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楼
51、对“五荒地”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被简称为“五荒地”(有的地方没有荒沙,称“四荒地”)。治理的措施主要是造林、种草、封禁等。必要的情况下配以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可以与经济开发结合起来。
52、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技术
一是根据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群众生活的需要,合理地确定水土保持林与经济林(果)种植面积的比例。一般情况下要求农村人均有0.1公顷左右的经济林或果园,其余荒地和退耕地全部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经济林果要集约化经营。
二是必须注意适地适树。无论是经济林还是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养林,选植的树种,都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例如,黄土高原北半部、气候干旱,山坡上造水土保持林,一般以灌木为主,乔木只种在沟底和“四旁”(渠旁、路旁、村旁、宅旁)等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
三是建立高质量的苗圃。根据造林需用的不同树种及其相应的数量,以乡、村为单元建立规模适当的高质量苗圃,就近育苗。用好苗、壮苗满足造林需要,是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一环。
53、人工种草的水土保持作用
人工种草包括陡坡地退耕种草和荒坡种草两方面,是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保持水土、解决“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种草必须与发展牲畜业相结合,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做到饲草与牲畜协调发展。人工种草要选择产草量高、固土作用强,品质优良、牲畜爱吃的草种,兼顾保持水土和发展牲畜两个方面。
54、封山育林措施的作用
封山育林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具体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现有完好茂密的森林实行封禁,不使遭受破坏;二是对衰退了的树林实行封禁和抚育,使它变得完好茂密,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封山育林需要有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封禁林地的四周,作出明显的标志,明确封禁范围。二是与邻近有关的乡、村制定乡规民约,明确封禁的要求。三是设置监管哨所,安排专人看管。四是对违犯乡规民约、破坏林木的,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给予适当的惩罚。五是对衰退林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种、补植,促进加快郁闭。
55、封坡育草措施的作用
在我国有的地多人少地区,有大片的荒坡和草原,生产活动以畜牧业为主(纯牧区),有的在放牧的同时还兼营农业(半农半牧区),由于过度放牧或扩大耕地,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不仅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面积和风沙区面积日益扩大,草场面积日益缩小,同时,又进一步过度放牧,形成恶性循环。解决的途径是:必须实行封坡育草和退耕还牧(草)。
具体实施办法:一是实行草原划管,轮封轮牧,以乡或村为单元,把现有的草坡分成若干片,其中部分放牧,部分封禁;让地面的草类有恢复生长的时机,等封禁的这一部分地面草长好以后就可以放牧,原来放牧那一部分再封禁。二是对封禁育草的部分地面,用木桩和铅丝作成围栏圈起来,进行有效保护。三是选条件较好的地面,进行人工种草,以补充饲草不足,促进封禁实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用打井,修渠等办法,对人工种草进行灌溉,提高产草量。四是半农半牧区的农耕地,要修成梯田或小片水地,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防止扩大耕地,破坏草原。
56、进行沟壑治理的主要措施
沟蚀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之一,沟壑发展是破坏地面完整、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形式,也是增加河流泥沙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保护地面完整,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河流泥沙,必须抓紧搞好沟壑治理。沟壑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不能单独进行。沟壑治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使暴雨中坡面不产生或少产生地表径流。
二是在沟头上修防护工程,防止坡面地表径流从沟头下泄,从而制止沟头前进。
三是在沟底比降较大(5%~10%以上)的沟段修建各种类型的谷坊,巩固并抬高侵蚀基准面(沟床),防止沟底下切,相应地稳定沟坡,防止沟岸扩张。
四是在沟中有泉水露头的沟段,修塘坝或小水库,蓄水利用。
五是在沟底比降较缓(小于5%)的沟段,修淤地坝(主要在黄土高原)或拦沙坝,不仅能巩固沟床,稳定沟坡,制止沟蚀,而且能拦泥淤地,变荒沟为良田,同进还能迅速有效地为河流减少泥沙。
