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核心筒第二周期扭转,如何调整?
zb616
zb616 Lv.9
2013年10月01日 17:04:24
只看楼主

工程概况:框架核心筒结构,标准层平面长40.8m,宽30m,核心筒平面宽7.9m,长26.8m,核心筒成长方形,现在结构计算时出现第二周期扭转,调了几次不见效果,请大家给支支招,如何调整能见效果。谢谢!======================================================================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VSS求解器) ======================================================================

工程概况:框架核心筒结构,标准层平面长40.8m,宽30m,核心筒平面宽7.9m,长26.8m,核心筒成长方形,现在结构计算时出现第二周期扭转,调了几次不见效果,请大家给支支招,如何调整能见效果。谢谢!
======================================================================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VSS求解器)
======================================================================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2.3730 90.63 1.00 ( 0.00+1.00 ) 0.00
2 2.0834 6.64 0.12 ( 0.12+0.00 ) 0.88
3 1.7723 179.82 0.88 ( 0.88+0.00 ) 0.12
4 0.6737 124.32 0.07 ( 0.03+0.04 ) 0.93
5 0.6331 88.64 0.96 ( 0.00+0.96 ) 0.04
6 0.5271 0.40 0.97 ( 0.97+0.00 ) 0.03
7 0.3825 137.31 0.02 ( 0.01+0.00 ) 0.98
8 0.2975 99.17 0.99 ( 0.02+0.97 ) 0.01
9 0.2864 8.48 0.97 ( 0.95+0.02 ) 0.03
10 0.2439 164.57 0.04 ( 0.04+0.00 ) 0.96
11 0.1817 102.56 0.99 ( 0.06+0.93 ) 0.01
12 0.1775 16.84 0.88 ( 0.81+0.07 ) 0.12
13 0.1706 175.60 0.13 ( 0.12+0.00 ) 0.87
14 0.1348 1.04 0.08 ( 0.08+0.00 ) 0.92
15 0.1272 161.46 0.92 ( 0.83+0.09 ) 0.08
16 0.1247 72.55 0.99 ( 0.09+0.90 ) 0.01
17 0.1215 90.02 0.00 ( 0.00+0.00 ) 1.00
18 0.1112 178.86 0.01 ( 0.01+0.00 ) 0.99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 = -87.315 (度)

免费打赏
zb616
2013年10月02日 07:20:15
2楼
加强y方向,削弱x方向,加强周圈。
回复
zb616
2013年10月02日 07:24:47
3楼
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

1)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见抗规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高规7.1.1条条文说明“在抗震结构中鰠罛两个方向的刚度接近”;高规8.1.7条7款“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各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接近”。3)结构的刚度(包括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与对应周期成反比关系,即刚度越大周期越小,刚度越小周期越大。
4)抗侧力构件对结构扭转刚度的贡献与其距结构刚心的距离成正比关系,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5)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或沿两主轴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6)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或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7)某主轴方向的层间位移角小于限值(见高规表4.6.3,下同)较多时,对该主轴方向宜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的方法;某主轴方向的层间位移角大于限值较多时,对该主轴方向宜采用“削弱结构内部刚度”的方法;某主轴方向的层间位移角接近限值时,对该主轴方向宜同时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和“削弱结构内部刚度”的方法。
8)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高规4.3.5条的要求。
9)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
【答1】
简单的说,当扭转周期不在第一周期时,就是有一个轴的平面刚度超过了扭转刚度。把扭转周期下面那个轴的刚度调弱或把第一周期对应的轴刚度调强就解决了。举个例子,
振型号栀期氀角猀动系数(X+Y)洀汢系数12.1675177.14 .95( .95+0.00) .0521.787713.53 .08( .07+0.01) .9231.554188.93 .99( .00+0.99) .01
第一周期是X向的,刚度正常,第二周期是扭转周期,调这个,把第三周期对应的Y轴调弱点,让Y轴刚度小于扭转刚度。扭转就调过来了。
【答2】
理论上不错,实际上应尽量调小结构中部Y向刚度,要不在调大Y向周期时,扭转周期也在变大.
