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后的王府
bfy-ljb
bfy-ljb Lv.14
2006年12月10日 15:35:23
只看楼主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除皇帝和家眷外,任何人是不得住进紫禁城的。因此皇亲国戚们都要建造自己的宅弟,以为家居之所。于是,王府产生了。今日北京城里,还有60余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北京恭王府位于什刹海北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也是今日北京城里60余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除皇帝和家眷外,任何人是不得住进紫禁城的。因此皇亲国戚们都要建造自己的宅弟,以为家居之所。于是,王府产生了。今日北京城里,还有60余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北京恭王府位于什刹海北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也是今日北京城里60余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1165736116634.JPG

免费打赏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1:26
12楼
礼制下的刻板生活



溥仪(中)与家人在醇亲王府花园。


然而“这是一个看上去富贵的开头,接着的就是刻板无趣的生活,我们看到电视剧中的那些场景其实都是被戏说的”。溥适先生对记者说,“因为祖先们是在马背上得到天下的,是靠打仗拿天下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兵民合一的制度,而王爷都是以前有军功的将领。王府在这个制度下有个被规定的作用,就是为了准备随时能打仗的将领,为了教育下一代。王爷对后代是很苛刻的,而这些就是通过礼节来限制的”。

对于王府内院的生活,王府研究专家冯其利引用他老师、在睿亲王府生活了十几年的末代王子金寄水的描述告诉记者:“王府的刻板生活,实际上是在演戏,上上下下都是剧中人,每天表演相同程式,道着相同的对白。”金寄水先生所居住的睿亲王府就在现在东单外交部街,根据金寄水先生所著《王府生活实录》的说法,他们的生活几乎一成不变,那时在他家旁边的朝内南小街禄米仓被改为陆军被服厂,“那儿有个高大的烟囱,每晨鸣汽笛两次”。每当头遍汽笛一响,有披甲的(打更的)就会由太监领着进入关防院——也就是王爵子孙居住的后院洒扫,小苏拉(下人)往各殿堂下窗户。二遍汽笛响后,仆妇开始伺候内眷们盘腿坐在前沿炕上对着镜框化妆,化妆品到那时已经是“中西合璧,有法国名牌和月中桂精品。太福晋只有双妹雪花膏和甘油”。梳头时候,仆妇送上冰糖莲子羹或清煮梨汤一小碗,润口用的——这些都是规定好的,不能不吃也不能多吃,不能早起也不能晚起,如不守规矩,甚至连老资格的妈妈都可以训斥小王子,冯其利说。
溥仪(中)与家人在醇亲王府花园。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2:01
13楼
王府生活的轴心就是被规定好的规矩:“梳洗完毕就要穿戴好到长辈处请安。王府设有衣服库,清初到同光年间王爷更衣很严格,而主管衣服库的司库是王府官员,管辖王府成员衣服的更换,比如夏季规定内衣必须每日更换,由浆洗房妈妈们负责洗涤,冬天则须每天更换内衣的袖衬、领衬,浆洗整洁后由仆妇依次缝上,王府的仆妇‘各抱一角’,一切都被规定到最细微的程度。”冯其利说。

“你只要在王府生活过一天就可以大概判断出第二天第三天甚至一个月后的哪一时间王子王爷们在做什么。”溥适先生对记者说,“生活简直是一成不变。”

8点的时候,按照满族礼节孩子们就要去请安。嬷嬷领着孩子进来,女孩规定在前面,男孩在后面,一个个依次跪安,然后福晋和奶奶们梳洗完毕,换上衣裳,一起上殿去太福晋处请早安。等到请安回房不一会,8点多时候,“一个专门伺候我们的小太监照例到母亲祖母处报告,老师来了,然后我们就要开始去小书房读书”。“当时对小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上午从8点到正午12点,下午从1点到4点都是读书的时间。到了下学时候,还必须在书童和太监的跟随下把习字的成绩递过去,以便查看当天功课。”溥适说,“如果作业能通过祖母和奶奶的审查,才有下午大约一个小时的玩耍时间,要不等到6点吃饭,一堆繁文缛节后又要开始准备睡觉的事情。”
清末,王府里的新嫁娘。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2:17
14楼
醇亲王与幼子溥仪(右)、溥杰在王府。

