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遇一工程,大底盘高层。建设方要求中间为地下广场,详剖面图。建筑图主楼外墙为地下室外墙。2. 准备-3层顶面(-2层底板)处,作为嵌固端。那么主楼外墙拟采用下面两种处理方法: 1)外墙与挡土墙合并。 2)外墙与挡土墙分开(外墙与挡土墙分两次施工)。3. 请问:采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有何注意事项?
1. 最近遇一工程,大底盘高层。建设方要求中间为地下广场,详剖面图。建筑图主楼外墙为地下室外墙。
2. 准备-3层顶面(-2层底板)处,作为嵌固端。那么主楼外墙拟采用下面两种处理方法:
1)外墙与挡土墙合并。
2)外墙与挡土墙分开(外墙与挡土墙分两次施工)。
3. 请问:采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有何注意事项?
12楼
建议一起做。
回复
13楼
建议还是一起做吧
回复
14楼
整体浇筑,一般剪力墙的混凝土等级与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土等级不一样,要注意
回复
15楼
觉得还是整体设计,外墙和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土等级不同,配筋及构造措施不同,还要注意四周的覆土情况。分开设计考虑情况就多了,施工考虑的情况也多。
回复
16楼
建议分开
1.首先即使整体浇注,挡土墙也不能按顶端简支考虑(除非结构内有大量横墙),挡土墙顶端简支是楼板将土压力传给车库另一侧土,没有水平位移时,形成简支边界。楼主的这种情况土压力传给楼板后,楼板将土压力传给主楼的竖向构件,这个土压力不远远大于地震产生的水平力,无法具体考虑。
2.在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时,土体约束不好考虑,左震右震时 产生嵌固端不在同一位置产生,建议将底部加强部位一直延伸到-1上一层。结构右震时,很明确的会在-1层顶产生塑性铰,就像悬臂梁 在中间加了个简支支座,最大弯矩肯定会在这个支座产生。
3.如果一起浇注设计不是不可以,需做足以下措施,首先在模型中将土压力按节点荷载输入在竖向构件顶端,将挡土墙截面钢筋加大,原则是尽量不让结构竖向构件承受土压产生的水平力,然后需要设置横墙,土压力传给楼板后,首先会传递给刚度较大的竖向构件,充分利用这些横墙,最后将底部加强区上移至-1上一层。
回复
17楼
楼上的观点不是很赞同 地下室四周覆土整体分析是静力平衡的 对于楼板来说平面刚度是很大的(地下室基本是小弹工作范围),基本可以作为挡土墙铰接支点。这也是上铰下固的计算依据。当然你也可以保留是地下室外墙按悬臂墙计算观点。
地下室土体约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底部加强部位作用不多说大家都知道。有没地下室加强部位必须设置。
地下室主要问题不是挡土墙设计 或者构造而是计算理论有问题。刚度判定和简单覆土就确定是否可作为顶板嵌固的依据是否合理 和实际工作条件相符吗。这才是关键
回复
18楼
上部形成简支边界首先是楼板刚度很大,这点没有问题。然后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这句话“地下室四周覆土”这点很关键,今天讨论的情况是地下室一侧覆土 另一侧不附土(仔细看楼主的图),一侧的土压 传给楼板后,怎么传给另一侧土体呢?
然后关于底部加强区得概念应该是 ,剪力墙结构是弯曲变形,塑性铰发生在结构底部,所以底部加强区是提高结构延性的 而不是提高承载力的,这点毋庸置疑。
还有关于顶板嵌固的概念 ,这点很多人概念不清,我想在这里给一个新提法,便于理解,你可以把嵌固端理解成平动约束端,这样你是不是理解了,嵌固端并不可以对结构嵌固,而是平动约束,并不能形成转动约束。所以规范才提出首先是地下室时与底部刚度为上部两倍时才能形成顶板嵌固,顶板嵌固,也就是在顶板形成一个简支边界,限制结构的水平移动,而不限制其转动变形。当仅仅只是地下室,而下部刚度不满足2倍时,形成的边界是一个弹簧支座,这个边界也可以提供很大的支撑作用,不可忽略。
回复
19楼
楼上的说的有道理。赞成
回复
20楼
建议一起吧。
回复
21楼
地下室外墙作为挡土墙,应该无问题。
说句题外的,如果楼主是担心土压力过大,致使外墙可能发生过大变形而采用方案二的话,两者之间也应该有足够宽的结构缝。而且三层地下室的基坑应该是永久支护,采用方案二大可不必。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