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转换层间刚度比的问题
suqiwei26
suqiwei26 Lv.2
2012年09月14日 20:06:18
只看楼主

我先给大家看下规范的条文吧。。。。高规...E.0.1 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 E.0.2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我先给大家看下规范的条文吧。。。。
高规... E.0.1 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

E.0.2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3.5.2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E.0.3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γe2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8。

我的困惑是:
三层以下是等效剪切刚度比,
三层以上的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这个PKPM书上说了采用等效剪弯刚度比.
但那个E.0.2 说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这个指的是剪切刚度还是剪弯刚度呢?
本人最近做一个非抗震的三层转换结构。2012的pkpm会自动选择刚度计算方法。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程序是用的等效剪弯刚度比。但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程序是用的剪切刚度比,不过剪弯刚度也有计算结果,但没有比值....如果看剪切刚度那还差得远。但如果看剪弯刚度比就能大于0.6了。。。请高手指教。。。
免费打赏
ayngpinger21
2013年09月05日 13:14:43
2楼
怎么没人理会!我顶一下!
回复
九州·河洛
2013年09月05日 14:55:38
3楼
我依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些吧,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讨论,不妥之处请指正。

《高规》附录E.0.2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二层以上时,按本规范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高规》3.5.2条: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规》附录E.0.1条: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R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Re1宜接近1.
《高规》附录E.0.3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Re2。Re2宜接近1.

联系上述规范条文,可以判断上下层(相邻层)的刚度比应为剪切刚度比,而高位转换的上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则为剪弯刚度比。

相邻层(上下层)的刚度比,侧重的是转换层与其上层的层刚度变化突变值。规范要求此刚度比宜接近1,即尽量不产生突变。规范的3.5.2条也是如此要求,基于同样的道理,因为相邻楼层的刚度发生突变,比如导致应力集中而不利。所以这点要求(相邻层的刚度比)即便不是转换结构,也是要求的。只是转换层本身就是转换,刚度突变,先天不足,故对此要求适当降低了。这里并不是放松,而是逼不得已。因为虽然刚度比要求降低了,但用词为“应”,且在转换结构构件及概念设计的要求上,却加强了非常之多。

上下部结构的刚度比,侧重的是整个区域的刚度变化。对于没有刚度突变的结构,比如剪力墙结构,就很少存在这个问题。但转换结构不一样。而转换层设置位置越高,其发生刚度改变的区域高度就越大,故下部的转换结构区与上部非转换的结构区的对比就越大。此时仅仅限制相邻层的刚度比显然不合理,也不安全。

为了说明此点,打个简单的比方(不一定恰当),转换层上下层刚度比满足时,其转换层高度为5.8m。但是转换层位于第三层。而这个结构的第一层层高为13m,第二层层高为9m。如此层高设置,大致能满足规范的3.5.2条相邻层刚度比要求。但大家都知道,这么设置很明显不合理,可如果规范仅仅规定相邻层的刚度比,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觉得不合理,但规范要求却是满足的。

关于上述例子,大家不必拘泥于其他参数是否满足。我只是想通过这么个较为极限的例子来说明上下部等效侧向刚度比要求的必要性。
规范提出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就是为了控制转换层的位置不宜太高,亦即转换柱所在的区域高度不宜太高。
回到上述例子,假设三层转换,第一层层高5.4m,第二层层高5.4m,第三层转换层层高5.8m,这么设置层高时,大家都觉得比较正常。其实这个感觉里,就内嵌了等效侧向刚度比的概念。


关于高位转换结构,需要控制两个刚度比。等效侧向刚度比一般程序会给出。而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则需要自己手算。类似周期比。
有一个偷懒的办法:计算时,可只组装转换层。按一层转换计算,此时不是高位转换,程序即会给出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这个数据与按高位转换计算所得的相邻层侧向刚度比的数据,基本不差。
不知道手算的同学或者不太确定自己是否算得正确的同学,可用此法验算复核。

但转换层毕竟是个复杂的东西,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中。望做转换结构的同学慎之又慎!

回复
angelair
2014年04月28日 01:42:20
4楼
九州·河洛 发表于 2013-9-5 14:55 我依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些吧,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讨论,不妥之处请指正。《高规》附录E.0.2条:当转换 …讲解的比较通俗易懂,受益匪浅。
回复
恼羞成怒啊
2014年04月28日 08:28:24
5楼
小手一抖,2分到手
回复
xuehaia
2014年04月28日 08:51:19
6楼
学习了学习了
回复
h1061987761
2014年04月28日 09:09:22
7楼
好东西谢谢
回复
小学生毕业
2014年04月28日 10:04:27
8楼
受益匪浅啊
回复
ruguoni
2014年04月29日 11:36:54
9楼
九州·河洛 发表于 2013-9-5 14:55 我依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些吧,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讨论,不妥之处请指正。《高规》附录E.0.2条:当转换 …《高规》附录E.0.2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二层以上时,按本规范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这个侧向刚度应该是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
回复
2014年06月08日 13:53:07
10楼
同意九州意见
回复
2014年07月01日 10:23:59
11楼
关于E.0.3条软件如何实现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