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宝石斑竹对本人之前所提问题详细的解释。在下尚有不明之处望继续指教。关于strat动力计算:1.在下找了半天也没弄清楚机器扰力曲线在strat里如何定义,是要写成文本文件吗?有没有方便的定义方法呢?2.请教宝石兄strat里的多点激振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将动力作用同时直接加到所选的节点上直接经过时程积分得到结构的响应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和我们的设计方法还是有些不同。因为通常一个动力基础(包括大块式和构架式等)上有多台动力机器,每个机器扰力的相位差并不能
感谢宝石斑竹对本人之前所提问题详细的解释。在下尚有不明之处望继续指教。
关于strat动力计算:
1.在下找了半天也没弄清楚机器扰力曲线在strat里如何定义,是要写成文本文件吗?有没有方便的定义方法呢?
2.请教宝石兄strat里的多点激振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将动力作用同时直接加到所选的节点上直接经过时程积分得到结构的响应呢?如果是这样
,那么和我们的设计方法还是有些不同。因为通常一个动力基础(包括大块式和构架式等)上有多台动力机器,每个机器扰力的相位差并不能
事先确定。《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的设计方法是分别考虑每台机器的作用,得到结构的响应之后按照“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求得结
构得响应。为加强strat的竞争力,可以考虑加入《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的相应内容,在下所知目前国内唯一针对这一块的软件只有成达工
程公司和重庆大学联合搞得一个,功能单一,界面粗糙。
关于钢结构结果输出:
1. 请教strat如何输出钢结构的应力比?注意我们关心的是应力比而不是应力。
2. 请问构件的局部稳定验算结果和长细比结果在哪里查询?
3. 在archi“显示构件验算结果”菜单里,钢梁、柱、支撑的折算应力是什么应力?Von-mises应力还是按照钢结构规范验算考虑了稳定系数后
用于判别构件承载能力的所对应的等效应力?
4. archi中“显示验算结果判别”菜单,能否不用显示那么多的截面结果(可以将“梁截面个数”选项去掉)?而是只将所有截面里的最大值
输出。那么多截,面对设计而言属于程序内部计算过程没有多大参考意义,只会增加阅读量呵呵^^
5. 另外同事们也都反应strat输出应力而不输出应力比和设计习惯不符合,有的人甚至搞不懂。对于建筑结构而言,杆件的应力结果确实没有
多大的直观意义。作为挣扎在一线的设计人员,设计时间都很紧迫,最迅速最迫切要知道的就是哪些构件超限,那些构件过大,软件提供的越
直观越好越快越好(这方面strat很可以要借鉴3D3S的做法,可以将不同“应力比”水平的构件定义不同的颜色,个人认为还应该将不同长细比
的构件定义成不同的颜色才好判断)。没有人会去看构件的应力(然后和235Mpa比较?),对设计而言没有意义。
其他,
1. 在下现在有个筒仓想用strat校核,宝石兄能够指教strat里壳单元的局部坐标系有没有较详细的说明(有图最好),在下光看手册实在有些
不明白,在下曾经做过solid-shell单元的开发,相关概念都懂,只需指点个大概即可。
2. 请教宝石兄,在下在这一版块见到strat居然可以计算单拉构件(比如有个门式刚架厂房梁上面居然用拉索掉着)但却没听说目前的strat有
非线性计算能力,难道不经过荷载不迭代也可以直接计算单拉构件?另外关于拉索结果稳定性尤其是风振问题strat是否都能计算呢?
3. 关于不同单元的连接方式,很多同事都不懂,strat能否给出较为系统的建议(我在本版看到宝石兄提到的杆单元与实体元的连接方式,对
于大体积基础虽然可行,但显然有很多限制,一般的设计人员很容易弄不懂导致乱用)。
4.还有3节点板单元的精度问题,不知道用于计算筒仓顶部的壳体能达到多大精度?
