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来自固废业内人士的评价,认为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其实与现行垃圾填埋场相差无几,都是储存垃圾,现行垃圾填埋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储存垃圾的容器,而大筒技术则不过是采用了多个容器,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容器与多个容器之间的不同……嘿嘿,此言可谓荒谬之极,以下做一些分析比较:1.目的不同:现行垃圾填埋的设计理念是最终处置,即一次性解决。按“固废专家”标榜的是属于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而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是属于垃圾处理的首道工序,目的是将垃圾脱水干化和腐熟,接着还有后道工序,比如焚烧或其它综合处理等。
有一些来自固废业内人士的评价,认为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其实与现行垃圾填埋场相差无几,都是储存垃圾,现行垃圾填埋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储存垃圾的容器,而大筒技术则不过是采用了多个容器,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容器与多个容器之间的不同
……
嘿嘿,此言可谓荒谬之极,以下做一些分析比较:
1.
目的不同:
现行垃圾填埋的设计理念是最终处置,即一次性解决。按“固废专家”标榜的是属于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而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是属于垃圾处理的首道工序,目的是将垃圾脱水干化和腐熟,接着还有后道工序,比如焚烧或其它综合处理等。
2.
垃圾储存容积及占地面积不同:
如果填埋场设计年限为
10
年的话,那么它储存容积就应该是
10
年垃圾的产生量。而大筒技术若假定堆酵周期为半年的话,那么它储存垃圾的容积就是半年垃圾的产生量。也就是说,大筒技术所需要储存的垃圾容量仅为填埋场的二十分之一,当然占地也要小得多。
3.
可持续发展性不同:
大筒技术不仅占地相比填埋场要小得多,而且可以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填埋场是建一处污染一处,直至垃圾围城,与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4.
容器构造大不相同:
大筒技术的容器是采用
HDPE
膜全密封的,从而可以从物理上严格阻断污染物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同时还提供了厌氧环境。而垃圾填埋场则是一个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的大容器,雨水及地表径流水可以直接进入到垃圾堆体中,经垃圾过滤后下渗污染地下水。另外,垃圾填埋场因发酵产生的填埋气也可以毫无阻碍地排放进大气中,从而导致填埋场及周边苍蝇肆虐,恶臭持续不断。
5.
排气装置不同:
大筒技术内部的集气管道间距仅为
3
米
,相对于填埋场排气井间距
40
~
50
米要密集的多。这就确保了在筒仓内部任何一点产生的填埋气都可以被及时收集和排出,使筒仓内部填埋气始终处在一个稳定且均衡的低压状态,一则可以消除因填埋气对仓体产生的侧压,二则可避免填埋气从仓体搭接缝处向外泄漏。而填埋场的排气井间距远大于大筒技术,因此在两个排气井之间很有可能局部聚集高压气体,甚至引发填埋气爆炸事故。
况且设置排气装置的目的也不一样:大筒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沼气加以提纯利用,故排放口只有一个。而填埋场设置的众多竖向集气井就是为了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除了产生恶臭外,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高浓度温室气体。若竖井中排放出的填埋气中甲烷浓度足够,则可点“天灯”烧掉一些,但也要冒着填埋气爆炸的风险。
综上所述,同样是储存垃圾,大筒技术与填埋场无论从设计理念、容器构造、以及最终产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都有着天壤之别,绝对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其实与其说垃圾填埋场像是一个容器,到不如说更像是一座水库。水库就是利用山区峡谷或山坳地形,在山坳出口(即溪流下游)处建一道拦水坝后形成的。这与山坳型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如出一辙!所以垃圾填埋场在储存生活垃圾的同时,还汇集了大量来自库区山坡上的雨水,并经垃圾过滤后转化为渗沥液,然后下渗到地表以下污染地下水。
或许“固废专家”会争辩:在库区山坡上都设置了截洪沟了呀?
可究竟能拦截到多少雨水呢?山坡地质一般都比较复杂,有厚薄不一的坡积土或岩石风化层,这就使得山坡表层透水性很强。截洪沟通常只能拦截到山坡面上的径流水,而大量山坡表面以下的渗流水就直接穿过截洪沟底部以下渗透进了垃圾填埋场。即便是进入截洪沟地表径流水也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出水口,相当一部分在途中就可能从截洪沟(通常采用浆砌块石砌筑)裂缝中漏出进入了填埋场。所以,事实上截洪沟截流山坡雨水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或许“固废专家”还会争辩:为了避免地下水被污染,现在的垃圾填埋场都采用了水平和垂直防渗工艺呀?