“小王子的生活非常枯燥,除了应付繁文缛节就是读书和吃饭,事实上他们吃的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好,甚至没有我们现在普通人吃得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赵书对记者说。早点大约7点左右,就是仆人出外面买吊炉马蹄、麻酱各种烧饼和油炸果,从不换样。中饭和晚饭大约都定在每天正午12点和傍晚6点,菜的式样也是各府根据自己的条件规定的,比如金寄水先生所在的睿亲王府每餐规定是四个七寸盘、四个“中碗”,一般盛装两荤两素两凉拌,还有两大碗汤菜,醇王府的饭菜是四碗四盘,另有粥和饭以及一般面类和两小碟卤菜。甚至荤菜都不多,睿亲王府一般以拍黄瓜、素拌菠菜为小盘,中碗里偶尔有烩什锦丁、鸡丝烩豌豆,唯一比较好的就是每餐必备两个五寸盘熟食,如小肚、酱肉等等,另两个小盘装的是酱咸菜。主食也永远是老米饭(陈仓米)和白米饭,根据金寄水的回忆“所以上上下下都盼年节,才能加菜”。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2:39
15楼
两岁的溥仪在醇亲王府。

“虽然俸禄和庄园收上来的钱完全可以不在意伙食方面的开销,但是对孩子的严格和内院正式伙食方面的控制是为了遵循祖宗的遗训。不过后来为了改善伙食,有的王府各房奶奶们都私自有小厨房,到抱厦儿共餐就是应景一下。真正遭罪的是掌事的太福晋,由于地位问题她不好开小伙,还有就是小王子,孩子们不到10岁的不能和长辈同餐,有的在炕桌上吃有的在自己卧室吃。”赵书介绍说。

王爷的生活空间是很狭小的,清朝的八旗制度下,皇帝掌握在手上的是上三旗,还有五旗旗主各自是八大铁帽子王爷担任的,王爷有辖管的旗和相应的子弟兵,如果让这些王爷相互走动,就可能出事。为了怕王府与王府间勾结谋反,王府间是不能随便来往的,所以即使想来往也要有所理由,不是因为‘喜庆’前来请人办事就是事后来谢步。事实上在京城里走动着很多皇帝的探子,按规定双方拜访需要大声通报和“回事”的礼节,其实也有让探子更容易知道串门的原由。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2:56
16楼
“还有个严酷的规定——王族们未经过批准是不准出内城40里的,为的也是防止他们‘有所谋’,如果违反就要被砍头。”清史专家、北京市历史第一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先生对记者说,“所以王爷们就只能在自己家里寻摸着怎么闹腾,发展各自的爱好。肃亲王家喜欢唱戏,根据溥杰的回忆,肃亲王家王子宪均曾说过,肃亲王府的日常生活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天都差不多要在王府里演戏,而当时剧院一年中也才上演二百来天。而豫亲王家喜欢研究小点心等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爷们大都艺术造诣精湛,而清朝崩溃后,那些王族后裔大都成为艺术家。”

一方面是被规定需要节制的生活,另一方面是腰缠的万贯家产,“比如庄亲王家有55万亩地,除了这个还有规定的3000两的俸银俸粮等等,55万亩养的却只有全府上下大约55人。举个例子,现在北京西二旗西三旗所在的那几个村,历史上一年的作物收成就是供一个王府一双靴子的钱,钱实际上多出很多。钱太多又花不出去,就会想方法折腾”。冯其利说。

赵书则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启功先生的爷爷著名的爱好就是为自己办丧事,有几次他宣布自己死了,然后乔装打扮躲起来,看府里的人为自己大张旗鼓,他会详细欣赏,那个纸作的金盘子雕刻什么样的花纹,用了多少质地的金子等等,都津津乐道地写在文章里。等张罗完了,人再现身,说我没有死。皇帝也不管,只要你按规定体制在自己家的王府里,想干吗就干吗。”

