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10:23
只看楼主

在这里我们大家共同的了解一下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他们是在钢结构或建筑领域有特别贡献的专家陈绍蕃陈绍蕃,男,1919年2月2日生,汉族,浙江海盐人。 简历: 1940年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学士); 1943年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毕业(硕士); 1941年在綦江导淮委员会从事水工程结构设计工作; 1943-45年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从事桥梁工程设计; 1945-46在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实习桥梁工程;

在这里我们大家共同的了解一下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他们是在钢结构或建筑领域有特别贡献的专家

陈绍蕃
陈绍蕃,男,1919年2月2日生,汉族,浙江海盐人。

简历:
1940年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学士);
1943年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毕业(硕士);
1941年在綦江导淮委员会从事水工程结构设计工作;
1943-45年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从事桥梁工程设计;
1945-46在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实习桥梁工程;
1946-49在中国桥梁公司上海分公司任副工程师。上海解放后公司隶属于上海铁路局,从事铁路桥梁修复工作;
1950年转到教学和科学研究岗位,先后在东北工学院(及其前身)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前身)任副教授和教授;
1981年国家首批评为博士生导师。

曾任:
西安交通大学和烟台大学兼职教授;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名誉教授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通讯研究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五届理事;
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理事;
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终身会员。

社会兼职:
第五届陕西省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民 主同盟第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委员;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

学术成就及荣誉:
讲授课程有:
桥梁设计,结构力学,钢结构,高等钢结构,结构稳定理论(1)、(2)等。
多次主编全国性推荐教材并获奖,培养硕士和博士多名。

科学研究方向:
钢结构性能与设计原理,结构稳定与抗震;
承担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工作和两次修订工作,《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的起草工作,主持和上述规范规程有关的科研项目;
研究课题涉及压杆和压弯构件的弯扭屈曲,厚壁柱的残余应力和稳定系数,钢结构塑性的利用,框架柱的计算长度,支撑设计,板件相关屈曲和屈曲后强度利用等。多数成果为规范规程所采用;
在非弹性压弯构件和绕弱轴弯曲的压弯构件的弯扭屈曲等方面所有创新,纠正过去国际学术界通行的错误概念;
参与国际标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编制工作,两次担任出度会议的我国专家组长;
参加国际协作的专著《金属结构稳定 世界观点》(第二版)的编定工作,任中国地区协调人;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设计对策》;
担任国际性学报《结构工程进展》编委和多闪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87年获冶金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评为陕西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获从事高教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
1992年评为陕西省优秀共 产 党员专家和陕西科技精英。

著作:
《钢结构设计原理》 研究生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科学出版社1987第一版、1998第二版、2005年第三版);
《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钢结构(下册)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7 );
《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4月);
《陈绍蕃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主编:
《钢结构》(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1 第一版,1994.6第二版,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建设部1992年优秀教材一等奖);
《钢结构—建筑工程教学辅导丛书》(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钢结构(上册)钢结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2 ) 。

主要论文(中文部分):
《圆形双层悬索屋盖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土木工程学报1965,1)
《钢压弯构件弯扭屈曲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8,4)
《钢结构稳定设计的几个基本概念》(建筑结构1994,6)
《冷弯型钢局部屈曲的相关性和卷边板件的有效宽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1)
《桁架受压腹杆的面外稳定和支撑体系》(工程力学1996,11)。

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刊登于
美国结构工程学报;
英国钢结构研究学报;
法国钢结构杂志;
新加坡钢结构杂志;
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技术年会论文集和
太平洋钢结构会议论文集等。
免费打赏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1:57
25楼
应惠清

男,1946年11月生,浙江永康人。工学硕士。
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施工教研室主任,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多媒体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建筑施工学科研究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木施工与信息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有:
参加“山东省胜利油田孤岛新镇规划设计”1987年获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编《建筑施工手册》(第二版)1990年获建设部首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部级一等奖;
负责“高层建筑整体爬升模板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199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全国施工技术进步优秀项目;
主编《建筑施工》2000年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参加“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项目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此外,还获得“建筑物内外墙整体爬升模板”等三项国家专利。承担教育部新世纪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土木工程施工”的研究与开发。

出版著作有:
主编《土木工程施工》、
《简明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
以及主编参编9部专著与教材。

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有:
“The Integral Climbing Formwork —— A New Formwork System in Tall Building construction”,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的估算及其控制”,
“建设工程高处坠落安全事故的调研与对策研究”等。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2:12
26楼
范立础