所谓水平防渗就是在库区底部铺设防水衬垫,如
HDPE
膜等。在原始状态,库区一般都长有密集的灌木和树,当这些灌木和树被砍伐后会在地表留下尖桩,且还有一些尖锐的石块也有可能刺破防水垫层。理想中的施工作业应该是将所有灌木和树全部挖除,而不是砍伐,另外还必须在平整库区场地后再增加一层厚约
0.3
~
0
.5
米
的素土垫层,以隔离一些不宜观察到的地表尖锐物,因为在防水衬垫上堆积几十米厚的垃圾(包括渗沥液)后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地表暗藏的尖锐物就有可能凸显出来刺穿防水衬垫。此外还有填埋在防水衬垫上的垃圾中是否含有尖锐物,以及防水衬垫搭接焊缝是否可靠等,都有可能影响到防水衬垫防渗效果。水是无孔不入的,只要防水衬垫上稍有破损,那么整个防水衬垫就等于是形同虚设。填埋场中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的渗沥液压力水头会轻而易举穿过防水垫层下渗到地下水中。这就好比是一个盛水的碗,若底部哪怕只有一个很小的破洞或裂缝,碗中的水毫无疑问会全部漏光。
至于垂直防渗那就更加不靠谱了。试图在拦污坝下设置一道帷幕灌浆防渗墙,就能够封闭住整个库区地下水不向外扩散?真是有点太可笑了!
所以至今在全国也找不到一座地下水没有被污染的填埋场。各种防范技术手段最终都收效甚微,始终达不到预期设计效果。这种把地下水污染后垃圾填埋还能叫“卫生填埋”吗?这或许更像是一个“神话”,一个只是写在规范文本上的“传说”罢了。其本质与早期的简易填埋没什么大区别!不过就是将分散污染集中成一个大污染源,在污染地下水后再扩散开去
……..
。
现行的垃圾填埋技术很烂,而垃圾焚烧也好不到哪里去,最荒唐的是违背常理焚烧湿垃圾。这就是为什么垃圾焚烧运营费用昂贵,以及产生二恶英的主要原因。
http://bbs.h2o-china.com/thread-884631-1-1.html
垃圾处理技术的突破并非一定要依赖高科技,当然也不是什么国际难题,其最关键的技术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容器问题!只要容器问题解决了,那么就可以在花费极低成本的条件下,日干化成千上万吨的生活垃圾。而在获得干化垃圾后随你
怎么整都成,比如:焚烧、机械分选、制作燃料棒、制作颗粒肥、制砖、甚至包括填埋等。所以,从技术处理角度而言,首先将生活垃圾堆酵干化极其重要,一定是位于诸多技术手段之前的不可或缺的首道工序!
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早在
14
年前就有论文“平原建造垃圾填埋场新构想”发表在《环境工程》
1998
年第
6
期
以及做出“一个平原建造垃圾填埋场的典型设计”发送给一些专家和公开发表。
如果当时这些“固废专家”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悟性,能够给于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我敢说现在至少
90
%的垃圾填埋场都是不必处理渗沥液的干化填埋场。而且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干化且腐熟稳定的垃圾非常适于机械分选以及其后的各种综合处理(包括焚烧),从此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将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怎么可能造成现在这种垃圾围城,土地、空气和地下水被大片污染的被动局面?!
为什么在本贴中的“固废专家”都加上了引号?这是因为现在的填埋技术和焚烧技术其实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或处置)垃圾,而是很大程度上在转移污染,比如转化为地下水污染和二恶英污染。这种污染一旦形成并由点到面扩散后,今后几代人即便是花费重金,恐怕也是难以修复的!造孽啊
……..
32楼
大筒技术就是缺少个实践验证的机会,一旦经过了实践验证,我想在固废行业恐怕确实是万能的,因为当前欠缺的就是一个基本技术理念!
