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经见过一楼梯,跨度3900,板厚为100,配筋二级14间距100,是施工原因造成的,施工单位要我进行验算,同时质检站还在进行试压,验算结果是挠度不够,承载力没有问题,试压结果也没有问题,只是楼梯板颤动,最后还是砸掉了,没有人敢担保.2)还有一次就是楼梯板厚不足,配筋也不足,工程至今也没有出现问题.3)还有阳台悬挑板,悬挑1500,板厚只做100厚,配筋足够,至今也没有出现阳台翻下或者裂缝.
1)曾经见过一楼梯,跨度3900,板厚为100,配筋二级14间距100,是施工原因造成的,施工单位要我进行验算,同时质检站还在进行试压,验算结果是挠度不够,承载力没有问题,试压结果也没有问题,只是楼梯板颤动,最后还是砸掉了,没有人敢担保.
2)还有一次就是楼梯板厚不足,配筋也不足,工程至今也没有出现问题.
3)还有阳台悬挑板,悬挑1500,板厚只做100厚,配筋足够,至今也没有出现阳台翻下或者裂缝.
出现上述的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概念不清还有马虎大意.
结构中有很多安全系数,荷载有分项系数,混凝土,钢筋都有安全系数.这些系数再乘系数,哈!可见我们的工程是很安全的.
举出上面所说的例子,就是想让大家说一下你们有没有做过配筋不足或者板厚不满足构造要求的,事后是怎么处理或者验算的.
12楼
对楼主提出的问题我有几点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探讨(纯属个人想法)
1.现在已经不使用安全系数设计了,都是按可靠度来设计的,你很难说出一个数字出来,哪怕是粗略一点也很难。
2.安全系数法设计的年代大都是手算,是把结构的荷载按力学概念传递到每根构件,然后对单个的构件分别进行计算的,安全系数是在这个时候用来较核截面的。但是整个结构的安全系数是很难确定的。实际工程都是高度超静定的结构,一旦某根构件变形过大(不一定要达到屈服)内力都会重新分配,屈服时更会发生大幅度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这时很难计算结构的安全系数。
3.关于很多结构不按照规范做但是却没有发生破坏的问题,我不认为全是规范保守的问题(当然不排除部分条文偏于保守)。规范很多地方还是很笼统的,都是规类来提要求的。但是制定规范时所考虑的荷载在正常使用时不一定都会出现,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楼主提到的楼梯没有破坏,那是人正常走没破坏,要是那天有人扛煤气罐或纯水桶的时候掉下去砸在上面会怎么样?或者更重的东西呢?要是这样砸坏了算谁的责任。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结构设计师在这种很研究很成熟的规范上不遵守是不可取的。
4.结构界的好几个大胆的前辈因不遵守规范而被人津津乐道和这种性质是不同的,首先,他们都是在推出新的结构形式,而规范没有相关规定时超越规范的;其次,他们都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从理论上可以作出比较精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超越规范的设计。这样才是真正的实践在前,规范在后,先行而后知。
5.我认为结构中很多构造的要求都是从抗震角度提出的。抗震规范是贯穿在其他建筑规范中的。因此,没有经受地震考研的结构我认为不能断言其结构的可靠性。当然设计时我们只能做抗震验算来提高其可靠度。
回复
13楼
结构的安全性是概率度的问题!
帖主提到的那个楼梯安全性肯定不高,就是说破坏的可能性较大~
回复
14楼
"安全系数"这个提法在设计中已被"可靠度"取代
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构件或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没有问题不代表设计规范中的"安全系数"大,而是此构件或结构没有遇到荷载的最不利组合情况,一般很难遇到,现在不坏不代表以后不被破坏,所以现在以"可靠度"来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
回复
15楼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说有一根500高的梁,由于种种原因只在底部配了两根14的钢筋,上部为构造钢筋,该梁上有砌体墙3.6m高,用了很多年也没出现问题。当时设计恐怕是粗心大意,但是结构设计的安全底数保证了该梁与结构师的“安全”。但是做结构的人都是应该注意的,因为我们每出一套图都会有几天晚上睡不踏实。
回复
16楼
结构的安全只是概率问题,又是一个经验问题,像地震就很说明问题,桩基础很大部分由说明经验问题。材料、荷载都是不确定的因数,安全系数问题就不好回答。但不能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又一味的浪费。
回复
17楼
suishou所说"安全系数"这个提法在设计中已被""这句话,可能是理解角度不同.可靠度是用概率衡量的一个标准,我贴中所说的安全系数指的是各种荷载的分项系数,是提高结构安全度的,它和可靠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回复
18楼
结构安全系数没人能说清楚,但我们做结构的都希望越高越好,但这不现实。我们也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我觉得在设计中有一定得安全度是正常的,给自己一种保护吧!不可能要钱不要命吧,何况现在施工质量也不是很好。
回复
19楼
我认为相同条件下,钢结构的安全系数比钢筋
混凝土结构要大。
回复
20楼
老板讲的,有4呢
回复
21楼
影响结构安全系数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考虑了计算荷载
取值与荷载在桥梁使用期限的实际变异、材料设计强度取值与实际强度之间的差异、构件尺寸误差、
安装位置的偏差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