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强梁弱柱”、“强弯弱剪”
guilebaile
guilebaile Lv.3
2011年08月01日 15:21:28
来自于广厦结构
只看楼主

先看看傅学怡老师如何看待“强梁弱柱”这个问题的。(摘自 傅学怡,汶川、台湾建筑震害启示——改进规范的几点建议,《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P523)究其原因,主要是整浇楼盖发挥了两大作用,一是卸荷作用,二是抗力作用。具体分析如下:(1) 我们在进行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时,都是假定荷载的传递路径为:板→梁→柱;而实际上,很多荷载通过板直接传递给了柱。这样,根据假定算出来的框架梁弯矩是个“假”弯矩,和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先看看傅学怡老师如何看待“强梁弱柱”这个问题的。(摘自 傅学怡,汶川、台湾建筑震害启示——改进规范的几点建议,《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P523)
究其原因,主要是整浇楼盖发挥了两大作用,一是卸荷作用,二是抗力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 我们在进行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时,都是假定荷载的传递路径为:板→梁→柱;而实际上,很多荷载通过板直接传递给了柱。这样,根据假定算出来的框架梁弯矩是个“假”弯矩,和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2) 要让框架梁屈服,楼板就要屈服,楼板的钢筋和梁的钢筋是共同工作的,所以实际上整个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框架梁是得到了增强。
(3) 框架柱无依无靠,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容易首先被地震作用击坏。
要解决这个“强梁弱柱”,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 在计算上,充分考虑楼板的作用,采用壳元细分。
(2) 框架梁弯矩取到柱边。
(3) 充分考虑板的钢筋作用,围绕着框架梁平行方向的板的钢筋,充分考虑。

欢迎大家踊跃讨论
免费打赏
lixinyu20112012
2011年08月03日 11:35:35
32楼
梁板整浇,考虑了梁刚度放大了嘛,中梁惯性矩增大1.3~2倍
回复
lqs_34
2011年08月03日 14:45:52
33楼
在新的pkpm计算中已经考虑板的作用。
回复
yougome
2011年08月03日 14:54:19
34楼
抗震的概念在里面,和地震能相关
回复
yougome
2011年08月03日 14:55:36
35楼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回复
stefsun_yujie
2011年08月03日 15:31:50
36楼
要怎么样充分考虑呢,是不是要加强板的配筋?
回复
夏宁
2011年08月04日 08:40:00
37楼
这个观点我还是蛮支持的,不过现实设计中,总工或者专业负责只是控制满足不满足软件计算,人为的加大柱子刚度(截面或者配筋)是不允许的,我的习惯是柱子要相对富裕点。另外我曾经的一个师傅教我可以勾选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这样梁的计算跨度就是刚域边缘了,可以对梁弱化一点。可是现在审图那里也不同意简化刚域。以目前来讲只能规范修改或者出来量化的东西才能真正指导设计。
回复
zk8238327
2011年08月04日 10:36:21
38楼
要让框架梁屈服,楼板就要屈服,楼板的钢筋和梁的钢筋是共同工作的,所以实际上整个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框架梁是得到了增强。
回复
guilebaile
2011年08月04日 10:36:48
39楼
说的挺实在!
回复
hongzhifei123
2011年08月04日 11:38:31
40楼
支持一下,说的有道理,有点像屋梁楼盖的计算模式,结构设计真是高深莫测啊 最好还是做做实验
回复
鲲爸爸
2011年08月04日 15:59:05
41楼
首先,现在做理论研究的人很少,因为没有QIAN途。
其次,“高规”将“强梁弱柱”一棍子打4,本身就缺乏理论依据的一种有特色的行政行为。

从地震区的结构看,假设建筑结构在地震前没有受到改建等破坏,框架结构的梁柱接头在梁底柱端有剪切错位、箍筋爆开、主筋脱落等现象。主要原因,梁柱接头钢筋密集混凝土不密实;梁钢筋在柱端范围内集中布置合理性存疑;由于钢筋密集箍筋数量、形式不满足G101的要求。混合结构的柱间墙出现疲劳性“剪刀”破坏,构造柱和圈梁在梁柱接头位置出现类似框架结构的破坏。

本人以为,抗震设防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原则,不能以结构的“强”对抗地震的“强”。应使结构有一定的、保证安全的屈服,或者是位移。如同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如赖特设计的日本帝国大厦基础下的砂垫层。所以,本人并不赞成大量使用三级钢筋。

还有,地震灾区倒塌的房屋大都为开间大跨度建筑,如学校、底层商铺的多层住宅。这类建筑开间大、层高高,对抗震不利。一般理解,对横墙不布置剪力墙。

匆匆而成,抛砖引玉,请斧正。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