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有红虫如何解决?
tom2002
tom2002 Lv.2
2003年06月18日 18:58:17
只看楼主

我公司清水处理用的水源近来有恶化的现象,COD达到了30以上,虽有加液氯及杀菌剂,但是近来还是在处理后的水中发现红虫,有10MM 长,还是活的,急需求助!!!

我公司清水处理用的水源近来有恶化的现象,COD达到了30以上,虽有加液氯及杀菌剂,但是近来还是在处理后的水中发现红虫,有10MM 长,还是活的,急需求助!!!
免费打赏
linghua111111
2003年07月06日 21:21:45
12楼
可能是水中的藻类在不怪。
回复
ljb2451
2003年10月04日 11:35:52
13楼
加食盐就可以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11月11日 13:37:10
14楼
摇蚊虫(红虫)
一、摇蚊幼虫的生活习性及分布:
摇蚊分属昆虫双翅目摇蚊科,由于身体内含有血红蛋白而成红色。摇蚊的生活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有的两年只有一个世代,有的一年却有七个世代,但大多数每年有两个世代,第一个在春季(5—6月),第二个在夏季(8—9月)。
摇蚊的卵产于水面,卵块内有300—700个卵。初卵的摇蚊幼虫具趋光性,经过3—6天浮游生活后,转入底栖生活,利用藻类、腐屑、细沙、淤泥、唾液腺所分泌丝状物筑巢,多数种类筑成两头开口的管型巢。随着幼虫转入底栖,幼虫由趋光性改为背光性。幼虫经四次蜕皮后进入蛹阶段,每蜕皮1次,体色加深,从淡红色、鲜红色、深红色至变成黑褐色的蛹。幼虫的食性,除了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中某些专吃植物的种类外,其余种类可分肉食性与杂食性两大类。肉食性种类以甲壳类、寡毛类和其他摇蚊幼虫为食。而杂食性则以细菌、藻类、水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虫摄食方式有:粘食、滤食、沉食、采食和捕食几种。
摇蚊分布很广,其幼虫几乎在任何水域中均可见到,它们适应性亦强,如在海拔3200余米的青海湖、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阿里班公湖附近均有分布。在阿塞拜疆,一年积雪达8个月之久的哈里湖,也有羽摇蚊的栖息。大多数种类幼虫生活在淡水中,但也有在盐份很高的水体中生活的,如盐生摇蚊T.gr.salinarius,它不但在氯离子浓度较高的青海湖中生存,也能在碱性苏打型的水体中生存。
二、摇蚊幼虫在水处理流程中的发生与分布规律:
天然水体污染程度的加重,直接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而适应富营养水体的摇蚊类水生昆虫在水体中却占优势地位,在水体富营养严重时常可发现大量的摇蚊科幼虫。摇蚊幼虫在水厂中的产生经由两个方面,一方面摇蚊在水源在地表水体水面产卵并在水中繁殖,大量的摇蚊幼虫及虫卵个体随着水流进入水处理系统,通过挂网实验发现进入水厂的原水中含有大量的摇蚊虫卵及低龄的幼虫;另一方面,摇蚊成虫在水处理流程中的沉淀池等敞开水面产卵并在水中繁殖。这两个形成因素协同作用,使得摇蚊幼虫污染问题很难通过单一的办法来解决。
摇蚊幼虫孳生要有理想的筑巢场所,观察发现在水处理工艺中平流沉淀池由于只有四壁可以适合幼虫的筑巢,所以摇蚊幼虫污染现象比较轻微;而对于斜板(斜管)沉淀池,由于斜板(斜管)表面粗糙,易于沉积矾花淤泥,因而摇蚊幼虫可以在斜板(斜管)上及沉淀池的池底利用絮凝体、泥土等筑巢,以水中的藻类、有机物为食,并羽化为摇蚊成虫;摇蚊成虫在沉淀池池壁上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后,一些幼虫沉入池底生长,一些就随水流进入滤池。由于刚孵化的幼虫直径仅80um,对常规的滤池有可能穿透并进入清水池,就可能在清水池内进行二次繁殖或直接进入管网。
三、摇蚊幼虫污染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机械方法,以及声、光、电、温度等条件,捕杀、诱杀或驱除害虫。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得较多的是光电诱杀,利用蚊虫的趋光性,用一定波长的灯光,将害虫诱来,再用灯外的高压电去杀,或用机电动力将蚊虫吸入网内。
2、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对生物的灭活作用主要是由于生物接触药剂后其体内的蛋白酶遭到破坏,不能参与氧化还原系统的活动,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化学药剂可通过吸附、渗透作用或直接破坏生物体壁的结构而进入到生物体中。药剂氧化性能的高低导致其在摇蚊幼虫灭活率方面的差异,需要有强氧化能力的化学药剂、并且有足够的作用时间,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灭活。
3、环境防治:
环境防治是通过环境改造以防止或减少害虫的孳生繁殖。环境的治是对昆虫生态学的实际应用,它是根据害虫生物学的特点,对害虫生活环境治理,使之不利于害虫的生长、繁殖,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摇蚊幼虫以水中的有机物碎屑、细菌及藻类为食。强化混凝,通过投加聚丙烯酰胺助凝,控制待滤水浊度小于3NTU,可以提高原水中有机物和藻类等的去除率,减少幼虫的食物来源,使其生活环境质量下降,降低幼虫的生存机率;针对摇蚊幼虫可在沉淀池底泥中越冬生活的特点,增加冬季和秋季的大强度清洗工作,可以除去底泥中存在的摇蚊幼虫,抑制其再度生长繁殖;加强滤池管理,保证滤池的正常运行,滤池池壁要勤洗刷,对气水反冲洗滤池的池底水区要经常排空,以保持池体的清洁,同样可以减少摇蚊幼虫的滋生机率。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8日 19:23:03
15楼
雷晓玲姚玉珍段洪雷方俊峰
一、城市供水系统中产生红虫原因
1供水水源污染。我国南方属亚热带气候,高温高湿季节长,经常造成藻类繁殖,为红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水中红虫大量繁殖。