范立础: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33年生,浙江镇海人,195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国际桥协(IABSE)中国国家团组主席,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常委会交替会员,EASEC国际指导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立础教授四十余年来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和桥梁抗震领域内获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主编教材与科研专著十余本,90年以来发表论文近150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四十余名。在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桥梁抗震研究室,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学科研究队伍。创造性提出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率先系统研究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并主持编制大型应用软件,已在全国二十余座重大桥梁工程上应用。已编成二本抗震设计指南,并主编我国首部摮鞘星帕嚎拐鹕杓乒娣稊。在国内,七五、八五、九五都参加大型国家级研究课题。先后获得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各类重要奖项十余项。为国内公认的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带头人。
范立础教授现任国际桥协常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小组主席,积极开展国际学术活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现美国国家地震中心又邀请范立础教授建立长期的学术联系机构,每年开展学术讨论,论题是特殊桥梁的抗震设计。鉴于他在桥梁抗震学科上的成就,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2:32
27楼
童根树

童根树博士,生于1963年11月25日,浙江建德人。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okok.org
联系方式:
E-mail: tonggs@zju.edu.cn
电okok.org 话:0571-87952259(office)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okok.org
邮okok.org 编:310027
okok.org
主要学历:
1979年7月-1983年7月:浙江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
okok.org
1983年9月-1985年1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工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
okok.org
1985年2月-1988年6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工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生;
okok.org
1988年6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陈绍蕃教授)
okok.org
工作经历:
1988年7月-1995年12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工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okok.org
1995年12月-至今:浙江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研究所工作;
(1) 1991年9月-1992年7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脱产学习德语一年,并与1992年以高分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德语水平考试;
(2)1994年8月-1995年2月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3)1993年4月晋升教授;
(4)1991年1月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5)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okok.org
研究领域:
钢结构稳定理论;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稳定性设计方法;
钢结构弹塑性动力学和抗震设计理论;
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钢结构节点应力弹塑性分析和性能研究;
钢结构的板件失稳;
钢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
钢结构的延性研究钢结构建筑体系开发;
钢结构配套的楼板,外墙,内墙开发和研究。
okok.org
著作:
1 童根树、许强 著,《薄壁曲梁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 童根树 著,《钢结构的平面内稳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
3 童根树 编著,《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详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预计2006年底出版。
okok.org
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完成的研究课题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 框架稳定新理论:
提出一个初等代数方法来计算考虑层与层、柱与柱相互作用的框架屈曲荷载和框架柱的计算长度(合作者:王金鹏)。
okok.org
2 薄壁构件弯扭稳定新理论:
提出一个新的薄壁构件弯扭失稳理论,解决了国际上存在两套不同的简支梁弯扭屈曲临界弯矩计算公式的矛盾,新的理论的要点是引入长期乙类被忽视的横向正应力的非线性应力的非线性势能。(合作者:张磊博士)
okok.org
3 钢结构弹塑性动力学和抗震设计理论
对动力荷载在弹性结构和弹塑性结构上作用过程中所做的功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有耗能能力的结构中动力荷载会不断地做功,而在弹性无阻尼体系中动力荷载却不做功。由此推论:结构的耗能能力导致外荷载(比如地震)不断地向结构输入能量。这使得我们对耗能能力的作用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是完完全全是有利的,虽然总的说来是有利的。
对阻尼比、延性、耗能能力、后期刚度、不同滞回曲线模型(即耗能能力)的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地震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延性和耗能能力作为两个独立的变量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对于抗震性能的影响,发现延性的决定性的因素,而阻尼、耗能能力(即不同滞回曲线模型)、后期刚度对于抗震的意义是次要的。
okok.org
4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稳定性计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国际上首次完整地整理和完善了钢结构和框架的分类方法、与内力分析方法对应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特别是对高层钢结构中框架的失稳模式的判定提出了系统的方法,提出了强支撑框架和弱支撑框架的概念,也给出了一系列的稳定性计算公式,这些新公式有望在有关规范中得到应用。
okok.org
5 薄壁结构中的支撑要求:
支撑体系在各种结构中广泛应用,对它们从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的角度提出设计要求,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已经有专门的条文。支撑研究涉及到的结构有:普通标准厂房、锅炉构架、巨型网架、塔架,梁和偏压杆的侧向和扭转支撑等等
okok.org
6 薄壁曲梁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首次得到圆弧薄壁曲梁精确的翘曲位移,由此推导了曲梁精确的线性分析理论,引入横向正应力的非线性效应,提出了曲梁的非线性理论,提出了薄壁曲梁的弹塑性稳定计算公式。
okok.org
7 轻型钢门架的稳定性
对变截面压杆的弹塑性弯曲和弯扭失稳巨型分析,提出了新的更为合理的计算公式。对目前规范中未包含的阶形柱的计算长度提出了计算方法和公式,对变截面梁的弯扭失稳进行了分析。
okok.org
8 钢结构中其它的各个方面
例如螺栓连接节点、局部屈曲、钢-混凝土组合梁、竖缝剪力墙,局部屈曲和整体屈曲的相互作用、反复荷载下的塑性涉及等等进行过研究,共发表论文100多篇。
okok.org
现任学术兼职:
钢结构技术标准委员会成员(即规范编制组成员)
中国轻型钢结构协会理事;
中国建筑钢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专家组成员;
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
香港及邻近地区钢结构设计规范起草委员会顾问成员;
高层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编制组成员。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2:53
28楼
苏明周

