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在制冷循环中,将压缩机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外界而得到冷凝(冷却液化)成高压液体(实际为放热过程)的热交换装置,液化后的制冷剂再次通过节流进入蒸发器,从而实现反复循环制冷的目的。 在制冷装置中,为了使液化后的制冷剂能顺畅地流进储液器,除了在冷凝器与储液器之间装设压力平衡管外,更重要的还应注意两者之间的位差,即储液器的进液口应在冷凝器的出液口之下,也就是说冷凝器的底部应高出储液器。可是一些产品并非如此,特别是小型风冷式冷凝机组,储液器为立式,与冷凝器同一高度安装在同一机座上。冷凝器底部的出液管必须向上弯至甚至比它还高的储液器上部进液,这就将这段管造成了液封现象,大大地增加了压缩机的排气阻力。一旦储液器中存有一定的液位高度,必将减少了冷凝器的冷凝面积,提高了冷凝温度和压力,增加了耗电量,加剧恶劣了系统的运行工况。这是产品在设计中存在的一大弊病。
冷凝器在制冷循环中,将压缩机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外界而得到冷凝(冷却液化)成高压液体(实际为放热过程)的热交换装置,液化后的制冷剂再次通过节流进入蒸发器,从而实现反复循环制冷的目的。
在制冷装置中,为了使液化后的制冷剂能顺畅地流进储液器,除了在冷凝器与储液器之间装设压力平衡管外,更重要的还应注意两者之间的位差,即储液器的进液口应在冷凝器的出液口之下,也就是说冷凝器的底部应高出储液器。可是一些产品并非如此,特别是小型风冷式冷凝机组,储液器为立式,与冷凝器同一高度安装在同一机座上。冷凝器底部的出液管必须向上弯至甚至比它还高的储液器上部进液,这就将这段管造成了液封现象,大大地增加了压缩机的排气阻力。一旦储液器中存有一定的液位高度,必将减少了冷凝器的冷凝面积,提高了冷凝温度和压力,增加了耗电量,加剧恶劣了系统的运行工况。这是产品在设计中存在的一大弊病。
32楼
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学习,
不过像小的冷凝机组,只能这样子了
回复
33楼
呵呵 不错 支持 !!!
回复
34楼
呵呵,两相换热要比单纯的液体换热效果高许多
这是因为汽化潜热远大于温差导热(显热)
满液式比干式换热效果好,并不是因为液液换热比两相好,
二者都是通过冷媒蒸发吸热
不同的是,干式蒸发器的导热热阻为冷媒蒸汽(尤其后段部分,管内气体很多)
而满液式的为冷媒液体,也就是润湿周长的差别
起主要吸热作用的仍是蒸发
回复
35楼
我们单位中间有虹吸.所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回复
36楼
应该是你设有平衡阀了冷凝器下部积存的液体与储液器的液位才相等,当没有平衡阀时,由于有压差,所以还是有一段液柱高的!我也是搞机组设计的,要不要那个平衡阀!或者那个平衡阀怎么设置?这些目前我也还没有弄明白!这只有通过实验来证明那种效果更好!这种效果的好与差,应该综合考虑。储液器比冷凝器位置低,搞设计的都明白对有些机组不好做啊!
回复
37楼
个人觉得问题不大,但高度差不要太大,压损可以通过P=ρgh(ρ指该状态的液体制冷剂的密度,h为冷凝器出口与储液器进口的逆差)计算,只要压损不太大,冷凝压力还是能很轻松地把它压入储液器,并不会造成所谓的冷凝器积液。
回复
38楼
容昌大哥,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制冷系统制冷剂冲注量过多会导致排气温度高,想问问你
回复
39楼
:) 学习中..........
回复
40楼
各位好:
我如果用单孔储液罐代替顶部进出的双向储液器,
制冷水时,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制热水时,这个单孔储液罐的位置还很重要吗?
如图中虚线、实线两种情况,是否还有很大差别?机组各部件的高差就按如图布置考虑;
希望得到荣昌大哥和各位大侠的回复,先谢
图中虚线显示有问题,我在下面重发的一下
[
本帖最后由 woxiaogui78 于 2009-3-13 15:21 编辑 ]
回复
41楼
刚传的图 虚线显示不清楚,改用红色线代替,
请各位说说图中单孔储液器,如果在这两个高度不同的位置上有什么利弊?
[
本帖最后由 woxiaogui78 于 2009-3-13 15:17 编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