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换层以上一层墙内力很大的确主要是由于转换梁的竖向变形及梁墙的变形协调,加上以上楼层水平方向约束共同作用产生,主要是竖向荷载而非水平作用引起,是确实存在的。转换以上一层及再上面的楼层墙内力有突变,也是实际内力分析应有的结果,并未软件问题,当然有一个定量精度问题,但是从定性来说,突变是正常的。 举个容易说明问题的例子,各位也可以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比较一下,分析一个单跨转换梁,上托左右对称的两片墙,计算其受力时,如果不考虑上部各层楼板及连梁的作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有一定的挠度,此时墙如同一悬臂构件,随着梁的变形向内靠拢,但基本不会产生弯距与剪力。但实际各层楼板及连梁是存在的,并且计算中一般认为平面内是无限刚,楼板的存在限制了墙向内靠拢的趋势,特别是转换层以上一层的楼板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类似拱作用,这也是转换梁受拉的原因)。这样,两片墙的变形就如同一个“儿”字,剪力墙上面由于有各层楼板的作用保持笔直,而转换层上部一层则由于要兼顾梁的变形协调及上一层的楼板约束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形(这个很大的变形是相对而言,其实量值还是比较小的),也理所当然地产生很大的内力。
1.转换层以上一层墙内力很大的确主要是由于转换梁的竖向变形及梁墙的变形协调,加上以上楼层水平方向约束共同作用产生,主要是竖向荷载而非水平作用引起,是确实存在的。转换以上一层及再上面的楼层墙内力有突变,也是实际内力分析应有的结果,并未软件问题,当然有一个定量精度问题,但是从定性来说,突变是正常的。
举个容易说明问题的例子,各位也可以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比较一下,分析一个单跨转换梁,上托左右对称的两片墙,计算其受力时,如果不考虑上部各层楼板及连梁的作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有一定的挠度,此时墙如同一悬臂构件,随着梁的变形向内靠拢,但基本不会产生弯距与剪力。但实际各层楼板及连梁是存在的,并且计算中一般认为平面内是无限刚,楼板的存在限制了墙向内靠拢的趋势,特别是转换层以上一层的楼板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类似拱作用,这也是转换梁受拉的原因)。这样,两片墙的变形就如同一个“儿”字,剪力墙上面由于有各层楼板的作用保持笔直,而转换层上部一层则由于要兼顾梁的变形协调及上一层的楼板约束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形(这个很大的变形是相对而言,其实量值还是比较小的),也理所当然地产生很大的内力。
由于这个内力是竖向荷载产生的,所有才会出现guten编辑所说的单片墙剪力非常大,甚至接近楼层水平作用产生的剪力的情况。
2.对于转换层的有限元分析,个人认为做得好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因为单片剪力墙在整体结构中所受到的约束很难在局部有限元中体现或很容易被不小心忽略掉,而这些约束,简单的就如上面所说各层楼板,对结果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有限元分析结果更理想一点除了本身计算模型及方法的先进,往往也因为考虑是实际的框支柱宽度,减少了梁跨。其实satwe在可以应用杆系分析的转换层中满足工程应用感觉是可以的了。对于局部重要的构件,特别是次梁转换等,可以用手算方法逐级构件复核加强,记住别漏了规范的各种放大系数。
我赞同这个