2二次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或管理欠善。目前深圳约有二次水箱6000多个,许多二次供水水池长期未经清洗消毒或清洗消毒不规范,水池池底积泥,池壁挂污,甚至苔鲜滋生,这种环境适宜于红虫滋生寄养,繁衍后代,造成自来水的二次污染。水箱人孔、气孔、溢流孔(“三孔”)没有加盖或密封不严,或没有防蚊网等防护措施。许多二次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如水箱里有多余的隔离墙,拐角处容易积泥藏垢;排空管、进出水管位置不当、消防水管与生活水池连通、未设逆止阀等等。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管道维修不当也是造成二次污染、红虫繁殖的原因。
3水厂工艺及管理问题。水厂各个工艺环节中滋生红虫之处主要有l)红虫随原水被带进水厂,经加药混凝后首先进人沉淀池。(2)虫卵或体积微小的幼虫仍有机会穿越滤层,在滤后水中出现,进而到达清水池,并在其中生活繁殖。(3)清水池密封不好,摇蚊飞进清水池,并在其中产卵,若水厂加氯不够,卵块便会迅速孵化,生长繁殖,部分红虫便会通过泵房进人输配水管网。
4输配水管网中的二次污染。部分旧管锈蚀严重,甚至爆裂暗漏,在低水压或意外停水时,管外带虫卵脏物易被吸到管中;爆管抢修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另外,给水管网上“盲肠管”和消火栓等处内存的死水区也是红虫易于筑巢栖身的场所。
二、治理措施
1密切监视红虫发生情况,防止虫患扩散。在红虫的多发季节(3~10月),每月至少一次对水厂滤后水、出厂水、二次水箱和管网红虫监测样点进行取样检验红虫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发生红虫污染,便及时采取清洗消毒等治理措施。
2在水厂各环节分别采取措施,杜绝红虫产生。为防止出厂水携带红虫,首先要切实做好各水处理构筑物的清洁工作。发现红虫时,加A型消毒剂对池子浸泡或喷杀;也可采用清水库放氯的方法熏杀卵块或成虫。其次,要定期检修滤头滤板,确保无破损漏洞,在春、夏季红虫高发期增加反冲洗次数,做到勤反冲、勤排泥,防止红虫穿越滤层进人清水池。第三,杜绝红虫产生还必须优化制水条件,特别注意浊度和余氯两项指标。浊度方面在确保小于INTU的前提下要尽量降低出厂水浊度,以0.5NTU以下为佳。在红虫高发时期,可适当提高清水池中余氯(在2.0mg/L以上)。
3在水厂各构筑物内进行摇坟日常监测,及时防治红虫污染。检查自来水厂各构筑物内有无摇蚊可用灭蚊灯。(l)若在滤池发现摇蚊,应洗刷池壁四周及阴暗角落,然后用0.005%的二氧化氯或0.05%的A型消毒剂浸泡滤池12h,情况严重时可考虑将滤料起出置于阳光下曝晒至干燥后并维持2一3d。整个滤池洗刷完毕后用A型消毒剂或二氧化氯雾均匀消毒。
(2)若在沉淀池或回收池中发现摇蚊或观察到红虫巢,该池应停止运行,先对池子进行洗刷,然后用A型消毒剂或二氧化氯喷雾均匀消毒,于阳光下干燥曝晒2一3d。
(3)若清水池发现摇蚊或红虫,应在调配好供水情况下尽快停用,进行清洗消毒。先洗刷四周墙壁角落,冲洗干净后用A型消毒剂或二氧化抓喷雾墙壁角落,重点喷杀水池高度一半以下地方。
4护养管网,确保管网水质。科学管理输配水管网也是保证自来水水质预防红虫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供水企业应该准确掌握管网的现状,提高检漏测漏水平,对老管、锈管、漏管要及时更新养护,防止管外污物在低水压时倒吸人供水管网。突发性的爆管应及
时抢修,减少抢修过程中带进管网的污染,并在通水之前彻底排污。另外,“盲肠管”、消火栓及管网末梢等死水红虫易于筑巢栖身之处,应该定期排放。
5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减少二次污染。①尽可能取消二次水池,采用市政管道直供。对那些设计不合理的二次供水设施要坚决废弃或重新改造。各水池均要加盖密封上锁,溢流管、透气管管口防蚊装置要完好。
②二次水箱的清洗由经水务部门认证的队伍进行,做到定期清洗,专人管理。水箱清洗消毒至少半年一次,并建立清洗档案。在红虫的高发季节适当增加清洗消毒次数。
③水箱业主应切实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规定》养护中的要求,加强对二次水箱的日常巡视与监督管理,日常维修要注意避免带进污染物,一旦发现破漏等异常应及时修复。
6保护水源,并采取针对措施控制进厂原水红虫密度。保护水源,减慢水源因氮、磷严重超标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从而减少食物链中藻类、有机颗粒、细菌等红虫的食物数量来控制其密度,达到减少原水中红虫密度,改善进厂原水水质的目的。
三、结论
治理供水系统红虫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首先,要密切监视红虫和摇蚊发生情况;其次保护供水水源,控制原水红虫密度;第三,加强二次供水管理,取消供水中间层,采用市政管网直供;第四,加强水厂生产过程监控和城市供水管网养护,并在主要构筑物中增加对摇蚊的监测。.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水务局)
贵任编辑张名立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8日 19:23:51
16楼
水处理工艺中剑水蚤类浮游生物的控制及去除
■ 杨丽媛(秦皇岛市自来水总公司,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分析了剑水蚤浮游生物的成因及对人体的危害。结合生产实际,根据这些年的水厂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种控制及去除方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劣。
【关键词】剑水蚤;氯胺;二氧化氯;灭活
【中图分类号lTU991.25 【文献标志码】B