5.strat的墙元据说不错,但其计算的连梁弯距精度能够具体达到什么精度,有无和试验或是精确计算的比较,对于不同高跨比的连梁是否都能
计算?感觉用strat的墙元进行弯距调幅心里反倒没了底,呵呵。
6. strat4.0都将包括哪些功能, 网络版具体价格可不可以做个简单介绍, 在下以前接触的一些工程苦无合适的软件不得以做了很多妥协,用
ansys和sap因前后处理工作量太大,设计时间太短基本无法实现。好想早日试试strat4.0。我也想介绍给更多的同事尽快学习,将来为方便自
己提高效率无论如何也会为引进strat添点火。
7. 能否和sap2000或ansys来个接口,校核起来就方便了。
罗罗嗦嗦了这么多,希望宝石版主莫怪在下多问,实际上这些也都是在下在设计中应用过的好多种软件所遇到的问题,见到strat,解去很多在
其他软件上的痛苦之处,不禁对strat求全责备。
最近忙里偷闲小试strat,因时间所限未能尽悉strat妙处,仅管中窥豹,已觉strat确实有独到之处,比如建模方面空间和平面的结合,建模便
捷性已超过Etabs和sap2000,甚至比autocad平台的3D3S也略胜。在后处理方面二次建模概念的提出开创了后处理的新时代,设计者利用strat
进行后处理感觉和规范贴得更近
,在其他软件里的好多黑箱处理部分也得以揭开,使人用得更放心。将来strat如果能够加入更多的功能比如钢结构节点的自动计算、基础接力
计算、绘制钢结构图,在目前计算能力上补充上类似国外软件的功能,另外在操作方式上多和设计人员沟通,尽量贴近设计习惯,则strat必将
成为中国建筑结构领域的第一软件。
2楼
还忘了说,对于复杂结构,可以将各个局部在不同文件里分别建模然后总体拼装,strat可以考虑允许将自己的模型文件在不同的窗口之间进行交换。
另外,strat32里的弧梁是什么单元,多节点梁单元吗?其对于钢结构的稳定验算如何考虑?
???
回复
3楼
最近适用strat算了一钢结构,因我无法给出应力比,审图的不知道安全度水平,strat已暂被否决了。无奈。
在这里看到的多是对strat的吹捧,难道对于理性的思考没人感兴趣吗?
回复
4楼
其实 我觉得斑竹也应该在这里给个详细的解释 不要回避这个问题 是太简单问的单纯还是什么 也给个说法 感觉软件很好用 但技术条件没有 还是心里没有底的 希望能看到strat的技术条件 建模就像做三维模型 再复杂也是很容易做出来的 这和计算是两码事 不知道什么时候处技术条件
回复
5楼
对不起,时间关系。这是个重要的帖子,我们也很看重。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抽时间专门回复。
1、动荷载,现阶段只能通过文件定义。在4.0以后,可以直接定义曲线函数。在其它帖子中已经说明过。
2、多点激振与基底激振相对应。基底激振指地震作用,动荷载从基底作用。多点激振不局限于基础,是指特定点上作用的动荷载。设备激振是多点激振。
现阶段多点激振,多点的激振动荷载是相同的,这点需要加强。动力基础部分,将按相应规范进行处理。
3、钢结构部分现在输出的应力,而不是应力比。主要是因为STRAT经常需要处理同时包含钢、混凝土、钢管、型钢等组合性结构,这些结构中材料的特性会不同,因此直接输出应力。同时程序给出了应力的判断。超过设计强度的,用红色显示(紫色表示稳定验算不足)。以后可考虑设开关,由用户确定按应力、或按应力比输出。
4、钢构件的局部稳定,现在没有。长细比现在给出了计算长度(在Archi里),但没有折算出长细比,需要更新。
5、折算应力就是Von-mises应力。对于稳定验算,按照规范方法,非线性因素包含在内力增大系数中,最终结果还是通过应力体现出来。因此在稳定验算构件中,显示的折算应力是强度验算、稳定验算中的最大值。
6、局部坐标系,是V3.1以后增加的功能,《手册》里还没有,甚歉。可到我们网站www.strat.cn首页,相关条目中有介绍。
7、一般的屋面拉索、支撑拉索,是不需要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判断受压、受拉状态,确定杆是否参与受力。
8、单元连接问题,只存在实体元与梁柱单元的连接问题。STRAT中板单元、墙单元(两者严格上都是壳单元,两者性能有所侧重),是具有完全自由度,可以直接与梁柱单元连接。
实体元与梁柱连接,可能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9、3节点单元,从单元本身而言,其精度低于4节点元。因此,在一般的计算中,我们推荐尽量采用4节点元。STRAT中3节点元,精度还是不错的,用于穹顶形壳体计算没有问题。如筒仓顶盖是平屋盖,还是可以用4节点元建模计算。
10、STRAT墙元是自己开发的新型单元,采用了全新的单元构造方式。其计算效果,可见我们公开的一些算例。STRAT墙元能可靠传递节点弯矩,因此能准确计算墙、梁连接结构。
正因为STRAT墙元的可靠性,连梁可以直接用梁单元计算,而不必用面单元模拟连梁。
