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施工经验:防雷接地系统施工质量通病
双鱼佩
双鱼佩 Lv.7
2013年07月02日 14:19:42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josiechen 于 2013-7-2 14:24 编辑 防雷接地的重要性及方式:   防雷与接地是关系建筑物及人身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雷击时有强大电流通过,产生机械力和热效应,破坏建(构)筑物和电气设备。但是在监理过程中,经常遇到施工或相关专业人员对防雷接地重视不够,认为其技术性不强,工艺较简单,范围又窄小,往往在施工中出现不规范作业或纰漏,也未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因此,防雷与接地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在监理工作中至关重要,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安全和使用寿命。

本帖最后由 josiechen 于 2013-7-2 14:24 编辑

114821s8dxastv88pubnpu.jpg


防雷接地的重要性及方式:
  
防雷与接地是关系建筑物及人身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雷击时有强大电流通过,产生机械力和热效应,破坏建(构)筑物和电气设备。但是在监理过程中,经常遇到施工或相关专业人员对防雷接地重视不够,认为其技术性不强,工艺较简单,范围又窄小,往往在施工中出现不规范作业或纰漏,也未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因此,防雷与接地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在监理工作中至关重要,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安全和使用寿命。

  通常雷电损害的形式有3种:直击雷感应雷雷电反击

  在建筑设计中规定了建筑物设防要有多种防雷接地的要求,防雷的基本方法为“泄”和“抗”。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使用接地的避雷设施,把雷电引向自身泄掉,以削弱其威力。另一方面,要求各种电气设备具有一定的绝缘水平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以提高抵抗雷电破坏的能力。两者如能恰当地结合,并根据保护物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雷害,达到保证安全供电的目的。目前建筑工程常用的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防雷接地系统施工质量通病:

(1)用结构钢材代替避雷针(网)及其引下线,镀锌焊接破坏层不刷防锈漆。

  (2)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的连接长度不够,扁钢小于宽度的2倍,圆钢小于直径的6倍,焊接不饱满,焊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和气孔,没有敲掉焊渣等缺陷。

  (3)接地体的引出线未作防腐处理,使用镀锌扁钢时,引出线的焊接部位未补刷防腐涂料。

  (4)接地线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时,未加设补偿器,穿墙体时未加保护管。

  (5)屋面金属物,如管道、梯子、旗杆和设备外壳等,未与屋顶防雷系统相连。

  (6)螺栓连接的连接片未经处理,镀锌或镀锡面不完整,片与片接触不严密。

  (7)电气设备接地(接零)的分支线,未与接地干线连接,实行串联连接或通过支架、基础槽钢过渡。

  (8)接地体安装埋设深度不够,距地面高度小于0.6m.

  (9)避雷带变形严重、支架脱落、引下点间距偏大、不预留引下线外接线。

  (10)以金属管代替PE线、等电位联结,桥架及金属管、电器的柜、箱、门等跨接地线线径不足。

  (11)多层住宅采用TN—S系统时,进线在总电表箱处没有重复接地,没有按要求在配电间作MEB.

  (12)插座接地线互相串接,安装高度低于2.4m的灯具可接近金属导体的未接地。

分享给大家参考学习~~

114821s8dxastv88pubnpu.jpg

免费打赏
sunshinezlg
2013年08月01日 11:16:54
32楼
还行,还习了!
回复
wt999
2013年08月01日 12:06:54
33楼
谢谢楼主提供分享!学习了!
回复
andy_617
2013年08月01日 14:10:17
35楼
非常感谢楼主
回复
fengxu_002
2013年08月01日 14:26:29
36楼
混凝土中防雷,焊接地处做防腐处理,影响混凝土强度怎么办呢?
回复
poi1956
2013年08月01日 15:14:02
37楼
:D我看到的,多达不到这标准呀!
回复
水中雨
2013年08月01日 16:14:57
38楼
学习了 谢谢分享
回复
lgweihaiping
2013年08月01日 17:58:57
39楼
还有人工接地制作,接地极的材料、长度、间距、焊接要求时常不规范,接地电阻的测量不规范,都影响人身安全,和接地设施的使用寿命,也埋下接地不合格的隐患,接地很重要,重视的人很少!
回复
lgweihaiping
2013年08月01日 18:04:03
40楼
混凝土中钢筋焊接不做防腐,只要钢筋的直径、焊接长度、焊接质量、去掉焊渣就可以了。
回复
奥贝蒂
2013年08月02日 07:54:00
41楼
这确实是普遍现象。
回复
shiyanchangdzy
2013年08月02日 08:04:09
42楼
谢谢楼主提供分享!学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