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做过广州项目的同仁
laureate
laureate Lv.7
2013年12月06日 10:56:52
只看楼主

本人是业主方技术部的,在广州有个一层半的小楼,委托了广东省某大型甲级设计院进行设计,结果非常不满意。请求在广州做过项目的同仁帮忙看看几个小的技术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想要的答案是:第一:是否真存在所谓的广州“地区做法”,如此违反设计常规理论?第二:这样的设计水准,在广东地区是可以接受的吗?问题一:施工图审图意见中我提了一条,设计在屋面每隔不到3m布了一根次梁,次梁间做单向板,120厚。附图是我提的意见及其回复。这个问题的确是小问题,说实话不改我也能接受,只是解释的理由太脑残了,感觉是把甲方当外行糊弄。请广州的同仁们帮看看,广州地区是否真的存在用混凝土板挡渗水的做法?

本人是业主方技术部的,在广州有个一层半的小楼,委托了广东省某大型甲级设计院进行设计,结果非常不满意。请求在广州做过项目的同仁帮忙看看几个小的技术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想要的答案是:第一:是否真存在所谓的广州“地区做法”,如此违反设计常规理论?第二:这样的设计水准,在广东地区是可以接受的吗?



问题一:施工图审图意见中我提了一条,设计在屋面每隔不到3m布了一根次梁,次梁间做单向板,120厚。附图是我提的意见及其回复。这个问题的确是小问题,说实话不改我也能接受,只是解释的理由太脑残了,感觉是把甲方当外行糊弄。请广州的同仁们帮看看,广州地区是否真的存在用混凝土板挡渗水的做法?


问题二:钢结构雨棚,大概16mx9m左右的规模,附图是结构作的设计,其中所有主次梁等高,所有梁之间的连接只画了一个全焊接的大样(如图2.1),整个16mx9m的架子有4根主梁和2根吊杆与柱埋件连接,连接大样全焊接(如图2.2)。


1.梁之间的连接节点2.1图未标现场焊,如何考虑施工方案?是所有梁间工厂焊接后,整个16mx9m的架子运到现场整体吊装?
设计回复是“广州的地区做法”、要与厂家商量哪些需要现场焊。

跟进问题:腹板插入钢梁焊接做法如果现场焊的话吊装定位难度就非常大,稍有误差就差不进去或缝隙过大不好焊,质量很难把控,这种设计不是把难题推给施工么?施工如果再混弄不静等着出事么?

设计: .....

2.主梁与埋件的坡口焊接处与埋件的穿孔塞焊焊点打架;翼缘坡口焊没加衬板;腹板双面10的角焊缝大于腹板厚度的1.2倍;而且如果架子是整体吊装的话,焊接的难度可想而知。

设计无回复。



问题三:梁托柱处未加附加箍筋或吊筋。

设计回复:复核过“没问题”

