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厌氧氨氧化基本概念与原理:氨氮的氧化主要是在好氧或限氧条件下进行。理论上,氨氮可以作为反硝化的无机电子供体。这一反应的自由能与好氧硝化过程的相当。依据此热力学计算,科学界在18世纪就预测了可能有氧化氨氮为N2的两种自养型微生物的存在,而这一过程的真正发现却是在两个世纪之后荷兰Delft大学在多阶段废水处理系统中试研究中发现,随着N03的消耗量增加,反应器出水中NH3消失,同时伴随有N2产生量的增加。他们获得的最大NH3去除负荷为1.2nmol/(L.h)。在他们的连续流试验中,通过氮的氧化还原平衡式也表明,在厌氧条件下,每减少1moI NH3,消耗o.6m01NQ,产生o.8m01N3G这一新的发现被称为ANAMMOX。即在厌氧条件下氨氮以亚硝破氮作为电子受体直接被氧化成氮气的过程,其反应式如下: 在ANAMMOX过程中,一个单位的亚硝酸根和一个单位的铵结合而释放出氮气。这意味着在应用中需要注意这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废水中的铵需要有一半氧化成亚硝鼓盐(要防止全部氧化成亚硝酿盐),并且需要对反应器进行适宜的设计,使其能有效地持留ANAMMOX菌群的生物量,以使ANAMMOX过程顺利进行。
⑴ 厌氧氨氧化
基本概念与原理:
氨氮的氧化主要是在好氧或限氧条件下进行。理论上,氨氮可以作为反硝化的无机电子供体。这一反应的自由能与好氧硝化过程的相当。依据此热力学计算,科学界在18世纪就预测了可能有氧化氨氮为N2的两种自养型微生物的存在,而这一过程的真正发现却是在两个世纪之后荷兰Delft大学在多阶段废水处理系统中试研究中发现,随着N03的消耗量增加,反应器出水中NH3消失,同时伴随有N2产生量的增加。他们获得的最大NH3去除负荷为1.2nmol/(L.h)。在他们的连续流试验中,通过氮的氧化还原平衡式也表明,在厌氧条件下,每减少1moI NH3,消耗o.6m01NQ,产生o.8m01N3G这一新的发现被称为ANAMMOX。即在厌氧条件下氨氮以亚硝破氮作为电子受体直接被氧化成氮气的过程,其反应式如下: 在ANAMMOX过程中,一个单位的亚硝酸根和一个单位的铵结合而释放出氮气。这意味着在应用中需要注意这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废水中的铵需要有一半氧化成亚硝鼓盐(要防止全部氧化成亚硝酿盐),并且需要对反应器进行适宜的设计,使其能有效地持留ANAMMOX菌群的生物量,以使ANAMMOX过程顺利进行。
㈡同时硝化—反硝化(SND)
基本概念与原理:
当好氧环境与缺氧环境在一个反应器中同时存在,硝化和反硝化在同一反应器中同时进行时则称为同时硝化/ 反硝化(SND)。同时硝化/ 反硝化不仅可以发生在生物膜反应器中,如流化床、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转盘;也可以发生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如曝气池、氧化沟。
同时硝化/ 反硝化的活性污泥系统为今后简化生物脱氮技术并降低投资提供了可能性。但目前对SND 现象的机理还没有一致的解释,一般认为三个主要机理是:
1.混合形态。
由于充氧装置的充氧不均和反应器的构造原因,造成生物反应器形态不均,在反应器内形成缺氧/ 厌氧段。此种情况称为生物反应的大环境,即宏观环境。
2.菌胶团或生物膜。
缺氧/ 厌氧段可在活性污泥菌胶团或生物膜内部形成,即微观环境。污泥絮体同时硝化反硝化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8—1 污泥絮体同时硝化反硝化模型图
在菌胶团的好氧区生活着很多异养好氧菌群,它们能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消耗大量的DO,这又为缺氧区的反硝化细菌创造了反硝化的条件。此外,含氮有机物在彻底分解之前通过氨化作用产生的氨又为亚硝酸细菌提供了底物,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传至亚硝酸细菌:一是直接扩散至相邻的亚硝酸细菌,二是先扩散至主体区,然后再扩散至亚硝酸细菌。当然第一种情况的机率要大些,因为这符合就近扩散利用的原则。进水中的氨通过主体区扩散至亚硝酸细菌,通过亚硝化作用产生NO-2,同时又为硝酸细菌提供了底物,当然NO-2可直接传递到硝酸细菌,也可先传至主体区然后再传至硝酸细菌。另外,NO-2还可直接传至缺氧区的反硝化细菌而被反硝化掉,且这种机率还是很高的。在DO 较高的情况下,大量的氨被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硝酸盐的含量应比亚硝酸盐的含量要高,这是因为在氨的生物氧化过程中,NH3-N 氧化为NO-2可释放242.8~351.7 kJ/mol 的能量,亚硝酸菌从中获取5%~14%的能量;而NO-2氧化为NO-3 释放的能量为64.5~87.5 kJ/mol,硝酸菌可利用其中的5%~10%的能量,是亚硝酸菌有效利用能量的1/4~1/5,所以为获取相同的能量(硝酸菌氧化NO-2 的能量是亚硝酸菌氧化NH3-N量的4~5 倍),不会有太多NO-2积累。根据微环境理论,在较高的污泥浓度情况下仍可在部分污泥内部形成缺氧区,从而具有一定的反硝化能力。
