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室外雨水管道排水计算是是按照满管流计算的,我有一个小疑问,请大家指教。在一个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高的地方要比低的地方高很多,如果高处按照满管流设计,那么低的地方雨水不就从雨水管里往外漾了,和喷泉似的,更别说排水了???
大家都知道室外雨水管道排水计算是是按照满管流计算的,我有一个小疑问,请大家指教。在一个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高的地方要比低的地方高很多,如果高处按照满管流设计,那么低的地方雨水不就从雨水管里往外漾了,和喷泉似的,更别说排水了???
2楼
呵呵,如果下游不淌水或过水能力远小于上游时,会出现喷泉的!
回复
3楼
呵呵,如果下游不淌水或过水能力远小于上游时,会出现喷泉的!
回复
4楼
跌水井消能呢?
回复
5楼
对地形变化较大地区的排水管道设计,为确保排水安全,一般从高处到低处的排水管道水力计算,应注重管道系统坡度及管内流速的控制和协调,可采用分段跌水形式。
回复
6楼
1、可以设跌水井;
2、下游管井可以加大管径;
3、通过调整上下游的管道埋深,可以适当调整管道坡度;
上述方法都可以减缓喷泉的形成,嘿嘿!
回复
7楼
满流不是压力流,满流设计应该满足这个要求。如果下游成喷泉就成压力流了
回复
8楼
楼主你好,其实这个问题要从我们的暴雨强度公式来理解,首先雨水设计的确是按满流设计的,这没有问题,但我们的满流设计是针对于某一个截面来的,并不是雨水管网全部都是满流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你设计的满流是针对于最大暴雨刚好流经你设计的那个断面时的情况,所以在暴雨强度公式中,我们有折减系数m的道理,m是苏林系数和管道调蓄利用系数的乘积。针对于你说的情况,上游高处,的确在t1时刻是满流,但到下游低处,时间为t2(t2>t1),这时下游为满流状态,但上游已经不是满流了,所以一部分水会回退到上游。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但从2011版室外排水规范里,反应出来的新思想表明,m在经济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取1,所以调蓄理论并不像以前那样保守了,所以我个人建议向这种上下游关系的管道,如果下游坡度变化尤其是变小,建议管径加大1~2档为妥。
回复
9楼
攀枝花山地地形,多用明沟排水
回复
10楼
正好遇到同样的问题,学习一下
回复
11楼
我是来学习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