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蒸发器分液不均的问题该帖被浏览了125次 | 回复了6次各位高手:我现在用一冷藏柜去做拉温实验(满负载),柜子结构为单冷凝器(比蒸发器低2m)双水平蒸发器的结构(无高差),现象是刚开始拉温时,左侧蒸发器分配的少,过热度高,右侧多过热度小,持续4个小时后,左侧蒸发器温度才下来和右侧差不多,请问什么原因造成分配不均,随着负荷温度下降为什么又比较平均了?注,没用分配器,只用个三通往两蒸发器分液
双蒸发器分液不均的问题该帖被浏览了125次 | 回复了6次
各位高手:
我现在用一冷藏柜去做拉温实验(满负载),柜子结构为单冷凝器(比蒸发器低2m)双水平蒸发器的结构(无高差),现象是刚开始拉温时,左侧蒸发器分配的少,过热度高,右侧多过热度小,持续4个小时后,左侧蒸发器温度才下来和右侧差不多,请问什么原因造成分配不均,随着负荷温度下降为什么又比较平均了?
注,没用分配器,只用个三通往两蒸发器分液
另外,产品要求,12小时拉到设定温度,但是这个原始的拉不到,我将毛细加长,获取更低蒸发温度,但理论上制冷量减少,有点进退两难,请大家发
12楼
首先,我先更新下实验结果,我延长了几次毛细,拉温效果的确好了,但在负载温度高时(刚天始时),冷媒不均的现象随着毛细增长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4m毛细时,300分钟分配不均,5m时就450分钟。
然后感谢11楼的发言,我对荣老师回复的理解是,在刚拉温时系统流量大,冷媒量需要多,故不太够用,所以不均,但温度下来后(负荷小了),冷媒需求不是那么多了,富裕的在储液器和冷凝器中。故也就是就足够用了,故不均的问题就解决了,荣老师不知我的理解正确否。
此外,一般来说系统毛细出口压力会到极限吗?欢迎继续讨论
回复
13楼
但的确是毛细焊在外面比在管内好,我在网上查过,我得到过国外专家的回复,也没说为什么,我一直也认为在里面好,需要个证明,有没有高人,来说明一下
回复
14楼
你这样的问题,我前段时间做的设备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做很小的更改的话,可以尝试夹一点点目前流量较大的那一组蒸发器的毛细管
回复
15楼
你在7、8两楼对毛细管中制冷剂流动的变化分析论述是对的。但在11楼结论中的这句话“同时也随蒸发器压力的降低而增加,在达到极限值时,其流量不再随压力的变化而增大”还有待验证。谢谢。
[
本帖最后由 rczl 于 2011-6-5 10:48 编辑 ]
回复
16楼
“增加制冷剂的过冷度,可使制冷量增加,从而提高制冷效率。因此毛细管通常要与低压回汽管焊在一起,或从回汽管内通过,以使进入蒸发器前的制冷剂在毛细管中与低温低压蒸汽进行充分地热交换,尽可能增加制冷剂的过冷度。与此相反,若外部冷却条件差,过冷度就小,闪发量就越大,进入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量就减少,制冷效率就降低,当液态制冷剂汽化后它的体积就要增大几十倍,其流速可达每秒数十米 ,气流噪声增大,因此增加制冷剂的过冷度,提高制冷效率,降低气流噪声。所以我认为
毛细管焊在外面应该比放在回气管内差,而不是好。”这个也解释得不错啊。这种明显的对比问题不会在这点上还有误解吧。
[
本帖最后由 rczl 于 2011-6-5 10:51 编辑 ]
回复
17楼
回复 15#对, 随蒸发器压力的降低而增加,在达到极限值时,其流量不再随压力的变化而增大”还有待验证。
1:作为制冷行业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对制冷学科中工程热力学,传导学,流体力学等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应该有所掌握,在流体力学中,一定管路直径的最大流量与流体与管壁摩擦面产生的阻力(即压降)和管内流体的雷诺数及管内流体自身物理性质等有关,当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其流量不再随压力的变化而增大,不知您是否能把流体力学计算式中的基本方程组推翻,如果不能,还是请您相信制冷剂通过毛细管的流量随入口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蒸发器压力的降低而增加。在达到极限值时,其流量不再随压力的变化而增大,这是基本常识。不容质疑。谢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