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11制冷剂市场很难买,用哪种制冷剂替代比较好。
R411制冷剂市场很难买,用哪种制冷剂替代比较好。
2楼
有人知道吗?它是科龙空调上用的。
回复
3楼
给你一些greencool的资料:
R411A
组成:HCFC-22/HFC-152a/丙烯=87.5/11/1.5
用途:替代R22用于中央空调机组、窗式空调器、分体空调器、柜式空调器,无须更换润滑油
R411B
组成:HCFC-22/HFC-152a/丙烯=94/3/3
用途:替代R22、R502用于中央空调机组、速冻设备、冷冻冷藏设备、其他空调设备,无须更换润滑油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直接用R22就可以替代R411,greencool这种制冷剂有点不伦不类,含R22高达90%左右,算什么制冷剂?业内评价不是很好。
回复
4楼
转贴一些有关顾雏军和科龙的故事
1995年2月4日《科技日报》在一篇题为《法律不可渎》的报道中记录了小康空调查封始末,文中指生产小康空调的惠州华空调制冷设备厂在1993年7月21日以后的五个月中,“连续九次无理拒绝了执法部门的抽样检查”,其后,又将已被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原地封存的732台空调机非法转移。1995年2月3日惠州当地法院作出裁决,支持了技监局对华公司处以600万元罚款的决定。顾雏军当时是华公司的法人代表及董事长。这一案例还入选了《人民法院案例选》。
从以上情况可知,90年代初的顾雏军在国内创业屡屡受挫、技术理论被业界主流所否定之际,却是其所称在海外创业起步成功并走向辉煌之时。为什么顾所研制的制冷技术在国内为枳,而在海外为桔?这里面也许有许多理由,但顾雏军从不深谈。技术神话求证
顾雏军人称“顾冷冻”,自从其推出新型制冷剂起便是一个富于争议的人物。今年10月30日接受《财经》采访时,顾将自己的成功总结为“有一个独特的发明,同时相信自己的发明是有用的,然后就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从最早的“G制冷循环”到“顾氏循环”、“顾氏工质”到现在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便是顾雏军的成功利器和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74.6%的利润之源。
顾雏军的强烈自信由来已久。1989年1月6日,《光明日报》报道“顾雏军推出热力循环节能技术”后,报道一步步升级,逐渐演变为“顾氏热力循环系统”、“引起世界关注”,并进一步宣称根据顾氏循环原理研制而成的混合制冷剂可使空调冷库大幅度节电,是“制冷业的一次新技术革命”。当时所提的“顾氏工质”便是格林柯尔制冷剂的最早原型。
同类报道在各报刊出,持续到次年8月。顾雏军很快便在1989年推出了顾氏制冷剂,1990年又推出“新一代超低耗能的小康空调”。
顾的“发明家形象”当时也曾遭到业内许多专家否认。1992年9月,国家科委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关于“顾氏循环”技术推广的可行性论证会议,各地学者与顾雏军再次激烈交锋。大部分学者认为“顾氏循环”只是劳伦兹循环的重述,并无新意。
从1991年4月至1994年2月,在由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日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进行的抽检中,“小康空调”的安全性能和制冷性能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更早的时候,广东省制冷学会便对“顾氏循环技术”在广东四家宾馆改造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论是“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两家已摒弃了顾氏工质,重新换回改造前的制冷工质,另一家也计划放弃”。同时调查者还认为,“华公司在改造中采用了对比条件不一样的方法进行改造效果的测定及计算,既不合理,亦有取巧之嫌”。
