的袁世凯册封外蒙活佛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并赦免有关「独立」人员。外蒙实行所谓「自治」;但实际上已沦为沙俄所控制的势力量程。
《中俄蒙协约》谈判前,沙俄突然派军队进入外蒙古西北地方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强行霸占了这一地区,并宣告大俄罗斯帝国「将唐努乌梁海地区置於他的保护之下」,沙俄的侵略行径,不仅当时的北京政府没有承认,以後的南京国民政府也没有承认。
1915年7月19日,北京政府颁布《库伦大员公署章程》和《乌、科、恰佐理专员公署章程》,在库伦设办事大员公署,并在乌--雅苏台、科布多、恰克图设佐理专员公署,中国在名义上恢复了对外蒙古的宗主权,但没有驻军的权力。
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垮台,外蒙的外援断绝,导致财政困难,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库伦当局害怕俄国的共产运动波及蒙古,难以自保,只得求助於北京。
1918年中国政府以「防止苏维埃主义扩散和西伯利亚局势动荡」为由,驻军库伦。1919年11月7日,外蒙当局致电北京政府,请求中止「自治」,恢复前清的旧制。北洋政府顺水推舟,於11月22日下令中止外蒙的「自治」,恢复旧制。同时,废除1913年的《中俄声明》和1915年的《中俄蒙协约》。
1919年,中国政府乘势派陈毅将军去库伦担任办事大员,与「大蒙古国」的博克多格根(活佛)政府进行谈判,签署了《改善蒙古未来地位64条》。
1919年11月22日,北京政府派出的得力干将徐树铮,以《中国大总统公告》的方案,宣布中止外蒙古自治,并将陈毅召回北京(当时陈毅与外蒙的和平谈判已接近成功)。北京政府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领兵1万多人在外蒙古驻防,并统筹蒙务。
此时,外蒙古暗流汹涌,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徐树铮的铁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弃自治,也使中国失去了外蒙古上层王公的人心,为外蒙古的分离埋下祸根。中国军队驻守外蒙各地,如买卖城、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完成对外蒙古的统一。
1920年,直皖大战爆发,徐树铮率西北边防军精锐回北京布防,後战败。战胜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或将西北边防军收编,或遣散,造成了外蒙古中国兵力的空虚。1920年夏,被任命为「蒙古镇抚使」的陈毅将军重回外蒙古,此时外蒙的形势已非常复杂。
1920年10月,俄国白匪残部恩琴(得到日本支持)窜至库伦一带。1921年2月3日夜,恩琴匪军攻占了库伦,中国军队被迫溃退至买卖城(今恰克图),买卖城成了中国军队驻守的最後一块外蒙土地。
俄国的十月革命影响到外蒙,外蒙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谋求创建独立的蒙古国。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党」在苏俄境内成立,苏俄援助大量武器装备,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拼凑了一支「蒙古人民军」。
1921年3月18日,「蒙古人民军」向驻守买卖城(今恰克图)的中国军队(高在田部)发起进攻,由於麻--轻敌,被「蒙古人民军」打败。溃散的中国军人一部分返回内地,另一部分北上经俄境回到东北。
回复
35楼
外蒙独立的过程 3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3 文章录入:初来乍道
外蒙古「二次独立」过程中,苏俄对中国有几个档。1919年7月,苏俄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那时苏俄势力仅及於乌拉尔。1920年9月,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苏军已挺进西伯利亚。1921年,随着苏俄取得了对14国武装干涉的胜利,则直接派兵进入外蒙。1924年《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议》,因苏俄在国际上十分孤立,故有此《协议》。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军阀割据,北京政府的管辖量程及其代表性十分有限,在外蒙古以及其他领土问题上已是有心无力。
1924年5月,签定的《中苏协议》承认外蒙是中国的一部分。1927年,蒋介石主持中央政府时,苏联请求中国承认外蒙的独立,老蒋拒绝,并责令外蒙放弃「独立」。但中国接连发生的南北对峙,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南京政府已无力彻底解决外蒙事务。
1945年2月的雅尔达会议上,斯大林提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是「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得到美国和英国的同意,并签订秘密协议,世称「雅尔达协议」。斯大林知道外蒙独立这件事很烫手,所以提出由美国出面通知中国政府,并取得其同意。
