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寺经幢
lmf200404@co163
2007年01月26日 20:49:07
只看楼主

安国寺消失于1978年冬。   现在能见到的安国寺遗迹是三座唐代经幢和一些残散的碑石,都被安置在盐官镇北寺巷西的一块矿地上。经幢系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其上。经幢也有脱离寺庙而立的,或在水边,或在道路旁,佛教徒见了都要顶礼膜拜。 安国寺经幢为浙江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座落在北寺巷底,与安澜园遗址毗邻。安国寺俗称北寺,建于唐开元元年,初名镇国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安国寺。现仅存三座唐代石经幢和罗汉堂石碑。

安国寺消失于1978年冬。

  现在能见到的安国寺遗迹是三座唐代经幢和一些残散的碑石,都被安置在盐官镇北寺巷西的一块矿地上。经幢系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其上。经幢也有脱离寺庙而立的,或在水边,或在道路旁,佛教徒见了都要顶礼膜拜。

安国寺经幢为浙江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座落在北寺巷底,与安澜园遗址毗邻。

安国寺俗称北寺,建于唐开元元年,初名镇国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安国寺。现仅存三座唐代石经幢和罗汉堂石碑。

安国寺三座经幢,原位于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东、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和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都有千余年历史。其中南座(咸通六年建)石经幢最为精巧,高约7米,从底座到顶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个层次。座身镌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龙等图案,底幢以仰莲承托幢身,周围勾栏、腰檐、斗拱等均为石构仿木构,出檐深远,翼角起翘,勾头滴水,真实体现唐代木构建筑的特色,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石构仿木构经幢。唐会昌二年的经幢高.5.8米,下层围径4.4米,经柱高1.3米,周围2米。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状,威武传神,观音像和礼佛图的刻划也很细腻,其和唐会昌四年经幢均为十六层,由须弥座幢身和仰覆宝珠等组成。幢身有流云托座,雕刻形象生动。三经幢都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题记和其它佛教故事。三经幢形态优美,是艺术价值相当高的珍贵文物。在安国寺遗物中还有《盐官道场住世五百大阿罗汉》石碑等。

北寺巷南原有庆善寺,今尚存明吴本记《庆善寺碑记》,此碑即“宋苏文忠公盐官句残石,残石刻苏轼千佛阁诗:古邑居民半海涛,师来基筑便能高,千金用尽身无事,坐看香烟绕白毫”。盐官称为“邑城”源于此。



1169815746355.jpg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