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1.1工程概况:1.1.1工程名称:保税区飞达物流公司办公楼。1.1.2工程简介:本工程为保税区飞达物流公司办公楼,主体为6层。拟建工程场地位于天津市保税区,总建筑面积达到5773.68平方米,并设有办公室、办公大厅、物业室,活动室,资料室,档案室,储物间等。1.1.3自然及工程地质条件:①建筑物类型:丙类②工程地质条件:1.建筑物所在场地类别为Ⅱ类,土质均匀,地耐力为 f s=135 kN/m2 (见地质勘察报告)
1.1工程概况:
1.1.1工程名称:保税区飞达物流公司办公楼。
1.1.2工程简介:本工程为保税区飞达物流公司办公楼,主体为6层。拟建工程场地位于天津市保税区,总建筑面积达到5773.68平方米,并设有办公室、办公大厅、物业室,活动室,资料室,档案室,储物间等。
1.1.3自然及工程地质条件:
①建筑物类型:丙类
②工程地质条件:
1.建筑物所在场地类别为Ⅱ类,土质均匀,地耐力为 f s=135 kN/m2 (见地质勘察报告)
2.地下水位: 最低-1.80m,最高-0.70m
3.冰冻深度: -0.5m
本场地可采用长螺旋干作业钻孔灌注桩基础,桩端持力层选③2层粉质粘土,这层土强度较高,分布稳定,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
根据各层土物理力学指标,提供各层土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Kpa)和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pa)如下:
表1-1 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序号 土层名称 土层厚度(m) 土的状态 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 (kPa)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Pa)
① 粉土 2.9 松散-稍密 40
② 粉砂 4.1 稍密 32
③1 粘土 4.0 可塑 50
③2 粉质粘土 5.0 可塑 50 2000
③抗震设防: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④防火等级: 二 级
⑤基本风压:wo=0.5 kN/m2
⑥基本雪压:S0= 0.40KN/m2
1.2 建筑物功能设计:
1.2.1 平面设计:
首层的建筑面积为962.28㎡,有一个门厅面积为43.56㎡,一个会议室和一个活动室面积分别为87.12㎡,每层两个卫生间面积分别为43.56㎡,两个楼梯间面积为19.8㎡,一个电梯井面积为4.14㎡, 一个物业管理室面积为43.56㎡,一个控制室和配电室面积为51.0㎡,一个接待室面积为22.06㎡,一个收发文印室面积为22.06㎡,一个信访办公室面积为22.06㎡,一个餐厅面积为93.76㎡,一个生活泵房和一个消防泵房的面积为51.89㎡。
二层的建筑面积为962.28㎡,两个卫生间及两个楼梯间面积同首层,一个电梯井面积为4.14㎡,各个办公室面积为43.56㎡。
三至五层布局与二层大致相同。六层为资料室,档案室和办公室。
1.2.2剖面设计:
首层高3.9m、二~六层高3.6m、室内外高差0.45m、结构标高21.9m。办公室是办公的场所,一般需要安静的环境、设置大些的窗户,以提供良好的采光,从而利于工作;卫生间不需要太多的采光故仅设置小型窗户即可,设置在北面。
房间剖面的设计,首先确定室内净高,即房间内楼地面到顶棚的距离或其他构件如梁底的距离
采光通风的设计,室内光线的强弱和照度是否均匀,除了和立面中窗户的宽度和位置有关外,还和剖面中窗户的高低有关。本办公楼工程中办公室和会议室中设置的窗和较大、较多,高度较大完全能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要求,另外本工程整栋建筑是南北朝向,也可以充分的采光。
综丈可知,剖面设计满足各项功能的要求。
1.2.3 交通联类:
觨度3米的走廊是连接各个房间、门厅和楼梯皀设施,同时也是解决房屋中水平联系和疏散犄问题,其亮度和宽度均符合人流通畅和建筑防火的要求。
楼梯和电梯是各层房间重要的垂直交通联系部分뼌使人员疏散必备设施,根据使用要求可以确定楼亭休息平台的宽度,选择适当的楼梯形式,考虑整栋建筑的楼梯数量以及楼梯间的平面位置和空间组合。
对于交通联系部分设计的主要要求: 交通路线简洁明确、T系通行方便;人流通畅、紧急疏散时的迅速安全;满足一定的采光通风要求;在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力求节省交通面积,同时考虑空间处理等造型问题。
本工程在中部两侧各设置一个两跑内部楼梯。楼梯间的门窗均采用乙级防火门窗,每层所设置的防火区均满足《防火规范》要求。
1.3 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的窗户排列富有韵律,起到采光和装饰的双重效果,同时也给人清新爽快的感觉;采用外墙涂料饰面,饰面色调以白色为主,总体饰面效果朴素、典雅,能够同周边环境相协调。
总之,通过以上处理手法,使整个建筑物的立面既简洁大方,又轻灵明快,在经济安全的基础上做到了实用美观,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4 建筑构造做法:
1.4.1 围护墙与柱子:
A方案:强外皮与柱外皮齐平。
优点:增大建筑使用面积,建筑外面平整,又便于外装饰;
缺点:由于柱在房间内突出,不利于家具的摆放,适合学校、办公楼等建筑。
B方案:墙内皮与柱内皮齐平。
优点:柱突出在建筑外,有利于建筑的外观视觉感。室内无柱的突出,适合于住宅建筑。
缺点:缩小了建筑内的使用面积。
1.4.2 外墙及内阁墙体材料选择及厚度:
外墙:粉煤灰砌块等轻型墙,厚度是300mm;内墙粉煤灰砌块等轻型墙,厚度是200mm。
1.4.3 房间地面、露面、墙面、屋面、坡道等做法。
①保护层
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0mm, 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5mm,板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基础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0mm。在一层处梁板比柱的混凝土等级相差两个等级,节点区需增设竖向短筋,其数量为柱主筋配筋量的50﹪。
②屋面做法
自上而下:
1)20厚1:2.5水泥砂浆结合层;高聚无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基层处理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1:8水泥膨胀珍珠岩(最薄处30mm,2﹪自由两侧檐口,向中间找坡)找2﹪坡,85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2)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③楼面做法
自上而下:
1)现制水磨石楼面;12厚1:2水泥石子磨光打蜡;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18厚1:3水泥砂浆找平;上卧1×1m玻璃分格条。
2)10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④卫生间楼面做法
自上而下:陶瓷地砖防水楼面
1)8厚地砖铺实拍平,水泥浆擦缝:25厚1:4干硬性水泥砂浆;1.5厚聚氨酯防水涂料,面撒黄砂,四周沿墙上翻150高;刷基层处理剂一遍;15厚1:2水泥砂浆找平;50厚C15细石砼找破不小于0.5﹪最薄处不小于30厚。
2)钢筋砼楼板现浇。
⑤地面做法
自上而下:
1)现制水磨石地面:12厚1:2水泥石子磨光打蜡;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18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2) 80厚C15混凝土。
3)垫层A:100厚碎石或碎砖夯实M2.5混合砂浆。简称碎石垫层。
4)素土夯实。
⑥墙身做法
1)内墙为200mm厚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填充墙,用1:2.5水泥砂浆砌筑;15厚1:1:6水泥石灰砂浆;5厚1:0.5:3水泥石灰砂浆。
2)卫生间内墙:采用200mm厚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用1:2.5水泥砂浆砌筑,用釉面砖铺贴墙面。
自上而下:
15厚1:3水泥砂浆;刷素水泥浆一遍;4厚1:1水泥砂浆加水重2%的建筑胶镶贴;5厚釉面砖白水泥浆擦缝。
3)外墙为250mm厚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填充墙,用1:2.5水泥砂浆砌筑,外墙面粉刷为20mm厚,1:3水泥砂浆底,外墙涂料。
4)女儿墙为100mm厚钢筋混凝土墙体,墙面粉刷为20mm厚1:3水泥砂浆底,然后涂料。
⑦门窗做法
外墙采用铝合金窗,门为实木门。
1.5 材料选择:
①混凝土:垫层混凝土采用C15,柱、梁、板、混凝土首层采用C35;其他层采用C30。
②钢筋;梁、柱纵筋:HRB335和HRB400;板、梁、柱箍筋HRB235。
③门窗表如下
表1-2 门 窗 表
类型 设计编号 洞口尺寸(mm) 数量 门窗类型
1层 2层 3层 4层 5层 6层 合计
门 M-1 3600X2100 1 1 定制
M-2 1000X2100 22 29 29 29 29 16 154 定制
M-3 900X2100 4 4 4 4 4 4 24 定制
M-4 1500X2100 2 1 3 定制
窗 C-1 2100X2100 25 23 23 23 23 23 140 定制
C-2 1800X2100 9 12 12 12 12 12 69 定制
C-3 1500X2100 2 4 4 4 4 4 22 定制
C-4 900X2100 4 4 4 4 4 4 24 定制
1.6建筑方案评价
本建筑物的建筑方案涉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建筑物除了具有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本建筑物的建筑方案设计经综合考虑,不论从功能、技术、经济、艺术等各个方面,总的说来本建筑物不但能满足功能要求,为办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在房屋的建造中,节约建筑材料和资金;该建筑物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新设计的单位建筑,使所在基地形成了协调的室外空间,室内的空间尺寸也满足了办公活动的尺寸及功能要求,使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提高了效能。
本建筑平面设计相对灵活,拥有良好的朝向,设计不但能够满足房间的功能面积及通风、采光等要求,同时也满足人的心里空间及活动空间的使用要求。
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
2.1结构方案的选择
2.1.1结构方案比较:
本建筑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有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节点一般为刚性节点。
框架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
——布置灵活;
——可以形成大的使用空间;
——施工方便;
——较经济;
——抗侧刚度小,侧移大;
——对支座不均匀沉降较敏感。
剪力墙结构虽然抗侧移刚度大,侧移小,但是结构有布置不灵活,结构自重大,吸收地震能量大,施工较麻烦,造价较高。
本结构为办公楼,需要灵活的布置,大的空间,比较经济的投资;还有本地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属设计抗震第一组;建筑物所在场地类别为Ⅱ类,土质均匀,建筑物类别为丙类,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本建筑设计为6层,所以主体高度不超过55米。
综合考虑,还是选用框架结构比较合理和经济。
2.1.2结构平面布置:
柱网布置简图
2.1.3主体施工说明:
主体结构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全现浇结构,可以提够结构的整体性,提高结构的抗震功能,提高结构的防水功能和适应温度的变化能力。
2.2构件初估
2.2.1梁截面尺寸的确定:
框架梁截面可用下述方法估算:
h=(1/10~1/18)l0
b=(1/2~ 1/3)h
式中l-梁的计算跨度
h-梁的截面高度
b-梁的截面宽度
2.2.2 柱截面尺寸选择:
bc≥300;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 ≥4;截面积Ac≥ ;式中N为首层柱估算轴力设计值,计算方法如下:对于中柱与边柱,分别找出负荷面积最大的柱,算出一层楼面的面荷载,假设屋面荷载同楼面荷载,用此荷载乘以层数再乘以负荷面积,即为所求N。柱自重略去不计,各层Ac宜相同。
2.2.3板截面尺寸选择:
连续单向板:h≥ ;双向板:h≥
2.2.4墙体厚度的选择:
外墙采用300厚的粉煤灰砌块,内墙采用200厚的粉煤灰砌块。
2.3钢筋混凝土工程
2.3.1材料:
混凝土:底层采用C35混凝土,其余采用C30混凝土。
钢筋:受力筋采用HRB335,HRB400级钢,箍筋采用HP235级钢。
焊条:HPB235级钢采用E43系列,HRB335级钢采用E50系列。
2.3.2钢筋保护层厚度:
楼板保护层厚度为25mm;
梁保护层厚度为35mm;柱保护层厚度为40mm。
2.3.3钢筋接头
2.3.4钢筋的锚固:
框架梁柱的钢筋锚固长度为40d。
2.3.5箍筋:
梁柱箍筋均应作成135°的弯钩,弯钩的直段长度:柱小于10d,且不小于50mm,梁不小于10d,且不小于50mm。
2.4墙体工程
2.4.1本工程±0.000以下采用机制红砖,砖采用MU10,水泥沙浆M5。
2.4.2±0.000以上采用粉煤灰空心砌块,砌筑沙浆用M5。
2.4.3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
①填充墙在转角处、纵横墙交接处、门洞口两侧设构造柱。
②墙净高超过4米时,应在墙高中部或门窗上皮做贯通圈梁。
③框架柱、构造柱与轻质隔墙必须有可靠的连接,沿柱、墙每隔500mm预留2 6拉接筋,从柱墙外皮甩出长度为1000mm。
④门窗洞口及设备管道口应设置过梁,当洞口宽度小于600mm时,可以做钢筋砖过梁。
2.5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2.5.1基本假定
2.5.1.1平面结构假定:
该工程平面为正交布置,可认为每一方向的水平力只由该方向的抗侧力结构承担,垂直于该方向的侧抗力结构不受力。
2.5.1.2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刚性假定: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各榀框架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
2.5.1.3水平荷载下扭转假定:
由于结构体型规整、框架布置对称均匀,再水平荷载下不计扭转的影响。
在以上的基本假定的前提下,将空间框架结构分解成横向和纵向两种平面体系,即横向和纵向平面框架。楼板的作用是保证结构具有相同的水平侧移。