在活性污泥中,决定各类微环境分布状态的因素包括:有机物和电子受体(溶解氧、硝态氮) 的物质传递特性、菌胶团的结构特征、各类微生物的分布和活动状态等。微环境理论认为:由于微生物个体形态非常微小(一般都属于微米级),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也是微小的。而宏观环境的变化往往导致微环境的变化或不均匀分布,从而影响微生物群体的活动状态并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所谓的表里不一现象。事实上,由于微生物种群结构、物质分布和化学反应的不均匀性,在活性菌胶团内部和生物膜内部存在多种多样的微环境类型,而每一种微环境往往适合于某一类微生物的活动。由于各种物质传递的变化、各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微环境所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状态是可变的,甚至是多变的。
3.生物化学作用。
在过去几年中,许多新的氮生物化学菌族被鉴定出来,其中包括部分菌种以组团形式对SND 起作用,包括起反硝化作用的自养硝化菌及起硝化作用的异养菌。
在生产规模的生物反应器中,完全均匀的混合状态并不存在。菌胶团内部的溶解氧梯度目前也已被广泛认同,使实现SND 的缺氧/ 厌氧环境可在菌胶团内部形成。由于生物化学作用而产生的SND更具实质意义,它能使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同时进行,从而实现低碳源条件下的高效脱氮。
2楼
㈢ 好氧反硝化
基本概念与原理:
近年来,国内外的不少研究和报道已能充分证明,反硝化可发生在有氧条件下,即好氧反硝化(aerobic denitrification)的存在;而在许多实际运行中的好氧硝化池中也常常发现有30%的总氮损失。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在生物脱氮生物学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人们曾多次观察到在没有明显缺氧段的活性污泥法中存在脱氮现象,发现了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 spp, A lcaligenes f aecalis, ThiosphaeraPantot ropha ,这些好氧反硝化菌同时也是异养硝化菌,而传统上的硝化菌是化学自养型的。这样,这类细菌就可将氨在好氧条件下直接转化成气态产物。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Nit ros2monas spp 能够通过硝酸盐的生物还原形成氧化氮和氧化亚氮。有人认为,在好氧条件下氧化氮和氧化亚氮产生速率依赖于亚硝酸盐浓度,而大多数人则认为这一速率与溶解氧浓度成反比。众多研究表明, Nit rosmonas spp 的反硝化活动在低溶解氧条件下是明显的,但对Nit robacter spp 的反硝化能力研究得比较少。有人认为在好氧条件下,Ni2t robacter 菌株不能进行反硝化,某些菌株可以在无氧的丙酮酸、氨和硝酸盐的培养物中生长,丙酮酸和硝酸盐被消耗,在低溶解氧条件下生产的氧化氮可能参与到NADH 的形成。
反硝化的初始基质可能是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研究比较电子转移平衡可以确定初始基质是硝酸盐还是亚硝酸盐。氨氧化为亚硝酸盐产生2 个电子,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也产生2 个电子,完全的亚硝酸盐还原需要3 个电子,而完全的硝酸盐还原需要5 个电子。因此,当亚硝酸盐被完全还原时,氧化氨产生氮气的最大可能因数为0. 67 N - molN2/ N- molNH3 ,而对于硝酸盐这一因数为0.4,所以亚硝酸盐为反硝化的初始基质。Muller 等证明了好氧反硝化是与硝化相伴发生的。假设a 是流向最终细胞色素C 氧化酶的电子占氨氧化净放出电子的比例,则(1 - a) 就是用于完全亚硝酸盐还原的电子比例。氨氧化菌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为:
NH3 + O2 →NO2- + 3H+ + 2e– a (0.5O2 + 2e- + 2H+ →H2O)
(1 - a) (0.67NO-2 + 2.67H+ + 2e- →0.33N2 +1.33H2O)
剩下的(0.33 + 0.67 a) 亚硝酸盐(mol) / 被氧化的氨(mol) 根据总反应得:
NH3 + (1.17 + 0.83a) O2 →(0.33 + 0.67a) •NO-
3 + (0.33 – 0.33a)N2 + (0.33 + 0.67a) •H+ + (1.33 – 0.33a) H2O
若以qN2和qO2分别表示氮气产生和氧气消耗的速率,则
qN2+ qO2= (0.33 – 0.33a) / (1.17 + 0.83a)
或a = ( qO2- 3.5qN2) / (2.5 qN2+ qO2)
显然,a 的数值介于0~1。如果氨氧化菌的呼吸消耗硝酸盐,在0.3 kPa 溶解氧压力条件下流向最终细胞色素C 氧化酶的电子流将是负值。所以,氨氧化仅可以供给呼吸的亚硝酸盐电子。
Muller 等证明了好氧反硝化是与硝化相伴发生的。并得到了不同DO 、压力下好氧反硝化的特征参数,其中好氧反硝化速率与氨消耗速率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这使好氧反硝化更具实际的工程意义,即在节省能源消耗的情况下,使污水脱氮处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㈣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
基本概念与原理: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废水生物脱氯还是在工程实践中,一直认为要实现生物脱氮就必
须使 4经历典型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氯才能安全的被去除,这条途径被称为全程(或完全)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氯。实际上从氮的微生物转化过程来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是由两类独立的细菌催化完成的两个不同反应,应该可以分开。对于反硝化菌,无论是NO-2还是NO-3;均可作为最终受氢体,因而整个生物脱氮过程也可以经 →NO-2→NO-3 这样的途径完成。早在1975年VOET就发现硝化过程中HNO2的积累现象并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也被称为不完全或简捷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有如下几个优点:
(1) 对于活性污泥法,可节省氧供应量的25% ,降低能耗;
(2) 节省反硝化所需碳源的40%,在C/ N 比一定的情况下提高TN 的去除率;
(3) 减少污泥生成量可达50%;
(4) 减少投碱量;
(5) 缩短反应时间,相应反应器容积减少。
回复
3楼
) 反硝化除磷
基本概念与原理:
通常情况下的吸磷是在好氧状态下进行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聚磷菌并非是专性的好氧菌,一种新近发现的反硝化聚磷菌(DPB)具有以硝酸盐代替氧气作为电子受体的特性,同样具有除磷作用,而且这一过程可与反硝化同时进行,实现了同时脱氮除磷。这一发现可以避免或削弱常规生物脱氟除磷中常见的诸多矛盾,例如,好氧硝化段含有硝酸盐,剩余的COD可以用来产甲烷。从好氧中减少的能量和甲烷的产生最终可以大幅度减少排入大气中的CO2。因此带有DPB的BNR工艺可以其一种可持续性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可以说,反硝化除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近期的一些研究还表明,反硝化除磷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a)DPB可以较容易在厌氧—缺氧交替过程中获得;(b)DPB原本大量存在于传统的生物除磷系统中;(c)与专性好氧PAOs相似,DPB也具有相同的磷去除潜能、相似的磷酸盐及细胞内有机物质(如PHB、糖原)的代谢过程。理论上,亚硝酸盐也可以代替氧气,作为DPB除磷过程的电子受体。最近的研究证实,浓度大于10m8NO2-—N/L的亚硝酸盐并未对反硝化除磷产生抑制,而且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反硝化及磷吸收速率均大于硝酸盐的情况。
回复
4楼
不错 不过有没有具体办法?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