1945年6月15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把雅尔达协议的内容正式通知了蒋介石。老蒋感到非常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派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蒋经国赴莫斯科谈判。
1945年6月底至8月中旬,中苏双方在莫斯科举行多次会谈,争论激烈。斯大林几乎是以威胁的口吻对宋子文说:外蒙古必须独立。外蒙古人民「既不愿加入中国,也不愿加入苏联,只好让它独立」,如果中国不同意,苏联就不会出兵打日本。
此时,外蒙和内蒙准备联合搞「大蒙古共和国」。宋子文据理力争,毫无结果。中国曾经提出过给外蒙「高度的自治权」,但苏俄一概拒绝讨论(那时苏军已开进东北。)
在巨大压力之下,无可奈何的老蒋命令宋子文接受苏方条件,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後,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叁个条件下,允许外蒙古「独立」
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王世杰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於外蒙问题的换文为:「鉴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同意,将在日本战败後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外蒙的独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对独立问题进行投票,共有选票381242张,结果全部赞成独立,无一人反对(当时外蒙文盲高达七成以上,投票记名,有人监视,也俄国人「指导」,100%的同意,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1946年1月5日,无力回天的南京政府正式公告外蒙独立。
1949年底,毛泽东到苏联,虽再叁请求与苏联签订新约,斯大林却坚持保持旧约,理由是:1945年的《中苏条约》是根据雅尔达协议的约定而缔结的,废除它可能会为美、英两国借机否认雅尔达协议中的其他承诺制造口实(例如,日本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1950年,毛泽东又到苏联,本打算与斯大林讨论黑龙江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土地和外蒙古问题,却受尽斯大林的冷落。中共无可奈何,最终在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时,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1953年,赫鲁雪夫上台後,中国与苏联交涉,试图解决包括蒙古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和东北铁路。当周恩来提出蒙古问题时,遭到了赫鲁雪夫的断然拒绝,中国再次失去了收回外蒙古的机会。
中国的行动,很快传到了蒙古人的耳朵--。他们立即行动,通过苏联向中国施压,与中国交换地图,划定边界。随後,中国和蒙古创建了「正式外交关系」。
1952年,老蒋对斯大林没有遵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感到愤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华民国,以苏联违约为由,在联合国状告苏联,这就「控苏案」,第六届联合国大会对此予以承认。1953年2月24日,中华民国立法院通过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就是至今中华民国版图还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据。
回复
36楼
外蒙独立的过程 3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3 文章录入:初来乍道
外蒙古「二次独立」过程中,苏俄对中国有几个档。1919年7月,苏俄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那时苏俄势力仅及於乌拉尔。1920年9月,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苏军已挺进西伯利亚。1921年,随着苏俄取得了对14国武装干涉的胜利,则直接派兵进入外蒙。1924年《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议》,因苏俄在国际上十分孤立,故有此《协议》。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军阀割据,北京政府的管辖量程及其代表性十分有限,在外蒙古以及其他领土问题上已是有心无力。