六是在沟中适当位置,修建库容较大的治沟骨干工程,提高整个小流域的防御标准,暴雨中拦蓄沟中洪水,保护沟中淤地坝小水库等工程安全生产。
上述措施中,沟底的谷坊,淤地坝(拦沙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等,有机结合,各有明确的分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坝系”,不仅能有效地制止沟蚀,而且能充分利用小流域的水沙资源,为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
57、修建淤地坝的作用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沟壑治理中一种多功能的有效措施。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能巩固并抬高沟床,相应地稳定沟坡,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二是能迅速有效地拦截小流域内坡面与沟壑流失下来的泥沙,为河流、湖泊、水库减轻泥沙负担。有利于下游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坝内淤出的平坦肥沃的土地,群众叫“坝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耐旱,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是坡地单产的5~6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的“保命田”。四是有了坝地高产,解决部分粮食问题,有利于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实现综合治理与综合经营同步发展,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58、治沟骨干工程的作用和修建时必须注意的技术环节
治沟骨干工程是沟道坝系建设中最重要的措施,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由于有较大库容,在坝系中上拦下保,能提高整个坝系的防御标准,保证淤地坝,小水库安全生产,这是主要作用。二是在一定时期内(20年左右)可以蓄水利用,三是坝库淤满以后(一般在20年以后)可以作为坝地使用。
修建治沟骨干工程必须作好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注意以下技术环节:
一是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规划中,科学地部署治沟骨干工程,根据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主要是土壤侵蚀强度),每3~5平方公里修建一座。
二是要作好坝库建筑物设计,根据坝址地形,确定坝高与库容。一般每坝库容10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70%是拦泥库容,30%是滞洪库容,要求拦泥库容能容纳上游集水区20年的来沙量,滞洪库容能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在此基础上相应地作好溢洪道和泄水洞等建筑物的设计。
三是要精心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竣工后要作好管理养护,汛期暴雨时安排专人上坝巡视,遇有险情要及时组织抢救。
59、崩岗治理的意义和治理方法
在我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风化花岗岩地区,崩岗危害十分严重。崩岗是沟蚀和重力侵蚀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崩岗发展,把地面割切得支离破碎,影响土地利用;同时,从崩口流出的浑水,含有大量石英颗粒,酸性很大,流入水稻田立即引起减产,有的地方水稻田被石英颗粒覆盖,就不能继续耕种,危害十分严重,必须抓紧治理。
崩岗地区的每一个“崩口”就是一个集水区(小流域),崩岗治理必须以崩口为单元,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上中下同时启动。第一是在崩口以上围绕崩口修截水沟(当地叫“天沟”),防止坡面地表径流进入崩口;第二是在崩壁上开挖宽1米左右的小台阶,种上保土固土的灌木或草类;第三是在崩口底部就地取材修建土谷坊,巩固沟底,防止下切;第四是在临近出口处修拦沙坝,拦截崩口内下来的泥沙,使其不流到口外,危害农田。
60、风沙区治理的意义和治理方法
风沙区是风蚀的主要地区,风蚀的主要形式是风对沙粒的扬起、搬运、沉降,造成沙丘移动。由于沙丘移动,吞蚀农田、牧场,影响交通,威胁城镇。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区由于沙粒远扬,造成沙尘暴天气,影响到北京、天津以及华北等地的生态环境,危害十分严重,必须加强治理。
风沙区的治理要把沙地看作一种宝贵的土地资源,坚持"除害兴利结合"的原则,在制止风沙危害的同时,把沙地改造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主要措施是:根据治沙规划,营造与主风向正交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减弱风势,制止沙丘前进;在林带保护下,成片地造林,种草,全面固沙,变沙地为林牧用地;在农田四周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农田不遭风蚀;在有水源的地方引水拉平沙丘,造成平坦的农田,或用推土机推平沙丘造田,把无用的沙地改造成高产的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动沙丘上造林种草,由于沙粒移动较快,影响林草成活,须先用秸秆、柴草等在地面作成沙障,把沙丘固定,再造林种草。可以说,设置沙障是固沙的“先锋”措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