跟进询问:混凝土规范9.2.11条规定,集中力只能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结构没配附加横向钢筋,怎么“复核”出“没有问题”来的?
免费打赏
laureate
2013年12月06日 13:01:19
2楼
真诚求建议
回复
小面片
2013年12月06日 13:28:01
3楼
问题一:高规3.6.3,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其条文解释为,顶部楼板应加厚,以抵抗温度应力的不利影响。具体到这个项目,虽然不是高层,但屋面板采用120mm,也是能说得过去的。当然,120mm板厚如能与梁布置间距相协调(比如梁间距在4m左右)就更好了。
问题二:设计应该没有考虑施工。全焊接的做法虽然理论上成立,但对施工及焊接质量要求很高,实际操作确实存在问题。但一般来说,钢结构施工前是需要进行深化设计的,楼主可建议设计方与深化方对此进行优化。
问题三:梁托柱,梁上是否需要设置横向附加筋其实是一直存在争论的。混凝土规范9.2.11条所提的附加钢筋,是针对梁下部或梁高范围内受到的集中荷载,其目的是防止集中荷载影响区下部混凝土的撕裂及裂缝。柱与梁浇在一起,也难说柱所传的集中荷载是位于梁下部或梁高范围内。也曾有专门文章论述梁托柱不需要附加横向钢筋,目前常见的偏安全做法是附加横向钢筋,但个人认为不加未必就是不对的。
回复
laureate
2013年12月06日 13:44:32
4楼
小面片 发表于 2013-12-6 13:28 问题一:高规3.6.3,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其条文解释为,顶部楼板应加厚,以抵抗温度应力的不利影响 …对于问题一的回答是在让我难以理解,理论上混凝土越厚,干缩的温度应力会越大,显然对抗裂越不利。如果是考虑室外极限温差所导致的应力,广州的极限温差显然不如北京大,北京这边只听说过钢筋网片或者碳纤维抵抗这样应力的,的确没听说过靠加厚楼板解决问题的,机理在哪儿呢?问题三这个我曾经亲身被骂过,所以就不较真了,但是北京这边审图的话肯定不会给过的,尤其离支座这么近。当然你不加钢筋能通过我也不反对,我还省成本呢,反正安全上设计自己负责。这位兄弟没有回答我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设计在当地可以算是合格的水准吗?
回复
bc4bc4bc4
2013年12月06日 13:52:44
5楼
基本同意3楼的。
问题一,一般屋面板120 出至高规,很多多层的房屋也按照高规来弄,屋面板120厚,理由也主要是应为抵抗温度应力不利。至于防水一说,就不确定了。温度应力大容易产生裂缝,防水裂了的话,裂缝多了就容易漏水吧。
问题二。不懂钢结构。
问题三。梁托柱 受力角度来说增加附加箍筋。增加吊筋对柱底力的传导没有什么作用。
至于复核的有没有问题,得看柱传到梁的力有多少来确定。如果计算后不够肯定要加的。
回复
laureate
2013年12月06日 14:05:05
6楼
本帖最后由 laureate 于 2013-12-6 14:15 编辑 bc4bc4bc4 发表于 2013-12-6 13:52 基本同意3楼的。问题一,一般屋面板120 出至高规,很多多层的房屋也按照高规来弄,屋面板120厚,理由也主 …梁托柱有一个梁弱轴方向受扭的问题,就是柱子在垂直梁平面的弯矩传到梁上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还是加上较好,如此明显的违反规范总不是什么特别好的设计理念吧。高规的确有顶层楼板要不低于120mm的规定,我个人觉得要是出自这个考虑,干脆就没必要加那么密的次梁,划成了那么小的分隔还做那么厚的楼板真是浪费。
回复
shevchenkogdr
2013年12月06日 14:14:14
7楼
问题一:高规3.6.3,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屋面板采用120mm是结构上比较常用的作法,主要是结构抗裂,因为现在施工防水质量太水...
问题二:设计没有考虑施工。全焊接的做法虽然理论上成立,但对施工及焊接质量要求很高,实际操作确实存在问题。设计比较潦草。批评,我认为设计可能是个新手,没做过钢结构。
问题三:梁托柱。混凝土规范9.2.11条所提的附加钢筋,是针对梁下部或梁高范围内受到的集中荷载,其目的是防止集中荷载影响区下部混凝土的撕裂及裂缝。柱与梁浇在一起,也难说柱所传的集中荷载是位于梁下部或梁高范围内。目前常见的做法是附加横向钢筋,个人认为还是加上更合适。
回复
shevchenkogdr
2013年12月06日 14:26:07
8楼
laureate 发表于 2013-12-6 13:44 对于问题一的回答是在让我难以理解,理论上混凝土越厚,干缩的温度应力会越大,显然对抗裂越不利。如果是 …你的理解方向偏了,温度应力在纵向来看基本是不存在的。主要是水平温度应力,加上双层双向拉通配筋。这样从结构角度防水。
回复
小面片
2013年12月06日 14:34:41
9楼
对于问题一,并非认为做120mm屋面板是合理的,只是表明这么做“能说得过去”,因为至少还能找到些参考依据(高规的规定并没有区分区域)。高规规定120mm厚屋面板,个人认为更主要是出于对“对建筑物顶部约束加强”的考虑。
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间,可以通过施工措施予以减小,温度应力影响下屋面板开裂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适当加大楼板厚度,从抵抗温度应力角度来说,也还是有些作用的(撇开屋面板配筋因素)。
当然,具体到这个项目是100mm还是120mm(广东省院住宅统一措施要求多层最小100mm),可能不同的设计人员有不同的看法,个人认为如果设计人员确实是将自己的设计看法纳入了设计图纸,那么作为业主,即便不认可,也应该予以肯定,因为至少设计是“上心”了;如果设计想都没想,只是对付,设计当然是有问题的。
对于楼主所提“这样的设计是否合格”的问题,我确实难以回答。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存在不同水准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从国家”施工图设计深度规定“的角度来看,难说这个设计深度不够;从规范角度来看,做法也不是直接违反规范;因此,只有是否合理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设计确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换位思考,大家都是谋生,与其怒气冲冲的指责,心平气和地沟通乃至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
回复
wwbandwxxx
2013年12月06日 15:40:39
10楼
laureate 发表于 2013-12-6 14:05 梁托柱有一个梁弱轴方向受扭的问题,就是柱子在垂直梁平面的弯矩传到梁上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还是加上较好 … 如果单纯的是梁托柱的话确实可以不加附加箍筋,规范说的可能理解不同,图集上也是不需要附加箍筋的。你可以看看12G901-1里面62页。 另外由于柱弯曲引起的梁扭转,只靠几根加密箍筋是没什么用处的。应该把梁按弯扭构件设计,加到整根梁上,而不是只加几根。
回复
laureate
2013年12月06日 17:25:38
11楼
wuwenbohit 发表于 2013-12-6 15:40 如果单纯的是梁托柱的话确实可以不加附加箍筋,规范说的可能理解不同,图集上也是不需要附加箍筋的 …您说的这个图集我看了,图上基本上只是标的柱的钢筋排放法,与梁上附加钢筋并不矛盾,因为有这个指导施工的图集就违反规范我个人认为比较牵强。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