1924年5月,签定的《中苏协议》承认外蒙是中国的一部分。1927年,蒋介石主持中央政府时,苏联请求中国承认外蒙的独立,老蒋拒绝,并责令外蒙放弃「独立」。但中国接连发生的南北对峙,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南京政府已无力彻底解决外蒙事务。
1945年2月的雅尔达会议上,斯大林提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是「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得到美国和英国的同意,并签订秘密协议,世称「雅尔达协议」。斯大林知道外蒙独立这件事很烫手,所以提出由美国出面通知中国政府,并取得其同意。
1945年6月15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把雅尔达协议的内容正式通知了蒋介石。老蒋感到非常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派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蒋经国赴莫斯科谈判。
1945年6月底至8月中旬,中苏双方在莫斯科举行多次会谈,争论激烈。斯大林几乎是以威胁的口吻对宋子文说:外蒙古必须独立。外蒙古人民「既不愿加入中国,也不愿加入苏联,只好让它独立」,如果中国不同意,苏联就不会出兵打日本。
此时,外蒙和内蒙准备联合搞「大蒙古共和国」。宋子文据理力争,毫无结果。中国曾经提出过给外蒙「高度的自治权」,但苏俄一概拒绝讨论(那时苏军已开进东北。)
在巨大压力之下,无可奈何的老蒋命令宋子文接受苏方条件,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後,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叁个条件下,允许外蒙古「独立」
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王世杰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於外蒙问题的换文为:「鉴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同意,将在日本战败後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外蒙的独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对独立问题进行投票,共有选票381242张,结果全部赞成独立,无一人反对(当时外蒙文盲高达七成以上,投票记名,有人监视,也俄国人「指导」,100%的同意,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1946年1月5日,无力回天的南京政府正式公告外蒙独立。
1949年底,毛泽东到苏联,虽再叁请求与苏联签订新约,斯大林却坚持保持旧约,理由是:1945年的《中苏条约》是根据雅尔达协议的约定而缔结的,废除它可能会为美、英两国借机否认雅尔达协议中的其他承诺制造口实(例如,日本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1950年,毛泽东又到苏联,本打算与斯大林讨论黑龙江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土地和外蒙古问题,却受尽斯大林的冷落。中共无可奈何,最终在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时,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1953年,赫鲁雪夫上台後,中国与苏联交涉,试图解决包括蒙古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和东北铁路。当周恩来提出蒙古问题时,遭到了赫鲁雪夫的断然拒绝,中国再次失去了收回外蒙古的机会。
中国的行动,很快传到了蒙古人的耳朵--。他们立即行动,通过苏联向中国施压,与中国交换地图,划定边界。随後,中国和蒙古创建了「正式外交关系」。
1952年,老蒋对斯大林没有遵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感到愤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华民国,以苏联违约为由,在联合国状告苏联,这就「控苏案」,第六届联合国大会对此予以承认。1953年2月24日,中华民国立法院通过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就是至今中华民国版图还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据。
回复
37楼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维护国家主权,保持领土完整的一次正义战争 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斗争的日趋激烈,中国的边
境形势日益紧张。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夺取了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随后便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边疆。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
