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基设计中,用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ζa乘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值fa,作为地基上抗震承载力的设计值,faE=ζafa,从而采用P≤faE的验算表达式.这里ζa居然是大于1.0的一个系数。 而在各种结构计算中,又是采用RdE=Rd/γRE的公式,这里γRE居然是一个小于1.0的数。 这和我理解的完全相反!难道说,在地震作用下,地基和结构承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不是降低?
在地基设计中,用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ζa乘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值fa,作为地基上抗震承载力的设计值,faE=ζafa,从而采用P≤faE的验算表达式.这里ζa居然是大于1.0的一个系数。
而在各种结构计算中,又是采用RdE=Rd/γRE的公式,这里γRE居然是一个小于1.0的数。
这和我理解的完全相反!难道说,在地震作用下,地基和结构承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不是降低?
12楼
同意三楼!!另外,由于地震作用的时间短,在这种情况,只考虑了地基的弹性变形!!而且材料在受动荷载(非周期性的)作用的时候,其承载能力和长期受静载时是不一样的!!三楼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回复
13楼
*从最本质的涵义上来讲,这实际上是我国规范依据现代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念而相应采用的一种手段.
*从单自由度非弹性体系的R-u-T法则(这里R指弹塑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u为位移延性系数,T为按弹性求得的结构自振周期),推广至多自由度非弹性结构体系的R-u.
*以"等能量法则"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结构在相同的地震能量输入下,R大(也就是γRE大),承载力设计取值就低(屈服水准要求降低),相应于弹性工作的机械能比例越小(对应于规范中所谓的小震),那么结构就需要更大的非弹性变形来耗散其余的地震能量(如中震),自然结构的非线性变形能力要求就越高,也就是延性u要求越大.
*我国规范在体现这种法则所制定的一系列设计方法中,如同2楼和3楼所言,毕竟采取了简化的手段,以至于现行规范中尚存在许多不合理,或者说甚至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地方(这里不赘述).这些内容已经出现在全国比较好的几所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教学中,进一步的工作也在进行,相信在下次规范修订中会有改变.比如,不同抗震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对应不同的{γRE,u},同一地区的结构性态目标不同,也应对应于不同的{γRE,u},对R-u关系体现从量上可能会更具体化(或者具体化到某一程度?).
回复
14楼
和我理解的一样,嘿嘿
回复
15楼
谢谢
讲的很好很好
回复
16楼
3q,多谢高手指导啊
回复
17楼
说的不错,我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回复
18楼
谢谢大侠们,实有太大帮助!
回复
19楼
谢谢各位大神指点迷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