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增加,冰川融化,为什么长江源区、黄河源区的河流径流量“不增反减”?面对这一科学课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根绪等人通过实地观测、理论推算等发现,草地退化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的论文发表在不久前出版的《地理学报》上。科学家选择青藏高原长江源区、黄河源区以及若尔盖地区等典型高寒湿地分布区域,利用1969年、1986年、2000年、2004年等不同时期的航片和卫星遥感数据,从湿地主要组分分布、空间格局以及水生态功能等方面,分析了近40年来典型高寒湿地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
科学家选择青藏高原长江源区、黄河源区以及若尔盖地区等典型高寒湿地分布区域,利用1969年、1986年、2000年、2004年等不同时期的航片和卫星遥感数据,从湿地主要组分分布、空间格局以及水生态功能等方面,分析了近40年来典型高寒湿地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
研究发现,近40年来,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湿地退化具有普遍性,湿地面积萎缩在10%以上。在长江源区,沼泽湿地退化最为严重,退缩幅度达到29%,同时大约有17.5%的内流小湖泊干涸消失。黄河源区和若尔盖地区湿地系统空间分布格局的破碎化和岛屿化程度显著加剧。
在年内枯水期降水趋于明显递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三大典型湿地系统流域枯水期径流均呈显著递减趋势。缘何如此?王根绪解释说,水源涵养、河流水量调蓄是湿地系统最重要的水文功能。高寒湿地系统退化使其水文功能发生变化,流域水涵养指数显著递减,尤其是湿地退化严重的长江源区和若尔盖地区地表水涵养能力持续下降。
专家解释,高寒湿地系统的这种普遍性萎缩,与青藏高原区域性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
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日前从沱沱河气象站时了解到:2001年至2006年长江源区平均年降水量约323毫米,高于1961年至1990年281毫米、1991年至2000年260毫米的平均年降水量。
虽然近几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都在增加,但长江源区的径流量却在减少。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解释说:“这是因为随着气温增高,蒸发量在增加,蒸发量远远大于补给量,整个三江源都是这样。”
他进一步指出,伴随全球变暖,青藏高原上的多年冻土加速消融。“这种变化的后果是蒸发量增加,土壤变干,冻土作为水分‘储存器”的功能也在减弱。”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