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梁是否要点铰——非框架梁配筋构造
yinyan421619
yinyan421619 Lv.12
2014年02月07日 16:49:57
只看楼主

次梁是否要点铰——非框架梁配筋构造 对于大部分初学结构设计的人,运用PKPM的时候,次梁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普通主梁的方式输入进行计算,并未点铰,但是有的个别情况又需要点铰,还有人主张次梁全部点铰,对于这些现象,初学者难免会产生疑惑,到底要不要点铰,点铰计算时有什么区别,实际施工图怎么处理,怎样才是更合理安全有效的。笔者仅就自己所接触的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和自己查阅的相关图集规范,还有其他网友帖子的讨论,来说说自己对点铰的理解。(高层还未做过,暂不考虑)

次梁是否要点铰——非框架梁配筋构造

对于大部分初学结构设计的人,运用PKPM的时候,次梁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普通主梁的方式输入进行计算,并未点铰,但是有的个别情况又需要点铰,还有人主张次梁全部点铰,对于这些现象,初学者难免会产生疑惑,到底要不要点铰,点铰计算时有什么区别,实际施工图怎么处理,怎样才是更合理安全有效的。笔者仅就自己所接触的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和自己查阅的相关图集规范,还有其他网友帖子的讨论,来说说自己对点铰的理解。(高层还未做过,暂不考虑)



需要同时传递弯矩和力的节点就是理论上的刚接节点,只传递力不需要传递弯矩的节点就是铰接节点。图集11G101-1第86页,由图1可以看出实现铰接和刚接的区别就是直锚段的长度。计算时点铰接相对于刚接的变化:梁支座弯矩变为0,梁底弯矩变大;梁支座弯矩由受力配筋变为构造配筋,梁底配筋按照受力配筋。
((((我的用户组暂还不能上传图片,请大家自己去翻图集吧11G101-1第86页))))
图1.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



混凝土结构,不论次梁负筋配筋多少,锚固多少,都没有实际的完全刚接和铰接,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负筋越多锚固越牢靠,弯矩约束就越强,刚接作用越明显,反之铰接作用越明显。当主次梁连接的时候,次梁中间支座,负筋有足够的钢筋锚固长度,可毫无疑问的按照刚接来计算配筋,除非有特殊需要才点铰按构造配筋;次梁边跨端支座,根据配筋多少和锚固长度来判断实际简化受力更趋向于哪一种。



根据图1,实现刚接时,负筋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中间支座锚固长度基本上没有问题,端支座锚固需按图1示满足≥0.6lab;实现铰接时,负筋按构造配筋(弯矩为0),中间支座锚固长度基本上没有问题,端支座锚固需按图1示满足≥0.35lab。
按照常用的设计材料进行满足端支座锚固长度时钢筋直径D的计算,参照图集11G101-1P53,HRB400和C30混凝土(35d),主梁宽度一般为300,
铰接计算 D≤(300-30-20)÷35÷0.35=20.4mm
刚接计算 D≤(300-30-20)÷35÷0.6=11.9mm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要满足刚接的要求,则对于普通的300主梁(一般为框架梁),作为次梁的端支座,则次梁的负筋必须采用12mm以下的,这不符合我们一般刚接配筋负筋采用的都是D14mm及以上以上的常用做法;而按照铰接计算时,钢筋直径也必须是D20及以下的钢筋。所以首先确定的是要满足端支座刚接的做法是很困难的。


4.1点铰
端支座刚接很难实现锚固,则次梁点铰,但实际却仍然受到部分约束,则应采取以下措施:
1)应在次梁端部配置构造负筋,其配置应满足《混规》9.2.6条—(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
2)次梁点铰后,对主梁的扭矩为0,应考虑主梁增加抗扭钢筋。
3)负筋受力直径采用D20及以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计算)。
4.2不点铰
按照刚接计算,可按以下措施来进行:
1)次梁端支座负筋按照实际受力及构造配筋,负筋直径应尽量采取小直径的(≤20),越小越好。
2)次梁端跨中部的梁底配筋可以加大一点点。
3)主梁按照实际受力及构造配筋。

按照上述点铰和不点铰的措施来进行,对于普通的主次梁交接,施工图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对于不同的设计状况,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点铰,如次梁端跨跨度比较大,主梁宽度相对锚固长度太小,还有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等等情况,需要设计人员灵活掌握。

鉴于本人设计经验有限,还有各种情况不曾遇到,希望看官不吝补充,沟通和交流。

觉得写得还可以的话,给我评评分哈~
免费打赏
shevchenkogdr
2014年02月07日 17:32:22
2楼
说的很详细!!
回复
shevchenkogdr
2014年02月07日 17:32:59
3楼
点个赞!!!
回复
一号楼梯
2014年02月07日 21:26:39
4楼
谢谢楼主~受益匪浅~
回复
ms2013
2014年02月08日 09:40:18
5楼
写的不错!
回复
lihao0608
2014年02月08日 10:33:02
6楼
写得不错 谢谢分享~~~
回复
coolhui
2014年02月08日 10:46:46
7楼
楼主理解很深刻,学习了!
回复
sanzijian001
2014年02月08日 10:49:37
8楼
写的很好!学习了!感谢楼主!
回复
savionlee
2014年02月08日 10:57:16
9楼
分析的很明确
回复
温员外
2014年02月08日 11:16:25
10楼
最保守的做法是包络设计。
回复
tangjun617
2014年02月08日 11:23:58
11楼
受益匪浅!~!~!~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