苏明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
姓 名:苏明周
学 历:工学博士
职 称:副教授
专 业:结构工程
研究方向:钢结构

工作经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999-至今
讲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讲本科生《钢结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硕士研究生《钢结构稳定理论及应用》、《轻型门式刚架超市》毕业设计。

主要学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993~1999
博士研究生(包含硕士研究生阶段)
研究方向:钢结构
博士论文:箱形截面钢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相关屈曲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2001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工程系 1989~1993 本科
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结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相关屈曲》,第二完成人;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性能及破坏机理》,项目负责人 ;

国电总公司项目《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结构主厂房节点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项目负责人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框架梁柱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第四完成人;

校青年基金项目《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和局部屈曲相关破坏机理》,项目负责人。

奖励和荣誉:

2003年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1年济原奖励基金优秀教师一等奖;

2001年度校优秀党员;

2001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1998年宝钢奖学金一等奖。

论文著作:

著作
《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指导丛书,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

《钢结构》 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丛书,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5月;

《钢结构》 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系列教材,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1、The Collapse Mechanism and Design Criterion of Box-section Steel Columns and beam-columns under Cyclic Loading,Advances in structural dynamics, Hong Kong, 2000.12(ISTP检索);

2、箱形截面钢压弯构件的滞回性能和板件宽厚比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0.10 ;

3、箱形截面钢短柱在拉压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和翼缘宽厚比限值,土木工程学报,2000.10;

4、箱形截面钢压弯构件受循环弯矩作用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1.08;

5、钢构件在循环大应变下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2001.08;

6、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eel members under cyclic loading,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Vol. 39(4), 2002(SCI、EI检索);

7、卷边槽钢梁受压翼缘畸变屈曲时的屈曲系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Vol. 29,No. 2,1997;

8、网架焊接球节点受压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Vol. 30,No. 2,1998 ;

9、建筑用钢材单向拉伸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Vol. 31,No. 1,1999;

10、箱形截面钢构件抗震性能研究及设计对策,第六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年10月,杭州。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3:08
29楼
郭成喜

郭成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钢结构教研室主任。
1951年5月生,教授。
1981-1997年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
从1997年开始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其间于1991-1993年受国家教委公派先后在波兰LODZ大学和SCCZECIN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
先后讲授过《计算结构力学》,《高等钢结构》,《钢结构》等课程。
由于多年从事包括重大国防科研课题在内的科研工作(其中获部级三等奖一次,厅局级奖四次),涉及到固体力学,结构力学,计算力学,钢结构疲劳性能,钢构件可靠性等诸多领域,因此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授课理论脉络清晰,表述深入浅出,尤其长于循循善诱。
已出版的著作:《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钢结构·钢结构基础》、《钢结构·房屋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学习辅导和习题精解》。
okok.org
1.钢结构命题软件研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2---2006,负责人
2.钢结构省级精品课程建设,2002---2006,负责人
3.轻型门式刚架CAD软件研制,上海宝冶公司横向课题,2001年,本人负责软件的开发
4.焊接薄壁轴心受压构件和压弯构件的稳定承载能力研究(考虑屈曲后强度),2004-2006,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本人负责理论推导。
okok.org
(部分)发表的主要学术论著
1.轴心受压和受弯钢构件可靠性评估,钢结构,2001.2, 唯一作者
2.半刚性钢框架的内力性态分析, 建筑结构, 2002.5, 唯一作者
3.弹性稳定的一般讨论,建筑结构增刊,2004年8月,唯一作者
4.高层钢框架的二阶效应,钢结构增刊,2004年8月,唯一作者
5.《钢结构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ISBN 7-112-07199-2/TU·642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第1版,本人为主编。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3:37
30楼
白国良

白国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国良,男,1955年4月西安出生,陕西渭南市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结构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校特聘教授,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

主要学历:

1983年7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12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年5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及复杂工业建筑混合结构体系、工程结构抗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与设计、抗震结构破坏准则及可靠性分析方法、随机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工程灾害诊断与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学术任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土建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工程理论及计算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建筑、土木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ASCCS)会员,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会员。近几年来,多次担任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有关大型学术和专业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世界地震工程》等杂志编委。