时隔数年之后,顾雏军又带着标牌为“格林柯尔”的六种制冷剂重归故里。这一次他带回的还有一份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简称ASHRAE)提供的检测数据。据格林柯尔的产品资料介绍,格林柯尔旗下有四种制冷剂中被列入了ASHRAE的标准,即以R411打头的R411A、R411B和R411C和另一种型号R405A。其中R411系列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主要用于替代R502和目前常用于替代的R22,而R405A则用于替代R12。R12是过去空调器主要采用的制冷剂原料,目前已被禁用;与R12相比,R22对臭氧层的破坏要小一些,所以在公认更理想的替代品出现之前,它是R12的主要过渡性替代品。而格林柯尔宣称,其R411系列制冷剂在节能和环保性能上均超过了目前普遍使用的R22。
为格林柯尔制冷剂正名的还有有关部门于1999年7月出具的一份应用于冷藏设备的测试报告,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9月出具的应用于汽车空调的测试报告,两份报告均为委托检验。格林柯尔认为,国内外的检测据称说明着同一个事实,即格林柯尔制冷剂具有"独一无二的环保、节能和直接注入概念"。
中国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朱明泰和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曹德胜对于这样的说法表示了惊异。专家指出,R411C并未被列入ASHRAE的编号,而R405A因为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的不符合新的环保要求的成份, 早在1996年就被美国联邦政府视为“不可接受的替代物”。
曹德胜认为,列入ASHRAE编号的制冷剂有几百种之多,其中既有符合环保要求的,也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光混合制冷剂就有57种,R411B和R411A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列入ASHARE标准并不意味着就是环保制冷剂,只能说明其成分的稳定性。” 朱明泰更指出,格林柯尔R411系列的三种制冷剂,85%以上的成分其实都是其所宣称替代的R22。美国制冷专家詹姆斯卡姆在经过比较研究后也认为,在减少对臭氧层破坏方面,R411系列的格林柯尔制冷剂虽然较传统氟利昂制冷剂要好,但并不比R22的作用强多少。
至于节能功能,曹德胜说,混合制冷剂都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但是具体节能的指数很难测定。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需要对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制冷效果进行大量取样分析,才能就制冷剂的节能效果得出结论,一个样本数据的委托检验结论是不具说服力的。
在如何评价格林柯尔的技术问题上,记者曾广泛征求国内制冷业内专家的意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格林柯尔制冷剂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作为替代传统制冷剂的过渡选择之一,但是并不具有其产品说明中宣传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所谓“10%至35%”的节能效果未经严格的检验测定,有浮夸之嫌。
回复
5楼
格林柯尔:骗局能到几时?
前言:2001年10月31日,科龙股权转让事件引起了媒体对格林柯尔的关注。2001年11月7日,《从贱卖科龙透视格林柯尔七大谜团》的长篇报道公诸于众,对格林柯尔提出了许多质疑,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随后国内对格林柯尔的疑问逐渐增多。面对一家家媒体的深挖细究,尤其是其在香港两天内市值缩水10亿港币,格林柯尔急了,于12月10日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开始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击"。针对格林柯尔的种种"理由",记者又进行了一周多的调查采访,事实证明格林柯尔许多"理由"明显站不住脚。尽管2001年12月23日,科龙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举行,格林柯尔已"顺利"入主科龙电器。2002年,屈云波终于辞职,一起离开的还有总裁徐铁峰和其他副总裁。种种迹象表明,格林柯尔的问题很多,他在很多地方是在欺骗世人
