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
yscmusic
yscmusic Lv.7
2004年11月02日 09:12:09
只看楼主

一名年轻的建筑师,怀着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从1996年开始了他的"建筑孤旅",看遍了华夏大地上被他形容为"诗一般美妙"的中国古建筑。在寒意日渐浓重的季节里,他的《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即将付梓,书中记述了他7年里足迹遍布的每一个地方,身心被打动的每一座建筑。 -流水之旅 7年前,刘磊还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一名研究生,因为系里要在珠海承接一个复古建筑的设计项目,他奉导师之命独自上九华山调研。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实在是出于资金有限,却没料到从此将他带上了独行的历程。原本计划两三天内就测绘完毕,但天公不作美,浓雾弥漫,为了拍到清晰的照片,他只好留在山上等待。

一名年轻的建筑师,怀着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从1996年开始了他的"建筑孤旅",看遍了华夏大地上被他形容为"诗一般美妙"的中国古建筑。在寒意日渐浓重的季节里,他的《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即将付梓,书中记述了他7年里足迹遍布的每一个地方,身心被打动的每一座建筑。
-流水之旅
7年前,刘磊还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一名研究生,因为系里要在珠海承接一个复古建筑的设计项目,他奉导师之命独自上九华山调研。踏上一个人的旅程实在是出于资金有限,却没料到从此将他带上了独行的历程。原本计划两三天内就测绘完毕,但天公不作美,浓雾弥漫,为了拍到清晰的照片,他只好留在山上等待。
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白天满山遍野地游逛,晚上就坐在旅馆里盖上几床被子研读佛经。九华山的寺庙给刘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的庙宇都是民居改建的,因此在尺度上非常接近人,它不像五台山的寺庙那么气宇轩昂,却朴实可亲。"在一个星期的考察期间,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独行的全神贯注与行止自如。
第二年的暑假,作为指导教师,他与领队的教授带着60名建筑系本科的学生去皖南的歙县测绘古建民居。城内斗山街的民宅,原文庙的明伦堂,练江对面的太白楼和散落城关的十几处牌坊;还有城外的古村落郑村、唐模……尽管九华山调研之后的那个夏天,他与同学曾赴歙县写生,但这一次的测绘让他对徽州的古建筑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教授和学生们都返回上海了,意犹未尽的他摸摸口袋里剩余的钱,决定一个人继续走下去。他先是游遍了徽州的一府六县,而后南下江西寻访乐安县的民居,又转道福建观畲族的民居、古田民居与福安民居,走至浙江的时候,日子已经过去了二十天。为了省钱,他一路住最便宜的旅馆,也没舍得给远在山东的父母打电话报个平安。实在找不到他想探察的一处古建筑时,才想起给自己的导师拨了电话,结果得知父母已经找了他半个月,学校也不知他的去向,大家都险些以为他失踪了。他不得不从温州踏上了返程的火车。
这一路纵横的溪流引领他遍游了乡野村郭中的座座乡土建筑,让他深深沉醉在人与土地、山水的无限和谐之中,这一趟旅程后来被他自己形容为"流水之旅"。每到一处,他都希望能征求主人的许可,去亲身体验当地民居的魅力。书本上的描述再详细,也不过是平面、立面、剖面三张图,而建筑的本质恰恰体现在它的空间上。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坐在徽州民居的天井里,你能感受到被建筑包围着,光线从头顶泻下来,好像把身体都照透明了,有一种自省和醍醐灌顶之感。"走在街巷里,两侧的房屋擦身而过,手能触摸到砖木的不同肌理,那些几百年的老木头还散发出一种令人舒服的味道,"建筑给人带来的体验是全栖的",果真不假。在一户人家门前,他得到了住宿的许可。夏夜别人为躲避蚊虫都睡在房间,他却搬一个竹榻放在天井中,抬眼就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早上醒来云从天井上悠悠飘过,他一时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此后观遍中国的民居,徽州民居仍是刘磊的钟爱,从小喜欢诗词、国画和民族乐器的他觉得,也许是徽州的人文气息与他的书生气相近,因此尤其吸引他。"徽州民居从外观看是整片的白粉墙,简朴之致,但门罩处的砖雕又极尽精细之能事,这与’马一角,夏半边’的水墨山水画是同源之水。"
尽管专业学的是古建筑,对什么地方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筑也心中有数,但真正找到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多数情况下,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都地处偏僻,往往需要先坐火车,再倒汽车,最后步行到目的地。出入乡村的汽车还经常只有早晚两班,赶不上也就出不了村,此时刘磊索性就不出来了,如果可能就住在民居里,否则就在简陋的客栈里过夜。"暖暖远人村,悠悠墟里烟"的景致是在大都市里无法领略到的,一路拍照、画速写,让孤旅也变得怡然自得起来,他已经开始享受这份孤独了。
