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简介: 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附件名:200610201161324075823.doc 文件大小:105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论文简介:
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附件名:200610201161324075823.doc
文件大小:105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12楼
好东西,顶!!!!
宿舍网络出问题好多天了,今天终于好了
上来看看
回复
13楼
最近正在看民居,民居里的文化真是丰富多彩呀,很又意思
多看看大家的意见很是重要,谢谢
回复
14楼
民族的东西才是立足世界建筑之林的根基,支持!楼主辛苦了!
回复
15楼
不能忘记民族文化和特色。
回复
16楼
需要这样的文章,对我们的设记思想和设计理念的转变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回复
17楼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回复
18楼
这样的文章对我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转变是有很大帮助
回复
19楼
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们在做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回复
20楼
回复
2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