2.5.2计算简图:
在横向水平里作用,纵向水平力作用及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梁,柱产生约束弯矩,因此将结构简化为刚性计算体系。计算简图如下:
2.6荷载计算说明
荷载主要包括水平力和竖向荷载。水平力包括地震作用和风力。本建筑的高度小于60m,切风荷载和地震力比较起来很小,故可以不算风荷载。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按《J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对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竖向荷载主要是结构自重(恒载)和使用荷载(荷载)。结构自重可由构件截面尺寸直接计算;建筑材料单位重量,活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取值,同时考虑活载折减系数。
2.7侧移计算及控制
框架结构的侧移主要是由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的,对于本结构,是由地震作用引起的。
框架结构的侧移由梁柱杆件弯曲变形和柱的轴向变形产生的。在层数不多的框架中,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在近似计算中,一般只需要计算由杆件弯曲引起的变形。而这种变形是一种剪切变形。
框架层间侧移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第j层的总剪力
——第j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
每一层的层间侧移值求出以后,就可以计算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和框架的顶点侧移值,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是该层及其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顶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位移之和。
J层侧移
顶点侧移
框架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变形验算要求各层的层间侧移值与该层层高之比 不宜超过1/550的限值。
2.8内力计算及组合
2.8.1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
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首先根据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将竖向荷载传递给每榀框架,内力用二次弯矩分配法,框架梁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而进行调整,按两端固定梁计算,然后通过梁端内力计算框架柱内力。
2.8.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水平力首先作用于总框架,然后按各榀框架的剪切刚度进行分配,最后计算单榀框架的内力。
2.8.3内力组合:
2.8.3.1 荷载组合:
① 1.2 ×恒荷载+1.4×活荷载
② 1.2 ×重力荷载代表值+1.3×水平地震作用
2.8.3.2控制截面及不利内力:
①框架梁柱应该进行组合的层一般为顶层、二层、底层;混凝土强度或柱截面尺寸有变化的层。
②框架梁一般有三个控制截面:左端支座截面、跨中截面的±Mmax,Vmax和右端支座截面的Mmax。
③框架柱一般有两个控制截面:柱顶截面和柱底截面。柱的控制截面上最不利内力的类型一般为:Mmax及相应的轴力N和剪力V;Nmax及相应的弯矩M和剪力V;Nmin及相应的弯矩M和剪力V。
第三章 结构设计计算
3.1梁柱截面的确定
3.1.1 梁截面的确定
梁截面的高度按梁跨度的 估算,梁截面,宽度可取梁高度的
纵梁:
横梁:横向边跨(AB)梁:
横向中间跨(BC)梁:与边横梁尺寸一致
(为了与边跨的上部钢筋能贯通,所以取宽度与边跨的相同)
次梁按跨度的 估算:
3.1.2 柱截面的确定
柱截面尺寸的估算:该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其轴压比限值〔 〕=0.8,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14kN/㎡,边柱的负载面积为 ㎡,中柱负载面积为 ㎡
由式 ≥N/〔 〕 得,第一层柱截面面积为
边柱: ≥
中柱: ≥
(1.3和1.25为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力增大系数)
取柱截面为正方形,则边柱截面高度分别为483mm和580mm
根据上述结果对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本设计的柱截面尺寸取为:
3.1.3 结构计算简图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3.1所示,取柱的形心,线作为框架柱的轴线;梁轴线取至板顶,2—7层柱高即为层高,取3.9m;底层柱高从基础顶面至一层板顶,即
图3.1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3.2重力荷载计算
3.2.1 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3.2.1.1 屋面 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
防水层:三毡四油防水层 0.4 kN/㎡
找平层:1:3水泥砂浆20厚 20 kN/m³×0.02m=0.4 kN/㎡
找坡层:1:8水泥陶粒100mm 14 kN/m³×0.10m=1.4 kN/㎡
保温层:聚乙烯泡沫塑料板 0.5 kN/㎡
找坡层:1:8水泥砂浆膨胀珍珠岩找2%坡 0.52 kN/㎡
结构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0.1×25=2.5 kN/㎡
合计 5.2kN/㎡
3.2.1.2 楼面
陶瓷地砖楼面:
8~10厚地砖铺实拍平,水泥浆抹缝 0.01×19.8 kN/m³=0.198kN/㎡
20厚1:4干硬性水泥砂浆 0.02×20kN/m³=0.4kN/㎡
素土泥浆结合层一遍
钢筋混凝土楼板 0.1×25kN/m³=2.5kN/㎡
合计 3.098 kN/㎡
3.2.1.3 卫生间楼面
陶瓷地砖防水楼面:
8~10:厚地砖铺实拍平,水泥浆抹缝 0.01×19.8 kN/m³=0.198kN/㎡25厚1:1干硬性水泥砂浆: 0.25×20 kN/m³=0.5kN/㎡
1.5厚聚氨酯防水涂料,面撒黄沙四周上翻150高
15厚1:2水泥砂浆找平 0.15×20 kN/m³=0.3kN/㎡
50厚C15细石混凝土 0.05×1 kN/m³=0.05kN/㎡
钢筋混凝土楼板 0.1×25 kN/m³=2.5kN/㎡
合计 3.548kN/㎡
总计 6.0kN/㎡
3.2.2 屋面及楼梯可变荷载标准值
不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0.50kN/㎡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2.0kN/㎡
走道活荷载标准值: 2.5kN/㎡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kN/㎡
3.2.3 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
梁、柱可根据截面尺寸、材料容重以及粉刷等计算出单位长度上的重力荷载,对于墙、门、窗等可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
外墙体为200mm厚粉煤灰砌块等轻型材料,外墙面贴瓷砖(0.5kN/㎡),内墙面为20厚抹灰,则外墙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0.5+8 0.20+17 0.02=2.44kN/m2 。
内墙体为200mm厚粉煤灰砌块,两侧均为20mm厚抹灰,则内墙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8 0.2+2 17 0.02=2.28kN/m2。
木门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0.4 kN/m2,钢框玻璃窗单位面积重力荷载取0.45 kN/m2 。
首层 荷载重
楼板面积:
S=39.6×19.5-6.6×7.8×2-1.8×330×0.7×0.7=659.94㎡
厕所:6.6×7.8=51.48 楼梯:13×6.6×3.6=308.8 kN
楼板重量: G板=659.94×3.098+51.48×3.548+308.88=2536kN
门窗 外:1.5×1.8×29+2.1×3+2.4×3=91.8㎡
内:1.5×2.7×9=36.45㎡
门窗重:(91.8+36.45)×0.5=64.13 kN
墙重 外墙:(39.6+19.5)×2×3.9-91.8=369.18㎡
内墙:39.6×2-6.6-3.3+7.8×8=131.7㎡
外墙重:369.18× 2.44=900.8 kN 内墙重:131.7×2.28=300.276 kN
活荷载: (659.94-39.6×3.9 )×2+39.63.9×2.5+3.3×7.8×7=1577.33 kN
首层重:G1=0.5×(900.8+300.276+64.13)+2536+0.5×(712.7+300.3+52.02)
+1577.3×0.5+1829.4+0.5×(1920.2+1576.6)=7969 kN
二~六层:
门窗 外: 1.5×1.8×33+1.5×1.5×2=93.6㎡
内: 1.5×2.7×9=36.45㎡
门窗重:(93.6+36.45)×0.5=65.03 kN
墙 外墙:(39.6+19.5)×2×3.9-93.6=367.38㎡ 内墙:131.7㎡
外墙重:367.38 ×2.44=896.4kN 内墙重:131.7×2.28=300.3 kN
活荷载:(659.94-39.6×3.9 )×2+39.63.9×2.5+3.3×7.8×7=1577.33 kN
G2~G6:(712.7+300.3)+65.03+2536+1829.4+0.5×(1576.6+1920.2)=7179 kN
第七层重量:
屋面面积:S=39.6×19.5=772.2 屋面重:772.42×4.27=3297.3 kN
门窗 外: 1.5×1.8×33+1.5×1.5×2=93.6㎡
内: 1.5×2.7×9=36.45㎡
门窗重:(93.6+36.45)×0.5=65.03 kN
墙 外墙:367.38㎡ 内墙:131.7㎡
外墙重:896.4kN 内墙重:131.7×2.28=300.3 kN
活荷载:39.6×19.5×0.5=386.1 kN
电梯机房:(3m)0.7×0.7×4×3×25+(7.8+3.3)×2×2.44=201.2kN
G7=3297.3+1829.4+0.5×(1920.2+1576.6)+0.5×(900.8+300.3+52.02)+190.1=7598kN
3.3重力荷载代表值
图3.2 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3.4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表3-1 横 梁 线 刚 度 计 算 表
类别 层次
( )
边横梁 1~7
7800
走道梁 1~7
3900
注:
表3-2 柱 线 刚 度 ic 计 算 表
层次
Ec
(N/ )
( )
1 4750
2~7 3900
柱的侧移刚度按D= 计算,式中系数 按表3.3所列公式计算。
表3-3 柱 侧 移 刚 度 修 正 系 数 c
位 置 边 柱 中 柱
简 图
简 图
一 般 层
底 层
图3.3 杆 件 名 称 简 图
边跨:
柱 FF1:
柱 LL1:
柱 AB:
柱 GH:
表3-4 中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
层次 边柱(8根) 中柱(8根)
i1
i2
2~7 0.129 0.061 7772.4 0.472 0.191 24336.5 256871
1 0.313 0.351 24772.6 1.149 0.524 36982.5 494040
表3-5 边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
层次 A-1 D-1 A-7 B-1 C-1 B-7
i1
i2
2~7 0.258 0.114 14525 0.343 0.360 45870 181185
1 0.313 0.351 24773 0.418 0.380 26819 154776
表3-6 楼梯、电梯间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
层次 C-7 C-4 C-6 D-7 D-4 D-6
i1
i1
i1
i1
2~7 0.515 0.205 26120 0.687 0.256 32619 0.172 0.08 10193 0.258 0.114 14525 130601
1 0.627 0.429 30277 0.836 0.471 33241 0.210 0.321 22655 0.313 0.351 24773 168960
表3-4 横 向 框 架 层 间 侧 移 刚 度(kN/m)
层 次 1 2 3 4 5 6
817776 568657 568657 568657 568657 568657
由表 ,故该框架为规则框架。
3.5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3.5.1 横向自振周期计算
表3-5 结 构 顶 点 的 假 想 侧 移 计 算
层次
7 7598 7598 568657 13.36 332.46
6 7179 14777 568657 25.99 319.1
5 7179 21956 568657 38.61 293.11
4 7179 29135 568657 51.23 254.5
3 7179 36314 568657 63.86 203.27
2 7179 43493 568657 76.48 139.41
1 7969 51462 817776 62.93 62.93
按 计算基本周期,式中: 为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m); 为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各层楼面处位移(m); 为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KN); 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本设计取0.7,则 。
3.5.2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本结构高度不超过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型为主,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反应为主,故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遇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查表得知,多遇地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5g时, ;III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可查出 S。