学术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讲授课程: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等;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授课程:钢筋混凝土理论,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地震工程学等。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Steel &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及复杂工业建筑混合结构体系(Hybrid Structure System)、工程结构抗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与设计、抗震结构破坏准则及可靠性分析方法、随机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工程灾害诊断与处理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复合箍、螺旋箍、X型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震设计”、“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的配筋方法和抗震设计”、“复合箍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设计”的研究成果,被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采用,并纳入《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5年)一书,被专业设计和施工人员广泛应用。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结构体系研究”、“钢与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火电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厂房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外包钢混凝土节点”、“型钢钢筋混凝土原理与设计”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和行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2001-2004年参加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项目(SPKJ003—01) “高参数大容量大电厂设计技术研究—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结构抗震设计技术(T—21/KJ97)”并主持“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结构及抗震”大型项目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大容量火电厂主厂房的抗震设计、并与国外抗震规范进行国际接轨,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工作。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纵向科研和横向科技服务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1项;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3:53
31楼
杨应华

杨应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姓 名:杨应华
学 历:工学博士okok.org
职 称:教授okok.org
专 业:结构工程okok.org
研究方向:钢结构okok.org
okok.org
工作经历:
1965年10月生
l997年获德国DAAD的研究奖金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曾应邀于瑞士联邦工学院(洛桑)钢结构所讲学,并在德国工程事务所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
2004年11月至今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6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okok.org
主要研究方向:
钢结构稳定理论,大跨和高层及新型结构,钢结构的塑性设计,薄壁构件的局部相关屈曲,宽薄腹截面构件的稳定承载力及其设计方法,冷弯薄壁型钢的性能及应用等。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部分):
1.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建筑体系,Bluescope(中国),2004-2005,主要参加人
2高层、大跨钢结构中的关键技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2004-2006,子项目负责人。okok.org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部分):
1.连续多跨压型钢板承载力的近似计算,钢结构, 单独作者,2005(已接受)
2.宽薄腹工形截面压弯构件的平面内稳定设计,建筑钢结构进展, 单独作者,2005(已接受)
3.宽薄腹工形截面压弯构件的平面外稳定设计,钢结构, 单独作者,2005(待发表)。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4:07
32楼
陈骥

陈骥: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陈骥,男,1927年5月生,江苏江阴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钢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钢结构稳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著作:
1.《钢结构稳定理论与应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出版),
1995年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2.《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 科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3.《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参编:
《钢结构》(1988、1994年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和第二版,于1992年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主要成果:从1973年开始长期从事冶金部主管钢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轴心受压和压弯构件稳定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也从事过刚架稳定和圆柱壳局部屈曲的研究。参与《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的科研工作。先后多次获陕西省和冶金部科技进步奖,1987年获国家计划委员会工程建设优秀国家标准规范二等奖,1992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4:53
33楼
陈国栋

陈国栋:浙江精工钢构总工程师
陈国栋,男,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浙江精工钢结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总师办主任。精工空间特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66年9月生
1984-1988,福州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毕业
1988-1999,福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5-1998,福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9-2002,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郭彦林)
2003-至今,浙江精工钢结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okok.org
学术任职:
中国钢结构协会 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 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空间与薄壳结构委员会 委员
中国钢结构协会 钢—混凝土结构分会 常务理事
okok.org
参编规范:
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2、《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3、《建筑用铸钢节点技术技术规程》
4、《建筑用拉索技术规程》
okok.org
主要业绩:
1、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性能研究,福建省科学进步二等奖
2、预应力钢—砼组合简支梁结构性能研究,福建省科学进步二等奖
3、高层钢结构—钢板剪刀墙结构性能研究
4、大跨度结构(网壳、桁架、悬索、杂交结构)的科研、设计、施工
5、广州新白云机场梭形格构柱性能研究,国家教育部科学进步一等奖
6、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天津泰达会展中心、天津泰达足球场、天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工程施工

回复
lichunlai666
2007年02月02日 17:25:19
34楼
陈绍礼

陈绍礼(Siu-Lai CHAN):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Speciality
Stee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Second-order Analysis, Nonlinear
Analysis, Buckling, Stability, Glass Structures,
Scaffoldings, Fire in Steel Structures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 Ph.D. in Civil Engineering from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MSc in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rom University of Wales
- Fellow of 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FHKIE)
- 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 in Hong Kong(RPE)
- Member of the 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 U.K. (MIStructE)
- Chartered Engineer, U.K.(CEng)
- Member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Australia (MIEAust)
- Chartered and Professional Engineer, Australia (CPEng)

SOCIETIES OF INTEREST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SCHOLARLY ACTIVITIES
- President of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 Chief Edi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
- Regional Edi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Member of the sub-committee of Review of the Use of Glass in Building Works,
and of Structural uses of Steel in Buildings, Buildings Department,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 Associate editor of the Journal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ublished by
"Multi-Science" with editorial office i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Member of the Task Group on design guide "Structural Design of Glass Facade and
Roof Systems" of the 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 U.K.
- Advisory editor, Journal "Progres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 Chinese)", Tongji University.
陈先生对钢结构稳定研究和非线性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加强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界以及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