对众多王子来说,一个王府就只能有一个王爷,也就是说,没有当上王爷的都必须出王府,一般规定年龄就是18岁。“最可怕的是有可能被赶出北京,比如新封了一个王爷或者郡王,内务府就会四处勘探房子,如果房子需要兼并到你的宅子,或者甚至等18岁出府的时候,房子是内务府帮你安排的,如果安排不上,就可能打发你回东北去,一次性折现所有俸禄和庄园的收入,然后送回东北。”赵书对记者说。所以王子们在这种压力下18岁之前是要进入很残酷的竞争的,“一个是在府内争王位继承权,一个是看能不能被皇帝封赏”。

王子要封爵要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满文、汉文、骑马、射箭,选择推荐成绩优秀的人授封,如果不合格,明年还要应考。一般规定10岁就要考步箭,16岁考马箭,宗族王公照例6岁入宗学,可以选择的自由是,如果对自己雇请的家塾老师和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信心可以不去,但是一律必须参加到18岁,即使有的王子不到6岁就被封赏了,也要参加,不合格还要考,考到被认为成绩合格为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王子的一生,18岁前在严格教育下为争王权,18岁如果封上王爷也被盯得紧紧的,锁在自己的王府里,没有封上的就要搬出王府甚至回东北,可见其实王族的生活空间是多么狭小。”赵书说。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3:21
17楼
北京王府分布图。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4:03
18楼
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号称“中华第一街”,它的名气很大程度上与王府有关。据专家介绍,元大都时,王府井大街叫丁字街。到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在此修建了10所王府,才有了王府井大街的名字。这也是北京修建王府之始。到清代,明朝的10所王府已没有影子,只留下了王府井这个街名。目前能够找到的都是清代王府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6:19
19楼
其他王府现状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史书记载,乾隆年间京城有王府30所,其中包括19所亲王府、11所郡王府。嘉庆年有王府42所。随时代变迁,那些“铁帽子王”可以世代相袭,一些王府易主重新分封,一些皇子则没有被封为亲王、郡王,出现了王府数量不断变化。到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约有50余所。

目前北京尚存府邸22所,如去掉一座公主府、两座贝勒府,共有19所。保存比较好仅8所,即恭王府、醇亲王府、老醇亲王府、孚郡王府、雍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淳亲王府。这些王府大都有比较完整的府墙及府门、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筑,昔日王府的面貌基本保留了下来。


恭王府:百年大修

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最初为乾隆宠臣大学士和绅的私宅,史书记载:“嘉庆四年(1799年),和绅获罪,第宅入官,嘉庆将其一部分赐其弟水 ,是为庆王府。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收回后又转赐其弟,是为恭王府。”

恭王府作为满清皇族的古建园林,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建国后,先后被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安部和北京空调器厂占用。王府的马号被用作郭沫若故居。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6:39
20楼
醇亲王府:室内装修全部现代化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坐落于此。后来明珠获罪,王府又被和坤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建成醇亲王府。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作为北京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清代工府建筑,2003年12月8日,醇亲王府维修工程全部完工。

克勤郡王府: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的,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顺冶年间所建。民国后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克勤郡王府去年11月初完成了大修,基本保持了清代王府建筑的原汁原味。目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在此上课。

回复
bfy-ljb
2006年12月10日 15:47:28
21楼
和亲王府:被李鸿章改成西式建筑。

和亲王府的前身是贝子府邸,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五子弘昼改建为和亲王府。清末李鸿章专门请来法国建筑师,在王府旧址上重建几组砖木结构的楼群。1919年后,这里改为总理府,1921年为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

目前王府旧址分属两个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社科院。据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尚宝亮介绍,修平安大道时,曾有人计划将正门整个往北退后9米,以让路为直线,但最终遭到专家反对,反复论证一年后,为保护建筑原貌改变了原计划。

礼亲王府:院里盖起楼房

有关资料记载,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里城根南街,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从西皇城根南街南行大约200米,就是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礼亲王府院内己经盖起了不少楼房,院内地面已经硬化,辟为停车场。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原来的王府正门,现在变更为侧门,大门紧闭。文物专家介绍,礼亲王府原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现在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老睿亲王府:变为普度寺院

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于王之一。1694年,康熙下令将睿亲王府改建为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皇帝将该寺赐名为普度寺。
1984年,普度寺被定为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普度寺高台上的186户居民全部搬迁,撤并了占用普度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范围和规模。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