因为 ,所以应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由表查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按 计算。即:
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即底部剪力)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将上述 和 代入可得: ,具体计算过程见下表3-6;各楼层地震剪力按 计算,结果并列入表中。
表3-6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层次
电梯机房 31.15 190 5921.62 0.01 21.83 21.83
7 28.15 7408 208535.20 0.25 768.93 790.76
6 24.25 7179 174090.75 0.21 641.93 1432.69
5 20.35 7179 146092.65 0.17 538.69 1971.38
4 16.45 7179 118094.55 0.14 435.45 2406.83
3 12.55 7179 90096.45 0.11 332.21 2739.05
2 8.65 7179 62098.35 0.07 228.98 2968.02
1 4.75 7969 37851.80 0.04 139.57 3107.60
5
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沿房屋高度的分布见下图3.4和图3.5
图3.4 水平地震作用分布(kN) 图3.5 层间剪力分布(kN)
首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六层:
七层:
以上都满足弹性位移的要求。
3.6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在上面求得框架第i层的层间剪力Vi后,i层j柱分配到的剪力 以及该柱上,下端的弯矩 和 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
柱上端弯矩:
柱下端弯矩:
—反弯点高度,即反弯点到柱下端距离;
y —反弯点高度比,即反弯点高度 与柱高h的比值;
h —柱高;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上下层横梁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以第⑤轴线的横向框架内力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其余框架内力计算从略,计算过程中所取杆件名称及梁柱线刚度如下图 。
图3.6 梁柱线刚度图
表3-7 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
柱 子 层 h(m)
边柱 7 3.9 790.76 568657 7772.4 0.014 10.81 0.129 -0.13 -3.5 30.36
6 3.9 1432.69 568657 7772.4 0.014 19.58 0.129 0.09 6.13 62
5 3.9 1971.38 568657 7772.4 0.014 26.94 0.129 0.23 23.63 79.1
4 3.9 2406.83 568657 7772.4 0.014 32.90 0.129 0.36 47.02 84.71
3 3.9 2739.05 568657 7772.4 0.014 37.44 0.129 0.54 82.01 69.86
2 3.9 2968.02 568657 7772.4 0.014 40.57 0.129 0.76 126.62 40
1 4.75 3107.60 817776 24772.6 0.030 94.14 0.313 0.89 356.68 44.08
中柱 7 3.9 790.76 568657 24336.5 0.043 33.84 0.472 0.24 20.19 63.93
6 3.9 1432.69 568657 24336.5 0.043 61.31 0.472 0.35 74.65 138.64
5 3.9 1971.38 568657 24336.5 0.043 84.37 0.472 0.4 128.64 192.96
4 3.9 2406.83 568657 24336.5 0.043 103.00 0.472 0.45 184.05 224.95
3 3.9 2739.05 568657 24336.5 0.043 117.22 0.472 0.5 237.76 237.76
2 3.9 2968.02 568657 24336.5 0.043 127.02 0.472 0.55 286.92 263.18
1 4.75 3107.60 817776 36982.25 0.045 140.53 1.149 0.64 428.5 241.02
柱上端弯矩:
柱下端弯矩:
表3-8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层
次 边跨梁端剪力 中跨梁端剪力 柱轴力
7 7.8 30.36 21.29 6.62 3.9 42.58 42.58 21.84 -6.62 -15.22
6 7.8 58.5 52.89 14.28 3.9 105.78 105.78 54.25 -20.9 -55.19
5 7.8 85.23 89.11 22.35 3.9 178.23 178.23 91.40 -43.25 -124.24
4 7.8 108.33 117.75 28.98 3.9 235.49 235.49 120.76 -72.23 -216.02
3 7.8 116.88 421.48 69.02 3.9 280.93 280.93 144.07 -141.25 -291.07
2 7.8 122.01 166.81 37.03 3.9 333.63 333.63 171.09 -178.28 -425.14
1 7.8 170.7 175.8 44.42 3.9 351.61 351.61 180.31 -222.7 -561.03
注:柱轴力中的负号表示拉力。当为左地震作用时,左侧两根柱为拉力,对应的右侧两根柱为压力。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分别按下式计算:
,
,
式中: 分别表示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 分别表示节点左,右梁的弯矩; 为柱在i层的轴力,以受拉为负,受压为正,其余符号意义见图3.7
图3.7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梁端剪力图及柱轴力图如下:
图3.8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弯矩图(kN.m)
图3.9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端剪力图(kN)
图3.10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柱轴力图(kN)
3.7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7.1 计算单元
仍取第○5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6.6米,如图5.1所示。由于房间内布置有次梁,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5.1中的水平阴影所示,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次梁和纵向框架梁以集中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图3.11 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3.7.2荷载计算
3.7.2.1恒载计算
图3.12 各层梁上作用的恒载
在图3.12中, 、 代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 、 为房间和走道板传给的横梁的梯形荷载与三角形荷载, 、 分别由边纵梁,中纵梁直接传给柱的恒载,它包括梁自重,楼板重和女儿墙等的重力荷载。计算如下:
第七层:
集中力矩:
第一至六层:
3.7.2.2活荷载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3.13所示
图3.13 各层梁上作用的活载
第七层:(上人屋面活载)
集中力矩:
(雪荷载)
一~六层:
集中力矩:
将以上计算结果中三角形荷载,按下式化为均布荷载:
——双向板短跨、长跨方向的计算跨度
将以上计算结果汇总,见表3-10和3-11
表3-10 横向框架恒载汇总表
层 次
7 5.119 5.119 17.16 20.28 136.724 145.22 27.34 29.04
1~6 11.59 4.73 12.18 5.11 159.79 118.46 35.52 38.11
层 次
7 1.65(1.32) 1.95(1.56) 8.085(5.148) 1.617(1.03) 1.617(1.03) 2.048(1.638)
1~6 6.26 3.28 35.64 57.24 5.148 8.19
表3-11 横向框架活载汇总表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值对应于屋面雪荷载作用情况
3.7.3 内力计算
1)杆端弯矩和剪力按下式计算:
图 3.15 杆端弯矩与剪力计算简图
杆端弯矩和剪力按如下公式计算:
杆端弯矩:
杆端剪力:
恒载:
第七层:AB跨
BC跨
一~六层:AB跨
BC跨
活载:AB跨
第七层:
BC跨
一~六层:AB跨
BC跨
雪荷载:
BC跨
2)计算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按下式计算:
其中 为节点k第i根杆件的相对转动刚度; 为节点k各杆相对转动刚度之和。
表3-12 梁、柱转动刚度及相对转动刚度
杆件名称 转动刚度
相对转动刚度
框 架 梁 二至七层 边 跨
1.000
中 跨
0.467
首 层 边 跨
1.053
中 跨
0.490
框 架 柱 首 层
1.349
其他层
1.798
表3-13 各节点杆件分配系数
节点
6 1.000+1.798=2.798 — 0.147 — 0.853
5 1.000+1.798×2=4.596 — 0.08 0.46 0.46
4 1.000+1.798×2=4.596 — 0.08 0.46 0.46
3 1.000+1.798×2=4.596 — 0.08 0.46 0.46
2 1.000+1.798×2=4.596 — 0.08 0.46 0.46
1 1.053+1.798+1.349=4.200 — 0.086 0.412 0.502
12 1.000+0.467+1.798=3.265 0.128 0.128 — 0.744
11 1.000+0.467+1.798×2=5.063 0.073 0.073 0.427 0.427
10 1.000+0.467+1.798×2=5.063 0.073 0.073 0.427 0.427
9 1.000+0.467+1.798×2=5.063 0.073 0.073 0.427 0.427
8 1.000+0.467+1.798×2=5.063 0.073 0.073 0.427 0.427
7 1.053+0.490+1.798+1.349=4.690 0.079 0.079 0.462 0.38
图3.16 杆件节点图
3)下面计算梁端,柱端弯矩。梁端弯矩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由于结构和荷载均匀对称,故计算时可用半框架。弯矩计算过程和所得弯矩图如下图。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与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得。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节点集中力叠加得到。柱底轴力加上柱的自重。
图3.17 恒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弯矩的二次分配法(M单位:kN.m)
图3.18 活载(不上人屋面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弯矩的二次分配法(M单位:kN.m)
图3.19 活载(屋面雪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弯矩的二次分配法(M单位:kN.m)
图3.20 恒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弯矩图(M单位:kN.m)
图3.21 活载(不上人屋面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弯矩图(M单位:kN.m)
图3.22 活载(屋面雪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弯矩图(M单位:kN.m)
表3-14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轴力(kN)
层次 荷载引起剪力 弯矩引起剪力 总剪力 柱轴力
AB跨 BC跨 AB跨 BC跨 AB跨 BC跨 A柱 B柱
7 86.89 29.75 -0.6 0 86.29 87.49 29.75 221.44 274 264.03 316.58
6 88.28 21.76 -0.11 0 88.17 88.39 21.76 539.42 591.97 617.64 670.19
5 88.28 21.76 -0.19 0 88.09 88.47 21.76 857.13 909.68 971.51 1024.06
4 88.28 21.76 -0.19 0 88.09 88.47 21.76 1174.84 1227.39 1325.38 1377.93
3 88.28 21.76 -0.19 0 88.09 88.47 21.76 1492.55 1545.1 1697.25 1731.8
2 88.28 21.76 -0.18 0 88.1 88.46 21.76 1810.3 1862.85 2033.08 2085.63
1 88.28 21.76 -0.25 0 88.03 88.53 21.76 2127.8 2180.35 2387.16 2439.71
表3-16 活载(屋面雪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kN)
层次 荷载引起见剪力 弯矩引起剪力 总剪力 柱轴力
AB跨 BC跨 AB跨 BC跨 AB跨 BC跨 AB跨 B柱
=
=
7 6.4(5.15) 1.9(1.9) -0.17(-0.03) 0 6.23(5.18) 6.57(5.12) 1.9(1.9) 31.67(10.33) 49.72(15.21)
6 25.74 1.52 -0.07(-0.32) 0 25.67(25.42) 25.81(26.06) 1.52 82.96(61.62) 118.12(83.61)
5 25.74 1.52 -0.09 0 25.65 25.83 1.52 134.21(112.87) 186.56(152.05)