格林柯尔这次是真的急了,因为记者和其他几家媒体对其质疑的文章,格林柯尔两天内市值缩水10亿港币。2001年12月10日下午,格林柯尔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意图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面对众多媒体,格林柯尔竟表示要讨说法。格林柯尔认为"这是一场由竞争者发起的、蓄谋已久的诋毁行为",并且把矛头指向一位与记者文章更本毫不相连的人物--东岳清华制冷剂的发明者、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朱明善。尽管格林柯尔想通过媒体发表声明,进行危机公关,但是由于事实真相依旧很模糊,无疑更给人一种理屈词穷的感觉。再加上记者随后进行的长达一周多的一系列调查采访结果表明,格林柯尔是被逼急了,尽管他们的许多理由的真实性根本经不起考证,使得格林柯尔越抹越黑。
不再自称是"全球第三大制冷剂供应商"
在新闻发布会上,顾雏军没有重提过去满天飞的关于"格林柯尔是全球第三大制冷剂供应商"的旧话。用顾雏军自己的话说,格林柯尔只是一家小公司,但对于为什么不再自称"格林柯尔是全球第三大制冷剂供应商",顾雏军和格林柯尔都没有给出答案。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是记者对格林柯尔制冷剂的众多质疑使得格林柯尔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在本刊2001年第12期的长篇报道中,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秘书长宋国强当时就指出,格林柯尔自称是世界三大新型无氟制冷剂供应商之一没有依据,因为还没有一家权威机构对制冷剂企业进行排名。记者调查采访的其他专家学者也对格林柯尔自称是世界三大新型无氟制冷剂供应商之一提出质疑,认为不可信。2001年12月18日,记者从业内几位专家手中拿到一份世界制冷剂供应商排名榜,上面显示从第一到第四的排名依次为:美国杜邦、法国ATO、美国联信、英国英力士(原ICI,即帝国化工),根本没有格林柯尔。
格林柯尔在国内的情况又是怎样呢?1999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中有对R22的全国消费量的描述:1997年,全国R22消耗量为21366吨。据估算:2001年,全国R22的消耗量约为3万-5万吨。目前,R22已经从历史高价2万元/吨降低到1.1万元/吨。国内目前有三家主要的R22供应商:山东东岳,年产4万吨左右;浙江衢化,年产2万吨左右;江苏泰州美兰化工公司,年产2万吨左右。三家厂商已经包揽了全国制冷剂的主要份额。而格林柯尔制冷剂并不在这个圈子内做竞争,再加上格林柯尔的制冷剂的价格远高于R22,达15万元/吨。并且由于混合制冷剂价格很高,所以混合制冷剂的销售量远低于R22。根据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曹德胜曹德胜的估计,格林柯尔制冷剂所占份额"很小很小,只有千把吨"。因此,在记者最初和如今的采访中,行业协会和绝大多数国内外企业却对格林柯尔的行业地位予以否认,对格林柯尔的资金实力表示怀疑。
回复
6楼
面对质疑,顾雏军仍坚持说,格林柯尔公司的所有制冷剂均可在欧洲和加拿大销售,并且全部都是英国贸工部及加拿大环保总局的推荐产品。但2001年12月19日,新华社伦敦分社的记者经查证后得知,英国贸工部没有查到推荐格林柯尔公司制冷剂产品的记录。12月19日,记者又打电话到格林柯尔英国的公司,接电话的一位小姐告诉记者,香港总部有命令,不接受记者采访,一切消息由香港顾雏军统一发布。格林柯尔公司还宣称,1998年8月28日,格林柯尔完成了对肯德基北京阜成门分店的空调机改造项目,格林柯尔称节能效果达20.7%。1999年4月27日,格林柯尔公司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活塞式恒温恒湿机进行了制冷剂的替换,格林柯尔称节能效果达20%。但目前接手肯德基北京71家分店空调维修的沈阳高逸空调工程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却说,自1999年以后,所有肯德基店的制冷剂都使用R22。中国国家图书馆维修保障部员工却对记者证实,格林柯尔公司的确在1999年做过制冷剂的替换,但维修保障部并没有对此做过节能测评。此前的广东省制冷学会也以《亟待完善的"新型热力循环技术"》为题,对广东省4家用顾氏制冷剂及其相关技术改造的宾馆空调冷水机组的节能评价提出质疑,认为结论不能成立。这样的调查结果无疑使人不得不怀疑格林柯尔和顾雏军所说话语的真实性。
记者还注意到,在记者作出的采访中,格林柯尔方面多次自豪地称,顾雏军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第20名,资产市值19.6亿元等等,这次新闻发布会他们也不再提起了。究竟是顾雏军将他的公司吹大了,还是怀疑者将这种怀疑放大了?
