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楼
碧海山庄详细规划(含说明书、图纸为jpg)
回复
13楼
碧海山庄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1. 设计概述
1.1项目概述
本项目由常州市新城集团组织开发。基地位于常州市中部,规划用地11.40公顷(其中含代征道路面积0.68公顷),拟建总建筑面积约17万m2,是一规模宏大的住宅小区。基地东西长约320m,南北长约420m。基地东邻常州城市主干道怀德北路,南靠新市路,西接规划道路,北为关河及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存在将对小区规划产生很大的影响。
1.2设计依据
1. 常州市锻造总厂地块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协议书
2. 常州市规划国土管理局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通知书
3. 常州市锻造总厂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4. 常州市锻造总厂地块地形图
5. 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规程
6.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7. 二十一世纪国家小康住宅设计标准
1.3“碧海山庄”名称的由来
“青山碧海”是传说中的美丽仙境,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一种美好的人居环境,这就是本方案着力刻划的重点-------优美的环境,郁郁葱葱,觅小径、跨小溪、步山林,这种美好的感觉,愿用“碧海”两字以表心愿。
2.设计理念
2.1设计构想
回复
14楼
1. 结合基地现状,顺应地理环境,合理安排规划用地,充分利用现状有利条件。
2. 从住宅区合理的功能布局和景观环境需求入手,考虑用地分配、结构体系、交通组织、水景系统、绿化系统和公建布局,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整合,为住宅的商品化开发、社会化管理创造条件。
3. 精心构思高标准、高技术的居住园区,营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安全的宜人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创建常州市具有超前性、先导性的示范小区。
4. 紧跟时代潮流,创造性地规划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居住社区,大幅度的提高居住小区的室内外环境质量。
5. 积极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倡导小区的新型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节能系统。
2.2规划立意
1. 环境绿化作为小区规划的主旨。充分利用现状城市绿地的有利条件,融合整个小区的各级空间系统,绿化与环境渗透其间、相互融合,构架全区的空间秩序。
2. 对环境系统的建构。以城市绿地与河流为小区的大环境系统,小区面向城市绿地呈开放之势;以纵贯小区的中央绿地为中环境系统,住宅组团面向中央绿地;以精致细腻的宅间绿地为小环境系统,住宅面向宅间绿地。
3. 完整到户的人车分流系统。为了更加充分的为住户提供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本方案在整个小区及各组团的设计中贯彻深化了“人车分流”的理念,将该系统落实到户。
4. 推进小区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将是小区规划管理的发展方向,在规划设计的阶段,就对其进行考虑,为小区的智能化管理提供可实施依据与基础。
2.3形态结构规划
人的生活方式的丰富内涵及其无穷外延是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源泉。居住环境作为一种生活场所,在形式上表现为物化的空间环境。人是居住行为的主体,“以人为本”体现的是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理解,而这正是住区规划的要旨。空间环境只是由于人的活动才有了存在的必然,只有居住生活方式的深层介入,强化人行为意识的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居住环境设计的真谛。
我们在长期的居住区规划实践中认识到: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空间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结构是形态的约定,形态是结构的表述,结构与形态都是规划师对居住生活的体验、洞察以及对居住理想模式的构思,并由此展开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
充满理性的规划结构,不同尺度下完整宜人的环境绿化体系,安全便捷的交通组织──是本设计表达出的最大特点。
回复
15楼
2.4道路交通系统
道路交通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住区结构的骨架,并由此规定居住行为的轨迹,编排空间形态的秩序,铺叙社区生活的生动场景,进而塑造了场所空间的鲜明性格。在设计中我们对新形势下的住宅小区规划交通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在采用“人车分流”交通系统的同时,在住宅组团的尺度对其进行了深化。
1.机动车交通组织:
小区机动车主干道在小区内呈环状组织,均匀分布在小区中,负载大致等量的交通量。主入口设在南侧新市路,在小区西侧设一次入口,利于交通疏散。小高层住宅的交通流直接到达住宅底层,多层住宅的交通流到达个单元的停车层。
2.步行交通组织:
步行系统结合绿化系统,以步行和人际交往为主,设计以精致取胜,形成宜人的空间氛围。步行系统分成二种类型:一种是步行者与慢速的交通工具共同使用的住区道路系统;另一种结合水系、健身便道和宅间路蜿蜒穿插形成休闲交通网络,使住户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充分享受优美的住区自然景观和人工空间形态。
规划中强调重点处理各种道路交汇的节点,融入交往和景观标志的功能,如小区入口广场,公建区中心广场,宅间绿地等,使空间层次更趋丰满生动。
3. 静态交通
小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住宅小区停车带来了新的课题。大量的汽车既要安全方便的停放,又不能对小区的景观和居住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本设计对停车问题的解决也是紧扣“环境”这一核心命题的,其解决方法就是将小区宅间绿地层次分化,让积极绿地更加积极,尽量避免汽车进入,将消极绿地通过停车层的设置变为两个层次,底层停车,停车层屋面进行屋面绿化与立体绿化。
非机动车停车问题在建筑底层解决,住宅底层设层高为2.2m储藏间和自行车库。
2.6绿化景观系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天人合一”观念始终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恶性膨胀,土地利用往往只顾及短期直接利益的获取,城市绿地难以形成可有效使用的绿地系统,人与自然的联系被割裂,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在设计中我们正视这一严峻的现实,尽力重整景观系统在人们居住生活中的应有位置,重视人居与自然的和谐相宜,示范今