4 25.74 1.52 -0.09 0 25.65 25.83 1.52 185.46(164.12) 255(220.49)
3 25.74 1.52 -0.09 0 25.65 25.83 1.52 236.71(215.37) 323.44(288.93)
2 25.74 1.52 -0.09 0 25.65 25.82 1.52 287.97(266.62) 391.87(357.36)
1 25.74 1.52 -0.09 0 25.65 25.86 1.52 339.15(317.87) 459.78(425.27)
注:表中括号内数值为屋面作用雪荷载(0.4kN/㎡)、其他层楼面作用活荷载(2 kN/㎡)对应的内力。V以向上为正。
3.8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3.8.1结构抗震等级
结构抗震等级可根据结构类型,地震烈度房屋高度等因素确定,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设计的框架为三级抗震等级,建筑物高度小于60米,所处地区为7度抗震区,故在内力组合中不考虑风荷载参与的组合。因此组合方式有以下两种:1)只考虑竖向荷载作用下组合;2)竖向荷载与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组合。
3.8.2框架梁内力组合
框架结构梁端弯矩较大,配筋较多,因而不便施工。由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性质,所以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可乘以调幅系数β,适当降低梁端弯矩。梁端弯矩降低后,跨中弯矩增加,这样梁端弯矩调幅后,不仅可以减少量配筋数量,达到方便施工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柱的安全储备,以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现浇钢筋混凝土可取β=0.8~0.9,本设计取调幅系数β=0.8。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三级抗震取1.1。 为承载力调整系数,具体取值见表3-17。
表3-17 承载力调整系数 的取值
结构构件类型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梁 偏心受压柱 梁,柱
0.75 0.8 0.85
注:轴压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 取0.75。
3.8.3跨中弯矩计算:
恒载:
七层:AB跨中:
BC跨中:
四层:AB跨中:
BC跨中:
首层:AB跨中:
BC跨中:
活载:
七层:AB跨中:
BC跨中:
四层:AB跨中:
BC跨中:
首层:AB跨中:
BC跨中:
3.8.4框架梁内力组合本例以第一层AB跨梁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为例,说明各内力的组合方法。对支座负弯矩按相应的组合情况进行计算,求跨间最大正弯矩时,可根据梁端弯矩组合值及梁上荷载设计值,由平衡条件确定。
左震
令 ∴
右震
令 ∴
剪力计算:AB净跨:
左震:
右震:
跨间:
左震:
得:x=6.3>3.9 ∴
左震=右震
剪力计算:BC净跨:
左震:
右震:
表3-22 框架梁内力组合表
层次 截面位置 内力 SGk SQk SEk γRE[1.2(SGk+ 0.5SQk)+1.3SEk] 1.35SGk 1.2SGk
→ ← +SQk +1.4SQk
一层 A M -89.36 -25.82 ±170.7 75.87 -257 -146.46 -143.38 170.54
V 88.03 25.62 ±44.42 50.04 142.72 144.46 141.50
B左 M -91.3 -27.64 ±175.8 -268.17 74.63 -150.90 -148.26
V 88.53 25.86 ±44.42 144.77 52.1 145.38 142.44
B右 M -16.07 -5.97 ±351.61 325.67 -359.97 -27.66 -27.64 276.13
V 21.76 1.52 ±180.31 -166.42 209.8 30.90 28.24
跨间 Mab 89.73 92.57 97.32 95.38
Mbc 303.2 303.2
四层 A M -90.7 -26.3 ±108.33 13.26 -197.74 -148.75 -145.66 150.62
V 88.09 25.65 ±28.98 50.28 110.75 144.57 141.62
B左 M -92.13 -26.97 ±117.75 -211.69 17.93 -151.35 -148.31
V 88.47 25.83 ±28.98 128.43 67.98 145.26 142.33
B右 M -15.06 -5.648 ±235.49 216.19 -243.02 -25.98 -25.98 251.74
V 21.76 1.52 ±120.76 -104.3 147.68 30.90 28.24
跨间 Mab 27.86 33.35 95.04 93.12
Mbc 197.4 197.4
七层 A M -85.12 24.89 ±30.36 -55.19 -114.39 -90.02 -67.30 129.62
V 86.29 6.23 ±6.62 77.53 91.35 122.72 112.27
B左 M -89.8 -26.23 ±21.29 -119.35 -77.83 -147.46 -144.48
V 87.49 6.57 ±6.62 128.77 82.17 124.68 114.19
B右 M -23.65 -7.35 ±42.58 -66.11 16.92 -39.28 -38.67 78.93
V 29.75 1.9 ±21.84 6.78 52.34 42.06 38.36
跨间 Mab -43.58 -56.43 99.39 97.67
Mbc 211.68 211.68
表3-22横向框架A柱弯矩和轴力组合
层 截 内 SGk SQk SEk γRE[1.2(SGk+ 0.5SQk)+1.3SEk] 1.35SGk 1.2SGk |Mmax| Nmin Nmax
次 面 力 → ← +SQk +1.4SQk N M M
柱 M 79.06 29.5(5.79) 30.36
40.76 99.96 136.23 136.17 136.23 40.76 136.23
7 顶 N 221.44 31.67(10.33) 6.62
193.28 205.34 330.61 310.07 330.61 193.28 330.61
柱 M -48.80 -17.68(-2.42)
31.67(10.33) 3.50
-48.47 -55.29 -83.56 -83.31 -83.56 -48.47 -83.56
底 N 274.00 6.62
237.43 24.95 401.60 373.14 401.60 237.43 401.60
柱 M 30.51 10.61(15.43) 62.00
-28.22 92.69 51.80 51.47 92.69 -28.22 51.80
6 顶 N 539.42 82.96(61.62) 20.90
468.94 506.98 811.18 763.45 506.98 468.94 811.18
柱 M -38.93 -13.86 6.13
-28.42 -40.37 -66.42 -66.12 -66.42 -28.42 -66.42
底 N 591.97 82.96(61.62) 20.90
513.08 551.12 882.12 826.51 882.12 513.08 882.12
柱 M 38.93 13.86 79.10
-35.85 118.39 66.42 66.12 118.39 -35.85 66.42
5 顶 N 857.13 134.21(112.81) 43.25
842.28 932.25 1291.34 1216.45 932.25 842.28 1291.34
柱 M -38.93 -13.86 23.63
-24.31 -85.75 -66.42 -66.12 -85.75 -24.31 -66.42
底 N 909.68 134.21(112.87) 43.25
892.73 982.70 1362.28 1297.51 982.70 892.73 1362.28
柱 M 38.93 13.86 84.71
-41.32 123.86 66.42 66.12 123.86 -41.32 66.42
4 顶 N 1174.84 185.46(164.12) 72.23
1087.02 1237.26 1694.54 1601.05 1237.26 1087.02 1694.54
柱 M -38.93 -13.86 47.02
87.12 -4.58 -66.42 -66.12 87.12 87.12 -66.42
底 N 1227.39 185.46(164.12) 72.23
1192.19 1342.43 1842.44 1732.51 1192.19 1192.19 1842.44
柱 M 38.93 13.86 69.86
-35.79 145.85 66.42 66.12 145.85 -35.79 66.42
3 顶 N 1492.55 236.71(215.37) 141.25 1399.57 1693.37 2251.65 2122.45 1693.37 1399.57 2251.65
柱 M -38.16 -13.59 82.01
39.50 -120.42 -65.47 -65.32 -120.42 39.50 -65.47
底 N 1545.10 236.71(215.37) 141.25 1450.02 1743.82 2322.60 2185.51 1743.82 1450.02 2322.60
柱 M 39.82 14.19 40.00
3.23 81.23 67.95 67.65 81.23 3.23 67.95
2 顶 N 1810.30 287.97(266.62) 178.28 1690.70 2061.52 2731.88 2575.52 2061.52 1690.70 2731.88
柱 M -50.06 -17.83 126.62 70.38 -176.54 -85.41 -895.03 -176.54 70.38 -85.41
底 N 1862.85 287.97(266.62) 178.28 1741.15 2119.70 2802.82 2638.58 2119.70 1741.15 2802.82
柱 M 26.12 9.29 44.08
-15.30 70.67 44.55 44.35 70.67 -15.30 44.55
1 顶 N 2127.80 339.15(317.87) 222.70 1973.87 2437.09 3211.68 3028.17 2437.09 1973.87 3211.68
柱 M -13.06 -4.65 356.68 333.92 -361.61 -22.28 -22.18 -361.61 333.92 -22.28
底 N 2180.35 339.15(317.87) 222.70 2024.32 2487.54 3282.62 3091.23 2487.54 2024.32 3282.62
表3-22横向框架A柱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的调整
层次 7 6 5 4 3 2 1
截面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γRE(∑Mc=ηc∑Mb) — — — — 130.23 94.33 136.25 95.83 160.44 132.46 89.35 194.19 77.74 415.85
γREN — — — — 932.25 982.7 1237.26 1192.19 1693.37 1743.82 2061.52 2119.7 2437.09 2487.54
表3-22横向框架A柱剪力组合
层 SGk SQk SEk γRE[1.2(SGk+ 0.5SQk)+1.3SEk] 1.35SGk+SQk 1.2SGk+1.4SQk γRE[ηvc(Mbc+Mtc)/Hn]
次 → ←
7 -32.78 -15.68 ±21.57 -31.84 -51.02 -59.93 -61.29 67.42
6 -17.8 -6.27 ±54.68 -2.05 -40.66 -30.30 -30.14 44.73
5 -19.96 -7.12 ±82.46 5.12 -53.09 -34.07 -33.92 58.40
4 -19.96 -7.12 ±104.99 13.34 -61.31 -34.07 -33.92 67.44
3 -19.77 -7.04 ±121.93 19.27 -66.78 -33.73 -33.58 73.46
2 -23.05 -8.21 ±141.05 19.50 -74.91 -39.33 -39.15 82.40
1 -10.05 -3.57 ±171.67 101.48 -125.62 -17.14 -17.06 138.18
表3-22横向框架B柱弯矩和轴力组合
层 截 内 SGk SQk SEk γRE[1.2(SGk+ 0.5SQk)+1.3SEk] 1.35SGk 1.2SGk |Mmax| Nmin Nmax
次 面 力 → ← +SQk +1.4SQk N M M
柱 M -53.65 -21.56(-0.42) 63.93
-115.64 9.02 -93.99 -94.56 -115.64 -115.64 -94.56
7 顶 N 264.03 49.72(15.21) 15.22
229.59 259.27 331.15 386.45 229.59 229.59 386.45
柱 M 34.78 12.27(0.68)
49.72(15.21) 20.19
56.51 17.14 59.22 58.92 59.22 56.51 59.22
底 N 316.58 15.22
276.93 306.60 477.10 449.51 477.10 276.93 477.10
柱 M -24.89 -6.96(-0.76) 138.64
-160.70 109.64 -40.56 -39.61 -160.70 -160.70 -40.56
6 顶 N 617.64 118.12(83.61) 55.19
539.69 599.31 951.93 906.54 539.69 539.69 951.93
柱 M 29.11 9.23 74.65
103.14 -42.44 48.53 47.85 103.14 103.14 48.53
底 N 670.19 118.12(83.61) 55.19
602.51 710.14 1022.88 969.60 602.51 602.51 1022.88
柱 M -29.11 -9.23 192.96
-218.49 157.79 -48.53 -47.85 157.79 -218.49 -48.53
5 顶 N 971.51 186.56(152.05) 124.24
876.43 1134.84 1498.10 1427.00 1134.84 876.43 1498.10
柱 M 29.11 9.23 128.64
155.78 -95.07 48.53 77.85 155.78 155.78 48.53
底 N 1024.06 186.56(152.05) 124.24
868.94 1111.21 1569.04 1490.50 868.94 868.94 1569.04
柱 M -29.11 -9.23 224.95
-249.68 188.98 -48.53 -47.85 -249.68 -249.68 -48.53
4 顶 N 1325.38 255(220.49) 216.02
1081.44 1502.69 2044.26 1947.46 1081.44 1081.44 2044.26
柱 M 29.11 9.23 184.05
209.80 -149.10 48.53 47.85 209.80 209.80 48.53
