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大家共同的了解一下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他们是在钢结构或建筑领域有特别贡献的专家陈绍蕃陈绍蕃,男,1919年2月2日生,汉族,浙江海盐人。 简历: 1940年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学士); 1943年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毕业(硕士); 1941年在綦江导淮委员会从事水工程结构设计工作; 1943-45年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从事桥梁工程设计; 1945-46在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实习桥梁工程;
在这里我们大家共同的了解一下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他们是在钢结构或建筑领域有特别贡献的专家
陈绍蕃
陈绍蕃,男,1919年2月2日生,汉族,浙江海盐人。
简历:
1940年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学士);
1943年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结构工程学部毕业(硕士);
1941年在綦江导淮委员会从事水工程结构设计工作;
1943-45年在重庆中国桥梁公司从事桥梁工程设计;
1945-46在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实习桥梁工程;
1946-49在中国桥梁公司上海分公司任副工程师。上海解放后公司隶属于上海铁路局,从事铁路桥梁修复工作;
1950年转到教学和科学研究岗位,先后在东北工学院(及其前身)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前身)任副教授和教授;
1981年国家首批评为博士生导师。
曾任:
西安交通大学和烟台大学兼职教授;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名誉教授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通讯研究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五届理事;
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理事;
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终身会员。
社会兼职:
第五届陕西省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民 主同盟第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委员;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
学术成就及荣誉:
讲授课程有:
桥梁设计,结构力学,钢结构,高等钢结构,结构稳定理论(1)、(2)等。
多次主编全国性推荐教材并获奖,培养硕士和博士多名。
科学研究方向:
钢结构性能与设计原理,结构稳定与抗震;
承担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工作和两次修订工作,《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的起草工作,主持和上述规范规程有关的科研项目;
研究课题涉及压杆和压弯构件的弯扭屈曲,厚壁柱的残余应力和稳定系数,钢结构塑性的利用,框架柱的计算长度,支撑设计,板件相关屈曲和屈曲后强度利用等。多数成果为规范规程所采用;
在非弹性压弯构件和绕弱轴弯曲的压弯构件的弯扭屈曲等方面所有创新,纠正过去国际学术界通行的错误概念;
参与国际标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编制工作,两次担任出度会议的我国专家组长;
参加国际协作的专著《金属结构稳定 世界观点》(第二版)的编定工作,任中国地区协调人;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设计对策》;
担任国际性学报《结构工程进展》编委和多闪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87年获冶金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评为陕西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获从事高教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
1992年评为陕西省优秀共 产 党员专家和陕西科技精英。
著作:
《钢结构设计原理》 研究生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科学出版社1987第一版、1998第二版、2005年第三版);
《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钢结构(下册)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7 );
《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4月);
《陈绍蕃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主编:
《钢结构》(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1 第一版,1994.6第二版,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建设部1992年优秀教材一等奖);
《钢结构—建筑工程教学辅导丛书》(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钢结构(上册)钢结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2 ) 。
主要论文(中文部分):
《圆形双层悬索屋盖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土木工程学报1965,1)
《钢压弯构件弯扭屈曲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8,4)
《钢结构稳定设计的几个基本概念》(建筑结构1994,6)
《冷弯型钢局部屈曲的相关性和卷边板件的有效宽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1)
《桁架受压腹杆的面外稳定和支撑体系》(工程力学1996,11)。
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刊登于
美国结构工程学报;
英国钢结构研究学报;
法国钢结构杂志;
新加坡钢结构杂志;
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技术年会论文集和
太平洋钢结构会议论文集等。
45楼
戴国欣
戴国欣:重庆大学教授
戴国欣简介
职务或职称:教授
出生日期: 1955年10月生
从事专业: 工程结构
毕业学校:
目前所在单位: 重庆大学
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400044
科研方向:
参与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重点科技项目1项,建设部科技项目4项,重庆市科技项目2项,重庆市重大建设项目1项。在各种公开出版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是国家标准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和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编制组主要成员。
参与的研究项目曾获 1992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空间钢结构体系理论及应用、建筑钢结构可靠性理论及应用方面有一定积累。
工程技术服务:参与或主持多项工程或分项工程的设计、咨询、项目管理、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等技术工作。
社会兼职:
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委员
政协重庆市委委员
学术兼职:
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构设计基础委员会委员
回复
46楼
王秀丽
王秀丽: 兰州理工大学教授
王秀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理工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甘肃省“55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主持和参加了40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其中7项已通过省部级鉴定,1项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省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成果获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特别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分析与钢筋结构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科研方向,累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平板网架》教学模式改革”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结构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主编参编教材4部。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2名。
回复
47楼
牛荻涛
牛荻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牛荻涛,陕西华县人,生于1963年10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历:
1979年-1983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86年-1991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3年-1986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任助教;
1992年~1993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任讲师;
1993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提升为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物可靠性检测鉴定站站长、结构安全研究所所长,土木学院学术与学位委员会成员、土木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
个人荣誉:
1994年获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8年获第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
校第一层次跨世纪人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学术任职:
全国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
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委员会委员;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编委;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陕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
结构可靠度;
结构加固技术与方法。
教学情况:
为本科生讲授《结构力学》课程;
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结构动力学》、《随机振动》课程;
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结构动力抗震》、《随机振动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结构可靠度》课程。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1名;
在读硕士研究生1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3名。
学术科研成果:
一直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对策、结构可靠度与工程结构抗震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随机地震反应与动力可靠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服役结构可靠性评价与维修加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服役结构抗力衰减模型与可靠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剩余寿命预测”(1996-1998)、“在役损伤结构的抗震性态评估理论与方法”(2001-200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7项;
参加完成国家攀登计划(B)专题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2004-2006)、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住宅建筑结构的耐久性检测、统计与可靠性设计技术研究”(2003-200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等4项的研究;
负责编制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1部;参加编制国家标准1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五完成人)、二等奖3项(第一、第一、第二完成人)。
科研项目(五年来的科研项目)及论文详见: http://www.xauat.edu.cn/jpkc/jgl ... t/teams/team02..htm
回复
48楼
叶梅新
okok.org
叶梅新,女,博士生导师,1946年2月6日生,上海南汇县人。1970年7月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一系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5年3月赴英国访问。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从1987年起从事铁路桥梁结构的研究,1995年从英国访问学习回国后,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先后承担铁道部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相关科研论文50多篇,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和秦沈客运专线,并即将应用于京沪高速铁路和青藏铁路等。
2002年“大跨度低塔斜拉桥板桁组合结构建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8/15。
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2000年度中南大学茅以升铁路教育专项奖(科研专项奖)”。
2001年获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工会“优秀女教职工”称号。
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铁道科技发展基金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人才奖”。
回复
49楼
中国钢结构精英人物远不止这些人吧,
回复
50楼
请网友继续上传
让大家共同了解
回复
51楼
王秀丽是我的导师,她的水平很不错的。
回复
52楼
标题取为中国结构精英人物比较合适,大部分的结构精英人物可以在中华钢结构论坛中
查到!