美国答案揭穿谎言
1986年末,天津大学硕士毕业生顾雏军在学界发表了自己的论文《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研究》。这就是"顾氏循环"最早的学术版本。记者进一步的调查中看到,顾雏军第一次出现在公开的报道中是1989年1月6日。这一天,首都两份大报同时推出一条特大新闻:北京华造集团董事长、30岁的能源工程师顾雏军,发明了"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目前世界上"所有制冷、空调、热泵及热流体循环中最佳的热力循环系统"。但接下来,国内制冷学界的大部分专家对此投了反对票,当时站出来指责声音最响的包括顾雏军在天津大学求学期间的导师和师兄。在1989年第2期的《制冷技术》上,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责成顾雏军的师兄马一太发表学术文章辨析是非:《"顾氏循环"考证和质疑》;1989年第3期的《制冷学报》上,马一太、严晋跃、吕灿仁(顾雏军的硕士导师)三人联合发表文章《劳伦兹循环与"顾氏循环"》,结论是:"顾氏循环"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技术上无独到之处,实验印证也不符合对比实验要求;1992年9月,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司召集有关专家、教授对顾雏军的"顾氏热力循环技术"推广应用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据知情人介绍,当年的会议上,绝大多数专家都否定了"顾氏循环"的创新性,认为不过是其它循环理论的另一种说法。"顾氏循环是怎么回事,1994年就有定论,"顾的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教授吕灿仁说,"我的看法它是骗人的。"由此,记者了解到,1994年8月13日,上海某报发表了记者朱克华的文章:《一个神话的破灭--顾氏循环的前前后后》。这篇文章及随后举行的"清除伪劣科技’顾氏循环’座谈会"对顾雏军及其公司发生了重大影响,并导致其于1995年先后两次对相关单位及个人提出了"侵害名誉权"指控。但"后来他撤诉了,然后就好像消失了一样,"朱克华今天回忆说。据朱朱克华说,1996年之后,学界关于顾氏理论的争执终于平息下来,而顾雏军则正式淡出了学界,并神气地在商业上发达了起来。
在格林柯尔的宣传材料中,四种"环保制冷剂"的ASHRAE(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编号分别为R405、AR411A、R411B和R411C。格林柯尔称这四种制冷剂受到多家政府的推荐,在海外拥有了大批长期商用用户。事实真是这样吗?2001年10月21日,北京制冷协会向北京市领导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这份建议书的附件给出了美国政府、美国环保局、ASHRAE对格林柯尔制冷剂R405A的态度:1996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公告把R405A列为"不接受的替代物";1996年6月8日,国国家环保局把R405A列为"不接受的替代物";1998年1月22日,ASHRAE删除了R405A的原安全分类。ASHRAE2000年出版的ANSI/ASHRAEStandard34-1997及其附件也根本没有R411C的编号。同时,在美国专家、ASHRAE标准制定委员会成员JamesM.Calm的论文等公开出版资料中显示,作为替代R22传统制冷剂的R411A含R22高达87.5%,R411B含R22高达94%,这样高的含量显然无法谈及"替代"。2001年7月17日,面对已经下发的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建立无氟城市的文件,天津市制冷学会上书市领导,尖刻指出:"例如某公司推出的R22的替代物R411A中含有87.5%的R22,这种替代又有什么意义呢?"2001年12月7日,《香港经济日报》刊登了JamesM.Calm在接受该报记者的采访的报道说:"格林柯尔四项产品有在本地销售,但我未发现有被用作商业用途。"值得注意的是,格林柯尔招股文件第二页却说:"天津格林柯尔约94%的销售对象为海外机构。"JamesM.Calm更强调:因为该会不会对任何制冷剂作出认可,"任何人声称获得本会的认可都是错误的。"即将修订的ASHRAE制冷标准会说明"本会的标准并不代表认可有关制冷剂适宜作任何特定用途。"