底 N 1377.93 255(220.49) 216.02
1128.74 1549.98 2115.21 2010.52 1128.74 1128.74 2115.21
柱 M -29.11 -9.23 237.76
-262.17 201.47 -48.53 -47.85 -262.17 -262.17 -48.53
3 顶 N 1679.25 323.44(288.93) 291.07
1357.55 1925.14 2590.43 2467.92 1357.55 1357.55 2590.43
柱 M 28.66 9.09 237.76
262.17 -201.47 47.78 47.12 262.17 262.17 47.78
底 N 1731.80 323.44(288.93) 291.07
1498.24 2103.66 2661.37 2530.98 1498.24 1498.24 2661.37
柱 M -29.72 -9.42 263.18
-287.52 225.61 -49.54 -48.85 -287.52 -287.52 -49.54
2 顶 N 2033.08 391(357.36) 425.14
1681.14 2565.43 3136.53 2988.31 1681.14 1681.14 3136.53
柱 M 36.53 11.57 286.92
317.83 -241.67 60.89 60.04 317.83 317.83 60.89
底 N 2085.63 391.87(357.36) 425.14
1731.59 26515.88 3207.47 3051.37 1731.59 1731.59 3207.47
柱 M -19.40 -6.17 241.02
-255.23 214.76 -32.36 -31.92 -255.23 -255.23 -32.36
1 顶 N 2387.16 459.78(425.27) 561.03
1912.33 3079.27 3682.45 3508.29 1912.33 1912.33 3682.45
柱 M 9.70 3.08 428.50
427.91 -407.67 16.18 15.95 427.91 427.91 16.18
底 N 2439.71 459.78(425.27) 561.03
1962.78 3129.72 3753.39 3571.34 1962.78 1962.78 3753.39
横向框架B柱剪力组合
层 SGk SQk SEk γRE[1.2(SGk+ 0.5SQk)+1.3SEk] 1.35SGk+SQk 1.2SGk+1.4SQk γRE[ηvc(Mbc+Mtc)/Hn]
次 → ←
7 -22.67 8.67 ±21.57 5.13 -42.54 -21.93 -15.07 -46.79
6 -13.85 4.15 ±54.68 48.41 -72.43 -14.55 -10.81 -79.68
5 -14.93 4.73 ±82.46 78.30 -103.93 -15.43 -11.29 -114.33
4 -14.93 4.73 ±104.99 103.20 -128.83 -15.43 -11.29 -141.71
3 -18.81 4.7 ±121.93 117.94 -151.52 -20.69 -15.99 -166.67
2 -16.99 5.38 ±141.05 141.27 -170.45 -17.56 -12.86 -187.49
1 -7.46 2.37 ±171.67 183.29 -196.10 -7.70 -5.63 -215.71
横向框架B柱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的调整
层次 7 6 5 4 3 2 1
截面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柱顶 柱底
γRE(∑Mc=ηc∑Mb) — — — — 173.57 171.36 274.65 230.78 288.39 288.39 316.27 349.61 280.75 492.1
γREN — — — — 1134.84 868.94 1081.44 1128.74 1357.55 1498.24 1681.14 1731.59 1912.33 1962.78
六.截面设计
(一).框架梁
这里仅以第一层AB跨梁为例,说明计算方法和过程,其它层梁的配筋计算结果见表21和表22
表21 框架梁纵向钢筋计算表
层次 截面 M/(KN•M)
AS′(mm2) AS(mm2) 实配钢筋AS(mm2) AS′/ AS P(%)
7 支座 A -54.44 < 0 628 348 2 20(628) 1 0.34%
Bl -77.1 < 0 628 492 2 20(628) 1 0.34%
AB跨间 116.52 0.007 - 519 2 20(628) 0.34%
支座Br 211.68 < 0 1017 1013 4 18(1017) 1 0.55%
BC跨间 211.68 0.026 - 964 4 18(1017) 0.55%
4 支座 A -125.1 < 0 509 798 3 20(942) 0.54 0.51%
Bl -169.6 < 0 509 1083 4 20(1256) 0.41 0.68%
AB跨间 81.32 0.005 - 371 2 18(509) 0.28%
支座Br 197.4 < 0 1017 945 4 18(1017) 1 0.55%
BC跨间 197.4 0.024 - 890 4 18(1017) 0.55%
1 支座 A -163.34 < 0 628 782 3 20(942) 0.67 0.51%
Bl -220.67 < 0 628 1057 4 20(1256) 0.5 0.68%
AB跨间 108.64 0.007 - 519 2 20(628) 0.34%
支座Br 303.23 < 0 1520 1452 4 22(1520) 1 0.82%
BC跨间 303.23 0.038 - 1409 4 22(1520) 0.82%
表22框架梁箍筋数量计算表
层次 截面 rREV
(KN) 0.2βCfCbh0(KN)
梁端加密区 非加密区 %
实配钢筋( )
实配钢筋(psv%)
7 A、Bl 129.62 460.68> rREV < 0 四肢 8@100(2.01) 四肢 8@150()
Br 78.93 628.57> rREV < 0 四肢 8@100(2.01) 四肢 8@100()
4 A、Bl 150.62 460.68> rREV < 0 四肢 8@100(2.01) 四肢 8@150()
Br 251.74 628.57> rREV < 0 四肢 8@100(2.01) 四肢 8@100()
1 A、Bl 170.54 460.68> rREV < 0 四肢 8@100(2.01) 四肢 8@150()
Br 276.13 628.57> rREV 2.09 四肢 8@100(2.01) 四肢 8@100()
注:表中V为换算至支座边缘处的梁端剪力
1.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从表中分别选出AB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来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成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支座弯矩
跨间弯矩取控制截面,即支座边缘处的正弯矩。得相应的剪力:
则制作边缘处:
当梁下部受拉时,按T形截面设计;当梁上部受拉时,按矩形截面设计。
翼缘计算宽度当按跨度考虑时, 按梁间距考虑时, 按翼缘厚度考虑时,h0=h-aS=650-35=615mm, 此种情况不起控制作用,故取 。
梁内纵向钢筋选HRB400级钢筋 ( ), 。下部跨间截面按单筋T形截面计算。因为
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
实配钢筋2 20(AS=628mm2)
满足要求。
将下部跨间截面的2 20钢筋伸入支座,作为支座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压钢筋( =628mm2),再计算相应的受拉钢筋AS,即支座A上部:
说明 富裕,且达不到屈服。可近似取
实配钢筋3 20(AS=942mm2)
支座Bl上部:
实配钢筋4 20(AS=1256mm2)
, ,满足要求。
2.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AB跨:
βCfCbh0=0.2×1.0×16.7×300×615=616.236KN,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取1.0)
梁端加密区箍筋取四肢 ,箍筋用HPB235级钢筋(fyv=210N/mm2),则
加密区长度取0.85m,非加密区箍筋取四肢 ,箍筋设置满足要求。
BC跨:若粱端加密区箍筋取四肢 ,则其承载力为:
由于非加密区长度较小,故全跨可均按加密区配置。
(二).框架柱
1. 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
各层框架柱剪跨比和轴压比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23(当反弯点在层高以内时,
剪跨比也可取Hn/2h0)
注意:在前面框架柱内力不利组合计算中,按第一组内力组合(即大偏压)计算的弯矩、剪力、轴力均考虑了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在计算柱剪跨比和轴压比时所需的 MC、VC和N都不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即用表20中的内力值分别除以各自的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以MC为例)。
表23柱的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
柱号 层次 b
(mm) h0
(mm) fC
(N/mm2) MC
(KN•m) VC
(KN) N
(KN)
A
柱 7 700 660 16.7 133.28 60.02 332.67 3.36>2 0.041<0.9
4 700 660 16.7 165.15 72.13 1678.04 3.47>2 0.205<0.9
1 700 660 16.7 482.15 147.79 3109.43 4.94>2 0.380<0.9
B
柱 7 700 660 16.7 154.19 50.05 408.8 4.67>2 0.050<0.9
4 700 660 16.7 332.91 151.56 1937.5 3.33>2 0.237<0.9
1 700 660 16.7 570.55 230.71 3912.15 3.75>2 0.478<0.9
由表23可见,各柱的剪跨比和轴压比均满足规范要求。
2.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以第一层B轴柱为例说明。根据B柱内力组合表,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至支座边缘,并与柱端组合弯矩的调整值比较后,选出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计算:
∴从相应的内力组合表中选择M大N小的一组,进行计算:
ea取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1/30和20mm两者中的较大值 ,故取ea=23.3mm
柱的计算长度按公式确定,其中
得
因为 ,故应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
对称配筋
为大偏压情况
取5 18( )总配筋率:
3.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以第一层B柱为例进行计算。由前可知,框架柱剪力设计值:
(满足要求)
取
与 相应的轴力:
取N=2454.9kN
故该层柱按构造配筋:柱端加密区的箍筋选用4肢 ;右表可得该层柱的轴压比n=0.478,查表得 则最小配筋率为:
取 箍筋, 则: 故加密区箍筋为4肢 ,加密区位置长度按规范要求确定,非加密区还应满足
故取
各层柱、箍筋计算结果见下表
框架柱箍筋数量计算表 表24
柱
号 层
次
rRE V
(KN) 0.2fcβcbho
(KN) N
(KN) 0.3fcA
(KN) (mm)
(℅) 实配箍筋(pV%)
加密区 加密区
A
柱
7 84.28 657.80>V 273.79 2454.9 <0 0.477 四肢 8@100
(0.73) 四肢 8@200
(0.40)
4 84.3 657.80>V 1549.9 2454.9 <0 0.477 四肢 8@100
(0.73) 四肢 8@200 (0.40)
1 172.73 1122.24>V 4014.6 2454.9 <0 0.541 四肢 8@100
(0.73) 四肢 10@200 (0.40)
B
柱
7 58.49 657.80>V 345.9 2454.9 <0 0.477 四肢 8@100
(0.67) 四肢 8@200 (0.39)
4 177.14 657.80>V 1878.36 2454.9 <0 0.477 四肢 8@100
(0.63) 四肢 8@200 (0.32)
1 269.64 1122.24>V 3849.09 2454.9 <0 0.681 四肢 8@100
(0.61) 四肢 8@200 (0.40)
3.10楼梯设计:
3.10.1楼梯设计说明
3.10.1.1基本设计资料
楼梯采用现浇板式楼梯,每层层高均为3.9 m。踏步尺寸 。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办公楼楼梯使用活荷载标准值为2.5KN/㎡。
3.10.1.2.基本设计参数确定
采用C35混凝土, ;钢筋为HRB400级( )和HPB235级( );板面做法:水磨石面层,自重标准值0.65 ;板底混合砂浆20mm厚,自重标准值17 。
3.10.2楼梯结构设计
3.10.2.1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3.24 楼梯结构平面布置图
3.10.2.2楼梯板的计算
1)确定楼板厚度
梯段板的厚度为 取
2)荷载计算(取1m的宽度作为计算单元)
楼板斜板的倾斜角 ,
恒荷载:
水磨石面层(装修自重) (0.30+0.15)×0.65/0.30=0.98kN/m
斜板自重
板底抹灰
栏杆自重 0.2kN/m
———————————————————————————————————
3)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跨中弯矩:
4)配筋计算
受力钢筋选用 ,分布筋为每踏步1 。
3.10.2.3平台板计算
1)取板厚 h=80mm,按单向板计算;取1m的宽度作为计算单元
2)荷载计算
平台板自重:
面层装饰:
抹灰:
恒荷载:
活荷载:
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跨中弯矩:
3)配筋计算
钢筋选用
3.10.2.4平台梁计算
平台梁截面选b×h=250mm×350mm,
1)荷载计算
平台梁自重
斜板传来
平台板传来
—————————————————————————————
荷载设计值 :
2)内力计算
取计算跨度
弯矩设计值
剪力设计值
3)配筋计算
①截面尺寸验算
, ,满足要求。
②纵向受拉钢筋计算(按第一类倒L形截面计算)
倒L形截面,近似按矩形截面计算
钢筋选用4 22
③箍筋计算
箍筋按构造配置选用 双肢箍。
.基础设计