回复
16楼
后的住区建设。
本方案着重刻划贯穿整个小区的绿化系统,绿化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依次展开。以城市绿地和关河为依托,宽阔的中央绿地南北贯穿,开阔处大的水面和草坪,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宅间绿地强调精细的设计,尺度小到座椅、垃圾箱、灯具、栏杆、小水池的设置与设计。
绿化环境的营造采取多层次多种类组合的方法,设计的手法丰富多变:蜿蜒的河道和人工湖边,绿带呈线形分布;精致醒目的小区中心,大片绿化覆盖成面。亲切温馨的组团中,绿地穿插其中,一切给人一种步移景换的效果,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居住场景。
社会文明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和老龄住户的增多,因而我们对闲暇生活的内容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认识:丰富健康的闲暇生活是住区综合质量标准的重要方面.我们在规划中把绿地系统当作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渗透于居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人们在高强度、高节奏的工作之余得以更充分地投入社会交往、身心调整和自我发展。我们在绿地中划示不同的空间归属,服务于不同的对象――-适于老年人以及少儿的活动场所各有不同――并配置相应的设施和功能以促进交往,使绿地得以更高效率的使用。
2.7公建设施系统
住区的公共建筑是服务和完善居民生活的重要设施,会吸引大量人流停驻使用,成为住区生活能量和信息的聚合集群,是住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居住区的中心公建集中设于基地入口, 形态轻盈活泼,舒展流畅的立面以水平线条和体积感为主,线型丰富,虚实对比强烈,起着统领空间秩序、强化小区入口的作用。中心公建的功能集休闲、娱乐、管理于一体,方便了小区居民的生活。
配套市政设施按其功能和设备要求,顺应总体规划设于住区内隐蔽处,并结合绿地和小品等设置。整个小区的设备用房以经济合理、不影响观瞻为原则集中处理,且有利安全和管理。
2.8建筑单体设计
住宅作为最基本的居住空间单位,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居住者提供适于居住的场所,是居住行为最基础的表达。我们认为居住水平的质量标准体现在住宅设计上应有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量化标准,即居者有其屋,反映人均居住面积的大小,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二是品质标准,即实现居住本身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理想,提高住宅设计的科技含量,大力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倡导有利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住宅。
在住宅单体设计中,我们根据业主标书的要求,参照现行相关的技术规定,结合市场反馈和开发建设的特
回复
17楼
征,
住宅平面设计力求功能合理、面积紧凑,提高平面得房率每户主要朝向南向,明厅明卧明厨厕,厕所洗浴分室。每户设有景观阳台和服务阳台,厅堂开敞,大套房型做到南北厅通透,视野开阔,面向中央绿地的户型在山墙开窗,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餐厅会客分区,设有较大的贮藏面积,户型多样,设计合理。
在造型上采取现代风格,造型流畅,并充分考虑到空调板的设置和各类管道对建筑立面的影响。
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三新”技术的运用,如使用绿色建材如PVC管材等,推广新型轻质高标砌块,大大提高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
住宅立面倡导时代感与艺术性在当前科技水平下的有机融合,融地域文化与时代进步于一炉。跃层房型被处理成弧形板式,整齐划一,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秩序感;立面采用橙红色线面,银白色金属栏杆线条,淡黄色实墙与透明玻璃为相结合进行有机地组织,简洁明快,充满阳光感和节奏感。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基地面积 11.4公顷
总建筑面积 18.35万m2
其中: 住宅 178000 m2
公建 5000m2
其中: 商业服务3000m2
会所2000m2
其他500 m2
容积率 1.61
建筑密度17%
集中绿化率17.9%
绿化覆盖率50%
绿地率37%
总户数1455户
户均人口3.5人/户
规划总人数5092 人
户均建筑面积126 m2
回复
18楼
机动车停车位612辆 户均 612/1455=0.42辆
其中:公共停车场60辆
私人停车场552辆
非机动车停车位:2500 户均 2500/1455=1.7辆
4.结构设计
4.1概况
本小区为多层及小高层建筑,少量公共建筑,包括沿街商业、超市、金融、社区服务设施及小区安保中心、门卫等。
4.2设计依据
1. 本工程按照国家及江苏省现行规范和规程进行设计,主要如下: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以及1996年局部修订
(3)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J08-9-92)以及1996年局部修订增补
(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5)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2. 荷载取值和抗震设防标准
住宅、楼梯、走道 1.5KN/ m2
厕所、厨房 2.0KN/ m2
上人屋面 1.5 KN/ m2
不上人屋面 0.7 KN/ m2
基本风压 0.55 KN/ m2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根据有关规范规定,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取基本烈度7度,场地土按Ⅲ类考虑。
4.3结构选型
1. 多层住宅
上部结构采用砖砌体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基础可采用筏基或柱基,待收到政工地质勘察报告后,根据控制沉降的原则再确定基础的形式。
回复
19楼
2. 公共建筑
沿街商场、超市、社区服务等公共建筑为大开间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5.给排水设计
5.1设计依据
1. 建筑方案资料
2. 招标文件
3. 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及标准规定
5.2生活给水部分
1. 水量及计量:
水源接自基地周围市政供水管网,每路主供水管直径最小为DN100,并在基地内环通.
