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们,帮我看看,污泥情况,指点指点
dingbo313
dingbo313 Lv.3
2006年11月29日 22:56:39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这一段时间,污泥镜检发现丝状物增多,看图片,sv30为35%,污泥在量筒沉淀后好象有呈块状,不容易松散。颜色一天白,过一段时间又黑,钟虫,累枝虫不多,纤毛摆动活,轮虫基本没有。

这一段时间,污泥镜检发现丝状物增多,看图片,sv30为35%,污泥在量筒沉淀后好象有呈块状,不容易松散。颜色一天白,过一段时间又黑,钟虫,累枝虫不多,纤毛摆动活,轮虫基本没有。

1164812197988.JPG

免费打赏
z_d_p@co163
2006年12月01日 09:57:22
12楼
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

①采用化学药剂杀灭丝状菌
丝状菌因同环境接触表面积大,故对药物较为敏感,在加药剂量合适时,可做到既杀灭丝状细菌,又不至于过多地损伤菌胶团细菌,在丝状菌明显受到抑制后即可停止加药,并投加合适营养,采取适当复壮措施。
常用的药物及剂量如下:
漂白粉量按有效氯为MLSS的0.5~0.8%投加;
投加液氯或漂白粉,使余氯为1mg/L时球衣菌30’死亡;余氯为0.5mg/L时球衣菌经120’死亡。
加废碱液,使曝气池pH上升至8.5~9.0左右,维持一段时间后,镜检可见丝状菌萎缩、断裂。
上述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时,最好先通过小样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投加剂量。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变异能力,在多次使用同一药物后,丝状菌往往会产生适应性,并导致方法的失败。
②改变进水方式及流态
对容易膨胀的废水,应避免采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CMAS)推荐选用流态为推流式(PFR)或批式(SBR)活性污泥法。J. H. Rensink对上述三种进水方式及流态进行了平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BR、PFR中丝状菌数量少、污泥的SVI值低,而CMAS中丝状菌数量多、污泥的SVI值高,污泥呈严重的膨胀状态。
③改变曝气池构型
对推流式反应器(PFR)的构型进行修改,使长宽比加大,长:宽大于20:1;亦可在曝气池中采用分隔。W. Donaldson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发现曝气池过短而产生的反向混合是污泥膨胀的起因,可通过加曝气池廊道(折叠式)或加横板来避免反向混合。捷克的chudoda引入了扩散系数D的概念,试验表明D值愈小,污泥的SVI值愈低,因此他建议在推流式曝气池中采用分隔,使D<0.2,以抑制丝状菌的过量生长。在英国的Stevenage水污染实验室里也观察到一旦推流式曝气池予以分隔后,污泥的SVI值显著降低。Van Niekerk等(1987)进一步提出在普通的城市污水厂水质浓度条件下,PFR曝气池前端分隔的小室,体积应为曝气池总体积的2~5%,水力停留时间为12~18分钟,小室中污泥的F/M为20~30克COD/克MLSS&#61598;天,这时小室中有机物去除量甚高,而耗氧量仅占理论值的16~23%,大部分基质被菌胶团细菌转化为胞内贮藏物,结果可使它在竞争中超越丝状菌而占优势。
④控制曝气池的DO
在推流式曝气池中通过设置厌氧区,使污泥交替通过厌氧、好氧区的A/O工艺(Anoxic/Oxic process)来防止污泥膨胀。A. B. Davidson(1952)在采用A/O工艺处理由于C/N高而经常出现污泥膨胀的酒厂废水,使污泥的SVI从数百降至34。Heide等采用A/O工艺时污泥的SVI值低,原因为菌胶团细菌能在厌氧、好氧交替的条件下摄取、转化和贮藏基质,从而竞争性地排斥了在这一条件下该能力差的丝状菌。我们也在曝气池前端40%为缺氧区的A/O系统脱氮试验中,观察到污泥的沉降性能及SVI值均优于对照的CMAS完全混合活性污泥表曝池,污泥中丝状菌数量也大大低于对照。
⑤调节废水的营养配比
对因缺乏N、P而引起SVI值上升、造成污泥膨胀的处理系统,须在进水中追加N、P。我们于1972~1976年在处理某染色厂的废水过程中,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分别投加尿素、含氮量高的污泥消化池上清液或腐化污泥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在污泥发生膨胀时我们应及时改变曝气池中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有两大类微生物──菌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共存并相互竞争的污泥体系中,创造适合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使丝状菌得不到优势生长,以达到改善污泥沉降压缩性能、控制或预防污泥膨胀的目的。
回复
z_d_p@co163
2006年12月01日 10:02:37
13楼
这儿有篇文章,关于生物选择器的,楼主不妨看看……

从中可以引申出很多改进的措施……比如如果条件具备,可以试着向污泥回流井里面引入原水,提高浓度……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855_562305_1.htm
回复
yfish119
2006年12月01日 10:18:44
14楼
楼上的截图是那个资料上的啊,能共赏一下吗?
回复
honghuideng23
2006年12月01日 16:23:43
16楼
有没有bod的数据
感觉也是生物量不够
是不是水中营养不足的问题
回复
z_d_p@co163
2006年12月01日 17:07:36
17楼


天下文章一大抄啊……

确实好多书上都有,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
回复
blackfox1980
2006年12月06日 10:38:23
18楼
污泥浓度多少?SVI是多少,只知道SV30有什么用
回复
lymeizi
2006年12月06日 12:09:44
19楼
原来丝状菌是这样的阿……以前认错了,吓了自己一跳,那么那些比丝状菌短一点硬实一点并且粗一点的是什么菌阿
回复
z_d_p@co163
2006年12月06日 15:03:02
20楼


10楼的“剌毛球”?!也是这个范畴,没认错……
回复
shihuizan2008
2006年12月15日 11:47:05
21楼
sv30为35%也说明了这一点,感觉生物量不是很多!有没有bod的数据?DO控制有没有问题。
回复
fengzizt
2006年12月18日 14:23:09
22楼
中等膨胀 注意溶解氧维持在2.0 适当减少进水 3天能恢复应该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