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过去的事什刹海地区地处故宫之后,位于西城区的东北部。资料显示,今天的什刹海总面积146.7公顷(地安门外大街以东地段未计入),就北京旧城(明清北京)的风貌而言,它处于上风 上水的西北方。什刹海地区最文明的莫过于前、后、西三海,三海相互贯通、连成一片,颇有江南水乡风情。而其以占什刹海地区总面积的23%、总面积33.6公顷的湿地,而成为老北京最佳的居住地。在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人区,到军阀混战的年代,这里最小的官也相当于市长了。
什刹海——过去的事
什刹海地区地处故宫之后,位于西城区的东北部。资料显示,今天的什刹海总面积146.7公顷(地安门外大街以东地段未计入),就北京旧城(明清北京)的风貌而言,它处于上风 上水的西北方。什刹海地区最文明的莫过于前、后、西三海,三海相互贯通、连成一片,颇有江南水乡风情。而其以占什刹海地区总面积的23%、总面积33.6公顷的湿地,而成为老北京最佳的居住地。
在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人区,到军阀混战的年代,这里最小的官也相当于市长了。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原因,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10几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里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12楼
诗歌是体现景观与人气最直接、真实和形象的载体。早在三国年间,诗人曹植就对什刹海有过这样的描述,“出自蓟北门,遥望湖边桑,枝枝自相依,叶叶自相当”;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咏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一冬一夏的荒郊野趣,勾起了诗人敏感多情的胸怀。
当时,马可·波罗必是来过什刹海的。他在游记中形容北京是“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我想这也是对什刹海的形容,因为那时的什刹海有着世上最宽广的水面,纯朴的民情、旖旎的风光注定让这位意大利商人流连忘返,也使他在游记中为北京增添了几分近乎仙境的色彩。
回复
13楼
如果说,马可·波罗的喜爱还停留在对东方古老文明的痴迷和向往,那么土生土长在什刹海边上的明代文人李东阳对家园的爱与歌颂就可谓铭心刻骨、入情入境了。生长在前海西沿的李东阳,一生以“重经西涯”为题作诗不下数十首。历史上,同一个人,用同爷
回复
14楼
李东阳身后140年,什刹海畔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明珠之子,他自幼才华横溢,工诗词,善书法,交游甚广。每值荷花盛开之际,他总喜欢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图画。
回复
15楼
与纳兰性德又相差200多年,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出生在什刹海地区的小杨家胡同。他在名篇《想北平》中这样“溺爱”什刹海:“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所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还把“什刹海”作为他许多小说的故事发生地,《老张的哲学》、《正红旗下》、《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影像历历在目。
什刹海是北京的水乡,素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美称,因此借“湖景”、食“湖鲜”便成了名人雅士们的一大乐趣,也同时造就了什刹海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会贤堂、烤肉季等一批著名字号。前海北沿的会贤堂,主顾大多是王公显贵、上层名士,他们临湖结社,议事会友,逢年过节或办寿日,还要在这里举办堂会。民国年间,这里的一场堂会就招至京城几乎所有的京剧名伶,李万春、叶盛兰、荀慧生、侯喜瑞、郝寿臣、杨小楼、梅兰芳、谭富英等,阵容远远胜过了任何一场剧场演出。此外,会贤堂还是近代思想家筹划新文化运动的聚会之所,鲁迅、蔡元培、梁启超、郁达夫、王国维、钱玄同、胡适经常登上小楼,共议民族文化的兴衰与走向。
回复
16楼
.
回复
17楼
.
回复
18楼
.
回复
19楼
.
回复
20楼
.
回复
21楼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