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建筑-民居
lmf200404
lmf200404 Lv.15
2006年11月04日 22:20:05
只看楼主

"宫殿式"大厝   "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华丽动人。

"宫殿式"大厝

  "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华丽动人。

1162649995507.jpg

免费打赏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21:12
2楼
 洋楼

  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22:29
3楼
手巾寮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具有层层引深的气氛。她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22:48
4楼
石筑民居

  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33:06
5楼
 山村民居

  山区内地的民居建筑,其一般多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地族而筑居。最主要是选择接近有水源地段、交通方便、利于耕地生产区的自然地形灵活布局。通常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组成村落的集居群,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无完整的街道,乡村街道随着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蜓,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而错落的民居就建于小路边。山村民居建筑平面自由、灵活,不受什么格式的限制。整个村落布局虽缺乏规律,但多依傍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34:09
6楼
骑楼

  骑楼,俗称"五脚架"。是泉州民居和街坊建筑.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底差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它的特点是,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蔽风雨照常经商。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34:38
7楼
蔡浅古大厝

  位于南安县官桥镇潭里村漳州寮自然村。蔡资深,又名浅,南安人,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5年(1855年)兴建,光绪33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历经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这些大厝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也有2座,每座大多为二进及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或东西两边双护,或单侧一护。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石路石埕相连着成群建筑,既作行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时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该建筑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雕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35:13
8楼
 座落于德化县三班乡硬杰村的大兴堡土楼,系乡人邑庠生郑展极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端月新鼎造。大兴堡为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土堡围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长为56.96平方米。高10.2米,上盖灰瓦。围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上部运用传统的“大墙板”夯筑三合土墙(黄土、小沙石、石灰炭),高5.7米,厚0.43米。土墙上四周开设有40余个铳眼,可以对外了望射击及通风采光。东西辟有大拱门各一个,东门为正门,西门为后门。门用青草条石砌成,质坚光滑,每个门均安设内外二道门,系厚达12公分的木质门。门内设有一条曲尺形石台阶可通城垣。东北、西南隅各有凸突的角楼一座,势如犄角,面积约11平方米,旧时可安置土炮一尊。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35:55
9楼
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坐落在泉州城南郊江南镇亭店村。它以建筑堂皇富丽,布局匠心独运而闻名遐迩,是泉州古民居之精品。

  这座住宅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主体建筑中,除一大庭院外,两侧的东西梢间与东西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直向小巧的内庭院,合计五个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在东侧的花厅前还加造一个卷棚式的方亭,方亭内设有美人靠木栏杆,将两侧庭又分为两个小巧的庭院。整座建筑物显得美观大方,宽敞明亮,这在闽南的民居建筑中也是不可多见的。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36:54
10楼
林路厝坐落于南安美林镇后埔村,原建厝者林路,又名林文龙,是一位著名的华侨建筑家。厝建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占地约6.5亩,由多座结合西洋形式构筑的宫殿式楼房组成。中间主体建筑为正屋,叠楼。两边为祖厝祠堂,书院、小园林,墙体用花岗岩石板和红砖结构。厝坐北朝南,横向排列。厝前铺筑花岗白石板条大埕,石埕南面砌筑红砖埕围墙,围墙设一小门洞可通墙外的一潭鱼池和水田。围墙内石埕南端袈设一列石构平台(又称戏台),台中间建一座四角坡顶小亭榭,它可作族亲喜庆活动演戏和唱南音的小戏台。整组建筑富有变化,站在平台或楼阁可极目远眺观赏大自然美景。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4日 22:38:25
11楼
在安溪县龙涓镇玳堤村,有一幢圆土楼,建于清末,为旅居印度尼西亚侨胞李致涯昆仲所建。土楼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形式,圆形分水县山屋顶。墙基根(墙脚)厚1.2米,以山石叠砌门楣,上部以土夯筑,平面圆形,俗称“圆土楼”。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口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分别铭曰“聊芳楼”、“环山”、“分水”等石刻门匾。每个门都有两重门板装置,外门板上装有封钉铁皮,以防外犯火改。外墙与门设有枪眼等防御性设施,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的三层楼房屋,周环走廊设有木扶栏。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庭中凿一口大井作生活用水,周以石板构成圆形八卦图,计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