所有住宅住户均设分户小水表.各公建配套建筑进水管上设计费水表若干只.
住宅楼用水标准为300L/人*天,公建为8L/日*m3,其最大日用水量约为1600 m3/日.
2. 系统:
小区由多层住宅及公建组成,室外供水管网所能供给的楼层均由室外供水管直接供给,若室外供水管水压供给不及之楼层,采用变频水泵生活系统供水泵均集中设在小区水泵房内.
3. 生活厨房间预留家庭型净水器位置.
4. 住宅热水供给:
各住宅每户厨房内单独考虑预留热水器位置.
5. 3排水部分
1. 建筑室内采用污、废水分流,并设专用通气管。
2. 总体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分别排入市政雨水、汗水管中,若市政无污水管网,则生活污水经小区污水处理站作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放。污水处理站的选址应考虑对小区环境的影响。
3. 雨水设计暴雨重现期P=1年。
5.4消防水部分
回复
20楼
1. 消防水源:
消防水源来自基地周边的市政给水管网,并引入一路消防给水总管,在小区内形成环路.
2. 消防系统
(1) 室外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为低压给水系统,室外消防水管呈环状布置,并按照规范设置室外消火栓.
(2) 室内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多层住宅内不设消火栓.地下车库及商场公建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室内消火栓系统.
5.5管材:
1. 消防管采用热镀锌钢管,室外低压消防给水管采用镀塑钢管.
2. 室内给水管道采用PVC-U管,室外给水管道采用镀塑钢管.
3. 室内排水管道采用PVC-U管,室外排水管道采用PVC-U加筋管.
6.动力部分
1. 本小区生活用气目前使用城市低压煤气,设计时应考虑到将来转换成天然气.
2. 煤气由市政中压煤气经调压站,调至低压煤气进入小区低压管网, 输送入各户,供应燃气.小区内管网呈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形式敷设.
3. 煤气进户管直接由室外进入厨房,立管布置在厨房内.
4. 每户考虑双眼灶一具,10升煤气热水器一台。安装4 m3/h煤气表一只.
5. 商业公建按规模大小、级别高低而定,按不同量分别安装挂式煤气表或设计单独煤气表房。
6. 煤气总用量暂估为750 m3/h,公建部分暂估为50 m3/h.
7. 管材:
8. 室外埋地管道均由煤气公司负责设计及施工,室内煤气管道明管敷设,管径小于DN100mm的采用镀钭钢管,管径大于等于DN100mm的采用无缝钢管.
7.电气部分
7.1设计依据
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T 16-92
回复
21楼
2.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6314-2000
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S0200-94
7.2强电:
1. 负荷估算及变配电
居民 1455户 6KW/户 8730KW
自行车库 5000m2 0.01KW/ m2 50KW
商业及社区服务中心 5000 m2 0.15KW/ m2 750KW
动力(水泵)等 200KW
总体照明(小区路灯) 50KW
总计
9780KW
Kc=0.9 COSф=0.9
S=1076.55KVA
小区内设6~7个10KVA变电所,每个变电所设2*800KWA或2*1000KWA变压器.10KV一次接线为单母线分段,不设联络开关(或设环网柜),变压器选用环氧树脂干式;0.4KV低压则为单母分段,设联络形状,(中压10KV供电方式,小区是否设35KV变电所,然后再降压为10KV,待与当地有关供电部门商榷后再定).
小区内0.4KV用YJY22型电缆送至各住宅单体.
住宅楼内用分支电缆,送至各层居民用电.
每层设电表箱,每户居民设有户配电箱,内设照明、空调、插座等数个回路。
2. 安保
进入单体管线均作等电位接地,卫生间设局部等电位接地.
安保方式为TT制,进户后为三相五线制(单相三线制)即专设PE线,且PE线与零线严格分开。
3. 避雷
屋面避雷带为闪接器,引下线用镀钭扁钢或利用柱内钢筋,如有桩和底板可作联合接地,使其接地电阻值小于1欧姆.
4. 总体
小区内主、次干道两旁设4.5米或3米杆高路灯,功率分别为250W、100W不等,绿地草坪内设草坪灯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