免费打赏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6:39
62楼
十点钟,窟区开始售票,大家各自租了手电,随着莫高窟的导游先生逐洞的参观,导游二十几岁,与我年龄相当,仍未婚娶,在敦煌能耐得住这片荒凉寂寞,研究石窟艺术,这份对艺术执着追求令人佩服之至。随着导游的安排,大家奔走于多个美妙的石窟洞之间,时而进入黑暗的梦幻时空,与飞天同舞,身心徜徉在佛教本经故事的丛林中,宫殿中,流连忘返,时而又被无情地带出洞窟,来到光天化日之下,面对无垠的黄沙和绿杨叶子翩翩随风起舞。这样时明时暗,黑白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来回切换,几乎令人忘记身在何处时空。所有的记忆都支离破碎,只记得纵横交错的石绿,石兰,朱红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幅泼彩的绵锻,一首梦幻的交响乐。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敦煌石窟中流美自然的一尊尊偕侍菩萨塑像,珠圆王润,阿娜多姿,反映出奔放,浪漫和十分自信的唐代艺术气质。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6:52
63楼
如下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7:07
64楼
由石窟游毕便来到窟区对面的《敦煌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参观,这座博物馆由日本人设计,的确伸手不凡,最可贵的是他们将这座建筑以低调的姿态掩埋在沙土之中,求得与周围大地的和谐。博物馆以青砖为建筑材料,青灰色与周围黄色的沙尘互相谐调。入口处位于两片砖墙的夹角处,一片是博物馆的外墙,砌成倾斜的形态,类似挡土墙的样子。另一片墙向东延伸,端头连结着一座复古的石雕汉阙。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7:14
65楼
入口由一片两重檐的三角形披檐遮盖,檐下由一根仿古的石柱擎托。柱顶有一朵石雕斗拱。展厅空间由矮矮的青砖墙围成。墙体几乎被沙尘掩埋。远处只能看见一片覆盖展厅的屋面,平展伸延。屋面的轮廓线完全与沙漠平原起伏的曲线相融合。同时屋面出檐深远,颇具唐代建筑的神韵。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7:27
66楼
入口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7:37
67楼
平面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7:47
68楼
进入大门,是一个门厅。门厅右转可进入展厅。门厅正对的是一片由玻璃隔开的庭院。庭院布局构思令人称绝,没有一草一木,没有水池喷泉等杂物,仅以青砖仄砌,略成起伏波浪状,令人联想起起伏的沙漠。庭院正中放置一尊卧驮石像,凿琢粗放,尤见斧痕。庭院成三角形,除了门厅一侧通长的玻璃隔断,另两侧以高大的青砖墙体围成。一片为倾斜的挡土墙,为了破除墙体的压仰和沉闷,墙上开了几道竖槽。另一侧是锯齿状的墙体,转角上部开一玻璃砖的窗子。纵观此庭虽仅以青砖为单一材料,无一沙一石,而沙漠中荒凉都体现得惟妙惟肖,可见深得日本人枯山水三昧。钦佩日本同行之余,也略叹国人形而下的创作思想,狭隘而肤浅。
由门厅右拐,拾级而下,来到下沉的展厅空间,建筑师利用地下空间的减少地面上建筑的量,以尊重沙漠的环境而并不刻意追求建筑自我为中心主义的形象展示。这一点的确应引起国内同行们的深思。展厅的北侧沿墙是一排仿造的石窟,窟内是艺术家们严谨摹画的石窟壁画精品和摹塑佛像珍品。由于光线充足,五彩斑斓的壁画少了几分梦幻与神秘,多了几分富丽堂皇和奔放。展厅的玻璃橱柜里珍藏着许多宝物,其中有珍稀的贝叶经和唐代的小楷经文。其中,抄经师精美的小楷令人叫绝。那一行行的小字或刚劲或秀丽,令人不得不重新判断历史上对抄手书法一贯的不屑态度。当日展厅二层举行西藏文物展,那一尊尊黄铜佛像人物,或是后目狰狞的天王药叉,或是阿娜多姿的度母。让人着实钦佩藏民族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一尊铜佛脚塑像,长及半米,脚掌向上,形态丰满而优美。脚掌上镌着一个佛家的"万"字符。整个脚个反映了佛家从精神到肉体,从局部到完美统一,圆满、和谐与庄严。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7:59
69楼
从博物馆出来,才发觉太阳已经落山。沙漠上立时开始凉了起来。而更糟的是回沙洲的公共汽车已经走光了,无奈只得留宿莫高窟宾馆,夜听鸣沙了。三更披衣起夜,一轮残月高悬,四处无声,不禁想起一首首的塞外诗来。
回复
yscmusic
2004年11月02日 09:38:38
70楼
大家看了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建筑师和诗人一样?
回复
whitefang_c
2005年05月21日 19:37:41
71楼
http://xingzhe.*****.com/notice/voyage/1.htm建筑孤旅(电子版)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