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驳大筒技术与填埋场相差无几的荒谬言论
zwj5382
zwj5382 Lv.4
2012年02月11日 10:18:52
来自于污泥处理
只看楼主

有一些来自固废业内人士的评价,认为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其实与现行垃圾填埋场相差无几,都是储存垃圾,现行垃圾填埋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储存垃圾的容器,而大筒技术则不过是采用了多个容器,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容器与多个容器之间的不同……嘿嘿,此言可谓荒谬之极,以下做一些分析比较:1.目的不同:现行垃圾填埋的设计理念是最终处置,即一次性解决。按“固废专家”标榜的是属于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而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是属于垃圾处理的首道工序,目的是将垃圾脱水干化和腐熟,接着还有后道工序,比如焚烧或其它综合处理等。

有一些来自固废业内人士的评价,认为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其实与现行垃圾填埋场相差无几,都是储存垃圾,现行垃圾填埋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储存垃圾的容器,而大筒技术则不过是采用了多个容器,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容器与多个容器之间的不同 …… 嘿嘿,此言可谓荒谬之极,以下做一些分析比较:
1. 目的不同: 现行垃圾填埋的设计理念是最终处置,即一次性解决。按“固废专家”标榜的是属于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而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是属于垃圾处理的首道工序,目的是将垃圾脱水干化和腐熟,接着还有后道工序,比如焚烧或其它综合处理等。
2. 垃圾储存容积及占地面积不同: 如果填埋场设计年限为 10 年的话,那么它储存容积就应该是 10 年垃圾的产生量。而大筒技术若假定堆酵周期为半年的话,那么它储存垃圾的容积就是半年垃圾的产生量。也就是说,大筒技术所需要储存的垃圾容量仅为填埋场的二十分之一,当然占地也要小得多。
3. 可持续发展性不同: 大筒技术不仅占地相比填埋场要小得多,而且可以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填埋场是建一处污染一处,直至垃圾围城,与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4. 容器构造大不相同: 大筒技术的容器是采用 HDPE 膜全密封的,从而可以从物理上严格阻断污染物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同时还提供了厌氧环境。而垃圾填埋场则是一个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的大容器,雨水及地表径流水可以直接进入到垃圾堆体中,经垃圾过滤后下渗污染地下水。另外,垃圾填埋场因发酵产生的填埋气也可以毫无阻碍地排放进大气中,从而导致填埋场及周边苍蝇肆虐,恶臭持续不断。
5. 排气装置不同: 大筒技术内部的集气管道间距仅为 3 ,相对于填埋场排气井间距 40 50 米要密集的多。这就确保了在筒仓内部任何一点产生的填埋气都可以被及时收集和排出,使筒仓内部填埋气始终处在一个稳定且均衡的低压状态,一则可以消除因填埋气对仓体产生的侧压,二则可避免填埋气从仓体搭接缝处向外泄漏。而填埋场的排气井间距远大于大筒技术,因此在两个排气井之间很有可能局部聚集高压气体,甚至引发填埋气爆炸事故。
况且设置排气装置的目的也不一样:大筒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沼气加以提纯利用,故排放口只有一个。而填埋场设置的众多竖向集气井就是为了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除了产生恶臭外,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高浓度温室气体。若竖井中排放出的填埋气中甲烷浓度足够,则可点“天灯”烧掉一些,但也要冒着填埋气爆炸的风险。
综上所述,同样是储存垃圾,大筒技术与填埋场无论从设计理念、容器构造、以及最终产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都有着天壤之别,绝对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其实与其说垃圾填埋场像是一个容器,到不如说更像是一座水库。水库就是利用山区峡谷或山坳地形,在山坳出口(即溪流下游)处建一道拦水坝后形成的。这与山坳型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如出一辙!所以垃圾填埋场在储存生活垃圾的同时,还汇集了大量来自库区山坡上的雨水,并经垃圾过滤后转化为渗沥液,然后下渗到地表以下污染地下水。
或许“固废专家”会争辩:在库区山坡上都设置了截洪沟了呀?
可究竟能拦截到多少雨水呢?山坡地质一般都比较复杂,有厚薄不一的坡积土或岩石风化层,这就使得山坡表层透水性很强。截洪沟通常只能拦截到山坡面上的径流水,而大量山坡表面以下的渗流水就直接穿过截洪沟底部以下渗透进了垃圾填埋场。即便是进入截洪沟地表径流水也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出水口,相当一部分在途中就可能从截洪沟(通常采用浆砌块石砌筑)裂缝中漏出进入了填埋场。所以,事实上截洪沟截流山坡雨水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或许“固废专家”还会争辩:为了避免地下水被污染,现在的垃圾填埋场都采用了水平和垂直防渗工艺呀?