地表水是我国主要水源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类生活对环境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浮游生物尤其是剑水蚤在水中大量繁殖,在一些湖泊等水体中逐渐成为了优势种群。近年来在水厂运行中发现,尤其在滤池反冲洗水中及沉淀池等处剑水蚤大量繁殖,这给处理工艺提出了新问题,增加了处理难度,特别是对水质检测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1 认识剑水蚤及其危害
剑水蚤属于节肢动物门,是甲壳纲中较低级的种类,为水中常见甲壳类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可吞食鱼卵鱼苗等,也以藻类及更低级微生物为食。春季是其繁殖高峰期,产卵量大,1天至5天即可孵化为幼虫。富营养化的水体是其大量繁殖的温床。由于控制了水库养鱼或者非法捕捞使鱼类种类数量大大减少,这种食物链被破坏导致的天敌减少也是其增殖的重要原因。
大多数甲壳类浮游生物是血吸虫等致病生物的中间宿主,是疾病传播的途径之一。已有资料表明,剑水蚤和裂头蚴病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对水质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如何控制及去除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是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问题。
2 剑水蚤对水处理的影响
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水厂入口水中有剑水蚤活体存在,说明其来源于原水。但是在水厂处理过程中,滤池的反冲洗水中却发现大量远远超出原水的剑水蚤。这是由于反冲水的回流使剑水蚤在此处大量孳生,而且此处以幼虫为主,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蚤卵。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剑水蚤成虫个体较大,它是难以穿透滤层的,但是幼虫及蚤卵个体要小得多,有堵塞滤料和穿透滤层的可能。反冲洗水中大量的幼虫及蚤卵是堵塞滤料增加反冲洗次数的的直接原因,也是水质安全的主要威胁。2004年11月4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曾报道的吉林省舒兰市居民家中自来水里发现“虫子”的事件就是剑水蚤穿透滤层进入到管网水。在管网水中,尤其在一些末梢管网中,它还有再次增殖的可能。
3剑水蚤的控制方法
1 )对水源进行生态治理,减轻富营养化程度,保护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完整。
2)加强检测力度,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生化检测项目。加大水生生物的监测力度,除了原水,还要对工段水尤其是滤池反冲水进行生物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水质情况,随时调整工艺参数。
3)在进水口处预投氯。氯对剑水蚤灭活效果明显,通过实验室试验结果同生产实际的结合运用,得出实际加氯量与杀蚤率的关系如图l。此结果为原水加氯后一小时灭蚤率。实践表明,2.0mg/L的氯量能杀灭90 %左右的原水蚤类。但是反冲洗水中由于反应时间的关系去除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加氯量也因为其消毒副产物具有不安全性,因此不能过量投加。因此实际生产中一般保证滤后水余氯为0.05mg/L.

4)原水中预投二氧化氯也是杀死剑水蚤的有效方法,若结合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工艺,去除效果非常理想。较上一个办法明显减少包括卤代烃和含氮化合物在内的水内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同时降低水体致变突性。但是在提高用水安全性的同时却增加了生产成本。
5)氯胺对剑水蚤的灭活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氯,同时氯胺的安全性较氯要好得多,是一种比氯更适合的杀蚤氧化剂。尤其是在后续工艺中使用,能彻底去除剑水蚤。问题也是提高了成本,而且投加量、投加顺序、投加比例都对灭活剑水蚤结果有影响,所以方法相对复杂,在实际的操作上要求更加严格。
6)提高絮凝剂的用量也可使悬浮在水中的浮游生物尸体随矾花沉降下来。但必须是对预处理后杀死的蚤类才有效。
7)适当改变滤池的工艺参数也是控制反冲洗水中蚤类孳生的重要方法。缩短反冲洗周期,增加反冲洗时间都是有效改善冲洗效果的最佳办法,虽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本。
8)另外,我们发现,适当的加入硫酸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剑水蚤的生长。但用量上不好掌握,需针对特定的水质。而且它生物学毒性比较大,所以一定要保证安全用量。在蚤类数量较少时,其杀蚤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杀蚤所需时间较长,所以出水量不好保证。
9)高锰酸钾的加入对剑水蚤的杀灭同样有效,而且毒性较硫酸铜要小得多。但是若水中本来锰含量就偏高,此方法就有局限性。它的缺点同样是耗时。
4 结论
剑水蚤对人体有着重大的潜在危害,所以必须将其有效彻底的去除。由于它是近年才在水处理工艺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相关资料较少,方法不够成熟。以上几种方法经常需要结合运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剑水蚤的出现是具有季节性的,所以在每年的春季要特别注意对其的防治,以保证供水安全。
【参考文献】
[11黄君礼,李百祥.二氧化氯和液氯消毒饮用水致突变性的比较[J]环境化学,1998(17):34~38.
[21杨宇丰.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J].湖泊科学,2000(12):81~89.
