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洋楼:摆渡万国风情
lmf200404
lmf200404 Lv.15
2006年11月05日 00:06:57
只看楼主

天津是个寂寞的城市。表面上看,天津在中国的直辖市中是最没有特点的一个,既缺少北京那种宏伟大气的庄重,又没有上海那种城开不夜的繁华,也不象重庆那样山重水复。 然而,天津有小洋楼。小洋楼之于天津就像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被现实的阳光抚摩着又被历史的枝叶覆盖着,城市的性格、气质、喜悦和忧伤都烙在这个建筑的皮肤上了。小洋楼的繁华与热闹似乎随着袁世凯北洋时代的结束,也慢慢归于了沉寂。但如果不看看小洋楼,你就永远无法洞悉天津。小洋楼让天津变得很洋气,这种洋气更多地蕴藏在偌大的城市空间之中,汇聚于精美的建筑符号里。

天津是个寂寞的城市。表面上看,天津在中国的直辖市中是最没有特点的一个,既缺少北京那种宏伟大气的庄重,又没有上海那种城开不夜的繁华,也不象重庆那样山重水复。

然而,天津有小洋楼。小洋楼之于天津就像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被现实的阳光抚摩着又被历史的枝叶覆盖着,城市的性格、气质、喜悦和忧伤都烙在这个建筑的皮肤上了。小洋楼的繁华与热闹似乎随着袁世凯北洋时代的结束,也慢慢归于了沉寂。但如果不看看小洋楼,你就永远无法洞悉天津。小洋楼让天津变得很洋气,这种洋气更多地蕴藏在偌大的城市空间之中,汇聚于精美的建筑符号里。

天津的小洋楼,数五大道上的最为著名,这些建筑弥漫着欧陆的风情,记述着时代的风雨和历史的变迁。像上海的外滩、青岛的红瓦绿树,天津的外国建筑独树一帜,在这些构造奇特的建筑里,百年风云中,仁人志士、军阀官僚、阔佬遗少、三教九流演绎了多少历史故事。

渐渐地,对于天津人来说,"万国楼台"不再被视作过了时的遗物,相反渐成了此地的一种城市标志,甚至升华为一种骄傲了。其实这一变化,正符合文化生成的规律。一般事物,在现实状态中以应用价值为主;在进入历史状态后,文化价值便显现出来。事物的文化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当它定型于历史,其内在的象征着那一历史时期种种特征的文化意义,才会被我们一点点发现和认识出来。


1162656417030.jpg

免费打赏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7:49
2楼
曾经的辉煌

"天津",原意天子的渡口,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京师的门户。天津自永乐二年设卫筑城以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河海漕运的枢纽和盐业产销中心,推动了天津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形成了天津城市经济的特有格局,使天津从一个单纯的军事要塞演变成繁华的商业中心和贸易港口。至1840年时,天津已成为拥有44万人口的大商埠。

清末,当北京城的大老爷们在街头遛鸟逗蛐蛐儿的时候,津门大沽口炮台上的热血男儿正杀得咬牙切齿,目眦尽裂,鲜血染红了战袍,也一次次地将这片土地的魂魄浸染得倔强刚硬。当我们民族的苦难需要一座城市去担待的时候,历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津。走上前去的,只能是这座被历史雪藏了很多很多年,被汹涌的海水、犀利的海风和战争的苦难磨砺再磨砺的天津。当然,天津的抵抗最终以失败而告终,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成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九国列强设立了租界。国运的整体性疲软使这样的结局不可避免,于是在坊间便流传着这样的论调:说天津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百年耻辱史。不过此话似乎应该还有一种更为客观的说法:天津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百年抗争史。随着港口贸易的发达和外国资本的输入,天津开设了全国最早的邮政、电报、铁路,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工业体系。帝国主义长时期的侵驻,给天津以较深的西方影响;而遗老遗少和官僚政客们的云集,又给天津笼罩了一层神秘的氛围。

天津是座移民城市,南北商贾云聚,八方百姓杂处,所有这些都作为深厚的底蕴,给天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天津的文化艺术以古今兼容、中西并蓄而独树一帜,培养了一大批知名文学家、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而又由于天津曾是九国租界,旧租界内的建筑遗存含概了多种流派,著名的五大道内的建筑从哥特式到巴洛克式,从罗曼式到拜占庭式,中世纪的南欧风格、19世纪的折中主义风格……汇集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的建筑多达230多幢,以至于被称作"世界建筑博览会"。漫步在五大道建筑区里,尽管我没有太多的建筑知识,可能说不出每一座建筑的风格样式和艺术底蕴,此时我已无暇去用理论来描述和思考他们,我宁愿沉浸在这片风景中细细缅怀。"人,是需要思考的。人的衍变,是承受了思想的力。城市,也是需要思考的。城市的衍变,承受了历史的力。"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8:15
3楼
劝业场夜景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8:50
4楼
万国楼台,风情万种