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连梁可以用墙单元算,那框筒结构中的框架梁呢?这些框架梁是不能用面单元模拟的。所以墙单元本身的性能是非常关键的。
连梁,尤其是高连梁,实际上,用普通的墙单元(4节点膜元)计算,要达到较为精确的结果,需要沿高度分成几层,这样才能反映深梁地受力特点。而这一点,其他软件都没有做到。而梁单元算连梁,由于已经包含了弯曲、剪切变形,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深梁的受力。
因此,连梁计算的关键,在于墙元。只要墙元性能可靠,用梁单元算连梁是可以的。用墙单元算连梁,本身也存在不利因素。
11、4.0主要在非线性这一块。具体内容会在合适的时候,告知大家。
回复
6楼
不是回避问题,回复晚了,因为问题很多,需要专门抽时间。
软件的可靠性,请不要怀疑。STRAT软件通过部级鉴定,类似单元计算是否正确的问题,这在开始软件鉴定以前就是解决好的问题。
国内一些知名软件的背后,其实都得到了STRAT软件的核心技术支持。有些软件整个核心计算部分,就是由STRAT软件开发人员所开发的。
软件计算的正确性的问题,其它软件也不会有问题。由正确的计算模型,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在商业软件,是基本要求。各软件的差别,更多的是体现在模型上。能不能准确地、不做简化地建立起模型,是精确计算的关键。模型简化了、忽略了很多因素,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回复
7楼
V4.0有前处理工程拼装功能,已经开发完成。
弧梁不是多点梁单元,实际意义上的弧梁单元。弧梁稳定计算,在Archi中有一个小角度弧的参数。如弧梁角度较小,近似于直梁,按直梁计算稳定。如弧角度较大,不进行稳定验算。
回复
8楼
在我们接触的外资项目设计中,有时外方业主布不认可中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因为好多国家规范是按照中震烈度进行地震
计算设防的,我们按照小震设防,尽管有相应的构造措施,但很难说服业主同意。另外对于大型的项目,一般都有专门的
地震安全评价报告。所以,我们目前的设计中很多并不是完全按抗震规范的设防烈度计算的。而目前抗震的发展趋势是趋
向于性能设计,我国标准化协会已经试行了《建筑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名称不一定准确),这本通则包含了很多新的设
计理念,strat在抗震方面可以考虑给用户更大的灵活性,让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计算地震作用,另外如果再能融入
《建筑抗震性态设计通则》的相应内容那就好多了。
另外,本人之前对strat提了很多问题,并不是怀疑软件的正确性。因为任何的软件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的,必然都带有
一定的误差,比如壳单元计算的精度和网格的疏密以及单元位移场假设有很大的关系,这是理论本身的问题,就算是
anasys也一样存在,并不是说strat存在错误。但是有一点,软件的灵活性增加尽管可以方便人处理复杂的模型,但是必
须注意的是,越是灵活的软件,用户操作出错的概率也就越高。而傻瓜软件尽管丧失了灵活性,但由于操作简单,或者说
用户可以控制的部分少,犯错误的机会必然也就少。而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设计人员对于软件的计算原理一无所知,
如果让他们去操作strat这种稍灵活的软件,其所犯错会很多。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边界条件错误,网格划分明显不合理
,采用的计算参数错误等等,由此产生计算错误,不知所措进而对软件产生怀疑。在本版我看到了一些看似复杂的模型,
其似乎就是追求所谓精确的建模,但对于模型是否合理,是否应采用适当的简化几乎一无所知,这很容易导致对strat的
滥用。而这有可能会成为是strat推广中存在的一大障碍。我觉得strat不光是要提供完备的帮助系统,还应该就一些常用
的模型简化技巧,网格划分技巧,模型合理性判断方法等基本的东西提供给用户。让最不具备背景知识的人也能够容易的
掌握。而不像现在,有不懂有限元的同事尽管也会操作strat,但其模型简直惨不忍睹,很难想象其结果会正确,而我想
这应该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情况。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