回复
33楼
如果厌氧发酵周期有1年,甚至更长,再适量外引高浓度有机污水喷淋的话,我想你不应该有所怀疑了吧。
回复
34楼
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系统中的卵型消化罐很多都是大容积的,10000立方以上的很常见,搅拌系统对于它来说是常规配置,我不知道有什么难以想象的。
回复
35楼
麻烦你按照10000立方的“大筒”或者你认为可以达到的最大容积
1、计算一下每个“大筒”的产沼周期,日均产沼量,进而计算经济效益;
2、以日处理垃圾7000吨规模为例计算“大筒”项目总用地;(当然,按照你理想的状态进行假设“大筒”的周转频率)
3、一年期“干化和腐熟稳定”后的剩余垃圾量是多少,如何处置。费用如何计算。
计算的过程和结果不用公示,你自己看看就可以了。
回复
36楼
搅拌液态污泥或餐厨尚可,但当水分日趋减少后搅拌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对于掺有大量废塑料的生活垃圾,其机械能耗是难以想象的!
说搅拌系统是常规配置,那是基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希望生物发酵周期越短越好。
但是当具有超大容量且廉价的“大筒”出现后,这个传统思维模式就不适用了,应该反过来:希望生物发酵周期越长越好,如下:
第一种状态:静态厌氧发酵周期确定为半年,则可获得干化垃圾,但沼气获得较少,因为垃圾本身的含水量还不能够使全部可挥发固体有机质充分逸出。
第二种状态:静态厌氧发酵周期确定为1年,则须适量喷淋外引高浓度有机污水,如此不仅可获得干化垃圾,沼气量获得较多,外引污水可以促使可挥发固体有机质全部逸出。
第三种状态:静态厌氧发酵周期确定为2年,垃圾储存量大幅度增加,且消耗的外引污水也大大增加,沼气量相应获得更多。
上述第二、第三种状态属于以污治污,即借助于超大容量的储存垃圾做为吸附外引污水的生物发酵床,以此消灭大量高浓度有机污水,并生产大量沼气。
外引污水有两个原则:其一必须是
高浓度有机污水且有利于厌氧菌繁殖;其二是日喷淋量一定要适度,最终必须要全部消耗掉(零排放)。
你说的卵型消化罐单位体积造价估计在1000(元/立方米)左右;而“大筒”约在30(元/立方米),价格相差多了去了。。。
[
本帖最后由 zwj5382 于 2012-4-24 14:44 编辑 ]
回复
37楼
一、筒仓设计:
1、先不管日处理量多少,首先确定发酵周期以及意欲多少天装满1个筒仓。比如发酵周期确为365天(1年),按20.3天装满1座筒仓,则需要筒仓365/20.3=18座,再加进料出料各1座,故共需建20座筒仓。
2、当然筒仓建得高一些可以节约占地,但也要考虑到进出料方便,以及地基承载力。据此一般规定筒仓体最高不宜超过20米。
3、最后按日处理量乘以20.3天算出单个筒仓容积,再按筒仓满仓后的平均高度反算筒仓直径即可。
二、例题:以日干化垃圾7000吨规模,发酵周期为1年为例进行筒仓设计:
1、按垃圾入仓后平均自然压实容重0.8(吨/立方米)计,7000吨垃圾体积为:7000/0.8=8750立方米;
2、按20.3天装满1座筒仓,需建筒仓:365/20.3+2=20座;
3、单个筒仓容量为:8750X20.3=177625立方米;
4、筒仓满仓后顶部为球冠型,取筒仓平均高为25米,则计算出单个筒仓直径为:D=开平方(177625*4/3.14/25)=95.1米。
5、占地面积估算:单个筒仓净占地面积:95.1X95.1X3.14/4=7100平方米;
20座筒仓净占地面积:7100X20=142000平方米;
估算矩形场地总占地面积:142000X1.7=241400平方米,约合:362.1亩。
占地基本相当于日填埋7000吨生活垃圾,运营1年的填埋场用地。
三、估算运营期日产生经济效益:
1、焚烧效率提高:焚烧干化垃圾比较焚烧湿垃圾日焚烧量大大提高,若按5倍计,且原焚烧湿垃圾按每吨100元计,现仅需20(元/吨),则效益增加为:7000X80=56万元。
2、焚烧发电效益:若按3倍计,原焚烧湿垃圾每吨可上网300度,现焚烧干垃圾发电增加2倍为600度,则增加效益为:600X0.65X7000=273万元。