侵略者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在英国支持下,建立反动政权。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
7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胜利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粉碎了英、俄企图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阴谋。
1864年,新疆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人民,在陕甘地区回民起义影响下,在天山南北起兵反清,先后攻占库车、乌鲁木齐、哈密、玛纳斯和喀叶噶尔旧城。但是,这些打
着反清旗号的武装暴动,一开始就被少数反动封建主窃取了领导权,成为他们搞割据分裂的工具。喀什噶尔的封建主金相印为了兼并汉城(今疏勒),向浩罕汗国求援。洁罕
汗国派遣阿占柏率大军于1865年侵入南疆。阿古柏在南疆地区大肆攻城掠地,不断扩充势力,于1867年底以喀什噶尔为中心,成立所谓的“哲德沙尔”伪政权,自称“巴达吾
来特阿孜”(意即洪福之王)。到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个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 阿古柏侵占新疆期间,对外投靠俄、英和土尔其,对内残酷压迫各族人民。沙俄趁
机施展狡猾的伎俩,一面以帮助清政府安定边境秩序为借口,于1871年6—7月间,强占
中国伊犁地区,名曰“代为收复”;一面悉心笼络阿古柏,于1872年承认阿古柏为“哲德沙尔汗国君主”,同阿古柏签订通商条约,获得许多侵略权益。英国也于1874年同阿
古柏签订正式条约,承认阿古柏的“艾米尔”(即统治者)地位及其窃踞地区为“合法的独立王国”,从而取得了在阿古柏统治区通商、驻使,设领事等特权。这样,阿古柏
就成了沙俄和英国分裂中国领土的共同傀儡。 面对新疆地区这一严重形势,清政府决定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建议,出
兵新疆,消灭阿古柏傀儡政权,恢复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的主权。 光绪元年(1875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为乌鲁
木齐都统,帮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并花了近两年时间筹集军饷、采运军粮、整顿军队、改善装
备,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作战准备。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准备发起进攻。当时,清军已有部分兵力
驻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尔巴哈台等战略要地,与敌军相持。4月底,左宗棠命总理行营营务、湘军统领刘锦棠率马步25营分批入疆,经哈密前往巴里坤。至此,清军
出关总兵力有80余营,约六七万人。清军按先北后南的方针,决定首先收复南北疆的交通要冲乌鲁木齐。
阿古柏得知清军西进的消息,急忙布置防御,令马人得,马明、白彦虎等分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古牧地等地,阻止清军南下;主力部署在吐鲁番和托克
逊,阿古柏本人在托克逊督战。其总兵力约4万人。 1876年7月,刘锦棠率所部各营到达巴里坤,并进驻古城,7月底与金顺部在济木萨
会合,谋攻古牧地。8月中旬,清军进扎古牧地城东和东北,用开花大炮轰塌坚固的城墙。8月17日,清军经过数天激战,占领古牧地,歼敌近6000人。
刘锦棠从缴获的敌方信函中得知乌鲁木齐守备空虚,决定除留两营兵力守古牧地外,主力迅速向乌鲁木齐挺进。8月18日黎明,清军出发。守卫乌鲁木齐的马人得、白彦虎
未料到清军行动如此迅速,一闻炮声,即弃城向达坂方向逃跑。清军收复乌鲁木齐、迪化州城及伪王城。盘踞昌吉、呼图壁与玛纳斯北城之敌如惊弓之鸟,未等清军进攻即弃
城而逃,只有玛纳斯南城之敌负隅顽抗。从9月2日始,清军金顺部会同刘锦棠部,伊犁将军荣全等部猛攻玛纳斯南城,11月6日攻克。至此,北疆地区除伊犁外,所有敌占据
点全部克复。此时冬季来临,大雪封山,不便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清军决定暂停进攻,进行休整,待春天到来再向南疆进军。
收复南疆的部署,左宗棠根据敌方情况于1876年11月初即已拟定,阿古柏在达坂、
吐鲁番、托克逊三城部署重兵,加强防守,其本人则坐镇喀喇沙尔指挥。左宗棠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三路并进的作战方案:刘锦棠、广东陆路提督张曜、记名提督徐占彪各
部克复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打开南疆门户,然后乘胜西进,收复所有失地。具体部署是:刘锦棠部由乌鲁木齐南下攻达坂城,为北路;张曜部由哈密西进,为东路;
