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魅力之建筑规划篇--谱写城市个性音符 (2006-12-15 10:30:25) 本报记者:刘萍对话嘉宾: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勇(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社会学者)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闻一多先生评价,中国的建筑有三美:音乐美、诗歌美和雕塑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建筑则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记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然而,据“中国城市发展问题”专家组统计,近来,现今中国许多城市的热衷形象工程、打造超规模标志性建筑、跟风建设、照搬国外建筑,已造成了城市的“千城一面”现象。对此,作家何立伟称,“现在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其实都是互相抄袭,你从南到北走一趟会发现,城市的个性,它的文化、它的传统、它的一目了然的特定氛围正在消失。”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建筑?面对城市建筑雷同现象,怎样才能规划出个性独具的城市形象?如何保持城市新旧建筑的和谐共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城市魅力之建筑规划篇--谱写城市个性音符
(2006-12-15 10:30:25)
本报记者:刘萍
对话嘉宾:
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勇(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社会学者)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闻一多先生评价,中国的建筑有三美:音乐美、诗歌美和雕塑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建筑则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记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然而,据“中国城市发展问题”专家组统计,近来,现今中国许多城市的热衷形象工程、打造超规模标志性建筑、跟风建设、照搬国外建筑,已造成了城市的“千城一面”现象。对此,作家何立伟称,“现在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其实都是互相抄袭,你从南到北走一趟会发现,城市的个性,它的文化、它的传统、它的一目了然的特定氛围正在消失。”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建筑?面对城市建筑雷同现象,怎样才能规划出个性独具的城市形象?如何保持城市新旧建筑的和谐共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2楼
A
记者:请两位谈谈城市建筑规划应该在城市文化形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吕斌(以下简称“吕”):美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没有文化,城市就失去了她的精神维系。城市形象问题,实际上就是城市的文化形象问题。它不仅包括城市建设、人文景观、绿化美化等外部形象,更应包含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精神风貌等内在形象。城市形象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城市形象的建设既可改善投资环境与人居环境的质量,也有利于使人们对城市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增强与城市的感情联系,扩大城市的影响与辐射作用,从而达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目的。城市建筑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化城市,越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城市越能体现现代化。
梁勇(以下简称“梁”):任何城市的文化形象都不是仅仅靠讲解出来的,而需要视觉的载体,尤其需要物质载体。而城市规划,在实现城市视觉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管理职能。城市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形象载体的配置合理与否。
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都需要通过城市规划的控制和管理,得到更好的体现。即使是北京、西安这些名城古都,城市文化形象,也依赖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得到更好的彰显。譬如北京为了进一步体现古都的文化形象,在城市规划中不仅非常注重城市雕塑选题管理和资源空间布局管理,而且规划36处重要古遗址,创建遗址公园或遗址标志。
回复
3楼
B
记者:由于城市化进程存在的一些误区,导致许多城市热衷于形象工程、打造超规模标志性建筑、跟风建设、照搬国外建筑等,出现了“城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东西,千城一面”的现象,怎么认识这种现象呢?
吕: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在由传统城市模式向现代城市结构转轨的重要时期,除了提高城市的结构效益,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之外,要求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依据民族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大规模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我国许多城市各具特色的面貌迅速消退,城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东西,千城一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城市过分追求“时尚”、“流行”的“形象工程”,却忽视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特色。
梁: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本来应该越是文明发达,越应该重视城市文化特质。但由于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过多崇拜洋城市的现代感,因此,一窝蜂抄袭,以至于忽略了我们本土城市特有的重要性和文化魅力。
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时候,只要留住我们城市文化的根,并注意标榜我们城市特质的文化符号,自然就不会出现“千城一面”的弊端。关键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懂得什么是城市文化的根。
回复
4楼
C
记者: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建筑形态在中国只需要五年就会不分先后在同一时间内一起出现。”面对毫无艺术品位的“洋建筑垃圾”的频繁引进,面对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的水泥丛林,我们该怎样用建筑规划与设计,弘扬中国城市的独特个性呢?
吕: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品位的重要体现,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建筑与规划建设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充分挖掘城市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等特质予以提炼、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把丰富、深厚的特色文化与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有机巧妙地结合,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避免走入“千城一面”的规划建设误区,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倾向。
梁:至少15年前,我们就极力呼吁重视城市文化特质,通过保护利用城市文化积淀,留住城市文化“根”景观符号。世界著名桥梁建筑大师林同炎教授曾经说过:我的桥梁技术是世界的,但是,在中国建筑的桥梁就应该体现中国的建筑特色。
现代社会,建造城市的所有技术可以通用,建筑物造型也可以相互克隆。北京建造“水立方”、“鸟巢”,下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同样也可以建造更现代的“鸟巢”。但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是世界任何一座其他城市不能克隆的。还有邯郸的赵都文化、秦始皇故里文化、承德的康乾盛世多民族统一文化,不仅属于这些城市的文化特质,也是全世界不能克隆的城市特有的DNA符号。
回复
5楼
D
记者: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的不和谐是历史古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边是继承古建风格,一边是创新现代个性建筑,它们之间有没有一个结合点,让现代与历史交融在一起并和谐共存呢?
吕:著名建筑设计师雷蒙德·亚伯拉罕第一次中国之行,就在故宫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建筑,惊叹不已。但在他参观了北京城后却感慨地说:从故宫到整个北京城,一些珍贵的记忆逐渐在消失。城市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历史传统的丢失,北京这座充满历史色彩的城市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也牺牲了一些特有的人文色彩和传统特质。中国城市正义无反顾地闯入西方城市经历过的误区,一座座个性独特的城市正在被统一地“格式化”,原本的面貌迅速地成为记忆,建筑文化正在步步走向失语的境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不少国家都有类似情况出现,以大规模改造为特征的城市建设,对文化遗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至今很多欧洲国家回顾起这些事情还是感到很惋惜。
要想在创新的步伐中保持传统建筑的精髓,不光是城市文物保护者的责任,更是我们建筑规划者应该坚守和追求的境界。
梁: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历代古建筑,绝不仅仅是保护文物,而是要留住建筑艺术视觉形象的载体,甚至是一个民族建筑文化的灵魂。
因此,城市发展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城市建设与彰显城市形象,城市规划与体现城市文化特质,建筑设计与体现城市形象,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城市建设者不得不重视的战略。
回复
6楼
E
记者:作为一位市民,您对所生活的城市风格有什么期待,应该怎样规划更宜居、更和谐、更有文化品位的城市?
梁:我始终认为:宜居、环保,只是建设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最低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文化意识的加强和文化品位的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体现在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关注上。
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呼吁在石家庄市民心河及其一系列公园建设中,重视承载城市文化形象的功能。城市广场、雕塑、大型标志性建筑,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载体。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管理者的文化品位,都是通过这些载体展现给世人的。石家庄近年越来越重视城市文化形象的培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同时,更强调视觉形象。最近市文物局和规划院联合组织对市区历史文化遗存调研,并对城市发展中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回复
7楼
F
记者:作为城市建筑规划方面的专家,又是秦皇岛市的城市规划顾问,您对河北省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方面有何意见和建议?
吕:河北省地处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带,环绕着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格局中最具活力的三大地区之一,最近,河北又加快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步伐。近年来,我有幸参与河北省一些城镇的规划设计项目以及规划设计方案的论证,尤其是受聘于秦皇岛市的城市规划顾问,切身感觉到: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虽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还稍显滞后,但城市规划建设的秩序感与追求高品质的意识却很突出,尤其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成绩显著。我真诚地期待:河北省各城市今后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能继往开来,在城市空间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更上一层楼,塑造更具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品牌。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