回复
53楼
刘锡良
刘锡良 天津大学教授(退休)
刘锡良教授1928年生于河北省深县,1951年毕业于国立津沽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55年清华大学钢结构专业研究生毕业;1952年至今,在天津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天津大学土木系钢结构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锡良教授五十年来一直从事于钢结构及空间结构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为我国土木工程技术,特别是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空间结构新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8年,他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设计工作;1962年,他在我国第一个研究设计了马鞍型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建成天津大学体育馆.经历1976年大地震,其安然无恙,为工程技术界所赞叹;1965年,刘锡良教授研究成功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并第一次于1966年运用于天津市科委礼堂屋盖.几十年来,该技术在全国进行了大力推广,至今已推广到全国数十家企业,数千座工程。如北京90%以上亚运会场馆、天津体育馆及首都机库等都采用这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79年,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空间结构专著《平板网架设计》,为推广空间网架技术起到了重大作用;几十年来,他亲自设计和负责设计并施工了800余项网架工程,创亿元以上产值;刘锡良教授设计和指导设计了许多大型重大工程,如邯郸体育馆、天津科技馆、天津体育馆、以及首都四机位机库等;他主持研制开发的金属拱型波纹屋顶已建成100万平方米,应用于北京老山墓博物馆的屋顶等建筑中,创近亿元产值,该技术已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刘锡良教授几十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39部,获国家级科技奖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刘教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空间网架公司,集科研设计生产于一体,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并把科研和工程实践上的新成果溶化于培养学生课程中。几十年来,刘教授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结构工程人才,桃李满天下。在他培养的200多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中,相当部分人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中青年骨干,并形成以刘锡良教授为核心的科研群体,取得大量成果。
刘锡良教授由于在钢结构和空间网架领域的权威地位,受到国内外土木工程界的重视,他现兼任多项社会职务: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ISC会员、国际薄壳及空间结构协会IASS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钢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等。
回复
54楼
陈志华
陈志华 天津大学教授
职务 副所长
所在系、所 土木工程系/建工学院设计研究所
通讯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300072
电子信箱 zhchen@tju.edu.cn
办公室电话 +86(0)22 27409933
传真 +86(0)22 87891837
主要研究方向:
钢结构 Steel Structure
空间结构 Space Structure
组合结构 Composite Structure
主要学历:
1983/09-1987/07,天津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大学, 本科
1987/09-1990/03,天津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研究生,硕士
1992/09-1995/08,天津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研究生,博士
主要学术经历:
1996/09-1997/09,日本Hosei大学,博士后/客员研究院
1997/09-1999/09,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1997/09-1999/09,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主要讲授课程:
建筑钢结构设计,本科,24学时
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研究生,32学时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钢协房屋钢结构分会 副理事长
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建筑金属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专家组 成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 委员
中国钢结构协会 理事
国际薄壳与空间结构学会 会员
天津市空间结构学会 副理事长
天津市规划设计委员会 委员
天津市空间结构学会组合结构委员会 主任
《空间结构》、《建筑科学》等杂志 编委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2004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4年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 优秀论文奖(第一完成人)
2005年河北省建设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5)
2005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5)
2006年中国钢协房屋钢结构分会: 优秀论文奖(第一完成人)
第四届空间结构优秀工程奖(2006): 金奖( 技术负责人)
主要科研项目及角色: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08010) 课题负责人
2、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负责人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博基[98]9号) 课题负责人
4、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02-2-5.6) 课题负责人
5、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04-2-010) 课题负责人
6、天津市建设系统科学技术发展项目(2004-28) 课题负责人
7、天津市建设系统科学技术发展项目(2004-29) 课题负责人
8、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项目(2004B-45) 课题负责人
9、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项目(2004B-63) 课题负责人
10、河北省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项目(CG04437) 第一参与人
11、河北省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项目(CG04418) 第一参与人
12、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第一参与人
13、天津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委托研究项目 课题负责人
14、天津市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课题负责人
15、天津市120急救中心委托科研项目 课题负责人
16、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委托科研项目 课题负责人
17、天津兴旺钢结构有限公司委托项目 课题负责人
18、天津塘沽建设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 课题负责人
19、河北华信钢结构公司委托天津大学项目 课题负责人
20、石家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委托天津大学项目 课题负责人
21、天津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 课题负责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