[31崔福义,等.氧化剂对剑水蚤类浮游生物的灭活效能及影响[J1.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l43
杨丽媛(1972~),女,河北秦皇岛人,工程师,从事城
市供水水质监测及各种恶化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
(E.mail)wkdnx@sina.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8日 19:25:48
17楼
饮用水源中污染物一水蚤的产生及影响
张 戎
(广 东 省惠 州 市 自 来 水 总公 司 广 东 惠州 51 60 01 )
摘要:本文对饮用水源中出现的浮游生物一多刺裸腹蚤(俗称红虫)生物特性给予简介,阐述水蚤对饮用水源的影响及对制水工艺的危害。论证了当前水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方面水质性缺水己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多刺裸腹蚤、浮游生物、饮用水源、水质性缺水、水污染治理
1、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水的需求大幅增长。但目前我国水资源却并不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4,列世界第88位。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较北方地区充沛,但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污染日趋严重,并呈恶化的趋势。全国有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源标准。水资源的短缺和被污染(亦即水量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饮水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饮用后会引起疾病传播流行,损害整个社会的宏观效益,可能使城市生活与社会生产达到无法正常进行的地步。
2、水源情况介绍
广东省惠州市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与粤东交汇地区,境内有东江、西枝江两条主要河流通过。惠州市区及部分周边镇区自来水均由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供给。自二00一年七月前,惠州市区三座供水厂旧供水32万吨)供水水源均为西枝江河水,现有两座供水厂旧供水38万吨)已全部改为东江做供水水源。西枝江发源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竹坳,河流长190公里,流经惠州市惠东县、惠阳区于惠城区东新桥汇入东江。全流域跨紫金县、惠东县、惠阳区、深圳市龙岗区、惠州市惠城区等,流域面积4120平方公里。西枝江年均z流量41.4亿m3,年均流量131m3/s,水量充沛。按照流域规划,至2010年西枝江用水总量为9亿矿,完全能满足流域内工农业、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八十年代末期时西枝江下游段水质仍处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 II类水之间,但在不到十年时间水质急剧恶化,使得处于西枝江下游的惠州水司不得不迁移水源,取用东江水。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西枝江沿岸建起许多有污染性的企业,每年都有数千万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江中;从上游到下游河水被多次使用,不可降解的有机物不断积累和叠加,使西枝江水质大大恶化。尤其是西枝江的南支流一淡水河,自深圳市龙岗区始在惠州水司取水口上游约10公里处汇入西枝江。该支流沿河遍布居民区和工业区,有百余家牛皮、电镀、印染等企业,大量富含有机物的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中,对水体产生严重污染。据惠州市供水水质监测站有关资料显示,供水厂取用的西枝江原水污染程度逐年提高,氨氮、亚硝酸盐氮、细菌总数、总锰等指标增高,原来含量极低仪器检测不出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和挥发性酚等也出现并超标。九四年春季起己连年发现大片水蚤活动,冬季河水呈黑蓝色并散发异味,蓝藻增多,总体来看西枝江惠州市区河段的水质呈现W类水性质,部分时间出现v类水。
3、浮游生物‘水蚤的成因
1994年春季,惠州水司西枝江水源取水口附近发现大量浅橙色浮游生物,并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随后每年三、四月间,均有大量浮游生物一水蚤现象出现.根据惠州市卫生防疫站调查资料,经广州军区后勤部净水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鱼类研究室专家鉴定,该浮游生物学名为多刺裸腹蚤,无毒,习居于小型有机污水水域中,特别是间歇性水域中最为常见。惠州市卫生防疫站经调查分析后指出,裸腹蚤属水体中正常生物,主要以水中有机腐屑和细菌为食物,排出含氨氮的代谢产物,使水中有机腐屑迅速转化为氨,使氨氮含量升高:主要存在于各种浅小、流速缓慢或不流动的水体中,特别是污水潭中,在有机物含量丰富时可达360只/升以上,而洁净的江水约0.02只/升,繁殖迅速。惠州市卫生防疫站对西枝江观测结果显示(94年资料),裸腹蚤在主流上游很少,淡水河中密度最大,高达292只/升;淡水河汇入西枝江后裸腹蚤密度下降,在取水口处为131只/升。此时淡水河有机物含量较高,其中氨氮含量达2.4mg/L,超过正常情0.06mg/L的39.3倍,说明河水受到有机物的严重污染。惠州市区生活饮用水源过去从未发现过裸腹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但是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造成水质恶化。淡水河上游的深圳龙岗区发展很快,沿岸的居民区、工厂从河中大量取水,使本来流量很小的河水流量更小,加之大量富含有机物的污水排入河中,为裸腹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和充足的养料,使之得以大量繁殖。春季大雨使干枯的河道流量增加,大量裸腹蚤顺流而下,使西枝江主流水蚤密度增多,造成惠州市区饮用水源污染。
裸腹蚤密度增高,使得自来水厂水处理难度增加。虽然它本身无毒,但死亡后可造成次生性污染。裸腹蚤大批沉积在滤池滤层表面,会降低水厂的产水量,缩短水厂滤池的冲洗周期。在反复冲洗滤池的过程中,极少数的裸腹蚤还可通过滤池进入用水户,使用户产生感官不适,造成社会影响。每年春季我们都密切对西枝江河水进行监控,及时准确地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当河水中出现水蚤后,各供水厂对制水工艺每一环节认真监测,采取预氯化、增加投氯量等措施消毒杀菌,加强滤池的操作运行管理,每天反冲洗次数2-3次,并且人工用筛网打捞。几年来在出现水蚤的时期,经过我们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的努力,水厂出厂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未出现影响城市生活环境的现象,但由于西枝江水质逐年恶化,使得制水成本和管理难度逐年增加。
4,治理污染、保护水源