所谓水平防渗就是在库区底部铺设防水衬垫,如 HDPE 膜等。在原始状态,库区一般都长有密集的灌木和树,当这些灌木和树被砍伐后会在地表留下尖桩,且还有一些尖锐的石块也有可能刺破防水垫层。理想中的施工作业应该是将所有灌木和树全部挖除,而不是砍伐,另外还必须在平整库区场地后再增加一层厚约 0.3 0 .5 的素土垫层,以隔离一些不宜观察到的地表尖锐物,因为在防水衬垫上堆积几十米厚的垃圾(包括渗沥液)后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地表暗藏的尖锐物就有可能凸显出来刺穿防水衬垫。此外还有填埋在防水衬垫上的垃圾中是否含有尖锐物,以及防水衬垫搭接焊缝是否可靠等,都有可能影响到防水衬垫防渗效果。水是无孔不入的,只要防水衬垫上稍有破损,那么整个防水衬垫就等于是形同虚设。填埋场中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的渗沥液压力水头会轻而易举穿过防水垫层下渗到地下水中。这就好比是一个盛水的碗,若底部哪怕只有一个很小的破洞或裂缝,碗中的水毫无疑问会全部漏光。
至于垂直防渗那就更加不靠谱了。试图在拦污坝下设置一道帷幕灌浆防渗墙,就能够封闭住整个库区地下水不向外扩散?真是有点太可笑了!
所以至今在全国也找不到一座地下水没有被污染的填埋场。各种防范技术手段最终都收效甚微,始终达不到预期设计效果。这种把地下水污染后垃圾填埋还能叫“卫生填埋”吗?这或许更像是一个“神话”,一个只是写在规范文本上的“传说”罢了。其本质与早期的简易填埋没什么大区别!不过就是将分散污染集中成一个大污染源,在污染地下水后再扩散开去 ……..
现行的垃圾填埋技术很烂,而垃圾焚烧也好不到哪里去,最荒唐的是违背常理焚烧湿垃圾。这就是为什么垃圾焚烧运营费用昂贵,以及产生二恶英的主要原因。
http://bbs.h2o-china.com/thread-884631-1-1.html
垃圾处理技术的突破并非一定要依赖高科技,当然也不是什么国际难题,其最关键的技术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容器问题!只要容器问题解决了,那么就可以在花费极低成本的条件下,日干化成千上万吨的生活垃圾。而在获得干化垃圾后随你 怎么整都成,比如:焚烧、机械分选、制作燃料棒、制作颗粒肥、制砖、甚至包括填埋等。所以,从技术处理角度而言,首先将生活垃圾堆酵干化极其重要,一定是位于诸多技术手段之前的不可或缺的首道工序!
大筒技术的设计理念早在 14 年前就有论文“平原建造垃圾填埋场新构想”发表在《环境工程》 1998 年第 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GC199806013.htm
以及做出“一个平原建造垃圾填埋场的典型设计”发送给一些专家和公开发表。
http://www.docin.com/p-15637986.html
如果当时这些“固废专家”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悟性,能够给于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我敢说现在至少 90 %的垃圾填埋场都是不必处理渗沥液的干化填埋场。而且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干化且腐熟稳定的垃圾非常适于机械分选以及其后的各种综合处理(包括焚烧),从此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将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怎么可能造成现在这种垃圾围城,土地、空气和地下水被大片污染的被动局面?!
为什么在本贴中的“固废专家”都加上了引号?这是因为现在的填埋技术和焚烧技术其实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或处置)垃圾,而是很大程度上在转移污染,比如转化为地下水污染和二恶英污染。这种污染一旦形成并由点到面扩散后,今后几代人即便是花费重金,恐怕也是难以修复的!造孽啊 ……..
免费打赏
baihao879
2012年05月28日 16:23:11
42楼
我个人认为餐厨的厌氧消化还是个方向,呵呵,毕竟能实现垃圾资源化。但是跟运营水平有关。楼主把很多问题归结到填埋本身我稍有意见。
我认为应该归结到国家对环保投入太少,导致搞环保的都没有钱,所以呵呵 自然运营水平就不行。
另外,生活垃圾的产气量不会超过130方/吨垃圾的。我觉得您的大桶技术还是有创意的,但是停留时间还是太短了。半年少点
回复
zwj5382
2012年08月13日 07:29:07
43楼
本人最近参加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城市垃圾处理运营监管与综合利用创新技术交流研讨会”的演讲稿。
网盘下载地址: http://d.119g.com/f/0E14FAB20EC0D857.html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