回复
zb616
2013年10月02日 07:26:31
4楼
【答3】
1,2周期平动,3周期扭转,不成主要削弱中间,加强周边,通过振型图看哪里强虚弱哪里,哪里弱加强哪里
【答4】
周边不宜过分加强.不然会引起内力过于集中,对基础和构件设计不利
合理的结构应该有合适的刚度大小和布置.举个例子: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框剪结构比框筒结构受力合理.因为框筒的刚度太集中在核心筒区域了.
第一振型应是平动的原因2010-05-1523:12动力学认为结构的第一周期应该是出现该振形时所需要的能量最小,第二周期所需要的能量次之,依次往后推。我认为规范规定Tt/T1<0.9就是为了让对结构产生作用的能量中的大部分只够激起结构的平动而不是扭转。
按照动力学理论,结构第一周期只与结构本身的质量、刚度和边界条件有关,与外界力没有关系,地震只是提供一个激振力,基底剪力是反映这个激振效果的一个指标,这个除了以上的条件外,同时就跟地震参数有关,比如加速度的值。而结构最容易出现振动的振型就应该是第一振型,这个振型所需要的能量最小,最容易发生。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扭转振型不能太靠前,起码不能出现再第一振型。
通高层设计中是可行的。关于第二平动周期与扭转周期比较接近的问题是相对的,我个人认为就是说能拉大到0.9以下最好,但是不能拉到0.9以下,也尽量不要超的太多。
怎么理解主振型?pkpm采用了wilson教授的质量参与系数的概念(可以查看sap和etabs),比如我们计算15个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达到了98%,那么15个振型当中就有一个质量参与系数最大的振型,比如是2振型,它对这个98%的贡献最大(比如达到40%),那么我们就认为它就是主振型。而其它的振型的贡献可能相对很小。主振型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不是最容易被激励起的振型,但是它一旦被激励起了,那么它就是结构振动的主要成分,所以我们在抗震的时候我特别给与关注,尽量避免它与扭转振型靠近。这也就是我建议ljbwhu将T2与Tt拉大点的原因。
在常规的高层结构设计中,由于各种限制,不容易出现以下这种情况:当结构中存在某些相对软弱的部分或者构件的时候,则结构的主振型会出现的比较靠后,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软弱的地方在激励能量相对小的时候就会局部振动,此时不是整体振动,所以该振型的质量参与系数很小,但是它们却是低阶振型。所以我前面的贴子提到了模型错误,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指模型逻辑上的错误,而是某些构件的刚度、尺寸、材料等原因的错误,造成局部软弱。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但是也可能出现,所以要避免。
主振型:对于某个特定的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一般每个参与振型都有着一定的贡献,贡献最大的振型就是主振型,贡献指标的确定一般有两个,一是
回复
zb616
2013年10月02日 07:42:47
5楼
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二是应变能的贡献大小。一般而言,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比较直观,容易被我们接受
扭转为主的振型中, 周期最长的称为第一扭转为主的振型, 其周期称为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平动为主的振型中, 根据确定的两个水平坐标轴方向X 、Y , 可区分为X 向平动为主的振型和Y 向平动为主的振型。假定X 、Y 方向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即两个方向平动为主的振型中周期最长的振型) 的周期值分别记为T1 X和T1 Y,其中的大者位T1,小者为T2。则T1 即为《高规》第41315 条中所说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2 姑且称作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
研究表明, 结构扭转第一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方向的平动第一自振周期之比值, 对结构的扭转响应有明显影响, 当两者接近时, 结构的扭转效应显著增大[7 ] 。《高规》第41315 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 之比值进行了限制, 其目的就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能过弱, 以减小扭转效应。
《高规》对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T2 之比值没有进行限制, 主要考虑到实际工程中, 单纯的一阶扭转或平动振型的工程较少, 多数工程的振型是扭转和平动相伴随的, 即使是平动振型, 往往在两个坐标轴方向都有分量。针对上述情况, 限制Tt 与T1 的比值是必要的, 也是合理的, 具有广泛适用性; 如对Tt 与T2 的比值也加以同样的限制, 对一般工程是偏严的要求。对特殊工程,如比较规则、扭转中心与质心相重合的结构, 当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相差过大时, 可对Tt 与T2 的比值加以限制, 一般不宜大于1.0。实际上, 按照《抗震规范》第31513 条的规定,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 以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上具有比较相近的抗震性能。
当然, 振型特征判断还与宏观振动形态有关。对结构整体振动分析而言, 结构的某些局部振动的振型是可以忽略的, 以利于主要问题的把握。
注意上面这句话的意义说明了,某些局部振动可以忽略掉,那么如何判断某些局部振动呢?就转到我们上面所讨论的问题上来了,可以采用振型总剪力的大小来判断或者振型质量参与系数来判断。忽略某些总剪力很小或者质量参与系数很小的振型,而保留那些相对较大的振型,这样说的话,就没有必要强制
制要求将总剪力最大的平动周期作为第一平动周期了!第一扭转周期的确定也没有什么疑惑。那个审图中心的意见有问题!