3、沼气效益:按每吨垃圾60元计,日干化7000吨效益为:7000X60=42万元。
4、消灭高浓度有机污水:按平均每立方米日消耗1公斤计,18座密封筒仓总容积为:177625X18=3197250立方米,可消耗污水:3197250X0.001=3197吨。污水处理每吨估100元计,效益约32万元。
合计日增加效益:56+273+42+32=403万元,每吨垃圾增加效益为:4030000/7000=575(元/吨)。
5、如果垃圾发酵周期按2年设计,则占地面积、沼气产量和高浓度污水消灭量均翻一倍。
因缺乏实验数据,以上均为估值。
四、后续处理:
干化垃圾总量减少约30%,其中餐厨垃圾减少约70%。
干化垃圾可直接焚烧,经济效益如上例所述。焚烧过程中可轻而易举地维持高温和充分燃烧,故烟气排放的安全性也大大改善。
也可以经机械分选后再分类处理。干化餐厨及动植物焚烧;废塑料再生利用;无机类填埋。
[
本帖最后由 zwj5382 于 2012-5-2 08:58 编辑 ]
回复
38楼
回复
39楼
接以上38#贴。
按上述焚烧干腐垃圾可提高效率5倍计,补充建设投资、占地及环境效益:
1、可大幅度减少焚烧炉建设投资:以广州李坑为例,当二期建成后日焚烧湿垃圾3000吨,若焚烧干腐垃圾则可达到日焚烧15000吨,如此其余6座焚烧炉都不必再建了。
按日干腐15000吨垃圾需要增加投资约3亿建设筒仓(按密封储存一年),而取消6座焚烧炉(总计日焚烧湿垃圾12000吨)则可省去建设投资约80亿,合计节约建设投资:80-3=77亿!
2、虽然在李坑建设筒仓群增加了占地,但相比较少建6座焚烧炉的总占地面积一定远大于筒仓占地。
3、由于取消了拟建的6座焚烧炉,这对该6座焚烧炉周边环境带来的好处也远不是可以用金钱计算的。
[
本帖最后由 zwj5382 于 2012-5-3 05:50 编辑 ]
回复
40楼
徐海云:我为什么力挺垃圾焚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cfa970100rbiy.html
其中有几段关于餐厨垃圾的论述,摘录如下:
堆肥方面,全中国上了几十个设施,投资超过20个亿。在我看来,没有一个项目是成功的。几乎是全军覆没,没有一个真正的兑现其原先设计的目标和对外宣传的“成就”。有些人说堆肥出来的是好产品,在我看来是一堆垃圾,只是把原来的一堆垃圾变成了两堆垃圾。北京的南宫,用的是德国的技术,到今天其实都不成功。
提问四:厨余垃圾做沼气,是骗钱的新技术吗?他们说的是餐馆的厨余?
徐海云:做什么都好,但必须源头分类,如果源头不分类,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餐馆的厨余并没有进入垃圾填埋场,而是被拉去养猪了。1990年,建设部还在天津开过现场会,要把猪赶入垃圾填埋场。有很多技术,其实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有些人在后面搞阴谋。
提问九:那你如何评价小武基和马家楼转运站?
徐海云:如果是在西方,小武基和马家楼这两个地方早就该关门了。因为如果用全生命周期来看,这两个地方是在浪费资源。何况这两个地方现在出来的“产品”,仍旧是去了填埋场,不管是肥料还是制造肥料之后的那些“废弃物”。
点评:徐海云描述的现状是真实的,不过没有清楚解释失败原因。本人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经短时间生物发酵后的最终“产品”没有真正做到干腐透彻,是个半熟的“夹生饭”。其出料后“产品”仍将持续发酵产生污染,故不能重返大自然还田;且又因含水量太高不能焚烧,所以最终的归属还是填埋场。所以能否给予足够长的生物发酵周期才是餐厨垃圾无害化的成败关键!
回复
41楼
15#贴中所述“。。。厌氧消化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在国内就是大路货,随便找个环保公司都能搞定”是否就应了徐海云所描述的假冒伪劣“产品”呢?
[
本帖最后由 zwj5382 于 2012-5-25 12:10 编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