由于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西枝江水质恶化,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于一九九九年起新建取用东江水源的江北水厂(日供水20万吨),关停取用西枝江水源的桥西水厂、桥东水厂;二00一年将取用西枝江水源的河南岸水厂(日供水18万吨)改建取用东江水源的吸水系统。至此,惠州市区水源被迫弃用西枝江水,改用东江水,前后耗资数亿元造成重复投资、资金浪费。并且水源改变后,水厂电耗显著增加,带动制水成本的提高。惠州这个水量充沛的城市出现水质性缺水现象,这个教训更进一步说明治理污染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水做为 一 种物质,具有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特性,即它的不可替代性和易再生性。同时水比任何物质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在经济建设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去执行,集中各有关部门,通过科学缤密的调查分析,做出全流域的总体规划,进行全流域的环境保护,可以对未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建设、工业企业的项目审批提供依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同时加强环保法规的建设,健全执法监督机制。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污染源的治理,进行污染总量控制。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没有治理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染物企业决不能投产使用。对老污染源要限期治理。对于无法治理污染的坚决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加快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调整城市取水、排污布局,降低对饮用水源污染。供水企业对已有水处理工艺要认真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及时掌握原水水质变化规律,防患于未然。把水源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程序。总之,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西枝江在惠州城市供水中地位的变化,给我们从事供水事业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防止水质性缺水现象的再次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我们希望人类生活的环境永远碧水蓝天,青山绿水。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大力治理水污染,保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8日 19:26:21
18楼
水处理工艺中剑水蚤的防治及水质生物评价
邢 宏
(石家庄市供水总公司水质检测中心,河北石家庄)
摘要 简述了水处理工艺中剑水蚤的出现原因与防治办法,建议建立水生生物检测制度,并用水生生物评价水质。
关键词 水处理 水生生物 剑水蚤 水生生物评价水质
剑水蚤俗称“ 鱼虫”,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同时又是鱼卵、鱼苗的敌害之一。体长0.30–3.00mm之间,显微镜下观察,头部有1眼点,两对触角,腹部5对胸足。肉眼可见在水中作连续的急速跃进。剑水蚤属浮游动物桡足类,通常为两性生殖,一般在春季产卵数量最大,经无节幼虫、桡足幼虫两个幼虫阶段。一个剑水蚤成虫雌体,1–6天,相继生产7–13个卵囊,每个卵囊包含几个到几十个卵,有时超过100个,卵大概经12小时至5天时间孵化为幼虫。从孵化到成体,然后再次产卵约需7–180天。剑水蚤有肉食性、滤食性和寄生性种类。它们常以原生动物、藻类、细菌、腐屑、小型轮虫等为食。当环境不良时,成虫、幼虫、卵都可随时进入休眠状态。另外,有些剑水蚤是一些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如:绦虫、线虫往往寄生在剑蚤体内。因而,剑水蚤与卫生防
疫工作也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天然水体,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水体环境中氮、磷含量升高,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等浮游群体提供了生长环境,增加了水处理工艺难度。在2004年春季石家庄市地表水厂水处理系统中出现剑水蚤,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此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现针对本水处理工艺中剑水蚤的出现与防治作初步探讨。
1剑水蚤产生的现象
春季3月底,在滤池反冲洗水中发现大量剑水蚤活体约150个/I .,作跳跃式游动,后在水厂入口、配水井也发现有剑水蚤,数量较反冲洗滤池少,约7–8个/I .。未反冲洗的滤池滤砂表面水中,活体大约50个/I .。由于其个体较大,一般不易穿透滤池,但是因为水中成虫较少,幼体较多,如不及时处理,蚤卵或幼虫有穿透滤料或堵塞滤池的可能。另外,在未预加氯的原水中也发现剑水蚤活体,同时还有枝角类,轮虫等原生动物。
2 剑水蚤产生的原因分析
检查水厂进水中有剑水蚤存在,说明原水中有剑水蚤。当时预加氯为1.5mg/ I .,说明此浓度不能杀死剑水蚤,再次检查未加氯的水库原水中也有剑水蚤,进一步证实剑水蚤是在水库中就存在。经采样分析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推断剑水蚤大量出现,是由于原水受到污染,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含量增加,使水中水生生物大量繁殖,为剑水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又因剑水蚤在春季产卵量最大,水温条件适合,使其大量繁殖(水中剑水蚤多为幼体)。反冲洗水回流,富集于滤池。
3剑水蚤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1及时排放回流水。在水厂的生产工艺中,滤池运行48小时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水进入调节池,又经浓缩池由回流泵回流至配水井,循环进入水处理系统,剑水蚤游泳能力很强,个体较大,势必造成富集于滤池。及时排掉回流水,杜绝在滤池富集。
2 提高预投氯量。预投氯量由1.5mg/ I . 提高到2.5mg/l 后,在配水井发现水中剑水蚤多为死体,但在滤池水中仍有活体被检出。数量较少,约为2个/l,反冲洗水大约为20个/l。
3 改预投氯为预投二氧化氯。据有关资料介绍,预投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地杀灭剑水蚤,与混凝、沉淀、及过滤工艺相结合,能保证对剑水蚤的有效去除。而且同预投氯相比,预投二氧化氯显著减少了包括卤代烃和含氯化合物在内的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并使水的致突变性明显降低,可有效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
4及时清洗沉淀池,反应池。每年春、秋季定期清洗可去除底泥中的水生生物,减少其在池中的繁殖。
5缩短滤池工作周期。由48缩短为24;调整反冲洗强度。增加聚合氯化铝投加量,由12mg/l提高到15mg/l,去除予加氯杀死的浮游生物。
4用水生生物评价水质
4.1建立水质生物检测制度
传统的水质分析方法一般以理化方法为主,即采用各种仪器和化学分析方法,直接分析测定水体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它们的浓度,并依据水质标准来评价该水体。此类方法虽然比较方便、灵敏、执法依据充分。但该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美国《化学文摘》已登记的化学物质已达6000多万种,并且以每周几千种的速度增加着。这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污染物进入环境,而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十分有限,环境样品中能够被鉴定的污染物质仅占实际存在污染物的很少部分。水质的好坏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为了保护水源和生态系统,水质监测应增加一些实用性的与生产工艺相关的水生生物检测项目,我们需采用多种方法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水生生物监测在供水行业近年来已经引起了重视。由于地表水是水、溶解物质、悬浮物、底质、水生生物的总称。对地表水的水生生物进行监测能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评价水质的好坏。水生生物主要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底栖动物、水生昆虫等其它水生生物。而以上水生生物中只有细菌、藻类在我国大多供水企业进行了监测,而其它水生生物如原生动物中的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底栖动物中的摇蚊幼虫、剑水蚤只在少数有条件的水司进行了监测。而多数水司未进行监测。为此建立水质生物检测制度应是当务之急。
