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
yscmusic
yscmusic Lv.7
2004年11月02日 09:12:09
只看楼主

一名年轻的建筑师,怀着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从1996年开始了他的"建筑孤旅",看遍了华夏大地上被他形容为"诗一般美妙"的中国古建筑。在寒意日渐浓重的季节里,他的《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即将付梓,书中记述了他7年里足迹遍布的每一个地方,身心被打动的每一座建筑。 -流水之旅 7年前,刘磊还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一名研究生,因为系里要在珠海承接一个复古建筑的设计项目,他奉导师之命独自上九华山调研。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实在是出于资金有限,却没料到从此将他带上了独行的历程。原本计划两三天内就测绘完毕,但天公不作美,浓雾弥漫,为了拍到清晰的照片,他只好留在山上等待。

一名年轻的建筑师,怀着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从1996年开始了他的"建筑孤旅",看遍了华夏大地上被他形容为"诗一般美妙"的中国古建筑。在寒意日渐浓重的季节里,他的《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即将付梓,书中记述了他7年里足迹遍布的每一个地方,身心被打动的每一座建筑。
-流水之旅
7年前,刘磊还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一名研究生,因为系里要在珠海承接一个复古建筑的设计项目,他奉导师之命独自上九华山调研。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实在是出于资金有限,却没料到从此将他带上了独行的历程。原本计划两三天内就测绘完毕,但天公不作美,浓雾弥漫,为了拍到清晰的照片,他只好留在山上等待。
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白天满山遍野地游逛,晚上就坐在旅馆里盖上几床被子研读佛经。九华山的寺庙给刘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的庙宇都是民居改建的,因此在尺度上非常接近人,它不像五台山的寺庙那么气宇轩昂,却朴实可亲。"在一个星期的考察期间,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独行的全神贯注与行止自如。
第二年的暑假,作为指导教师,他与领队的教授带着60名建筑系本科的学生去皖南的歙县测绘古建民居。城内斗山街的民宅,原文庙的明伦堂,练江对面的太白楼和散落城关的十几处牌坊;还有城外的古村落郑村、唐模……尽管九华山调研之后的那个夏天,他与同学曾赴歙县写生,但这一次的测绘让他对徽州的古建筑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教授和学生们都返回上海了,意犹未尽的他摸摸口袋里剩余的钱,决定一个人继续走下去。他先是游遍了徽州的一府六县,而后南下江西寻访乐安县的民居,又转道福建观畲族的民居、古田民居与福安民居,走至浙江的时候,日子已经过去了二十天。为了省钱,他一路住最便宜的旅馆,也没舍得给远在山东的父母打电话报个平安。实在找不到他想探察的一处古建筑时,才想起给自己的导师拨了电话,结果得知父母已经找了他半个月,学校也不知他的去向,大家都险些以为他失踪了。他不得不从温州踏上了返程的火车。
这一路纵横的溪流引领他遍游了乡野村郭中的座座乡土建筑,让他深深沉醉在人与土地、山水的无限和谐之中,这一趟旅程后来被他自己形容为"流水之旅"。每到一处,他都希望能征求主人的许可,去亲身体验当地民居的魅力。书本上的描述再详细,也不过是平面、立面、剖面三张图,而建筑的本质恰恰体现在它的空间上。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坐在徽州民居的天井里,你能感受到被建筑包围着,光线从头顶泻下来,好像把身体都照透明了,有一种自省和醍醐灌顶之感。"走在街巷里,两侧的房屋擦身而过,手能触摸到砖木的不同肌理,那些几百年的老木头还散发出一种令人舒服的味道,"建筑给人带来的体验是全栖的",果真不假。在一户人家门前,他得到了住宿的许可。夏夜别人为躲避蚊虫都睡在房间,他却搬一个竹榻放在天井中,抬眼就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早上醒来云从天井上悠悠飘过,他一时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此后观遍中国的民居,徽州民居仍是刘磊的钟爱,从小喜欢诗词、国画和民族乐器的他觉得,也许是徽州的人文气息与他的书生气相近,因此尤其吸引他。"徽州民居从外观看是整片的白粉墙,简朴之致,但门罩处的砖雕又极尽精细之能事,这与’马一角,夏半边’的水墨山水画是同源之水。"
尽管专业学的是古建筑,对什么地方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筑也心中有数,但真正找到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多数情况下,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都地处偏僻,往往需要先坐火车,再倒汽车,最后步行到目的地。出入乡村的汽车还经常只有早晚两班,赶不上也就出不了村,此时刘磊索性就不出来了,如果可能就住在民居里,否则就在简陋的客栈里过夜。"暖暖远人村,悠悠墟里烟"的景致是在大都市里无法领略到的,一路拍照、画速写,让孤旅也变得怡然自得起来,他已经开始享受这份孤独了。
免费打赏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0:53
42楼
九层塔由一圈红围墙围绕,形成一个塔院。院墙上是密密排列的小喇嘛塔,远远望去象一个小尖锥,塔院南面是一个横长的前院。前院南墙正中是一个十分华丽的牌枋门。九层塔拔地而起,下方是高达十二层的碉楼,下方十层,涂着铁红,十一层涂成白色的带状,十二层是边码草砌成的绛紫色的墙身作为碉楼的收头。墙身上还镶着明亮的佛徽。第十三层是重檐的金瓦殿。屋脊正中安置金端宝瓶,飞檐的角梁饰以金龙,碉楼东西而各开三排藏窗。很可能都是户窗,全以木板壁封口。窗口凹进较深,外面涂成典型的黑色梯形窗框,其上的石板伸出为檐。整个墙身窗户排列紧密,加上阳光投下的影子,形成十分有力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很有构成的味道。
碉楼正南面是主立面,是由上即下凸出石墙的几重阳台,都罩以肃穆的黑底白格的围幔,一层向外突出门廊,上饰金轮卧鹿等。阳台两侧各开两排藏窗。这些窗户有红框镶玻璃的窗扇,显然不是盲窗。窗户上罩以桔黄色黑红镶色的遮阳幔。虽然是多云的天气,阳光无力,但九层塔颜丽的色彩已经十分夺目。大红的石墙,绛紫色的边玛草墙檐,白色的带饰,黑色的围幔,桔黄色的遮阳,金光内内的屋顶,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光景参差的图面,让人从心里佩服藏民族对色彩运用的杰出天赋。
我由远及近走向塔院入口,华丽的大牌枋立即吸引了我。这种大牌枋继承了甘肃地方的传统风格,如密密匝匝的如意斗拱。独特的是它的造型,一共有两重檐,上一重是一顶轻盈的庑殿顶,下面一层断为左右两翼,每一翼正投影都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相对,顶点向外,出檐深远,如同展开的双翼,所以整个牌枋远观十分飘逸,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1:07
43楼
正面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3:22
44楼
入牌枋门是一进小院,东西各有一间厢房。院子静悄悄的,大概没有人觉查到我的到来,于是我便蹑手蹑脚地进了第二道门,来到了九层塔的脚下,仰首而望,九层塔伟岸的石墙耸立云天,窗檐上桔黄色的遮阳幔随风伏卷,如同起伏的波浪。忽然,扑噜噜,一群白鸽从窗台上飞起,绕着九层塔转圈。俄尔,它们又呼拉拉停在窗台上,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3:41
45楼
平面图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3:47
46楼
围着九层塔流连多时,方欲溜走,忽然围上来三四个可爱的小喇嘛,纷纷指着我的相机,示意为他们留影,于是我领他们到大牌坊前照了一张。眼看斜阳欲坠,昏沉无力,看一看表也快四点半了,最后一班回夏河的车子还有一会儿才路过。于是便走到公路边,搬了一块大石头,坐下来画了一张速写。十五分钟旋即完成,正欲落款,一声鸣笛,一辆中巴正飞驶而来。我迅速收好画夹,招手示意停车。果真是回夏河的班车,于是便乘车返回,上了车才发现在九层塔后北方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处喇嘛庙,这次是无缘拜访了。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4:09
47楼
手绘立面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4:22
48楼
拉不愣的邂逅(四月二十日)