格林柯尔冤枉了朱教授和东岳
据悉,东岳集团一直是格林柯尔的竞争对手。因此,顾雏军将媒体对自己和格林柯尔质疑的报道理解成竞争对手"蓄谋已久的极其恶劣的"阴谋。顾雏军甚至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名道姓地提到朱明善,朱明善是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山东东岳集团生产的东岳清华制冷剂的发明人,顾雏军认为朱明善是炮制这一事件的幕后主使。顾雏军还在会上愤怒抨击东岳清华制冷剂的安全性。但事实又是怎样呢?就记者文章的采访、调查、发表过程和对其他几位随后报道的记者的了解来看,顾雏军真真是冤枉了朱教授和东岳集团,尽管朱教授并未说格林柯尔的好话。格林柯尔却给人留下了是在转移视线的感觉,"顾雏军其实是为了对公众有个交待,临时拉出来个替罪羊。"
格林柯尔宣称其产品R411系列制冷剂在节能和环保性上均超过了目前普遍使用的R22。但朱明善却指出,"格林柯尔R411系列的3种制冷剂,85%以上的成分其实都是其所宣称替代的R22"。因此,格林柯尔发布的《声明》中,对于朱明善使用了"骗子"一类情结激烈的说法,顾雏军认为,此次媒体对他们的报道,许多材料都是朱明善提供的。
事实真相又是怎样呢?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国际制冷空调热泵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明善教授是因发明清华系列制冷剂于2001年2月19日获得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清华系列制冷剂作为清华大学与山东省的重要科技项目于1998年在山东东岳集团投产。2001年12月17日,记者终于第一次与取得联系,朱明善首先对自己被格林柯尔和顾雏军当作靶子感到突然和奇怪,他告诉记者:"我与顾雏军没有任何个人恩怨,至少我本人对顾雏军没有任何偏见,只是公正地说过一些作为一位学者应说的实话。对格林柯尔和顾雏军的指责,我感到很可笑。"为进一步求证,12月18日,记者专程赶到清华大学采访朱教授。朱教授给记者讲了一段往事,那是1990年,朱明善当时与顾雏军的硕士导师吕灿仁是老朋友,顾雏军的硕士论文答辩他还参加了。这一年,由于业内外对顾氏循环的赞扬和质疑一直针锋相对,新华社内参的一位记者便找到了朱明善采访,朱教授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并建议记者多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内参出来后,朱教授便接到了顾雏军的电话,顾雏军骂得很难听,"我当时告诉顾雏军,有不同看法可以探讨,但不应该骂人。但继续骂,我便挂断了电话,从此就再也没有与这个人接触。"朱教授最后再三表示:"我只是一位学者,不想也不会和顾雏军一般见识,谎言最终是要被戳穿的。"
记者还专门电话采访了被格林柯尔和顾雏军当作靶子的国内制冷剂行业的龙头企业山东东岳集团负责市场的副总经理李淑财,他告诉记者:"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很突然,根本没有的事嘛!我们的原则一向使不评价同行,只做好自己的事。我们认为,格林柯尔这是在撒谎,是想借此转移公众视线,好有机会挽救其股票。我们不想理会格林柯尔,我们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李淑财同时告诉记者,东岳集团一直使科龙制冷剂的主要供应商,也是海尔、春兰、格力、美的、澳柯玛美菱等国内很多家电企业的主要制冷剂供应商,并且格林柯尔制冷剂在1998年以前也一直是靠东岳集团集团供应原材料。
回复
7楼
谢谢北冰洋老师,下次有什么问题在向您请教!
回复
8楼
我用R22代换了,但电流也上去了。
回复
9楼
注意充氟不要过量,应该监测电流不要超过最大工作电流,要把吸排气压力以及过热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一般表压应在4~4.5kg左右,排气压力根据环境温度而定。
有可能最好把详细的测试数据贴上来。
比如电流、吸排气压力、过热度、环境温度、室内温度等。
回复
10楼
额定电流4.5A,实测电流5.2A、吸气压力4.8kg、环境温度32度、室内温度28度,出口16度。感觉温差不大。
回复
11楼
不知冷凝压力多少?蒸发器回气管温度多少?
初步感觉充氟有点多,吸气压力对于家用空调来讲有点高。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