采用肋梁式筏板基础,这种基础能减少地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提高基础整体刚度,减小不均匀沉降。筏板厚度取400mm,纵、横向肋梁取相同高度和宽度,即hb=1200mm,bb=800mm,肋梁两端伸出边柱轴线的距离均取1200mm,fak=155kPa,考虑基础宽度和深度修正系数,取 =0.3, =1.6,则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fk+ r0(d-0.5)=155+1.6×19×(2.5-0.5)+19×0.3×(6-3)=233 KN/m2砼强度等级为C35 (fc=16.7N/mm2),ft=1.57N/mm2),底板钢筋和基础梁纵筋分别选用HRB400级钢(fy=fy’=360N/mm2),箍筋选用HPB235级钢(fyv=210N/mm2)。
1.基础底面积的确定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底反力简化为p(x,y)=
式中: -上部结构传至底层各框架柱底的轴向力标准值的总和
G -为包括底层墙重、地面恒载、活载等的重力荷载标准值
-基础及其上回填土的平均容重
d -基础埋深
柱底轴向力近似按6榀中框架的柱底轴力考虑,由前表,得
A=(19.5+2.4)×(39.6+2.4)=919.80m2
p=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基底反力可按下式确定:
地基承载力应满足:
图14:地震作用下地基净反力的分布
地基承载力应满足: f , f
其中f = ,这里 =1.3,则
f =1.3×233=296.27KN/m2
本题中,A、B、C、D柱底的M,N,V标准值由前表查得,则
m
m2
故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2. 基础梁、板内力计算
非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仍按 组合进行计算,查前表,得
(1)基础底板计算
底板区格划分如图15所示
对3、4区格 =6.6 , =3.9 , =ly/lx=3.9/6.6=0.60,
对1、2区格, =7.8 , =6.6 , =ly/lx=6.6/7.8=0.85 均为双向板。
图15: 竖向荷载作用下基础底板区格划分
根据弹性理论,可求得单区格双向板在不同支撑条件下的内力,具体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44。其中 、 为考虑泊松比影响而对跨内正弯矩的修正值,按下式计算:
= , =
板块 支撑条件
1 两邻边固定,两邻边简支 0.0229 0.0328 -0.0829 -0.0733 86.78 124.30 -314.17 -277.99 111.65 141.66
2 三边简支
一边固定 0.0115 0.0293 -0.0693 -0.0567 58.74 111.04 -262.63 -214.88 80.95 122.79
3 四边固定 0.0076 0.0367 -0.0793 -0.0571 10.06 48.56 -104.94 -75.56 17.99 50.58
4 三边固定
一边简支 0.0105 0.0386 -0.0814 -0.0571 13.89 51.08 -107.71 -75.56 24.11 53.86
注:式中m= , 为内力系数, l为lx和ly中的较小值(表中m单位:KN•m/m)
对砼材料,取µ=0.2
对各跨内最大正弯矩乘以1.2的调整系数得
m1x=133.97KN•m/m , m1y=169.99KN•m/m
m2x=97.14KN•m/m , m2y=147.34KN•m/m
m3x=23.72 KN•m/m, m3y =60.69 KN•m/m
m4x=28.93 KN•m/m m4y=64.63KN•m/m
支座负弯矩的取值,为安全起见,可取相邻板块支座负弯矩的较大值,同时乘以0.8的调整系数,即
m´ax=-251.33KN•m/m , m´bx=-210.1KN•m/m, m´cx=-83.95 m´dx=-86.17 KN•m/m, m´ay=-222.23KN•m/m, m´by=-17190KN•m/m, m´cy= m´dy=-60.45 KN•m/m
基础板四周从轴线外挑l1=1.2m,则l1’=l1 -b/2=1.2-0.8/2=0.8m,则悬臂板固端弯矩
M固=- KN•m/m
(2)基础梁设计
梁上作用的荷载如图16所示
基础梁的内力采用倒梁法计算
以地基净反力作为荷载,以柱作基础梁的铰支座,按多跨连续梁分析其内力,即:
qn=pnly=87×7.8=678.6KN/m
图16: 横梁上作用的荷载
仍采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计算简图如图17所示
图17-1:基础梁计算简图
图17-2:基础粱内力图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由前表查得各柱底的M、N、V设计值,经计算,得
则 m
地基反力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18:地基净反力分布图
基础底版内力分析,在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时,同样应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即应满足 ,对受弯构件, =0.75,由于 =0.75×98.7=74.03KN/m <87KN/m 应组合引起的内力对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不起控制作用,相应的内力分析这里省略。
基础梁计算:由于基础梁尚应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这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0.85, =0.85×98.7=83.9KN/m <87KN/m ,慅不需进行内力分析。
3.ᅍ筋计算 (1)底板配筋 采用非地蜇效应组合时的底板内创进行配筋计箇,计算时可近伴采用公式
, ,各板块的配筋结暜见表46
悬臂杽支座截面
按照构造要求,纵横方向的支座钢筋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
于0.15%,跨中钢筋应按实际配筋全部连通,再参考工程经验,具体计算过程见表35
底板配筋计算结果 表35
位置 区格1跨间 区格2跨间 区格3跨间 区格4跨间 支座a 支座b 支座e 支座f
Asx 1148.58 832.82 203.36 248.03 2154.75 1801.27 719.74 738.77
Asy 1457.39 1263.20 520.32 554.10 1905.26 1473.77 518.26 518.26
应配
钢筋
Asx 16@170
(1183) 16@200
(1005) 14@300(513) 14@300(513) 18@120
(962)
18@140
(1818)
18@200
(1272)
18@200
(1272)
应配
钢筋
Asy 18@170
(1497) 18@200
(1272) 14@300(513) 14@300
(513) 18@120
(962) 18@170
(1497)
18@200
(1272)
18@200
(1272)
(2)基础梁配筋
①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对AB跨、CD跨的内横梁,跨中可按T形截面计算, 2600mm,控制截面弯矩应取非地震效应组合和地震效应组合的较大值,取M=1185.17kN•m
=16.7×2600×400×(1130- )=1615.22 kN•m >1185.17 kN•m
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mm2 ,选6 25, AS=2945mm2
因BC跨为下部受拉,故上部仅需要构造配筋取选3 25,AS=1473mm2 ,
=0.17%
支座下部截面配筋按双筋矩形截面计算,取M=927.68 kN•m,AS´=1473mm2
=0.0204
故近似取 ,则 mm2
选5 25, (AS=2454mm2)
按照构造要求,尚应有1/2~1/3的支座钢筋贯通全跨,故通长钢筋可取3 25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对A D支座,取
因0.7ftbho=0.7×1.57×800×1130=993.5kN> V=632.66kN
故只需按构造配筋,取4 10@300
= =0.131%,非加密区取4 10@400
对B、C支座, V=0.85×1088.25=925kN,选4 10
=516mm
可按构造配置,取4 10@300
非加密区取4 10@400,BC跨内剪力相对较小,全长可取4 10@300
七.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
(一).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
仍取○5轴线的框架进行计算,查表得罕遇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多遇地震作用下 ,罕遇地震与多遇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之比为0.72/0.12=6,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算7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不增加。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应用多遇地震的层间剪力乘以6,具体过程及结果见表25.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 表25
层
次 多遇地震的
楼层剪力 (KN) 罕遇地震作用下
的楼层剪力 (KN) Di / ∑Di Vei
(KN)
7 790.76 4744.56 64217.8/568,657=0.113
535.80
6 1432.69 8596.14 64217.8/568,657=0.113 970.75
5 1971.38 11828.28 64217.8/568,657=0.113 1335.75
4 2406.83 14440.98 64217.8/568,657=0.113 1630.80
3 2739.05 16434.3 64217.8/568,657=0.113 1855.91
2 2968.02 17808.12 64217.8/568,657=0.113 2011.05
1 3107.60 18645.6 123509.7/817,776=0.151 2816.07
注:表中Vei表示○5轴线框架的层间剪力
(二).楼层受剪承载力计算
1.构件实际正截面承载力
按框架梁、柱的实际配筋面积及材料强度标准值(柱还包括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轴向力),分别按梁: ,偏压柱: 来计算构件端部的实际正截面承载力。
各层构件实际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26-1,26-2和图11
各层梁正截面承载力 表26-1
层次 AB跨梁 BC跨梁
左端 右端 左端 右端
7 =400×628×(615-35)=145.7 =145.7
=400×628×(615-35)=145.7 =145.7
=400×628×(615-35)=145.7 =145.7
=400×1017×(615-35)=235.94 =235.94
4 =400×942×(6155-35)=218.54 =218.54
=400×1256×(615-35)=291.4 =291.4
=400×509×(615-35)=118.09 =118.09
=400×1017×(615-35)=235.94 =235.94
1 =400×942×(6155-35)=218.54 =218.54
=400×1256×(615-35)=291.4 =291.4
=400×628×(615-35)=145.7 =145.7
=400×1388×(615-35)=322.01 =322.01
各层柱正截面承载力 表26-2
层
次 A柱 B柱
7 =400×1272×(660-40)+0.5×279.17×103
×700×(1- )=416.8
=400×1272×(660-40)+0.5×324.19×103
×700×(1- )=425.7
6 =400×1272×(660-40)+0.5×622.78×103
×700×(1- )=521.6
=400×1272×(660-40)+0.5×712×103
×700×(1- )=549.18
5
=400×1272×(660-40)+0.5×966.12×103
×700×(1- )=625.11
=400×1272×(660-40)+0.5×1100.1×103
×700×(1- )=663.55
4
=400×1272×(660-40)+0.5×1309.45×103
×700×(1- )=721.42
=400×1272×(660-40)+0.5×1488.175×103
×700×(1- )=768.714
3 =400×1272×(660-40)+0.5×1652.8×103
×700×(1- )=810.55
=400×1272×(660-40)+0.5×1876.3×103
×700×(1- )=864.7
2 =400×1272×(660-40)+0.5×1996.16×103
×700×(1- )=892.48
=400×1272×(660-40)+0.5×2264.31×103
×700×(1- )=951.46
1
=400×1272×(660-40)+0.5×2339.3×103
×700×(1- )=967.17
=400×1272×(660-40)+0.5×2652.345×103
×700×(1- )=1029.03
注:上表所用公式中,fyk-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取400N/mm2;
Asb、Asc―纵向受拉钢筋的实配截面面积;
NG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轴向力,由表查得;
fck-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 C35:23.4N/mm2)
3. 第i层柱的相对弹性线刚度k(i) 见下表27
表27
( -标准层柱的线刚度)
层次
7 1.2
6 1.2
5 1.2
4 1.2
3 1.2
2 1.2
1 1
图11 框架各构件实际正截面承载力
3.楼层受剪力承载力计算
采用简化的柱底塑性铰法计算,按式 计算各柱受剪承载力,按式 计算楼层受剪力承载力,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28
楼层受剪力承载力计算 (KN) 表28
楼 层 1 2 3 4 5
6
7
边柱A、D 263.33 313.05 287.44 259.6 229.5 185.77 175.78
263.33 313.05 287.44 259.6 229.5 185.77 175.78
中柱B、C 314.75 381.8 341.23 311.23 278.37 231.25 252.3
314.75 381.8 341.23 311.23 278.37 231.25 252.3
Vy(i) 1156.16 1389.7 1257.34 1141.66 1015.74 834.04 856.15
4.薄弱层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
第i楼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见表29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表29