(1)如果一个结构 X,Y方向周期相差很大时,前几个平动周期往往是一个方向的(如均为X方向或均为Y方向)。此时要求Tt/T1<0.9即可。
(2)如果一个结构 X,Y方向周期相差不大时,应使第一第二振型周期以平动为主(此时第一第二振型分别是X,Y向),此时要求Tt/T1和Tt/T2均<0.9。这是容易作到的。
回复
zb616
2013年10月02日 07:43:14
6楼
(1)高规4.3.5条的条文说明主要意思:Tt与T1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耦连影响,结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
(2)2002年9月版SATWE用户手册124页:振型的方向角0度是X方向,90度是Y方向。依次类推。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明确知道结构刚度的薄弱方向。两个第一侧移振型的方向角,代表了水平地震作用的两个近似的最不利方向。
(3)2002年9月版SATWE用户手册124页:主振型的概念:对于地震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参与振型贡献最大的就是主振型。衡量贡献大小有2个指标较合适,一是基底剪力贡献,二是应变能贡献。基底剪力贡献较易为工程技术人员接受。SATWE给出每个振型每个地震方向的基底剪力贡献。用于判断每个地震方向的主振型。
PS:栀期比计算方法:
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
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判断复杂结构的第一平动周期时,还应考察该振型产生的基底剪力是否为各振型中的最大值,如果该振型产生的基底剪力很小,就不是第一平动周期。(详细见PKPM新天地2005.1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回复
wwbandwxxx
2013年10月02日 10:42:41
8楼
我给两点建议:
1、两个平动周期相差较大,我们这边要求是不超过85%个别情况可以控制在80%左右,你这个相差比较多。可以调整一下柱子变成矩形,或者弱轴方向加加强层。
2、扭转比较明显的原因个人认为是筒体向上方的偏置造成的,建议把D轴柱取消掉,角柱面积加大1.5倍。弱化B轴柱,增强AE轴柱
平面不能动的话我也只能想到这么多了。仅供参考
回复
zb616
2013年10月02日 20:00:42
9楼
wuwenbohit 发表于 2013-10-2 10:42 我给两点建议:1、两个平动周期相差较大,我们这边要求是不超过85%个别情况可以控制在80%左右,你这个相差 …谢谢,你分析的很有道理,核心筒偏上,刚心也偏上,BD轴柱子应该弱化。
回复
jiasudu312
2013年10月02日 21:54:50
10楼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类似的双筒结构,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我建议楼主将注意力放在核心筒上,尽量通过强连梁使得单个核心筒沿Y方向钢度接近,两个核心筒尽量做到布置相同。楼上各位谈到的方法更适合剪力墙结构中使用,框筒结构本身平面就比较对称,所以再调角柱边梁效果不会很明显,核心筒是最重要的。
回复
wwbandwxxx
2013年10月03日 10:29:49
11楼
通过强连梁增加Y向刚度是个不错的方法,不过我看了下平面图,感觉调整的空间不大,但不失为一个手段。调整角柱是因为我看楼主的角柱和普通柱截面一样的,这不太合理。去掉D轴柱一方面降低X向刚度,另一方面是调整刚心位置。弱化B轴、加强AE轴是为了把材料用在更合理的地方。
把AE轴的柱子调整成矩形,相同的面积更大的刚度,不过建筑有时候不同意。。。加强层的话最好结合避难层使用,效果也很明显的,就是不知道这楼有多高。
这几种手段调整的幅度都不大,但是综合起来用可能会有个不错的效果。期待楼主调整后的结果。
回复
maolinjie118
2013年10月07日 15:03:46
12楼
下载东西没经验,过来赚点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