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手天地提的问题,请大家帮助
victor780410
2011年06月03日 09:11:40
来自于制冷技术
只看楼主

双蒸发器分液不均的问题该帖被浏览了125次 | 回复了6次各位高手:我现在用一冷藏柜去做拉温实验(满负载),柜子结构为单冷凝器(比蒸发器低2m)双水平蒸发器的结构(无高差),现象是刚开始拉温时,左侧蒸发器分配的少,过热度高,右侧多过热度小,持续4个小时后,左侧蒸发器温度才下来和右侧差不多,请问什么原因造成分配不均,随着负荷温度下降为什么又比较平均了?注,没用分配器,只用个三通往两蒸发器分液

双蒸发器分液不均的问题该帖被浏览了125次 | 回复了6次
各位高手:
我现在用一冷藏柜去做拉温实验(满负载),柜子结构为单冷凝器(比蒸发器低2m)双水平蒸发器的结构(无高差),现象是刚开始拉温时,左侧蒸发器分配的少,过热度高,右侧多过热度小,持续4个小时后,左侧蒸发器温度才下来和右侧差不多,请问什么原因造成分配不均,随着负荷温度下降为什么又比较平均了?
注,没用分配器,只用个三通往两蒸发器分液

另外,产品要求,12小时拉到设定温度,但是这个原始的拉不到,我将毛细加长,获取更低蒸发温度,但理论上制冷量减少,有点进退两难,请大家发
免费打赏
荣昌制冷
2011年06月04日 15:37:35
2楼
这其中的问题可能有两点:
1、高压液体的分配不均匀。如毛细管的长短及通径是否一样、自制的三通分配口的型式,最好是Y型,毛细管插入的深度要一致。
2、系统中制冷剂的总循环量可能不足。如果是这样,必然也会造成制冷剂分配得不均匀。
当然,蒸发管的长短及管径、高低位差、回气管的并联方式及两蒸发器接回气总管的长短等都与负荷有关。
随着制冷温度不断降低,负荷逐渐减小,蒸发温度及压力越低,毛细管进入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也越来越少,此时系统中高压制冷剂的循环量(液面)增加了,足以满足两毛细管分配的需要,供液量平衡,所以此时负荷也就平衡了。
毛细管越长,虽然制冷的温度越低(蒸发温度),但制冷量减小了;毛细管越短,制冷的速度越快,制冷量加大,但终结制冷温度高。
回复
lyy0801
2011年06月04日 15:41:08
3楼
但是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毛细焊在外面比放在回气管内好的原因
回复
lyy0801
2011年06月04日 15:57:05
4楼
不好意思发错了,但是我觉的,如果柜内负载下不来,降低蒸发温度也许可以,因为原始的柜子可能设计温差不好,或者现在柜子所处环温过高,导致蒸发温度过高,例如,原始柜子在20度设计,你现在50度可能就不行了,再者如你在高温下变更,原始的设计状态可能不一定能满足。
荣老师:一般高环温,系统需制冷剂多,但无储液器的话,低温可能有液击风险,请指正
回复
victor780410
2011年06月04日 16:28:15
5楼
感谢荣老师及LYY的回答,
但是荣老师说低负荷时,高压侧液面高,是指过冷吗,但实际上,低负荷时反而无过冷。那液面指的是什么呢
双蒸发器的毛细长度相同,联接就是Y型,而且出口并成一根管联到回气。
另外的确像LYY8081所说,
1,在40度我要做拉温和能耗,还有24度以上的实验,的确不敢加太多制冷剂,怕夜击,但系统每个蒸发器都有一个储液器,我想问下,如果有它的话,如何检讨制冷制量呢,在高负荷还是低负荷呢
2,我在制冷剂量不变的条件件,增长了几次毛细,温度的确像目标靠近了,但还没到
回复
荣昌制冷
2011年06月04日 18:56:24
6楼
如果系统较大,制冷剂的循环量就要求较多。对于双毛细管节流的系统,最好将冷凝器适当加大,或加大过滤器的容积(体积),以保证制冷剂的循环量。
我所说的“高压侧液面”,是指高压侧的制冷剂量,以“过冷”无关。
“回气并一根”,是怎么并的?支管的长度及管径一样吗?是否也是Y形并联?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细节。
回复
guozhi666
2011年06月04日 21:06:58
7楼
首先感谢制冷版主的热情回答,但是对制冷版主在沙发栏的回答我有不同的见解、望高手给与分析,引用沙发的回复[(1高压液体的分配不均匀。如毛细管的长短及通径是否一样、自制的三通分配口的型式,最好是Y型,毛细管插入的深度要一致。
2、系统中制冷剂的总循环量可能不足。如果是这样,必然也会造成制冷剂分配得不均匀。
当然,蒸发管的长短及管径、高低位差、回气管的并联方式及两蒸发器接回气总管的长短等都与负荷有关)]。以上2点基本认同没什么意见。请向下看;
“随着制冷温度不断降低,负荷逐渐减小,蒸发温度及压力越低,毛细管进入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也越来越少,此时系统中高压制冷剂的循环量(液面)增加了,足以满足两毛细管分配的需要,供液量平衡,所以此时负荷也就平衡了”。组成制冷系统的四大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毛细管,膨胀阀),蒸发器。在我们制冷行业最基本最简单的节流装置是毛细管,其节流的特点是1:毛细管依靠其流动阻力沿管道长度方向的压力变化,来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和维持冷凝器与蒸发器的压力。当有一定过冷度的液体制冷剂进入毛细管后,会沿流动方向发生压力状态变化,过冷液体随压力逐渐降低,逐渐变为相应压力的饱和液体。这一段称为液相段。其压力降不大呈线性变化。2未完待续
回复
guozhi666
2011年06月04日 21:27:58
8楼
接7# 2:从毛细管中出现第一个气泡开始至毛细管的末端,均为汽液共存段,该段饱和蒸汽 的含量沿流动方向逐步增加,因此压力降为非线性变化,越到末端其单位长度的压力降越大。当压力降至低于其响应的饱和压力时,就会产生闪发现象,使液体自身蒸发降温,随着压力降低制冷剂的温度也响应降低。3:重点是,制冷剂通过毛细管的流量随入口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出口外部压力(蒸发器的压力)的降低而增加。在达到极限值时,其流量不再随压力的变化而增大
回复
victor780410
2011年06月04日 21:32:33
9楼
楼上说的不太明白,
还有回答荣老师的疑问:

1.是单毛西管他、系统,在毛细出口用Y型接头分别接2根4.76的管到蒸发器,(长度一致)
2蒸发器出口,也由2根6mm(等长)的管用Y型接头连接8mm的回气管。

此外我有另外疑问:一般来说,毛细管出口会到音速吗
回复
guozhi666
2011年06月04日 22:09:36
10楼
接8#顺便回复板凳的为什么,毛细管的节流原理可知,增加制冷剂的过冷度,可使制冷量增加,从而提高制冷效率。因此毛细管通常要与低压回汽管焊在一起,或从回汽管内通过,以使进入蒸发器前的制冷剂在毛细管中与低温低压蒸汽进行充分地热交换,尽可能增加制冷剂的过冷度。与此相反,若外部冷却条件差,过冷度就小,闪发量就越大,进入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量就减少,制冷效率就降低,当液态制冷剂汽化后它的体积就要增大几十倍,其流速可达每秒数十米 ,气流噪声增大,因此增加制冷剂的过冷度,提高制冷效率,降低气流噪声。所以我认为毛细管焊在外面应该比放在回气管内差,而不是好。
回复
guozhi666
2011年06月04日 22:26:56
11楼
不明白吗?7#,8#,讲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制冷剂通过毛细管的流量随入口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蒸发器压力的降低而增加。在达到极限值时,其流量不再随压力的变化而增大,这是基本常识。而不是沙发回复的“随着制冷温度不断降低,负荷逐渐减小,蒸发温度及压力越低,毛细管进入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也越来越少,此时系统中高压制冷剂的循环量(液面)增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