楼层 1 2 3 4 5 6 7
0.411 0.69 0.677 0.7 0.76 0.86 1.6
经计算选第层为薄弱层,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计算结果见表30
弹塑性层间位移 表30
楼层 Vei(KN) Di(N/mm) △µei(mm) ηp △µpi(mm) Qp=△µpi/hi
1 2816.07 123510 22.80 1.6335 37.27 1/109
由上表可见,最大层间弹塑性位移发生在第1层,其 =1/70<[ ]=1/50,故满足规范要求。
致 谢
通过为期三个多月的毕业设计,总的体会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是单独的构件或建筑物的某一部分的设计,而毕业设计则不一样,它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工程因素,诸如布局的合理,安全,经济,美观,还要兼顾施工的方便。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因而要求我们分别从建筑,结构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的。在指导老师及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参考建筑图集,建筑规范以及各种设计资料,使我的设计渐渐趋于合理。
在计算机制图的过程中,我更熟练AutoCAD、天正建筑等建筑设计软件。在此过程中,我对制图规范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对平、立、剖面图的内容、线形、尺寸标注等问题上有了更为清楚地认识。
选取一榀框架进行结构手算更是重头戏,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贯穿起来加以运用,比如恒载,活载与抗震的综合考虑进行内力组合等。开始的计算是错误百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与规范不符的现象,于是反复参阅各种规范,设计例题等,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紧张的毕业设计终于划上了一个满意的句号,回想起过去三个多月的设计收获是很大的,看到展现在眼前的毕业设计成果,不仅使我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复习和总结归纳,而且使我真正体会了设计的艰辛和一种付出后得到了回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的人生做好了铺垫。
总之,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掌握了结构设计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全面了解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正确、熟练的结构方案、结构设计计算、构造处理及绘制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培养我们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配合意识;培养正确、熟练运用规范、手册、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建立功能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的思想,进一步建立建筑、结构工程师的责任意识。
这次设计是在结构教研室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2.《98J1-98J10工程做法》
3.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编,房屋建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7.杨志勇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手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刘文峰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9.陈伯望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郭继武编著,建筑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
| |
| TAT 结构控制参数、各层质量和质心坐标、各层风荷载输出文件 |
| TAT-M.OUT |
| |
---------------------------------------------------------------------------------------------------------
**********************************************************************
* 第一部分 结构计算控制参数 *
**********************************************************************
------------------------------
| 总 信 息 |
------------------------------
结构计算层数:Nsu = 6
结构对称性标志:Naxy = 0 按不对称分析
地震力计算标志:Mear = 3 计算水平地震
竖向力计算标志:Mver = 2 模拟施工加载1
风力计算标志:Mwin = 3 计算水平风力
水平力与结构整体坐标的夹角(弧度):Arf = 0.000
特殊截面总类数:Nsecn = 0
设计、计算采用规范标志:Icode = 0 按中国规范设计
是否考虑P-△效应标志:Lds = 0 不考虑P-Δ效应
地下室层数:Nbase = 0
是否考虑梁柱重叠影响标志:Mbcm = 0 不考虑
结构有侧移、无侧移标志:Nstc = 0 有侧移
结构类型标志:Mstype = 0 框架结构
结构材料标志:Msme = 0 多层混凝土结构
土层对地下室侧向嵌固的约束系数:Sbase = 3.00
是否按混凝土规范7.11.3条计算柱长度系数标志:Lzhu = 1 考虑
--------------------------------
| 地 震 信 息 |
--------------------------------
是否考虑扭转耦联标志:Ngl = 1 考虑耦连
需要计算的振型数:Nmode = 6
地震设防烈度:Naf = 7.5 7度(0.15g)
场地土类型:Kd = 3 3类
设计地震分组:Ner = 1 第1组
周期折减系数:Tc = 0.80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Em = 0.024 调整
框架的抗震等级:Nf = 3 3级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Nw = 3 3级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标志:Lsc = 0 不考虑
结构的阻尼比:Gss = 0.050
多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1 = 0.120
罕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2 = 0.720
特征周期值:Tg = 0.450
是否考虑5%偶然偏心标志:Kst = 0 不考虑
竖向地震力作用系数:Cvec = 0.088
-------------------------------
| 调 整 信 息 |
-------------------------------
0.2Qo 调整起算层号:Kq1 = 0
0.2Qo 调整终止层号:Kq2 = 0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Bk1 = 2.00
边梁刚度放大系数:Bk2 = 1.50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Bt = 0.80
梁弯矩放大系数:Bm =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 = 0.70
(梁扭矩<0)或(梁扭转刚度>0)折减系数:Tb = 0.40
结构顶部小塔楼放大起算层号:Ntl = 0
结构顶部小塔楼放大系数:Rtl = 1.00
温度应力折减系数:Tmpf = 0.75
转换层所在层号:Mch = 0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Nshw = 1
考虑与框支柱相连的框架梁的调整标志:LR_kz = 0 不调整
9度或1级框架结构的梁柱钢筋超配系数:R_rein = 1.15
考虑附加薄弱层地震剪力人工调整标志:LE_tz = 0 不调整
-----------------------------
| 材 料 信 息 |
-----------------------------
混凝土容重(kN/m3):Gc = 25.00
梁配筋纵筋强度(N/mm2):FIb = 300.0
梁配筋箍筋强度(N/mm2):FJb = 210.0
柱配筋纵筋强度(N/mm2):FIc = 300.0
柱配筋箍筋强度(N/mm2):FJc = 210.0
剪力墙端部配筋纵筋强度(N/mm2):FIw = 210.0
剪力墙配筋分布筋强度(N/mm2):FJwh = 210.0
梁箍筋间距(mm):Sb = 100.0
柱箍筋间距(mm):Sc = 100.0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间距(mm):Swh = 200.0
剪力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Rw = 0.30
钢的容重(kN/m3):Gs = 78.00
钢号(3号/15锰/16锰):Ns = 235
钢构件净截面与毛截面的比值:Rn = 1.00
-----------------------------
| 设 计 信 息 |
-----------------------------
地震荷载分项系数:Pear = 1.30
风荷载分项系数:Pwin = 1.40
恒荷载分项系数:Pdea = 1.20
活荷载分项系数:Pliv = 1.40
竖向地震荷载分项系数:Pvea = 0.50
风、活荷载之活载组合系数:Cwll = 0.70
风、活荷载之风载组合系数:Cwlw = 0.60
活荷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Celi = 0.50
柱配筋保护层厚度(mm):Aca = 40.0
梁配筋保护层厚度(mm):Bcb = 35.0
柱、墙活荷载折减标志:Live = 0 不考虑
柱单、双偏压、拉配筋选择标志:Lddr = 0 单偏压、拉配筋
结构重要性系数:Ffos = 1.00
-------------------------------
| 风 荷 载 信 息 |
-------------------------------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Wo = 0.50
地面粗糙度:Srg = 2 B类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 = 0.548
结构体形系数分段数(<4):Ndss = 1.
结构第一段体形系数的最高层号:Hf1 = 6.
结构第一段体形系数:Sc1 = 1.30
结构第二段体形系数的最高层号:Hf2 = 0.
结构第二段体形系数:Sc2 = 0.00
结构第三段体形系数的最高层号:Hf3 = 0.
结构第三段体形系数:Sc3 = 0.00
---------------------------------------------
| 各层柱、墙活荷载折减系数 |
---------------------------------------------
层号:Nfloor = 6 折减系数:Clive = 1.00
层号:Nfloor = 5 折减系数:Clive = 1.00
层号:Nfloor = 4 折减系数:Clive = 1.00
层号:Nfloor = 3 折减系数:Clive = 1.00
层号:Nfloor = 2 折减系数:Clive = 1.00
层号:Nfloor = 1 折减系数:Clive = 1.00
--------------------------------------------------------------------
| 各层附加薄弱层地震剪力的人工调整系数 |
--------------------------------------------------------------------
层号:Nfloor = 6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层号:Nfloor = 5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层号:Nfloor = 4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层号:Nfloor = 3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层号:Nfloor = 2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层号:Nfloor = 1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
| 各层杆件信息 |
-------------------------------
层号 柱数 墙数 支撑数 梁数 层高
(强度等级) (强度等级) (强度等级) (强度等级) (m)
6 36(30.0) 0(25.0) 0(30.0) 128(30.0) 3.90
5 36(30.0) 0(25.0) 0(30.0) 134(30.0) 3.90
4 36(30.0) 0(25.0) 0(30.0) 134(30.0) 3.90
3 36(30.0) 0(25.0) 0(30.0) 134(30.0) 3.90
2 36(30.0) 0(25.0) 0(30.0) 134(30.0) 3.90
1 36(35.0) 0(25.0) 0(35.0) 136(35.0) 4.20
**********************************************************************
* 第二部分 各层质量和质心坐标 *
**********************************************************************
层号 塔号 恒载质量 活载质量 自重 X Y 质量矩
(t) (t) (t) (m) (m) (t*m2)
6 1 1359.8 20.7 297.8 16.8 14.4 458477.
5 1 1106.0 82.9 300.1 17.9 14.4 396617.
4 1 1106.0 82.9 300.1 17.9 14.4 396617.
3 1 1106.0 82.9 300.1 17.9 14.4 396617.
2 1 1106.0 82.9 300.1 17.9 14.4 396617.
1 1 874.9 82.9 307.9 17.9 14.3 315151.