4.2水生生物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水介流行病的爆发,更进一步证明水生生物监测在供水行业的必要。水传播疾病的爆发大多数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如:日本嗜军团菌造成的军团病的爆发(伴有严重肠胃炎症状的肺炎);欧美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分别引起贾第鞭毛虫病、隐孢子虫病,均是胃肠炎病。另外,藻类分泌物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是分布最广、最复杂的一种毒素,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肝肿瘤促进剂,铜色微囊藻进入人体后造成的肝细胞变形而致慢性肝炎。蓝藻类中的珍珠藻毒性非常强,日本北海道的稚内市的毒性事件就是此物质引起的,另外,在管网内滋生的较大的有机体如线虫、海绵动物等,这些浮游生物也常常在用户终端被发现。
4.3 水生生物评价水质
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水质的优劣。一些敏感的代表水生生物可以反应水质的恶化程度,如原生动物中的草履虫、屋滴虫、小口钟虫等多大量出现在受重污染、有机质极多的水体中;在中度污染,有机质较丰富的水域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少数种类仅出现于有机质很少的清洁水中。因此对原生动物进行调查监测就可以了解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即水质的好坏。各种摇蚊幼虫对不同水体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可利用它们指示水体类型及污染程度,如:在富营养化或多污染带中,常见羽摇蚊、塞氏摇蚊、半折摇蚊等,在中污带中常见有流水长附摇蚊;在寡营养湖或寡污带常见劳氏摇蚊等。
4.4 水生生物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由于我国缺乏对水介疾病系统的数据,因此目前对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还很难进行客观评价。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青睐瓶装水和管道直饮水,水的生物安全性更需放在首位,特别是在现有的净水技术下,应重视如贾第虫、隐孢子虫等致病水生生物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水生生物的分析手段和及早开展原水和出厂水中水生生物的调查,已是一项十分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8日 19:26:54
19楼
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生物学研究
陈旭1 朱琳1 王启山1 杨瑶1 赵巍1 何文杰2 韩宏大2 张旭东2
(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2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总公司,天津300040)
摘要在我国北方一些城市的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甚至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都曾经发现红虫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水质。在天津市市区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鉴定为颤蚓科的淡水单孔蚓。初步研究了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红虫在20±1℃和27±1℃水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并研究了红虫卵在蚓茧内的详细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红虫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水温20±1℃时需要73~98d,在水温27±1℃时需要51~72 d。
关键词 饮用水红虫生活史室内培养
我国北方城市水源70%以上为地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藻类大量繁殖,各种小型水生动物孳生,包括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水蚤的浮游动物和红虫的底栖动物。这些生物常见于水源地以及给水厂蓄水池中,有时甚至会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发现,这种情况会对饮用水的水质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有文献表明,在我国南方某些城市二次储水池中及英国的艾塞克斯城、美国的洛厄尔城发现的红虫均为摇蚊幼虫。与之不同的是,本实验室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经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鉴定,此三种红虫样本均为同一种,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乳6ificidae)、单孔蚓属(Monopylephorus),为淡水单孔蚓(MonopylephorusLimosus)(见图1)。该种红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的淡水(含少量盐分)水域,并喜栖于城市居民区排放生活污水的
沟渠中。
经相关文献证明,二次供水没有防护措施的溢流管和密闭不严的进入口,都可成为红虫污染水质的进入途径;水池中余氯较低及长期不清洗为虫

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孳生提供了食物和生存条件。同时,当供水环境不良、管道出现破损时,或是当生活污水污染供水系统时,红虫也可能经由管网进入供水系统,但是,也不能排除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颤蚓类在污水自净和水质污染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种红虫作为自来水水体的生物污染物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在饮用水中出现的红虫生物污染,不仅要对成虫进行杀灭,同时也要对幼虫和虫卵进行杀灭。这就需要对红虫的生活史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杀灭的最佳时机。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虫进行饲养,初步进行了成虫饲养条件和虫卵发育的个体水平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本工作始自2003年4月下旬,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共约60条。放养于搪瓷盘中,用脱脂棉制成松软的基质,加入一定量水,保持红虫的生存环境。每天将新生的蚓茧捡出,置于培养皿中的脱脂棉基质上,同样加入一定量水。试验用水为曝气充氧脱氯的自来水,pH为6.5。以比例为1:1的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容器内水量的一半,水温与试验容器中的水温保持一致。
