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水景观设计 于 2015-2-5 15:43 编辑 随着国家住房政策的调控,保障性住房密锣紧鼓地铺开建设,新型居住区大有向经济型居住区和品质型居住区两极发展的趋势。因为,一来保障房大规模地建设将使到未来商品房开发的用地大为缩减;二来,保障房将基本能满足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面对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型商品房市场将会因而萎缩。最终便导致未来商品房市场面临用地少且丧失低端市场的局面,因此,新型商品房居住区大有向品质化、高端化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具有前瞻性的计划安排,对未来品质社区的打造应提供规划层面上的支持。 本文旨在从规划层面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规划理念,分析总结出打造高品质居住区所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素控制,探索出一些社区设计的开发模式。
随着国家住房政策的调控,保障性住房密锣紧鼓地铺开建设,新型居住区大有向经济型居住区和品质型居住区两极发展的趋势。因为,一来保障房大规模地建设将使到未来商品房开发的用地大为缩减;二来,保障房将基本能满足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面对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型商品房市场将会因而萎缩。最终便导致未来商品房市场面临用地少且丧失低端市场的局面,因此,新型商品房居住区大有向品质化、高端化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具有前瞻性的计划安排,对未来品质社区的打造应提供规划层面上的支持。 本文旨在从规划层面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规划理念,分析总结出打造高品质居住区所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素控制,探索出一些社区设计的开发模式。
新加坡的新市镇模式
新加坡人口稠密,其倡导的新市镇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开发。新加坡的个文化新市镇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社区,公建和商业配套结合便捷的交通并分布于社区相对中央位置,以求最有效最大化地服务于社区。社区中央以大面积的草坪承载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
新市镇的“大型社区”定位,将公建服务居中布置,最有效地服务周边社区的同时,也可借周边山水资源塑造生动的开放空间形态,从而升华社区的品质。沿交通要道布置购物中心等大型配套,强化基地与外界区域的联系,让基地外的人流便捷地到达,且不破坏基地内部的完整性。
整个新市镇形成了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内外有别交通组织系统、覆盖全面的商业配套和开放空间,从而塑造了一个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环境舒适、富有人气的高品质居住区。
深圳华侨城居住区
深圳华侨城居住区利用周边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打造了一流的社区品牌。其规划特点为:借助社区绿地,创造舒适共享空间;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和曲线窄断面、丁字路口道路形态,使华侨城内红绿灯消失,创造了低速安全、宁静的大社区环境,使这座生态“慢城”20多年来从未发生交通死亡事故;华侨城结合地貌,依坡就势、高低错落的布局,营造了丰富的居住空间环境;引入休闲型商业,完善了社区配套,提高了社区品质,也增加了片区活力。如结合社区公园和配套商业设置的华侨城OCT生态广场和以滨水休闲商业为主题的波托菲诺纯水岸。
品质社区的要素分析
根据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品质社区在规划层面上需要具备的一些前提条件和要素。
一是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资源。可以是借助场地周边山体水体等稀缺性环境资源,也可以是在场地内部人工打造的社区开放空间。
二是需要有良好的社区配套。社区配套首先是需要满足在这里生活人们的基本要求,如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等,其次是要在日常生活配套的基础上,配置些中高端的商业设施,满足高品质的社区定位,如休闲商业、酒吧茶吧等等。
三是需要有良好的交通环境。交通环境又可以分成两部分内容,分别是便捷的对外交通和舒适的内部交通。便捷对外交通扩大了居住区的活动范围、减少了通勤时间,从而提高了生活品质;舒适的内部交通主要是低速的内部道路,降低交通意外的风险,提高了安全系数,也减少了车行噪音,保证了安静的社区环境。
二是需要有良好的社区配套。社区配套首先是需要满足在这里生活人们的基本要求,如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等,其次是要在日常生活配套的基础上,配置些中高端的商业设施,满足高品质的社区定位,如休闲商业、酒吧茶吧等等。
三是需要有良好的交通环境。交通环境又可以分成两部分内容,分别是便捷的对外交通和舒适的内部交通。便捷对外交通扩大了居住区的活动范围、减少了通勤时间,从而提高了生活品质;舒适的内部交通主要是低速的内部道路,降低交通意外的风险,提高了安全系数,也减少了车行噪音,保证了安静的社区环境。
社区开发模式探讨
根据以上要素分析,结合对城市空间组合的认识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社区空间组织、交通组织、业态布局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的开发模式,以指导规划方案的形成。
围线公共绿核构造生活空间
借助现状景观资源或创造人工绿化景观,以成为整个居住区的公共绿核。社区的公共空间、景观廊道、高度分区都应围绕其展开,体现“城景相融”的规划理念。保证到达公共绿核心的便捷性和可识别性,保证有一定数量的面向公共绿核的景观通廊。通过景观通廊的串连应能使社区绿化景观系统与城市绿化景观系统相衔接,以达到绿脉的延续和活力的渗透。公共绿核应成为整体居住区的焦点,是居住区开展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从而可以凝聚整个居住区的人气活力,创造出一个不只是好看而且是富有活力的社区氛围。
因地制宜的配套设施布局
根据不同功能的配套设施需求、服务半径及对周边的影响,来进行相应的布局。
对于学校、社区中心、卫生站等服务性设施,应根据其服务半径进行设置,以满足易达的前提。一般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位置,结合公共绿核或者社区内主干路布置。
对于大型社区商业,应邻近交通便利的交通干道,以扩展其辐射力。同时,商业设施应向社区内部有所延伸,满足对内部居民的便利易达。而在公共绿核周边则宜设社区级公共配套及特色休闲商业设施,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社区品质。
对于垃圾站、变电站等厌恶性市政设施,则应作隔离处理,放置在对生活区干扰比较少,与外部连接比较方便的位置,如可以设在对外干路的绿化带中或是部分景观通廊边上。
设置快慢结合的交通系统
社区外部为主要城市干路或快速道路,强调社区与城市其它片区的联系。小区车行出入口邻接干路设置,加强交通效率。
居住区内部的道路布局应强调通而不畅,,通过采用“T字型交叉口”简化交通组织,降低车速,减少穿越型交通,提高社区的安全感和行人舒适度,营造休闲生活的“慢城”。
沿着内部道路和景观通廊还可设置居住区级的休闲绿道等慢行系统,为区内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