今天计划在拉不楞停留一日,补拍一些照片,画一些速写,然后明天一早赴兰州,转车去青海。吃过早饭,便先来到寺东经廊北端的大白塔前,画了一张速写。今天的空气很清新,可见度很高,白塔衬着枯黄的山脊,明彻的蓝天与朱红的经廊在阳光下交相晖映,显得格外的圣洁。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4:31
49楼
画过白塔,向西穿过一条条小巷,来到了续部下学院,续部下学院座落在大经堂的东北,系第一代嘉木祥大师于1932年主持修建,该学院正殿东西五间,南北十一间,系藏式建筑。殿内供奉着密集,怖畏、胜乐,三大金刚和六臂。法王护法神等佛像。续部下学院虽无金光闪闪的金顶,但比例十分谐调匀衬。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4:37
50楼
前面是两间二层白色外墙的经堂,供喇嘛打坐诵经。后面是高及四层外墙涂朱的雄伟佛殿。整个建筑物上安置各种幢幔,更增添了一份庄严。续部下学院西侧是一个小院。小院地势较高,而院墙低矮,从这里可以眺望大经堂和大小金瓦寺以及广场东北侧的白塔。往东望便是续部下学院的宏伟建筑。小院入口处的墙角有一个说不出名堂的小房子,大约二三平米,开一小门,一个小窗。门上挂着一块绘有脸谱状图案的布帘,整个小建筑十分精致可爱。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24:55
51楼
如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