2试验结果
2.1蚓茧内发育
红虫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当成虫出现环带时标志成虫已经性成熟,可以交配受精。产出的卵被环带分泌出的粘液包裹形成蚓茧。蚓茧呈椭圆形,长约2~3mm,为淡橙色,内有卵粒4~13颗不等。蚓茧的两端各有一个口,是封闭的,在7~12 d后卵发育成为幼虫,幼虫会突破茧口,游出茧外,刚出生的幼虫体长约为3mm(见图2)。

刚产出的卵(图2a)呈圆形,包裹在蚓茧中。大约经过3~5 d后,卵从一侧开始逐渐向中间凹陷(图2b),经过进一步凹陷(图2c),1~2 d后卵发育成肾形,肾形的卵逐渐向两极生长(图2d),延长展开,再经过7~9 d后形成幼虫(图2e)。蚓茧的两个端15至此时仍然是密闭的(图2f),在茧口处有阻碍物(图29)。在幼虫进一步发育4~5 d后,幼虫就会钻过阻碍物,通过茧口游出蚓茧(图2h)。图2i所示为刚从蚓茧中孵化出的幼虫。
2.2生长发育
蚓茧内发育阶段是指从蚓茧产出到蚓茧内孵出的胚胎发育过程,性成熟产生蚓茧阶段是指从幼蚓孵出发育到其产生第一个蚓茧的发育过程。由表1可以看出:红虫从蚓茧产出后,其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孵出生长到产卵在20±1℃水温需要73~98 d,在27±1℃水温需要51~72 d。

2.3红虫伸缩能力的研究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见表2)。成年蚓体
的直径最大可达730um,但是均可穿过孔径为200um的筛绢。10~15 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200~250um,25~30mm体长的幼蚓体直径一般为300~350um,均可穿过孔径为150um和200um的筛绢,但无法穿过孔径为120um的筛绢,其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尽管红虫具有伸缩能力,但其伸缩能力有限;二是幼蚓的活动能力有限,不具备成蚓那么强的穿透能力,故无法穿过筛绢。

3讨论
(1)本试验采用面粉和玉米粉及适量的莴苣浆的混合发酵物作为饵料投喂。考虑加入莴苣是因为莴苣的营养价值较高,含丰富的铁、钙、脂肪和叶酸等大量维生素,可以为红虫的生长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同时,本试验根据李仁熙的方法,采用脱脂棉作为基质,比采用淤泥和沙子作基质更便于观察和测试。
(2)经小型试验证明,当水温降至6℃时,红虫的死亡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幼蚓的死亡率显著增高。说明低温对红虫正常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在幼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红虫蚓体的伸缩能力很强,可以穿过用于过滤的筛绢这一生理特性,对于净水工艺的改进提出了新的问题,现行净水工艺中过滤部分多采用无烟煤和石英砂作为滤料,那么红虫就有可能钻过滤料,造成水质污染。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7月08日 19:34:12
20楼
水丝蚓的生物学特征
1水丝蚓简介
水丝蚓(亦称丝蚯蚓、红线虫、水蚯蚓等)是淡水中最常见的底栖动物,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Tubi.ficidac)、水丝蚓属(Limnodrilus)。是淡水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本属虫体长35~65mm,体色红褐,成熟个体可见戒指状环带和刚毛,背刚毛呈钩状、末端分二叉。体内有或长或短的阴茎,以及圆柱状的阴茎鞘。阴茎鞘外有螺旋状的肌肉环绕,是本属十分重要的特征。
水丝蚓属全世界记载有lO种以上,其中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世界分布的优势种。
水丝蚓通常生活在微流水、有机质丰富的水底淤泥中。在腐殖质多的地方,
有机污染常为严重,氧气往往缺乏,它们在缺氧的环境中,从泥底伸出大部分身体,不断摆动,很有节奏,以此促进水流形成,以利虫体进行气体交换,水中氧气越少,则摆动越快。它们象陆生蚯蚓一样,吞食泥土,同时从土中摄取细菌、有机碎屑颗粒以及底栖藻类,有时也取食一些土中的微型动物,通过肛门排遗蚓
粪。喜温,最适水温15--28℃。
各种水丝蚓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是很重要的分解生物,它们吞食水中和底泥中的有机碎屑颗粒、腐殖质和微小生物,而本身又被水中其它生物(如鱼、蛙、蛇、龟鳖等)所取食,因此,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水丝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配时,两个个体前端以腹面相结合,各雄孔排出精液到对方受精囊内贮存。交换精液后分开。卵成熟后,环节分泌粘物形成带状的卵袋(卵茧)。卵产于卵袋内,卵袋向前移动到受精囊孔处,精液流出而使卵子受精。卵袋由身体前端脱落沉于水底泥中。卵袋两端开口处自动收缩而封闭成为椭圆形的卵茧。受精卵在卵茧中发育成为小蚯蚓。从受精卵孵出幼蚓所需的时间随水温高低和种类不同而不同,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因水温高低不同而有所差别。水丝蚓寿命通常80天左右,少数能活到120天。水丝蚓繁殖力极强。水丝蚓和陆生蚯蚓一样,再生能力很强,切断后能很快再生成完整的个体。
1.1.2水丝蚓常见种类简介
我国已知水生寡毛类共5科约28属70余种,分属于两个目。一是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如颞体虫科(Aeolosomatidae)、颤蚓科(Tubifieidae)、仙女虫科('Naididae)、线蚓科(Enehytraeidae)属本目,二是前孔寡毛目(Prosopora),如带丝蚓科(Lumbriculidae)属本目。
目前较常见、分布范围较广、数量比较大的种类有如下几种,现简单介绍。
(1)尾鳃蚓(Branchiura),属颤蚓科。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尾鳃蚓虫体较粗,直径约1.2~2.2mm。常卷曲,活体伸延时长度达100mm以上,固定标本约30-70mm,平均53mm。活体紫红色,体节185或更多,每节背腹均有刚毛。性成熟个体头后X一Ⅻ体节上有一明显的环带,呈灰白色隆肿块。体后部约1/3处始,背腹
正中线每节有一对丝状的鳃,最前面的最短,逐渐增长,有60-160对之多(如图
1)。这是本种与其它水丝蚓的明显区别。该属中惟一的种是苏氏尾鳃蚓(B.sowerbyi) (图1.1)。


苏氏尾鳃蚓多分布于沟渠流水两侧的3-5cm的泥层中,尚属喜氧种类。生活时淡红色的尾鳃伸出泥土,以伸展的鳃丝为平面作上
下摇动,其频率达每分钟100次左右。受惊扰时尾鳃立刻缩入泥中。在高温或缺氧时,尾鳃伸出更长且鳃丝伸展更开。苏氏尾鳃蚓的蚓茧呈卵圆形或蚕豆形,长径1.186~2.745微米,短径l.047—1.733微米。淡褐色,胶膜透明,一个卵茧通常内含卵粒l~4个,多者达7个。
卵随发育程度不同,呈现或深或浅的褐黄色。蚓茧的一端有一个突出似塞子的“柄”,孵出的幼蚓的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25~3℃时约需25天,14~21℃时28天。