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 0.50
总恒载质量: 6658.6(t)
总活载质量: 435.5(t)
总质量: 7094.1(t)
**********************************************************************
* 第三部分 各层风力 *
**********************************************************************
层号 塔号 X向风力 X向偏心距 X向剪力 X向弯矩 层高
(kN) (m) (kN) (kN-m) (m)
6 1 83.30 0.06 83.30 324.9 3.90
5 1 75.81 0.09 159.11 945.4 3.90
4 1 67.85 0.09 226.95 1830.5 3.90
3 1 59.22 0.09 286.17 2946.5 3.90
2 1 52.28 0.09 338.44 4266.5 3.90
1 1 51.67 0.13 390.11 5904.9 4.20
层号 塔号 Y向风力 Y向偏心距 Y向剪力 Y向弯矩 层高
(kN) (m) (kN) (kN-m) (m)
6 1 276.92 1.19 276.92 1080.0 3.90
5 1 252.28 0.05 529.20 3143.9 3.90
4 1 226.08 0.05 755.28 6089.5 3.90
3 1 197.60 0.05 952.89 9805.7 3.90
2 1 174.84 0.05 1127.72 14203.9 3.90
1 1 173.34 0.06 1301.06 19668.3 4.20
&&&&&&&&&&&&&&&&&&&&&&&&&&&&&&&&&&&&&&&&&&&&&&&&&&
**********************************************************************
* 第四部分 各层层刚度、刚度中心、刚度比 *
**********************************************************************
各层(地震平均剪力/平均层间位移)刚度、刚度比等,其中:
Ratio_d1: 表示本层与下一层的层刚度之比
Ratio_u1: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层刚度之比
Ratio_u3: 表示本层与上三层的平均层刚度之比
--------------------------------------------------------------------------------------------------------
层号 塔号 X向层刚度 Y向层刚度 刚心坐标: X,Y X向偏心率 Y向偏心率
-------------------------------------------------------------------------------------------------------- 6 1 0.3811E+06 0.3275E+06 17.95 14.44 0.06 0.00
5 1 0.3810E+06 0.3357E+06 17.95 14.44 0.00 0.00
4 1 0.3771E+06 0.3359E+06 17.95 14.44 0.00 0.00
3 1 0.3777E+06 0.3400E+06 17.95 14.44 0.00 0.00
2 1 0.3961E+06 0.3618E+06 17.95 14.44 0.00 0.00
1 1 0.5280E+06 0.4962E+06 17.95 14.44 0.00 0.01
--------------------------------------------------------------------------------------------------------
层号 塔号 Ratio_d1:X,Y Ratio_u1:X,Y Ratio_u3:X,Y 薄弱层放大系数:X,Y
--------------------------------------------------------------------------------------------------------
6 1 1.00 0.98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5 1 1.01 1.00 1.00 1.02 1.00 1.00 1.00 1.00
4 1 1.00 0.99 0.99 1.00 1.00 1.00 1.00 1.00
3 1 0.95 0.94 1.00 1.01 0.99 1.02 1.00 1.00
2 1 0.75 0.73 1.05 1.06 1.05 1.07 1.00 1.00
1 1 1.00 1.00 1.33 1.37 1.38 1.43 1.00 1.00
Step 3. Ending Time : 11:26:49
Step 4. Unfavourable Distribution of Live Load
Beginning Time : 11:26:49
Step 4. Ending Time : 11:26:50
Ending Date : 2008. 6. 9
Ending Time : 11:26:50
Total Time : 0: 0: 2
+++++++++++++++++++++++++++++++++++++++++++++++++
Step 6. Calculation Date : 2008. 6. 9
Calculation Internal Force
Beginning Time : 11:26:51
Write Foundation Forces
Beginning Time : 11:26:54
Calculation Reinforcements
Beginning Time : 11:26:54
Step 6. Ending Time : 11:26:55
Ending Date : 2008. 6. 9
Ending Time : 11:26:55
Total Time : 0: 0: 4
-----------------------------------------------------------------------------------------------------
| |
| TAT 结构的周期、振型和各层地震力、位移输出文件 |
| TAT-4.OUT |
| |
-----------------------------------------------------------------------------------------------------
*********************************************************************
==================================================
层模型耦联振动周期(秒)
第 1 周期:T1 = 1.4923(秒)
第 2 周期:T2 = 1.4294(秒)
第 3 周期:T3 = 1.3906(秒)
第 4 周期:T4 = 0.4727(秒)
第 5 周期:T5 = 0.4564(秒)
第 6 周期:T6 = 0.4415(秒)
第 7 周期:T7 = 0.2604(秒)
第 8 周期:T8 = 0.2549(秒)
第 9 周期:T9 = 0.2440(秒)
第 10 周期:T10 = 0.1720(秒)
第 11 周期:T11 = 0.1697(秒)
第 12 周期:T12 = 0.1613(秒)
第 13 周期:T13 = 0.1285(秒)
第 14 周期:T14 = 0.1277(秒)
第 15 周期:T15 = 0.1206(秒)
=====================================================
振型号 周期 方向角 平动比例 转动比例
1 1.4923 90.24 0.97 0.03
2 1.4294 0.57 1.00 0.00
3 1.3906 101.13 0.03 0.97
4 0.4727 90.30 0.98 0.02
5 0.4564 0.58 1.00 0.00
6 0.4415 102.90 0.02 0.98
7 0.2604 90.47 0.99 0.01
8 0.2549 0.67 1.00 0.00
9 0.2440 106.59 0.01 0.99
10 0.1720 90.61 0.99 0.01
11 0.1697 0.75 1.00 0.00
12 0.1613 118.00 0.01 0.99
13 0.1285 90.98 1.00 0.00
14 0.1277 1.07 1.00 0.00
15 0.1206 133.60 0.00 1.00
结构最不利振动方向角: Angle= 62.746(度)
============================================================
X向各振型的基底剪力
振型号 基底剪力
1 0.05
2 3131.74
3 3.77
4 0.02
5 776.27
6 0.90
7 0.02
8 258.08
9 0.28
10 0.01
11 122.55
12 0.16
13 0.02
14 67.87
15 0.15
X向地震有效质量系数:Cmass-x = 99.66%
=====================================================
结构各层地震力、剪力、弯矩(用CQC方法组合)
-----------------------------------------------------------------------------------------
层号 塔号 X向地震力 X向地震剪力 X向地震弯矩 层剪重比(%)
(kN) (kN) (kN-m)
6 1 1130.43 1130.43 4408.66 8.188
5 1 800.21 1811.05 11353.75 7.048
4 1 756.34 2314.28 20058.92 6.158
3 1 766.61 2726.69 30101.41 5.512
2 1 730.08 3076.47 41264.32 5.014
1 1 446.76 3251.41 54103.04 4.583
X向基底剪力:Qox = 3251.409(kN) 剪重比:Qox/Ge = 4.58%
X向地震力基底倾覆弯矩:Mox = 54103.039(kN-m)
=====================================================
Y向各振型的基底剪力
振型号 基底剪力
1 2905.02
2 0.32
3 97.24
4 793.50
5 0.09
6 17.90
7 261.21
8 0.04
9 3.18
10 125.76
11 0.02
12 0.60
13 70.02
14 0.02
15 0.17
Y向地震有效质量系数:Cmass-y = 99.65%
=====================================================
结构各层地震力、剪力、弯矩(用CQC方法组合)
------------------------------------------------------------------------------------------
层号 塔号 Y向地震力 Y向地震剪力 Y向地震弯矩 层剪重比(%)
(kN) (kN) (kN-m)
6 1 1108.08 1108.08 4321.50 8.027
5 1 770.50 1750.49 11024.27 6.813
4 1 734.82 2213.06 19315.04 5.888
3 1 758.07 2595.08 28800.00 5.245
2 1 728.19 2930.03 39326.21 4.775
1 1 446.22 3101.26 51473.66 4.372
Y向基底剪力:Qoy = 3101.261(kN) 剪重比:Qoy/Ge = 4.37%
Y向地震力基底倾覆弯矩:Moy = 51473.660(kN-m)
+++++++++++++++++++++++++++++++++++++++++++++++++++++++++++++
==================== 楼层节点的最大位移 ====================
其中比值(R1/R2)为:R1---最大位移/平均位移
R2---最大柱间位移/平均柱间位移
==== 第1 荷载单工况 ====
X向地震力作用下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层号 节点号 X向最大位移 节点号 X向最大柱间位移 X向最大位移角 柱高
塔号 X向平均位移 X向平均柱间位移 X向平均位移角 比值
(mm) (mm)
6 1 33.81 1 2.97 1/1312 3.90(m)
1 33.76 2.97 1/1314 1.0/ 1.0
5 1 31.24 1 4.76 1/ 819 3.90(m)
1 31.19 4.75 1/ 820 1.0/ 1.0
4 1 26.90 1 6.15 1/ 634 3 .90(m)
1 26.86 6.14 1/ 635 1.0/ 1.0
3 1 21.04 1 7.23 1/ 539 3.90(m)
1 21.01 7.22 1/ 539 1.0/ 1.0
2 1 13.93 1 7.78 1/ 501 3.90(m)
1 13.90 7.77 1/ 501 1.0/ 1.0
1 1 6.17 1 6.17 1/ 680 4.20(m)
1 6.16 6.16 1/ 681 1.0/ 1.0
==== 第2 荷载单工况 ====
Y向地震力作用下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层号 节点号 Y向最大位移 节点号 Y向最大柱间位移 Y向最大位移角 柱高
塔号 Y向平均位移 Y向平均柱间位移 Y向平均位移角 比值
(mm) (mm)
6 1 39.09 1 3.78 1/1031 3.90(m)
1 35.80 3.38 1/1168 1.1/ 1.1
5 1 35.77 1 5.74 1/ 679 3.90(m)
1 32.85 5.21 1/ 755 1.1/ 1.1
4 1 30.53 1 7.19 1/ 542 3.90(m)
1 28.10 6.59 1/ 596 1.1/ 1.1
3 1 23.68 1 8.29 1/ 470 3.90(m)
1 21.83 7.63 1/ 514 1.1/ 1.1
2 1 15.52 1 8.78 1/ 444 3.90(m)
1 14.33 8.10 1/ 484 1.1/ 1.1
1 1 6.77 1 6.77 1/ 620 4.20(m)
1 6.25 6.25 1/ 676 1.1/ 1.1
==== 第3 荷载单工况 ====
X向风力作用下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层号 节点号 X向最大位移 节点号 X向最大柱间位移 X向最大位移角 柱高
塔号 X向平均位移 X向平均柱间位移 X向平均位移角 比值
(mm) (mm)
6 28 3.64 28 0.24 1/9999 3.90(m)
1 3.64 0.24 1/9999 1.0/ 1.0
5 28 3.40 28 0.43 1/9035 3.90(m)
1 3.40 0.43 1/9044 1.0/ 1.0
4 28 2.97 28 0.61 1/6365 3.90(m)
1 2.97 0.61 1/6372 1.0/ 1.0
3 28 2.36 28 0.77 1/5080 3.90(m)
1 2.36 0.77 1/5085 1.0/ 1.0
2 28 1.59 28 0.87 1/4503 3.90(m)
1 1.59 0.87 1/4507 1.0/ 1.0
1 28 0.73 28 0.73 1/5781 4.20(m)
1 0.73 0.73 1/5784 1.0/ 1.0
==== 第4 荷载单工况 ====
Y向风力作用下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层号 节点号 Y向最大位移 节点号 Y向最大柱间位移 Y向最大位移角 柱高
塔号 Y向平均位移 Y向平均柱间位移 Y向平均位移角 比值
(mm) (mm)
6 9 13.25 9 0.94 1/4130 3.90(m)
1 13.24 0.94 1/4135 1.0/ 1.0
5 9 12.30 9 1.62 1/2403 3.90(m)
1 12.29 1.62 1/2405 1.0/ 1.0
4 9 10.68 9 2.26 1/1728 3.90(m)
1 10.67 2.25 1/1729 1.0/ 1.0
3 9 8.42 9 2.79 1/1397 3.90(m)
1 8.42 2.79 1/1398 1.0/ 1.0
2 9 5.63 9 3.10 1/1256 3.90(m)
1 5.63 3.10 1/1257 1.0/ 1.0
1 9 2.53 9 2.53 1/1660 4.20(m)
1 2.53 2.53 1/1660 1.0/ 1.0
==== 第5 荷载单工况 ====
恒载作用下节点的最大竖向位移
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竖向位移
(mm)
6 1 44 -11.99
5 1 56 -8.76
4 1 56 -9.17
3 1 56 -9.10
2 1 56 -8.71
1 1 56 -6.21
==== 第6 荷载单工况 ====
活载作用下节点的最大竖向位移
层号 塔号 节点号 最大竖向位移
(mm)
6 1 74 -0.64
5 1 69 -1.86
4 1 56 -1.81
3 1 69 -1.75
2 1 69 -1.66
1 1 56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