徐占彪部出木垒河,越天山南下,为东北路。张、徐两部协力攻取吐鲁番,得手后,立即攻托克逊。
1877年4月14日,清军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开始向南疆进军,刘锦棠率主力1万
余人及开花炮队由乌鲁木齐南下,16日进至达板外围,乘守敌不备,迅速完成对该城的包围。4月18日,清军打退增援之敌,在达坂域外增筑炮台。4月19日,炮台筑成,清军
用开花大炮轰塌城中大炮台、月城和城垛,击中敌弹药库,敌军死伤甚众,企图突围,被清军截杀未逞。敌守军在清军强大攻势面前只得投降,达坂城遂克复。这一战,清军
共击毙敌军2000余人,俘敌1000多人。 与此同时,张曜部和徐占彪部在盐池会师后,于4月21日克七克腾木,22日克辟展,25日克胜金台,向吐鲁番挺进。
4月26日,刘锦棠部攻克托克逊。随后,张、徐二部在罗长祐部湘军协助下收复吐鲁番。至此,清军三路并进,未及半月即收复三城,为彻底打败阿古柏创造了条件。南
疆人民纷纷起义,反对阿古柏的反动统治。阿古柏见大势已去,于5月下旬逃至库尔勒自杀。其子伯克·胡里在喀什噶尔称王,继续顽抗。
1877年9月,清军挟连克三城余威,乘秋高气爽之际,开始部署收复南疆八城之战。
刘锦棠率马步32营为前锋,张曜率马步16营为后队,共2万余人,向西挺进。敌守军放弃喀喇沙尔和库尔勒西逃往库车。刘锦棠根据敌西逃库车,立足未稳等情况,决定亲率
精兵追击。10月15日,刘锦棠率2000精兵追至布古尔(今轮台),击败敌骑千余。10月
18日,追至库车城外,发现大量敌军。刘锦棠在随后跟进的后队到达后,猛攻库车,敌军大败,白彦虎率余部向西逃跑。清军收复库车。
10月19日,刘锦棠继续西进,21日抵拜城,22日在铜厂大败白彦虎军和伯克·胡里
军。24日,清军克阿克苏城。26日克乌什。至此,清军在一个月内驰驱1000公里,连克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
清军的破竹之势,使盘踞在西四城(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叶噶尔)的敌军惊恐万分。和阗叛军呢牙斯向清军请降,并主动率兵围攻叶尔羌。伯克·胡里率兵自喀
什噶尔增援叶尔羌,打败呢牙斯。但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乘机反正,率数百满汉兵民占据喀什噶尔汉城。伯克·胡里赶忙回救喀什噶尔。何步云派人向刘锦棠乞援。刘锦棠
当机立断,决定不待张曜全军到达,便分兵三路前进:一路由余虎恩率步骑5营从阿克苏取道巴尔楚克(今巴楚东)直趋喀什噶尔为正兵;一路由黄万鹏率骑兵6营、张俊率
步兵3营,经乌什取道布鲁特边境,出喀什噶尔西为奇兵,约定于12月18日两路同抵喀什噶尔;刘锦棠自率一部经巴尔楚克直捣叶尔羌和英吉沙尔,策应攻取喀什噶尔。12月
17日,余虎恩、黄万鹏等部齐至喀什噶尔,当晚一举收复该城。伯克·胡里、白彦虎率
残部逃入俄境。12月21日,刘锦棠收复叶尔羌,24日收复英吉沙尔。1878年1月2日,清
军克复和阗。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取得伟大胜利。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这次战争所以取得胜利,除战争的正义性和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军事上的原因。首先,清军的战略方针正确。左宗棠根据西北战场具体情况,提出
“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总的方针,把粮饷的采运、保障和武器弹药的供应放在战略位置加以考虑,使战争准备十分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打有准备之仗的原则。事
实证明,这一方针完全符合新疆战场实际,是十分正确的。其次,清军的作战指挥灵活机动。左宗棠坐镇肃州,掌握全盘情况,而将前线指挥权赋予刘锦棠。刘锦棠和前敌诸
将积极协同,善于抓住有利战机,机断行事,从而在整个收复新疆之战中攻必克,战必胜,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充分体现了正义之师的不可战胜。
从敌方来看,阿古柏反动政权的分裂行径遭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一致反对。在清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敌方难以组织起真正坚固的防卫。加上阿古柏对清军的战斗力估计不
足,又未能事先占领控制哈密、巴里坤等战略要地,在作战指挥上又执行被动挨打、消极防御的方针,这就难以避免被清军打败的结局。
回复
38楼
近代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日人和俄罗斯侵占我国大批国土,屠杀多少百姓,温故而知新;要牢记历史教训,加强国防建设,倭人和北极熊亡我之心不死!!!!
回复
39楼
支持29楼的朋友啊,前段时间好像抵日活动还很旺的时候,国内的好多大商场里的日货根本就没有被拆下柜台啊.向韩国学习.
回复
40楼
顶
回复
41楼
不错,该顶一下!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