(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ri).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水丝蚓(图1.2)。霍甫水丝蚓体较细长,体直径约0.5~1.2mm,体长约35~55mm,无腮。体褐红色而后部略呈黄绿色,这与中华颤蚓不同。环带似戒指状。霍甫水丝蚓分布在腐殖质丰富的泥中,浓度可达20cm以下,较耐低氧。水中氧充足时虫体红褐色,缺氧时常群裹成一团停留在泥表近水面或深藏泥中。平常生活时,虫体伸出泥土,频率约每分钟80~90次。对光线和惊扰十分敏感,能迅速缩入泥中。霍甫水丝蚓的蚓茧略似纺锤状,但两端都有一个突出的塞子样的段“柄”。卵茧深褐色,胶膜不甚透明,内含卵粒一般为4枚,多者7枚。蚓茧孵化时间,在水温26~31℃时,约10~15天。
此外,常见的还有颤蚓科的中华颤蚓(Tubirex sinicus)(图1.4)。体长80~150mm固定,宽约1mm。体色微红。颤蚓科的淡水单孔蚓(Monnpylephoruslimosus)(图1.3),体长约15~4mm,体最宽约1mm,生活时颜色淡白色,后端微红。仙女虫科的尾盘蚓(Dero sp),体后端有一尾鳃盘。
水丝蚓喜欢群集于培养基表层3~5cm处,经常尾部露于培养基的表层泥土外面,当水中缺氧时,常以其尾部伸出泥表面摆动增加水流而有利于呼吸,如果严重缺氧时,则往往在培养基泥表面集合成团浮于水面。水丝蚓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粗蛋白中氨基酸齐全,霍甫水丝蚓总脂量为18.68%,比测定的任何一种淡水浮游动物都高24培,总脂量中所含必需脂肪酸(ZFA),在虫体相对干重条件下,也比测定的任何一种淡水浮游动物高出17.24%,-.29.21%。是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如鱼、虾、贝、蛙、鳖等水产经济动物的动物性饵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水丝蚓在污水自净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一定范围中,其种群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由于有机质的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而造成水体缺氧,而水丝蚓又是比较耐缺氧的,其它生物在这样的水体中往往不能生存或种类极少,这些比较耐缺氧的水丝蚓由于缺少竞争者而大量繁殖,数量往往很大。因此,有些人主张用单位面积中水丝蚓的数量来作为水体污染程度(富营养化)的指标。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8月02日 06:36:25
21楼
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原因和预防措施
董建荣
(吴江市卫生防疫站, 江苏吴江 215200)
【文献标识码】C 【中图分类号】R123.5 【文章编号】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预防措施
据居民反映夏秋季饮用水中发现有“红虫”污染,而有关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的报道尚少。为了解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的原因,探索其预防措施,我们于1998年开始进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8年~2000年市区反映生活饮用水中发现“红虫”污染的用户为观察对象,并同时选择另一生活区的用户为对照。
1.2 方法
(1)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分别调查:① 是否使用高层水箱;② 高层水箱是否每年清洗1次;③ 高层水箱溢流口是否有防护网,进入口是否密封。全部肯定者为合格,如有一项否定即为不合格。
(2)分别在“红虫”用户、对照用户、水厂清水池后各设一水样采集点。用灭菌瓶和10 L塑料桶,连续3天每天上午7:30及下午5:30采集水样。检测“红虫”、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余氯。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1985)》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检测、评价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余氯,“红虫”以10 L水中沉淀检出为阳性。
(3)“红虫”用户高层水箱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采样监测。
2 结果
2.1 “红虫”污染的配对比较 3年中共报告生活饮用水“红虫”污染58起,经查实均为高层水箱的二次供水。为较全面地弄清情况,我们相应地进行了对照现场调查。从表1可见,“红虫”户高层水箱合格率为25.86% ,对照户高层水箱合格率为89.66% ,二二者经统计分析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45.79,P<0.01)。分别采集“红虫”用户、对照用户和水厂出厂水各348份水样,经检测“红虫”户的“红虫”检出率为94.83% ,水样合格率为5.17% ;对照户未检出“红虫”,水样合格率为97.13% ,水样超标项目均为细菌总数和余氯,二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596.O1,P<O.O1);而水厂出厂水无“红虫”发现,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余氯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2 水箱不同防护状况下“红虫”检出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当年未进行消毒的水箱12只,监测水样72份,检出“红虫”水样60份,检出率83.33 %;溢流口无防护网的水箱28只,监测水样168份,检出“红虫”水样165份,检出率98.21% ;进入口不密封的水箱18只,监测水样108份,检出“红虫”水样105份,检出率97.22% 。经统计分析,未消毒水箱与无防护网水箱和进入口不密封水箱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16.59和9.17, p均<0.01),而无防护网水箱与进入口不密封水箱间差异无显著性(X 2=0.02,P>O.05)。表明溢流口无防护网的水箱和进入口不密封的水箱均易出现“红虫”污染。
2.3 高层水箱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后效果观察“红虫”户高层水箱经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处理后,共监测水样812份,效果非常明显,仅在处理后第1天和第2天分别检出30份及8份“红虫”水样,其余均为阴性。

3 讨论
关于生活饮用水“红虫”的污染报道甚少。深圳市卫生防疫站黄锦生等对污染饮用水的“红虫”进行了虫种鉴定和生活史研究,认为是摇蚊产卵于高层水箱内孵化而成。我们经过连续3年的观察,发现“红虫”污染与自来水厂无直接关系,而与高层水箱状况关系密切。由于高层水箱溢流口无防护网、进入口不密封,又不进行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给昆虫进入水池产卵、孵化创造了条件。其中,高层水箱溢流口无防护网和进入口不密封是引起“红虫”污染的主要原因。
“红虫”检出率和水样检测合格率成负相关,“红虫”检出率上升,水样检测合格率下降,而且主要是细菌总数和余氯不达标。
高层水箱经清洗消毒投放持续消毒器后效果明显,处理后第1天、第2天的水样仅个别查出“红虫”,可能是管道里的残留,自第3天起到第15天均未检出“红虫”。
由此可见,做好高层水箱的防护工作是防止“红虫”污染的关键。首先,应由水厂建立和健全一支专业高层水箱清洗消毒队伍,每年认真开展1次高层水箱的清洗消毒工作。其次,为防止昆虫侵入水池,溢流管口应用小孔径纱网遮盖,不可直接通入下水道,进入口必须加盖密封上锁。第三,高层水箱每年清洗消毒1次,清洗消毒时间应在5~6月份为好,清洗消毒后的水箱还应投放持续消毒器,一般每季添加1次消毒剂,以彻底清除“红虫”的滋生条件。第四,加强宣传,使居民了解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知识,发现“红虫”污染及时向水厂清洗消毒部门反映,以期得到迅速处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