劝业场步行街有许多小洋楼,但似乎已经过于商业化了,要想体验万国楼台真正风情,还是到五大道。很漂亮的房子,各式建筑都有,一栋栋安静地排列着,神秘且静谧。在夕阳的余晖里看它们,总是透着淡淡的哀伤,仿佛有诉说不完的故事。

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的坑洼塘淀,从1919年至1926年的七年间,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在这里填洼修路,逐步形成了五大道的交通脉络。英国先农公司、比利时仪品公司、外国教会及部分中资公司来此承建房屋。大量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小洋楼相继建成,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这里成了"国中之国"。

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各种要人及富人拥人津门。一为安全,二为立业发财,三为了住进设施齐全的小洋楼总比传统的四合院舒适方便。五大道地处英租界的黄金地段,人们便相争置地建房,毗邻而居,于是,这一带就成了天津名符其实的富人区。若论中国近代城市所拥有的富人区的规模,天津当属第一。北洋政府32届内阁,许多达官政要下野后也住进了天津五大道,其中有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寓居的各界人物,竟有上百人之多。这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聚集于此,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绝无仅有。据统计,这里共有风貌建筑和名人名楼300多处,其中居住过的中外名人有100多位。曹禺是天津人,他笔下的《日出》、《雷雨》,是否就是在这千余座小洋楼中蕴藏着的真实故事?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9:14
5楼
五大道雕塑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09:47
6楼
名人故居,时光背后的沧桑




五大道路两旁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小洋楼,重新粉刷的墙壁门窗,掩不住旧时岁月的风霜,而让人着迷的正是那现代时光背后隐约的沧桑。翠绿招展的是叫不上名字的高大树木,白里泛黄的许就是海棠。低调、静谧、安详,五大道里的名人故居给我这样的感觉,虽然地处市中心,但与商业区的喧杂相比,更显得安静。

那一座座久远而精致的建筑,仿佛在讲述着时代的沧桑。在这里,有着颇具特色的饭馆,有着异国情调的酒吧,但一切,似乎都与历史有着扯不断的结。置身于五大道,似乎到了另一个地方。这些小洋楼几乎都有着数十年至一百年历史,建楼的主人们,多半已不复在,可是,有的小洋楼却以主人们的名气和轶事引起当代人浓厚的兴趣和遐想。马场道与河北路交界的"疙瘩楼",是京剧名角马连良的故居。此外还有溥仪住过的张园,清代太监小德张的公馆,以及孙傅芳、曹锟、徐世昌、顾维钧等一大批北洋军阀、军政要人公馆的旧居及文化医学界名人严修、方先之、范权的宅邸等,每一座旧宅,都被蔓藤缠绕着,在暮的夕阳照射下,映出淡淡的青黑色的光。每一间都有每一间的传说故事,也正由于主人的故事而更浓重的散发出它们的古旧魅力。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10:18
7楼
.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10:33
8楼
.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10:56
9楼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19世纪末,英商在佟楼"养牲园"一带修建别墅和赛马场。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22年,建筑为平面""工"字形,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工商学院筹创于1920年,1921年由管理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1924年改称献县教区)的献县法国耶稣会创办,教学大楼由法国永和工程司设计,为三层混合结构,坐南朝北,正面临马场道,主门厅居于正中,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旧址是现在的天津外国语学院。而睦南道名人故居风貌建筑最多,风貌建筑达74幢,名人故居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到路、房、树的空间尺度恰到好处。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1930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李曾任天津殖业银行经理。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五大道上还有两座中西合璧的公馆。一是大理道3号、5号的蔡成勋旧居。3号是主楼,外观法国罗曼式,内装修使用中式木雕。5号为中式四合院家庙,垂花门及门窗隔扇,砖、木、石雕,无一不精。另一是重庆道55号庆王府,为清朝庆亲王载振的公馆,主楼平面由二层楼的四合院构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装修,顶层为祖先堂,庭院东部为中式花园,有假山、石洞和六角凉亭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11:27
10楼
天津梁启超故居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1月05日 00:11:51
11楼
张学良故居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